回覆列表
-
1 # 方哲健康生活
-
2 # 崑崙之柏
你知道我國歷史上自學成才的人有一個大儒叫汪紱的嗎?
汪紱(清)(一六九二一一一七五九年)初名烜,字燦人,號雙池,又號重生。徽州婺源(今江西)人。博綜儒經,著作頗豐。
汪紱出生貧寒,從小天資聰穎,初由母親江氏口授《四書》、《五經》,八歲頗通。讀書稟母親教導,未曾從師讀書,二十三歲母親病逝,汪紱聽到父親淹滯金陵,前往投父,父親不容,歸鄉葬母后,無以生計,便前往江西傭於景德鎮為畫碗工。他繪製的花鳥、人物、山水,精工細作,空閒時間克苦讀書。
他的主要思想:
在論述學習方法中:“學不可不知要,然所得要,正須從學得多後,乃能擇出緊要處。”讀巜易》認為:“易理全在象數上乘載而來。”讀《春秋》則嘆:“巜春秋》非明理義精,殆未可學!”認為:“既當執其文,猶當深其意,陳其儀而不知其意,一祝史之事耳。”汪紱言醫已非言脈訣、藥性、醫方等,而另闢溪徑,“言醫不易言也。”
汪紱的主要成就
主要著作
巜易經詮義》十五虎卷,巜書經詮義》十三卷,巜《詩經詮義》十五卷,《春秋集傳》十六卷,《禮記章句》十卷,《禮記或問》四卷等......。生平著述二百餘卷,博極兩漢六朝諸儒疏義,元元本本,而“一以宋五子之學為歸”。
汪紱的自學成大儒的歷史故事給現在有志之士的啟迪頗多:
人不怕窮,只怕無志;人不怕讀不起書,只怕人不愛書;人不怕卑微,只怕甘守卑微!“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汪紱的故事告訴我們,有志者事竟成!
清人汪紱自幼天資聰穎,初由母親江氏口授《四書》、《五經》,8歲全部成誦,23歲時母親病逝,其父淹滯金陵,前往投奔,然為父所不容,只好歸鄉葬母,因無法自活,遂到江西景德鎮畫碗為傭,並不綴讀書,終成為東南名儒,撰成《孝經章句》、《或問》等著作,生平著述共兩百餘卷。他總結經驗:“學不可不知要,然所以得要,正需從學得多後,乃能揀擇出緊要處”,這正是給人們的啟迪。
一、天資聰穎,持之以恆
汪紱自幼聰穎,母親既是他啟蒙老師亦是他一生唯一的老師,母親病逝父親又不接納他,只能被僱為傭賺取微薄的收入維持生計,平生比較清苦。然而難能可貴的是,他從未放棄讀書,他讀書不是學習了知識就止步,而是精讀、研讀,一生不斷讀書,積累了豐富的知識。
二、博覽群書,把握要點
汪紱讀書,他認為必須“知要”,要透過整篇文章、整部著作把握要點,才算真正領會,簡單地講,他透過認真的精讀、研讀,能提煉出作品的中心思想、主題要旨,這才是重點。然而要具備洞察表面、擇出要點的能力,他認為只有多學多讀才能得到真正的領悟。這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道理。三、不畏艱難,砥礪前行
當學徒的日子很清貧,但只要解決了生計問題,他集中時間、精力學習,寒窗苦讀、艱難的日子可想而知。汪紱在讀書中認識了做人的道理,堅定“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信念,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中尋找快樂和希望,無論生活多麼清苦,他“梅花香自苦寒來”,以不屈不撓的決心和意志堅持終生做學問。其《醫林纂要探源》和《藥性》兩書,《安徽文獻書目》稱:“汪紱之作,對祖國醫學有其貢獻。”
汪紱從傭到知識淵博的東南名儒,乃長期潛心苦讀、精於研習、奮鬥終生的積澱,那是一代名儒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學以致用、傳書立著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