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門不帶刀

    我們現在的姓氏是實際上是混合在一起的,並不是區分的很清楚,和宋朝的時候基本一樣了。

    但在春秋時期可不是這樣。

    姓“明血緣”

    氏“明貴賤”

    我們先說說姓的起源。

    在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早中期,都是母系氏族公社。女性在生產和社會中占主導地位。所以那個時候有信兒的,都是女人,用來區別血緣關係。我們可以看一看古老的姓都是有女字旁的。比如說姬姓,姜姓,妲姓,姚姓,嬴姓等。

    為什麼那個時候女效能占主導地位呢?眾所周知,男性擅長的是捕獵。女性擅長的是種植。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早期生產力低下,生產工具落後,捕獵工具落後。男性在氏族中所佔的地位不如以種植為主的女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就形成了群婚制,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一女n男的形式。為了區分血緣關係,孩子的姓都是從母姓。這才有了姓氏用來明血緣這一說法。

    我們再來說一說氏的起源。

    到了奴隸社會中晚期,這生產工具的進步。男性在社會生產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父系氏族公社逐步取代母系氏族公社。氏是根據封地的位置,所在的國家,地位的高低。比如說,戰國後期的秦國商鞅。他本是出生在衛國的,所以它也叫衛鞅;他本複姓公孫,所以也叫公孫鞅,秦朝給他封地,到了商於郡,所以他也叫商鞅。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男性,他的姓氏,是隨著他的地位的不同而在逐漸改變的,這才有了氏“明貴賤””這一說法。

    從清朝到新中國建立。在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很多女孩子是隻有跟隨的父姓而沒有名字的。上尉老家的家譜中,,我看到過先祖們,女性這一欄中,往往填的都是某

    氏,而不寫名字。

  • 2 # 冰凍小胖子丶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人民的姓和氏是分開的,代表著不同的意義。秦統一六國後,為了方便,才將姓和氏統一起來。

    在春秋戰國甚至更遙遠的時代,“姓”代表的是一個族群,同一個部族的人同姓,也代表著同祖。而“氏”則是隨著部族的發展,逐漸形成的小的家族,是家族的標誌。在先秦時期“姓”是男女都可以用的,而“氏”則是男性的專有的標誌。有身份的男性才有“氏”,沒有身份的則只有“名”。

    當時對女子稱“姓”,主要是考慮到同姓之間是不可以通婚的。而對女性的稱呼則多是自己的國名或者丈夫的諡號或者自己的諡號或者丈夫的氏後面加上自己祖國的姓。比如齊國國君的女兒一般稱為“齊姜”,“齊”為女子的國名,“姜”為齊國的姓。文姜、宣姜是春秋時齊國出名的美女,文姜在嫁給魯桓公後就不在稱作“齊姜”,而是用自己的諡號加上自己的國姓來稱呼;宣姜也是在嫁給衛宣公以後用丈夫的諡號和自己的國姓來稱呼自己。

    雍姬——雍姬是鄭國宰相祭足的女兒,鄭國姬姓,後來嫁給來自宋國的雍糾,丈夫為雍氏,女子用丈夫的氏加上自己的姓來稱呼,故史上稱為雍姬。

    春秋時期稱呼女姓的方法還有很多如:家中排行+自己祖國姓, 丈夫國名+自己祖國姓 ,祖國國名+排行+祖國姓 ,丈夫諡號+夫人 ,祖國國名+孃家氏+祖國姓。

    可見當時對女性的稱呼不一定就是指某一個人,也可能是一個群體。

    1.以受封的國名為氏。晉重,即晉文公重耳,晉為其氏,重或重耳則為其名。這種氏多為諸侯國君主所用。

    2.以封地為氏。柳下惠為魯國的官員,因其受封之地在柳下,故其以柳下為氏,而惠則是其諡號。

    3.以官職為氏。典故“子罕弗受玉”的主角子罕,本來其為樂氏,但由於其當上了司城這個官職,姑其夠人的氏都改為了司城。

    4.以職業為氏。卜:從事占卜的職業。巫:從‎事降神事鬼的職業。這些人的都代是以“巫”、“卜”為氏。

    5.以居住地為氏。東門襄仲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其為魯莊公之子,因其住在魯國東門附近,稱呼就慢慢的成為東門襄仲,以東門為氏。

    也有以與君王的關係為氏和以貴族的字為氏的。

    在春秋時期姓是比較穩定的,氏則是多變的,一個人的後代可能出現多個氏,並且與自己為不同的氏。

    所以在春秋時期,姓是很普遍的,而氏則直流通在貴族男性之中。

    現如今的姓氏經過秦始皇將二者統一後的幾千年的發展已經沒有明顯的區別了。在如今姓氏指的則是姓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幫我取個用A開頭的英文網名要寫中文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