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zq琰
-
2 # 大道在修
安已雖是戰爭要地確偏僻,魏想逐鹿中原必須在人口 交通 方便的大梁體現出大國的姿態!所以遷都大梁!政治的東移!將軍事戰略也東移!沒有想到秦國的發展超快
-
3 # 源稚生
在中國歷史上,“三家分晉”是一件跨時代的歷史事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此後開啟了戰國時代的到來,戰國初期,魏國經過魏文侯的治理開始逐漸強大起來,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
安邑的地利遠比大梁好,那麼魏惠王為何要遷都大梁呢?
事實上,定都安邑雖然適合穩定河東局勢,維持三晉聯盟,壓制秦國發展,卻不利於向中原東方發展。而定都大梁適合中原逐鹿,雖然不利於控制河東河西局勢,但是有利於鞏固中原霸主地位。
安邑在成立期確實是不錯的選著,易守難攻,到了魏惠王時已不符合魏國的長期發展目標了,魏國在安邑被趙韓夾著,西邊在奪取河西之地以後已經沒有向西拓展的潛力了,只能向東發展,為了和秦國打,必須要獲取足夠的土地和士兵,這在安邑都是得不到的。大梁城在當時屬於北上廣級別的城市,況且又汴水之險,城牆堅固的程度是當時最先進的,遠非安邑這樣二線城市可比的。
魏承文侯、武侯長時期之國內建設,任用李克、吳起諸人,成為戰國以後第一個簇新的新軍國。地處中原,又為四戰衝要之區。“魏初居安邑,文侯都在鄴;武侯則都魏縣;惠王即位,遷大梁。“自謂承襲晉國,開始第一個起來圖覇;遷都大梁以爭形勢。舊的國際形態已變動,新的國際形態未完成,各國皆遷都以爭形勢。魏惠王遷都的真正原因,就是要鞏固自身在東方的統治力,成為霸主。公元前352年,秦國攻下了魏國舊都安邑。然而,魏惠王仍然強行攻下了趙國都城邯鄲,接著利用南韓軍隊吊打齊、宋、衛三國聯軍,迫使趙國簽訂盟約。到前350年,東邊局勢基本平穩,魏國反過頭來向秦國算賬。嚇得秦孝公和魏惠王在彤地會盟,歸還之前侵佔的全部領土。
魏惠王遷都之初的最重要原因,根本不是為了佔領齊國、趙國領土,亦或者滅掉齊國、削弱趙國。而是為了做霸主。他作為一個戰國時期的君主,做著春秋霸主的夢。魏惠王在位時期頻繁讓魯、宋、衛、韓、鄒等國家的國君來魏國朝見,並時不時和趙國國君、秦國國君會盟,都說明了魏惠王是時刻以霸主自居。
公元前344年,魯、宋、衛、鄒、趙、秦等國家都派遣代表來到魏國,推舉魏國成為盟主,魏惠王順勢尊王,鞏固霸業。當時有人向魏惠王建議從北面進一步爭取燕國,和中原諸侯會同趙、秦,圖謀齊國和楚國。
可見當時魏惠王已經有天下共主的樣子,不服從他的僅僅是齊、楚幾個諸侯國而已。這些都是魏惠王在遷都大梁之後取得的成果,反過來也可以倒推,鞏固對東方諸侯的統治力,號召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一樣的霸主,正是魏惠王遷都的初衷。
回覆列表
魏惠王遷都大梁,其實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秦國對他的威脅並不足夠大,雖然安邑都城易守難攻,但是在當時的局勢來看,遷都大梁有助於魏國稱霸中原。
當時魏國的實力可以說是非常強,直到公元前364年的時候,魏國在石門之戰中才受到第一次比較大的失敗,再加上後來少梁之戰失敗,讓魏國從中想要把國家的戰略目標向中部,東部轉移,雖然現在我們看來是一個不正確的選擇,但在當時來說,卻不一定。
魏惠王遷都是在他剛上位不久,魏國國力強盛,而秦國強大起來是在商鞅變法之後,要說魏國遷都大梁是為了躲避秦國的強大,那應該在遷都當時是無稽之談,按照史記記載來說,公元前三三九年,因為秦趙齊三國聯合進攻,迫使魏惠王遷都,但是史記記載是有一些矛盾的,圍魏救趙發生在公園前三五三年,當時所圍攻之城就是大梁,可以說遷都十七年前就已經達到這樣的重要地步,魏惠王是早有此想法。
其實當時因為在軍民實力都比較強的情況下,大梁可以說是魏國稱霸中原的一步險棋,若是下成,則魏國在中原實力再無人可及,不過結局其實也是知道,經過幾次戰役的失敗,再加上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強大,最終魏國也是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不過,也真不能說他遷都大梁是否正確,但至少,對歷史發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