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線老村長
-
2 # 葡萄架下3
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諸葛亮有預謀的,讓劉備三顧之,提問人的問題中的表述是"諸葛亮才見他”看來是傾向這種情況。如果諸葛亮有預謀,以劉備識人之才,不可能查覺不到,未共事就心生嫌隙,不可能作到一生推心置腹,坦誠相處,所以,諸葛亮預謀論不對。
另一種,沒有預謀,那他不在家待著,跑什麼呢?諸葛亮當時好像28了,三十而立,身邊的兄弟,知道名字的文人,個個都有歸宿,都立了。諸葛亮還沒有,投靠曹、孫集團,人家的謀士集團各自己經有了次序排位,去了想上位,很難。其他集團,不僅看不上,而且也面臨此問題。這時,天上掉下個劉皇叔,並且和徐庶合作都很愉快,必須想法加進去。準備工作要作,時間緊,任務重,必須拿出過硬的論文,論文中的資料要實地考查,要找朋友探討論點,開動11號(兩隻腳),加緊幹吧。誰知道這時,徐庶走了,並推薦了諸葛亮,劉備開始造訪,哎呀,還差一點資料,必須再出去一次,結果,劉備二次造訪,差不多了,行了,可以提交論文了,不出去了,在家硬等吧,事不過三,再錯過了,關張己經急了,萬一這事黃了,損失太大。劉備三次造訪,遇到了胸有成竹的諸葛亮,不僅傳下了“三顧茅廬”的佳話,也成就了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臣楷模。
-
3 # 妖大就是仙
東漢時代未年群雄割據,地方勢力掘起,出於各股軍事集團利益考量,迫切需要文人賢士輔助。就連近代政治家、軍事家曾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曹操也到處網羅人才: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因劉備出於本軍事集團需求,禮賢下士,三顧諸葛亮於草廬之中,以表求賢若渴的迫切心情。而當時,文人賢士與各軍事集團是買方市場,雙向選擇,君擇臣,臣亦擇君。孔明考慮再三,於是應聘,效忠於劉備麾下,應驅馳也。
實踐證明,任何一個軍事集團有了文人賢士的輔佐,建立明確發展方向,戰略上樹有明確目標,規劃出政治走勢,有聲有色,風聲水起。否則像沒頭蒼蠅,爾曹身與名俱裂,不廢江河萬古流。沉舟側畔千帆過,枯木旁邊萬木春。你只好做沉舟與枯木吧!
回覆列表
諸葛亮有才,而且胸有大志,能洞察天下形式,北觀曹操,當時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手下人才濟濟,有荀彧 程昱等等。就算去了也難施展才華,也很難受得到重用。
而江東孫權,外有周瑜,內有張昭,當時孫權已經站穩了:.江東,發展空間有限。
劉備世人皆知,仁義之君,可以稱為英雄,只不過是個落難的英雄,都知道劉備一直想匡扶漢室,一心想報效國家,可以說兩人是志同道合,只怕劉備不三顧茅廬,心許諸葛亮恐怕也要投靠劉備。至於什麼“郭嘉不死 臥龍不出”純屬無稽之談。個人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