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胡老師談績效

    沒有高薪的行業,只有高薪的崗位,不接受反駁。

    我們來看下面這個圖

    在企業,會計一般都是固定工資,一般的會計,工資也比較一般,加工資基本上不可能。而且到了加薪的時候,到底加多少才合理,也一直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對於會計來說,當然是越多越多。對於老闆來說,要考慮的問題很多,加多了會增加公司的成本,內部的薪酬平衡也必須有所考量。所以會計崗位看上去穩定,實際在企業流動性非常大。

    但看上面這張九段會計的圖就知道:

    說明會計的職業能力、職業規劃必須與薪酬相關聯。當這個會計能夠做更多有價值的事,並且做出好的結果,就可以加工資。這個價值和結果一定是公司要的,並且能幫助公司實現更有效的經營,同時員工也加工資。最高段位的會計可以拿到15000+的工資,這個和我們傳統的認知是完全不一樣的。

    記得馬雲有一句經典的話

    ”3個人幹5個人的活,發4個人的工資“

    這句話最重要的不是工資,而是如何把“活“幹好! 所謂的”活“——就是企業的工作量,我們要根據工作量來定價,而不是根據現有的工資來分配。 當員工的工作量提高了,他的收入自然提高,實現多勞多得。 當員工工作幹得不好的時候,就把工作分出去,把工作分出去,對應的產值也就分出去了,這樣每個員工的為了保障自己的收入,一定會盡量做好,儘量做更多的工作。

    企業要提升人效,首先要打破定編定崗定薪酬的傳統思維!而應該要一專多能,一人多崗,讓每一個員工的工作量飽和起來! 如何實現工作量提升的前提下,員工的薪酬也增加!企業的成本卻下降呢?

    具體如何操作?建議採用PP V產值量化薪酬模式!

    PPV量化薪酬模式——適用於二線員工 PPV量化薪酬:把每個工作分解量化後定價,看誰願意幹,誰願意幹錢就給誰,然後再測算每個工作做完後所需的時間,和新機制推行後每個人的收入情況;

    PPV模式的核心:如何讓3個人幹5個人的活,拿4個人的工資。

    採用PPV產值量化薪酬模式,具體做法如下:

    文:胡老師

    作者簡介:

    曾任世界五百強企業高管,負責企業機制搭建和流程再造數十年;

    企業管理專家,整日奔波全國,為各類企業把脈,診斷;

    數十年公司戰略和薪酬績效實踐者,誓為中國企業薪酬績效改革踐行!

  • 2 # 更好的明天03

    行業和職業還是有所區別的,但任何一個所謂高薪的行業或者高薪的職業都是相對的,也就是別人都拿高薪不意味著你也可以拿高薪。

    所以要想拿高薪,關鍵要靠你自己。

    一、未來幾年哪些行業發展機會更大

    從行業的角度看,可以關注幾個方向:

    1、國家總體戰略重點培育的行業,例如十九大報告中提及的環保、大健康醫療、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等,跟著國家政策走,肯定是沒錯的。

    2、我們國家目前第三產業佔比依然不大,從發達國家經歷的行業發展趨勢看,現代服務業未來會有諸多機會,例如共享經濟、諮詢服務行業等等。

    3國家科技薄弱的行業,最典型的就是最近因華為被制裁而備受關注的“中國芯”。

    以上行業,並非一定都能拿高薪,只是它們可能會在未來幾年站到時代的風口上,如果你可以搭上這趟高鐵,賺錢的機會也許更多。

    二、未來幾年哪些職業發展機會更大

    相對熱門的行業,我覺得錨定職業方向更加重要,因為行業通常容易切換,而職業不會輕易變更。

    如果你還沒有錨定自己的職業方向,那麼以下幾類職業你可以考慮:

    1、理財規劃師。

    據瞭解,美國理財規劃師的平均年收入是11萬美元,香港理財規劃師最高收入達200多萬港元。

    2、生物醫藥研發

    醫藥行業可能會是未來幾年的風口行業,那麼研發崗位一定是核心。

    3、心理諮詢師

    中國心理諮詢師行業仍處於起步階段,但職場中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群越來越多,所以這必然是一個朝陽行業。

    4、新媒體運營

    未來幾年,新媒體的發展會越來越迅猛,專業的新媒體運營人才匱乏,所以這燉 比較有前途。

    當然還有管理諮詢顧問、精算師等很有潛力的職業,這裡不再一一例舉。

    三、無論行業熱門還是職業熱門,關鍵還是你自己得熱門

    以上列舉了這些可能熱門的行業與職業,但我覺得關鍵還在於你自己是否具備了拿高薪的能力。

    如果你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即使託了關係進入了某個行業或職業,也有很快被淘汰的危險。

    如何培養拿高薪的能力呢?

    1、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

    2、除了專業提升外,更重要的是自己情商、逆商等綜合素質的培養;

    3、堅持不懈地去努力,成功一定離你不遠。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製造費用是直接計入產品成本的費用,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