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式失敗是一個新興的名詞,即現在回顧格林斯潘在90年代的兩次預防式降息後,對泡沫和風險的縱容助長,導致在真正經濟危機到來時,美聯儲不但沒有充足彈藥可用,真正的衝擊反而還更加嚴重。
格林斯潘是美聯儲歷史上最成功,或者說最著名的一任主席了,假如不是這樣,他也是美聯儲歷史上任期最長的一任主席。他任期中最為亮眼的成績,就是90年代的兩次“預防式降息”。
(一)預防式降息的成功
格林斯潘分別在1995年和1998年決定開始降息,並且不同於鮑威爾猶豫而曖昧的態度,格林斯潘在美國經濟剛剛露出下行的苗頭時,就果斷開展了系列的降息,直到經濟重回軌道,這兩次被稱為“預防式降息”的行為,也讓格林斯潘聲名鵲起。
可以看到,這兩次降息是美國為數不多的兩次pmi已經跌到50的榮枯線以下,卻還沒有出現衰退的情況,可以認為,這兩次降息拯救了美國經濟,防止,或者說至少延緩了經濟衰退的到來。
(二)為何成為格林斯潘式失敗?
格林斯潘式失敗這個名詞是新的,但是這個觀點卻由來已久。從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反思,在危機前的降息是否那麼迫切和必須是這個觀點主要考慮的問題。因為格林斯潘的第二次降息,即1998年的降息,實際上並不是解決了經濟下行的趨勢,而是把危機向後延遲了,在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之後,人們認為正是這次降息推升了泡沫風險,從而引發了美股更大規模的災難性下跌。回到次貸危機的爆發,2007年的降息雖然已經不是格林斯潘擔任主席,但是降息的觀點卻與格林斯潘一脈相承,而這同樣推升了泡沫,使美股在2008年出現大幅度下跌之前,已經充滿了泡沫和高估;房地產領域的資產泡沫同樣如此,最終引發了金融危機。
在事後總結時,格林斯潘失敗的原因被認為是,在經濟發生危機,並且金融市場和資產價格明顯有較大泡沫時,對於風險應該是選擇擠出,而不是助長。但問題在於,為何降息沒有對經濟進行支撐,提前避免衰退,而是反過來助長了泡沫呢?
第一,經濟週期的調整與降息的無能為力
降息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降息釋放的流動性只流向了資本市場,推升了資產價格,而並沒有對實體經濟進行支撐,因此在降息後股市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解決,仍然與實體經濟的走勢背離,並且因為資產價格被流動性推高,這樣的背離反而更加嚴重了。這是因為,經濟週期性的調整主要問題是勞動力市場的錯配,即在一定的經濟增長期過後,由於市場發展的盲目性,勞動市場的分配會傾向於一個極端(往往是分配更集中於資本方而不是勞動方),就是我們所說,幹實體不如玩金融,因此這樣導致了結構性的問題,最終經濟走向衰退,並在衰退中重新調整結構,再次增長。
第二,流動性陷阱與彈藥的枯竭
另一個問題,是在市場上流動性並沒有發生緊缺時,進一步的流動性釋放是否對經濟有利。在一般情況下,危機的出現往往伴隨著債務問題和融資的難度加大,降息則是針對這兩點進行了有效的解決,可是在一些情況下,市場上的流動性並不缺乏,因此增加流動性對經濟的貢獻隨著流動性的逐步增加而降低,即我們所說的流動性陷阱。
而進一步的問題是,提前的降息透支了在真正危機時可以使用的彈藥,在危機發生時沒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可以使用,導致危機無法被有效遏制。同樣,在經濟尚未出現明顯拐點時使用貨幣手段,容易造成貨幣與財政刺激的脫節,在財政刺激不能予以支援時,貨幣刺激的力度就非常有限,並且會集中在金融領域,推升泡沫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第一,格林斯潘是失敗的嗎?我不這麼認為。
從上述可以看出,格林斯潘的決定實際上是利弊相當,並且從現在看弊大於利的,那麼,怎麼評價格林斯潘呢?我認為,所謂的格林斯潘式失敗其實只是事後諸葛亮,而在當時的時間點上,決定降息是應當的。
就如同中國當年的四萬億刺激,從現在回過頭看,我們可以說這樣的刺激計劃推升了泡沫,直到現在都沒有完全消化。但如果在當時沒有那四萬億的刺激,也許中國經濟的發展在當時就要中斷,這樣的後果沒有人能夠承擔。
站在格林斯潘的角度,也同樣如此。如果當時放任了經濟的自由下落,也許可以避免以後的經濟出現更大的下跌,但誰能保證當時的經濟危機就不會引起更加災難的後果?並且,在當時,的確還有一線可能,讓經濟避免未來可能的衰退。
第二,現在會重蹈格林斯潘的失敗嗎?有這個可能。
那麼現在這種情況下,有沒有可能重複格林斯潘的失誤呢?即在避免不了衰退的前提下,白白增加了泡沫風險?有這樣的可能。我們看到現在的問題,同樣在於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問題,以及美股的走勢與實體經濟相互背離。在這樣的情況下降息,確實可能出現格林斯潘當時面對的同樣問題。這也是美聯儲為何會在降息問題上出現這麼大的分歧的原因。但是,同樣我們站在現在美聯儲角度來看,如果存在一線希望,降息能夠延緩危機到來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美國迎來了新的產業革命能夠拉動經濟,是否可以說是避免了經濟陷入更嚴重的衰退?這只是一個假設,但是未來誰也無法估計,美聯儲所應當做的,就是竭盡自己所能,在可以看到的趨勢下,避免短期內美股或者經濟出現危機的爆發而已。
綜上,格林斯潘式失敗指的是央行在經濟下行趨勢尚未明顯時提前降息以干預經濟,但反而推升了風險泡沫,使下一輪經濟危機的衝擊更為嚴重的情況;現在的確面臨這個選擇,但是站在央行的立場,相比於考慮遠期風險,可能更該關注的是短期內的經濟風險是否值得幹預。
格林斯潘式失敗是一個新興的名詞,即現在回顧格林斯潘在90年代的兩次預防式降息後,對泡沫和風險的縱容助長,導致在真正經濟危機到來時,美聯儲不但沒有充足彈藥可用,真正的衝擊反而還更加嚴重。
一、格林斯潘的成功和失敗格林斯潘是美聯儲歷史上最成功,或者說最著名的一任主席了,假如不是這樣,他也是美聯儲歷史上任期最長的一任主席。他任期中最為亮眼的成績,就是90年代的兩次“預防式降息”。
(一)預防式降息的成功
格林斯潘分別在1995年和1998年決定開始降息,並且不同於鮑威爾猶豫而曖昧的態度,格林斯潘在美國經濟剛剛露出下行的苗頭時,就果斷開展了系列的降息,直到經濟重回軌道,這兩次被稱為“預防式降息”的行為,也讓格林斯潘聲名鵲起。
可以看到,這兩次降息是美國為數不多的兩次pmi已經跌到50的榮枯線以下,卻還沒有出現衰退的情況,可以認為,這兩次降息拯救了美國經濟,防止,或者說至少延緩了經濟衰退的到來。
(二)為何成為格林斯潘式失敗?
格林斯潘式失敗這個名詞是新的,但是這個觀點卻由來已久。從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反思,在危機前的降息是否那麼迫切和必須是這個觀點主要考慮的問題。因為格林斯潘的第二次降息,即1998年的降息,實際上並不是解決了經濟下行的趨勢,而是把危機向後延遲了,在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之後,人們認為正是這次降息推升了泡沫風險,從而引發了美股更大規模的災難性下跌。回到次貸危機的爆發,2007年的降息雖然已經不是格林斯潘擔任主席,但是降息的觀點卻與格林斯潘一脈相承,而這同樣推升了泡沫,使美股在2008年出現大幅度下跌之前,已經充滿了泡沫和高估;房地產領域的資產泡沫同樣如此,最終引發了金融危機。
二、格林斯潘式失敗的發生原因在事後總結時,格林斯潘失敗的原因被認為是,在經濟發生危機,並且金融市場和資產價格明顯有較大泡沫時,對於風險應該是選擇擠出,而不是助長。但問題在於,為何降息沒有對經濟進行支撐,提前避免衰退,而是反過來助長了泡沫呢?
第一,經濟週期的調整與降息的無能為力
降息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降息釋放的流動性只流向了資本市場,推升了資產價格,而並沒有對實體經濟進行支撐,因此在降息後股市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解決,仍然與實體經濟的走勢背離,並且因為資產價格被流動性推高,這樣的背離反而更加嚴重了。這是因為,經濟週期性的調整主要問題是勞動力市場的錯配,即在一定的經濟增長期過後,由於市場發展的盲目性,勞動市場的分配會傾向於一個極端(往往是分配更集中於資本方而不是勞動方),就是我們所說,幹實體不如玩金融,因此這樣導致了結構性的問題,最終經濟走向衰退,並在衰退中重新調整結構,再次增長。
第二,流動性陷阱與彈藥的枯竭
另一個問題,是在市場上流動性並沒有發生緊缺時,進一步的流動性釋放是否對經濟有利。在一般情況下,危機的出現往往伴隨著債務問題和融資的難度加大,降息則是針對這兩點進行了有效的解決,可是在一些情況下,市場上的流動性並不缺乏,因此增加流動性對經濟的貢獻隨著流動性的逐步增加而降低,即我們所說的流動性陷阱。
而進一步的問題是,提前的降息透支了在真正危機時可以使用的彈藥,在危機發生時沒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可以使用,導致危機無法被有效遏制。同樣,在經濟尚未出現明顯拐點時使用貨幣手段,容易造成貨幣與財政刺激的脫節,在財政刺激不能予以支援時,貨幣刺激的力度就非常有限,並且會集中在金融領域,推升泡沫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三、對格林斯潘的評價與當前形勢第一,格林斯潘是失敗的嗎?我不這麼認為。
從上述可以看出,格林斯潘的決定實際上是利弊相當,並且從現在看弊大於利的,那麼,怎麼評價格林斯潘呢?我認為,所謂的格林斯潘式失敗其實只是事後諸葛亮,而在當時的時間點上,決定降息是應當的。
就如同中國當年的四萬億刺激,從現在回過頭看,我們可以說這樣的刺激計劃推升了泡沫,直到現在都沒有完全消化。但如果在當時沒有那四萬億的刺激,也許中國經濟的發展在當時就要中斷,這樣的後果沒有人能夠承擔。
站在格林斯潘的角度,也同樣如此。如果當時放任了經濟的自由下落,也許可以避免以後的經濟出現更大的下跌,但誰能保證當時的經濟危機就不會引起更加災難的後果?並且,在當時,的確還有一線可能,讓經濟避免未來可能的衰退。
第二,現在會重蹈格林斯潘的失敗嗎?有這個可能。
那麼現在這種情況下,有沒有可能重複格林斯潘的失誤呢?即在避免不了衰退的前提下,白白增加了泡沫風險?有這樣的可能。我們看到現在的問題,同樣在於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問題,以及美股的走勢與實體經濟相互背離。在這樣的情況下降息,確實可能出現格林斯潘當時面對的同樣問題。這也是美聯儲為何會在降息問題上出現這麼大的分歧的原因。但是,同樣我們站在現在美聯儲角度來看,如果存在一線希望,降息能夠延緩危機到來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美國迎來了新的產業革命能夠拉動經濟,是否可以說是避免了經濟陷入更嚴重的衰退?這只是一個假設,但是未來誰也無法估計,美聯儲所應當做的,就是竭盡自己所能,在可以看到的趨勢下,避免短期內美股或者經濟出現危機的爆發而已。
綜上,格林斯潘式失敗指的是央行在經濟下行趨勢尚未明顯時提前降息以干預經濟,但反而推升了風險泡沫,使下一輪經濟危機的衝擊更為嚴重的情況;現在的確面臨這個選擇,但是站在央行的立場,相比於考慮遠期風險,可能更該關注的是短期內的經濟風險是否值得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