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北大腫瘤醫院楊宏醫生

    結合NCCN指南和中國大腸癌診療指南,通常大腸癌術後複查專案和間隔如下:

    ⑴術後2年內,每3個月複查一次,化驗檢查包括血常規、生化和腫瘤標誌物;每半年複查一次腹部和盆腔超聲或增強CT;每半年複查胸片;每年複查一次腸鏡。

    ⑵術後2到5年,每6個月複查一次,化驗檢查包括血常規、生化和腫瘤標誌物;每年複查一次腹部和盆腔增強CT(半年時也可加做一次腹部和盆腔超聲);每半年複查胸片;每年複查一次腸鏡。

    ⑶術後5年之後,每年複查一次,化驗檢查包括血常規、生化和腫瘤標誌物;每年複查一次腹部和盆腔超聲以及胸片;每2到3年複查一次腸鏡。

    大腸癌術後超過5年復發的機會就非常小了,但術後複查仍然是持續終生的,因為未來仍有可能出現新生病變,希望患友能做好術後規律複查,早日戰勝疾病!

  • 2 # 劉永毅醫生

    大腸癌手術切除可見腫瘤以及周圍淋巴結,部分Ⅱ期、Ⅲ期及Ⅳ期病人術後再輔以化療,病情大多趨於穩定,影像學檢查也看不見明顯的“殘餘勢力”。但某種角度上講癌症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沒有“殘餘勢力”不代表沒有“殘餘分子”,它們有可能“東山再起”,因此治療結束還需要嚴密地監測、複查。

    醫學指南、共識推薦有明確的複查策略,術後時間短複查頻率就高些,超過5年復發可能性就要小些,每年查1次就夠了。監測、複查的目的也是早發現、早干預,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太一樣,結合指南、共識制定個體的複查方案比較好。比如一些年齡大、體弱、有其它合併症的患者,即就是發現有復發轉移跡象也不可能再治療,複查就不一定太多、太頻繁了。

    術後病理檢查結果是我們制定複查方案的重要依據,Ⅰ期病人復發風險小一點,每6個月複查1次,共5年。Ⅱ期-Ⅲ期復發風險就要大一點,每3月複查1次,如果3年沒有問題,就改為每6月1次,過了5年沒問題複查都一樣了,每年1次。Ⅳ期患者起始複查頻率更高,2-3月就需要1次。

    如果術前CEA值大於200ng/ml、或微衛星不穩定性低表達、或低分化腫瘤等情況都表示惡性度比較高,複查的頻率就要考慮增加些,還有一些新的症狀發生需要隨時查。

    大腸癌複查專案包括臨床檢查、CEA及相關的腫瘤標誌物、肝臟超聲、胸腹盆CT(低位直腸癌要求磁共振檢查)、結腸鏡等等。大腸癌最易發生轉移的部位是肝臟、肺臟,因此超聲可以多做幾次,對人影響不大,肺臟需要CT檢查,如果超聲發現肝臟有情況不能確診,就需要增強CT檢查。

    結腸鏡檢查一般1年1次就夠了,結腸癌、高位直腸癌切除腸管長度比較多,吻合口復發一般不多,低位直腸癌如行保肛手術,切除腸管可能短,吻合口復發可能性比較大,因此複查時肛門指診很必要。

    癌胚抗原、CEA在大腸癌複查過程中很重要,大約有70%的病人與CEA有相關性,術後明顯下降、或降為正常範圍說明手術治療有效。如果CEA升高在5-15ng/ml就要複查有沒有變化,若升高15-35ng/ml就要更加小心了,追查原因,若CEA升高超過35ng/ml,影像學檢查,必要時考慮PET-CT找原因。

  • 3 # 杏林之聲01

    以下回答摘自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傅傳剛教授主編的《大腸癌100問》圖書中的第89問:大腸癌術後為什麼要定期進行復查?何時複查?持續多長時間?複查時需要檢查專案?

    一般地講,對行根治性切除術後的大腸癌患者,在手術後2年內,應該每3個月複查1次。術後第2年-第5年,應該每6月複查1次,而5年以後開始應該每年複查1次。因為80%的腫瘤復發和轉移發生在手術後頭2年內,因此2年內的隨訪非常重要。對於手術不能根治或者存在轉移的患者,其治療需要持續進行,複查需要更加頻繁。總體而言,腫瘤患者與腫瘤的鬥爭也是終生的,因此複查應該是終生的。每次進行復查時,患者應帶上既往的全部診斷和治療資料,以備對比研究使用。

    每次複查均應該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特別是直腸指診),並進行相應的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一般來說,大腸癌術後複查的內容包括:病史詢問、腹部體格檢查和直腸指診、血常規、肝腎功能、血CEA、血CA199、胸片、腹部彩超、腹部CT增強或者盆腔MRI增強(直腸癌術後複查的專案),和結腸鏡檢查。如果上述常規檢查發現異常,可能還需要進一步行胸部CT增強、肝臟MRI增強、骨骼ECT和全身PET-CT檢查。大腸癌患者術後複查的時候,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檢查的專案。

    1、直腸指診:直腸指診是最簡單易行的檢查,對於大腸癌患者術後定期複查具有重要意義,所有的大腸癌患者均需要進行此項檢查。特別是直腸癌患者術後複查直腸指診不僅可以確定有無區域性復發,同時可以發現有無吻合口狹窄、潰瘍、出血等吻合口病變,對於吻合口良性的膜性狹窄,還可以透過定期複查直腸指診改善和治療吻合口狹窄,對於吻合口出血、潰瘍、炎症則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給予藥物及其他相應的治療。

    2、血常規:血常規可以反映血液中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的情況,如果發現白細胞或血小板明顯下降,應該及時暫停放化療,並給予升白細胞和升血小板的藥物治療。另外,血常規還可以對患者的整體情況做一個初步瞭解。

    3、肝腎功能:手術後的放療和化療對患者的肝腎功能都有損害,因此定期複查肝腎功能很有必要。既往存在肝腎功能異常或者伴有慢性肝炎、慢性腎炎以及其他肝腎疾病的患者應該更加頻繁地定期複查肝腎功能。

    4、腫瘤標誌物:CEA(癌胚抗原)和CA199等腫瘤標記物對腫瘤的復發和轉移有較好的提示作用。大約有40-50%的大腸癌患者伴有血CEA或血CA199的升高。對於術前伴有血CEA或血CA199升高的患者,術後定期複查血CEA和血CA199有監測腫瘤復發和轉移的作用。動態觀測腫瘤標誌物的變化水平比單獨某一次的測量值更有意義。所以,應當把每次的檢測結果儲存好,以備後續複查時進行對比。如果術後CEA(或CA199)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而近期CEA(或CA199)開始逐漸上升,則高度懷疑出現了復發或轉移灶,應當立即行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

    5、胸部正位片:有助於發現肺部及縱膈轉移灶。對於懷疑有肺部轉移者需要進一步行胸部增強CT檢查。

    6、腹部彩超(肝膽胰脾腎和腹膜後淋巴結):有助於發現腹腔臟器如肝臟以及腹膜後淋巴結等處的轉移病灶,對於腹部彩超懷疑有肝臟轉移或者腹膜後淋巴結轉移者應該進一步行肝臟MRI平掃+增強檢查或者腹部CT平掃+增強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根據檢查結果決定下一步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7、腹部增強CT檢查:結腸癌術後的患者一般建議行腹部增強CT檢查,以瞭解區域性是否有復發和腹膜後淋巴結是否有轉移。根據原結腸癌所在的部位決定是行上腹部CT增強還是下腹部CT增強。

    8、盆腔磁共振(MRI)增強:直腸癌術後的患者一般建議行盆腔MRI增強檢查,以瞭解盆腔有無復發或轉移。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不能行磁共振檢查,也可以考慮行盆腔CT增強檢查。

    9、全身骨掃描:有助於發現全身骨轉移,大腸癌術後骨轉移並不少見,因此對於懷疑存在骨轉移者應該儘早進行。

    10、電子結腸鏡檢查:有助於發現大腸癌術後區域性復發或者原發部位以外的其他部位再發。一般來說,大腸癌術後需要至少每年進行一次電子結腸鏡檢查。對於術前腸腔狹窄導致電子結腸鏡檢查未到達回盲部者,需要在術後3-6月內複查1次,以後每年複查1次。如果在複查電子結腸鏡過程中再次發現結腸息肉,需要儘快摘除,並定期進行再複查。

    11、PET-CT檢查(圖89-2):有助於發現全身隱匿的復發灶或轉移灶和進行全身檢查。由於PET-CT價格昂貴,目前尚不作為常規的複查專案。對於腫瘤標記物升高而其他檢查未發現病灶,或者發現了局部復發需要了解全身其它部位有無轉移時,可以進行PET-CT檢查以明確診斷,並指導下一步治療方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語作文50字《我的新年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