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謝小樓
-
2 # 閒看秋風999
十三歲還是"未成年人"麼!如此這般詩歌相送,未免過於風流了吧!
很顯然,第一首是詩人贈別一位相好的歌妓的,從同題另一首(“多情卻似總無情”)看,彼此感情如膠似漆。不過第二首首詩重在“惜別”,這一首意在誇讚"美麗"。
“娉娉嫋嫋十三餘”,七個字中既無一個人稱,也沒有一個名詞,但能夠充分展示給讀者一個完整、鮮明生動的印象。這也是漢語的奧秘。
第二句中“豆蔻”產於南方,其花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葉漸展開,花漸放出,顏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來比喻處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這種“含胎花”,用來比喻“十三餘”的小歌女,是形象優美而又貼切的。而花在枝“梢頭”,隨風顫嫋者,當尤為可愛。
所以“豆蔻梢頭”又暗自照應了“娉娉嫋嫋”四字。這裡的比喻不僅語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來,寫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豔,說它新穎獨到是不過分的。
一切“如花似玉”、“傾國傾城”之類比喻形容,在這樣的詩句面前都會黯然失色。而杜牧寫到這裡,似乎還是一個開始,下面還會有什麼驚豔的詞藻呢?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詩人馬上就要離開此地,告別小歌女,旅途上縱有千種風情,萬般多姿,又有誰能夠比得上呢!
-
3 # 亦有所思
不是十三歲!而是十五歲!虛歲!
小可認為這裡的“十三餘”是形容詞,是比喻女孩兒的清純,而不是事實。因為據小可所知,沒過十五歲就當妓女在古代是違法行為。確切地說,賣入青樓的女孩子在十五歲之前是不允許接客的。
老鴇也不敢冒這個風險,除非是私妓!
因此,杜牧這首詩裡的十三餘不一定是寫實,僅僅是形容指青春少女。辛棄疾《粉蝶兒》“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繡”不是必須十三歲。白居易《琵琶行》裡的“十三學得琵琶成”也不是十三歲。岳珂《滿江紅》裡的“笑十三楊柳女兒腰,東風舞”,同樣不是十三歲。
杜牧有一首《張好好詩》裡面第一句是“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餘”,這個十三歲可能是實指,而且是指兩人初次見面。並沒有發生關係。
從第二句的“豆蔻”來看,就是少女,儘管可以引伸為處女,但此處並不盡然。為何小可要這樣說呢?
因為這是一首贈別詩,從全詩來看,杜牧和這名少女歡好已經不是第一次,否則不會用“總”這個字眼。
至於欣賞,第一首最大的贊點就比喻用得生動而新鮮。而且是句句比喻,諸君請看。
娉娉嫋嫋,如絮,如煙,如柳。
豆蔻梢頭二月初。喻以初春,喻以嫩芽,喻以清新,喻以純潔。
春風十里,以春風做比,詠以溫柔,嘆以溫暖,贊以溫存。更有十里比喻江南美女之多。
捲上珠簾。珠簾者,美人也!君不聞太白“美人卷朱簾”耶?詩詞中的朱簾皆為美人意象。
第二首,只用了一個意象,即蠟燭,取其兩種形態,芯諧“心”,熔引伸為淚。
當然,還有一句寫得妙巧,就是“笑不成”三字,才子佳人,美酒紅唇,水乳交融,正應當是歡笑愉悅之際,為何笑不成?
唯離別也!
如果整體來看,第一首句句比喻,毫無生澀之感。第二首句句推進,然後用蠟燭“替人垂淚”這個巧妙的構思將離別的黯然之情揮灑出來。
如果說到創作詩詞的借鑑。
第一首難在句句比喻。
第二首難在通感之神。
弱弱地表達一下,杜牧的這一首詩好像用了典故,而典故是杜甫的絕句《漫興》“隔戶楊柳弱嫋嫋,恰似十五女兒腰!”
回覆列表
杜牧寫過很多贈妓詩,這些詩清麗流美,留下很多描寫青春美女的經典名篇。他的《贈別二首》,就是寫給一位十三歲的小女歌妓的,在這兩首詩中,杜牧創造出了一個描寫十三歲少女最美的詞語。
贈別二首杜牧其一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其二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的這兩首詩是寫給揚州一個十三歲的歌妓的。
第一首寫少女的美。
娉娉嫋嫋十三餘,詩的開頭寫少女的妙齡風韻,十三歲的少女,輕盈美好。
豆蔻
豆蔻梢頭二月初,接著杜牧借豆蔻比喻少女的美好年華。“豆蔻”產於南方,其花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葉漸展開,花漸放出,顏色稍淡。豆蔻美好的形象,正像十三歲的少那樣清純美好。豆蔻年華也成了描寫十三歲少女最美的詞語。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結尾,杜牧又對比,再次寫出少女別人難以相比的美好。詩人杜牧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青春佳麗捲起珠簾賣俏粉黛都,比不上這位少女。
這首詩讚美少女,卻不用一個“美”字,不用一個“好字”,卻清麗空靈,將少女的美好到極致。
第一首寫少女的美,第二首則寫少女的情。
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人越多情,表現出來的越是無情,因為不知道怎樣去表達此刻離別心情,只是在本該歡聲笑語的酒宴上,卻笑不出來。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只有蠟燭照著兩個即將離別的有情人,替他們默默垂淚,直到天明。
這首詩寫情寫得真,寫得切,很準確地抓住少女離別時微妙的心境,表達出了悱惻纏綿的情思。寫得風流蘊藉,意境深遠,餘韻不盡。
這兩首詩,表現出詩人杜牧真情的一面,雖是歡場作樂,卻也感情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