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青天
-
2 # 笑看古今趣味歷史
萬曆二十年(1592),日本入侵北韓,是為文祿之役。努爾哈赤透過貢夷馬三非,嚮明朝兵部請命,請求進入北韓攻打日本。但明朝認為夷情難測懷疑其用心,加上北韓的極力反對,最後不了了之。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當時從日本流通到北韓境內的刀劍、工藝品,有不少被女真人所利用。日本人指出,在當時,努爾哈赤對日本的存在以及實力就有一定程度認知。
在文祿慶長之役結束十多年以後,對於豐臣政權的倒臺、德川家康執掌日本國政,也被努爾哈赤所獲悉,甚至對這些動向表示注意。這充分說明儘管囿於時代限制,瞭解到的情況極其粗淺,但努爾哈赤對於日本戰國的歷史也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
另外一件比較鮮為人知的事情是,儘管努爾哈赤在文祿慶長之役未能如願以償,進入北韓打日本人,但他確實和日本戰國時代殘剩下計程車兵打過,這是發生在萬曆四十七年(1619)時候的事情。也就是距離元和偃武(1615),日本戰國時代落幕四年以後。
這一年發生了非常著名的薩爾滸之戰,北韓方面也派了姜弘立、金景瑞等支援明軍。從徵的北韓軍中,有不少是文祿慶長之役時投降的降倭,是日本戰國時代殘剩下計程車兵,被北韓人視作勁旅。最後的結局明、朝聯軍以戰敗告終,姜弘立也被俘。
在被俘之後,姜弘立迫於當時的形勢,欲見好於努爾哈,將三百名精銳倭兵獻與他。但三百倭兵想趁機殺死努爾哈赤,擁姜弘立東歸北韓,姜弘立將他們的想法外洩給努爾哈赤,說倭人有叛意,讓他儘早動手。努爾哈赤知道後,急令八固山拔壯士三千人,襲殺這三百名倭兵,盡數殺死而女真人一方也死傷慘重,有數百人被倭人殺死。這一事件,被記錄在《葵窓遺稿》、《柳下集》、《姜弘立傳》當中。
這是努爾哈赤與日本戰國時代士兵們的交手,是在出其不意的情況下襲擊,儘管全殲敵人,但自身受損程度也較為嚴重。這一事件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日本戰國曆史的延伸,努爾哈赤本人作為事件親歷者,自然瞭解頗多。
根據《滿文老檔》的記載,同樣非常明確的指出,努爾哈赤熱愛學習明朝、北韓、日本、蒙古等國曆史,對歷史知識有著強烈的求知慾,並要求兒子們也重視學習歷史知識,這一年是萬曆四十三年(1615),也就是日本戰國時代結束的這一年。可以看出他對之前的啥的戰國曆史,肯定是有一定了解,不然不會自信的說出這一番話來。
無論努爾哈還是皇太極,對於中國的通史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瞭解。又據努爾哈赤自稱對日本歷史很感興趣,並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參看上文),而說出這番話的時候是1615年,據此推斷,努爾哈赤先生手裡應該也有一些日本的史料書籍,幫助他了解相關的內容。
參考努爾哈赤讓達海翻譯比較高逼格的漢文書籍,可以想見他閱讀的並不是日本二三手的劣質史料,應該是質量較為高乘的史籍。而早在壬辰戰爭前,由日本泊入北韓的刀劍、工藝品等,也流通到了女真,努爾哈赤也由此認識到日本這一強鄰的存在。據此類推,可以證明日本的史籍,也是可以透過北韓流入女真境內的。
回覆列表
幕藩統治體制 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徵夷大將軍,在江戶(今東京)開設幕府,是為江戶幕府,亦稱“德川幕府”。江戶幕府的統治制度,史稱“幕藩體制”。幕府為集中權力和控制諸侯,除頒行有關法令外,還實行參覲交代制度。為查禁天主教、防止西方殖民勢力入侵,自17世紀30年代起頒行鎖國令,至1853年實行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鎖國政策。江戶時代的經濟和文化 江戶時代的社會經濟有很大發展。農業生產方面,農作物品種增多,耕作技術和灌溉設施等都有所進步,人口和耕地面積尤以前期增加較快,商業性農業也有所發展,漁業、鹽業和山林、水產業更加興旺。手工業和農業進一步分離,自江戶中期以後農村工業得以建立。除江戶、大阪、京都等大城市外,稱為“城下町”的封建城鎮佈滿全國。全國政治中心江戶,18世紀初人口約 100萬,為當時世界最大城市。
幕府努力開發礦山,鑄造全國統一的貨幣;開發水路航運,修築港埠。由於商業繁昌,以商人和手工業者為主的城市居民階層(町人)日益成長。幕府末期,日本開始採用西方近代技術開辦新式軍火工廠和紡織等工業企業。江戶時代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町人文化”興起,出現了一批以描寫町人生活為主要題材的小說、詩歌、繪畫、版畫和戲曲。中國書籍大量輸入,對儒家學說、先秦諸子百家思想以及孫吳兵法等的研究活躍。江戶時代中期出現了稱為“國學”(日本學問)的新學術部門,代表人物有荷田春滿、賀茂真淵、本居宣長、平田篤胤等。在自然科學方面,創立了“和算”(日本數學);還透過荷蘭書籍學習西方醫學、天文地理等科學知識,以及武器、船舶的製造技術,稱為“蘭學”。
在教育方面,各地興辦稱為“寺子屋”(寺塾)的學塾,庶民得以學習讀寫算的知識。自江戶中期起以安藤昌益、高野長英、渡邊華山為代表的一批進步思想家,著書立說批判封建制和幕府鎖國政策,要求革新,導致1839年幕府迫害蘭學家的“蠻社獄”。(封建社會的解體)江戶時代,由於商品貨幣經濟關係的發展,作為幕藩統治基礎的封建自給自足經濟漸趨瓦解。幕末,在農業經營方面發生僱傭勞動關係;批發行支配的農村家庭手工業愈益發展,逐漸出現一些手工工場。這表明,資本主義在日本開始萌芽。與此相適應,出現了介於封建領主和農民之間的新剝削階層-“豪農” (地主富農)和“豪商”(商業高利貸主)。
同時,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日益激化,1637年爆發了農民和天主教徒反對封建壓迫和宗教迫害的島原起義,1837年又發生了城市平民參加的大鹽平八郎起義。19世紀40年代以後,以農民起義和城市貧民搗毀運動為主要形式的反封建鬥爭愈演愈烈,給幕藩統治以沉重打擊。幕府在鎮壓人民鬥爭的同時,自18世紀前期起迄19世紀40年代初,先後實行享保改革、寬政改革和天保改革。但是,這些改革都不能挽救幕府的統治危機。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頻頻叩關,民族危機加深,幕藩統治體制搖搖欲墜,封建社會加速解體。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M.C.佩裡率艦隊駛抵日本,以武力要挾日本開國(見彩圖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M.C.佩裡率部在浦賀港登陸(1853年7月))。次年美國迫使德川幕府簽訂《日美和好條約》(《神奈川條約》)。1858年日本又被迫與美國、荷蘭、俄國、英國和法國分別簽訂了通商條約,總稱“安政條約”,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宣告破產。西方列強強加給日本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日本的法權和關稅自主權橫遭剝奪,面臨嚴重的半殖民地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