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舊巷姑人

    孔子代表了一個時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侷限性,以及他對於封建勢力的妥協性。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現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所以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

  • 2 # 自在瞭然1

    對孔聖人而言,在生時並不得志,一生都過得並不如意,他還不如他的弟子七十二賢人過得那麼潚灑,說科普,這有點牽強,他的天人合一都是從老子那裡學來的,他的易經著作也是從道家學的,他一生追求的就是知天命,學而優則士,中庸,有教無類,他對名看得很重,名不正,言不順,一心維護的是規舉,統而治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對君臣禮數,三綱,五常,一直推銷他的周禮,春秋時期各國爭霸,他很揪心,他大聲疾呼,禮崩樂壞,各行其事,對不按祖制,周禮的,叫數典忘祖。還是在他去世後,漢朝才把他的學術作為治國教化子民的理論。並形成了獨尊儒術的儒家文化,思想。

    說孔子是教育家,毫無疑問。說是科普,他在科學方面,發明創造還不如魯班(公輸班),瞭解宇宙大道,非老子莫屬,孔子對老子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是老子給了他智慧。

    他自己都不會想到歷代後世帝壬將相給予他聖人,和大成至聖先師的榮譽稱號和表彰。

    孔子一生好學,禮賢下士,三人行必有吾師,他把《道德經》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用得爐火純青。受到啟發後,建立了,仁,禮,智,信,忠,孝,節,義等一整套學術體系,對普通人來講,打個照面,孔子也會“禮之用,和為貴",不偏不倚為中數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我們不能拿現代思想來要求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我們要理性看待他有益於現代社會的理論,也不是照抄,照搬,是結合現代生活來學古人的東西,古為人今用嘛。但孔子給後世人的治學,治國管理留下了寶貴精神財富。

    本人才疏學淺,文化有限,在專家學者面前只祘班門弄斧。對儒家《四書》《五經》也只是閱讀過,連皮毛都沒有學到其精典。

    參與學習而以。望朋友們多多諒解。

  • 3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弄清孔子學說的內涵與外延?

    《莊子·天運》記載:孔子謂老子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其中丘,即孔丘,是指孔子本人。治,指從事研究。《詩》,即《詩經》。《書》,即《尚書》。《禮》,即《周禮》。《樂》,即《樂經》(漢時已失傳)。《易》,指《易圖》和《周易》。這其中有爭議的是孔子治《易》,到底做了什麼?

    《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漢書·藝文志》: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緯書·乾坤鑿度》記載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所謂“十翼”就是《易傳》所含的十篇文章。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易》的其中稱為《要》的一篇有記載孔子好《易》、踐《易》的一些情況。所有這些,說明孔子撰有《易傳》。但是,從漢唐以後至今,有的學者否定《易傳》是孔子所作,詳見北大教授王博著《〈易傳〉通論》。在這裡暫且不論,以下就談談《詩經》、《尚書》、《周禮》、《春秋》。

    《詩經》,就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由孔子整理,刪除了部分,留下的僅305篇。其中國風160篇,雅105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頌40篇(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史記·太史公自序》稱“《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尚書》,就是《尚書》由孔子根據自己的評判標準,整理、刪定,只剩下一百多篇,流傳下來至秦朝統一,是對大約兩千多年間虞、夏、商、西周時期的一些重大歷史記錄,內容涉及政治、哲學、宗教、思想、曆法、典章、法律、語言文字、文學、地理、軍事學等。

    《周禮》,就是孔子學習、研究內涵豐富多彩、無所不包的周代典章制度,做到繼周、從周。《周禮》原名《周官》,共四萬多字,是作者周公借鑑堯、舜和夏商二代有關治國經驗、效天法地而編成的治國典制。其內容涵蓋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涉及政治、文化、社會、經濟、自然(含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環境等)生態等,是古代一部罕見的生態系統型的治國典制。其中《冬官》涉及農業、商業、百工(百種手工業)、王公、士大夫、婦功等國家六類職業。而百工規模最大,記述了大量的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規範和製造工藝,表明當時作者對製造業和生產技術的高度重視。

    《春秋》,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按年記載了春秋時魯國從隱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間(前 722~前481或前479)的歷史大事。其紀年依據魯國,記述的範圍遍及當時整個中國。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天文氣象、物質生產、社會生活等諸方面,是當時有準確時間、地點、人物的原始記錄。其中記載的三十七次日食,就有三十次同現代天文學推算完全符合。

    其次,《莊子·天運》記載:孔子五十一歲不聞“道”而求見老子,闡明瞭孔子求索“道”的原理是從周代典章制度、《河圖》《洛書》天地之數、陰陽變化規律開始。同時,孔子在老子的訓迪下,終於得“道”。所謂得“道”(這裡指“道體”),按孔子的話說,就是“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與老子說的“夫白鶂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蟲,雄鳴於上風,雌應於下風而風化。類自為雌雄,故風化”內涵相似,得到老子的肯定。這在哲學上,就是事物相互作用原理,包含辯證法規律。運用於思維中就是辯證思維,可以指導一切“道用”。所以孔子晚年的“道”觀也提到天之道——“無為”。“無為”就是代表自然界的辯證發展規律(另行專述),

    以上說明孔子學說的內涵與外延,不僅有《論語》,而且還包含對《詩經》、《尚書》、《周禮》、《樂經》《易經》《春秋》的研究成果。

    有鑑於此,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而且也是進步的政治家、歷史學家、易學家、天文學家。從晚年來說,他也是偉大的哲學家。因此,我們要全面地、歷史地、準確地評價孔子,用一兩句話來說,肯定說不到位。但是,他也有缺點錯誤,他第一次求見老子時,被老子嚴厲批評。回家後,三天不說話,當學生問話時,他說老子是“龍”,自己是“蟲”。在這裡,必須注意的是,“仁”又具有二重性,一概而論又錯了,不符合老子辯證思想,也與“五四”愛國運動對立起來了。因為“仁”對推翻“三座大山”是不能用的,它只能用於人民內部。

    嚴正宣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熱電偶測溫系統採用補償電橋後,相當於冷端溫度溫定在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