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傾夏Q18
-
2 # 純野生科學家
沒錯,就是這樣。
2006年,澳洲科學家偶然得到了一塊小行星碎片。對它的成分進行分析後,人們發現這塊碎片中金、鉑、鎳、鐵和放射性元素的含量都挺高,反正遠高於地殼中的平均含量。後來對小行星的取樣也證實了這一點——地殼內的重元素佔比遠低於小行星內的佔比。
圖:小行星。
地球是由無數小行星融合而成的,為什麼會這樣不同?就是因為重元素都沉降到地心附近了。
45億年前,形成之初的液態地球。在這個時候,地球已經初具規模了,正在經歷“太陽系大轟炸”的洗禮。沒有穩定的大氣層,連固態的地表也沒有形成,整顆行星就是一個液態的岩漿星球。小行星撞擊的能量不斷給原始地球加溫,直到1.5億年後,這場“小行星雨”才告停止。
圖:“太陽系大轟炸”時期,尚處於液態的地球。
這1.5億年中,液態地球內部一直在發生著變化。密度大、比重高的物質在不斷下沉,向地心降落,後來逐漸形成了地幔與地核;密度小、比重低的物質則被推擠著從地球深處向上移動,逸出地表形成了大氣層;地表慢慢冷卻固化,形成了地殼。
圖: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
正是這1.5億年的液態期,造就了地球上各種元素佔據不同“圈層”的現象。
不同圈層中不同的“主力元素”。大氣層中,氮氣佔78.1%,處於絕對優勢,氧氣佔20.9%,剩餘空間由其它氣體佔據。
地殼只佔地球體積的1%,其中含有九十多種天然元素。最主要的是矽、鐵、鈣、鈉、鉀、鎂等幾種元素的氧化物。其中矽氧化物是主力。
地幔佔地球體積的80%以上,與地殼成分相似,只是二氧化矽的比例隨深度增加而下降,平均含量不到45%;金屬氧化物含量增加,上地幔中鐵氧化物含量超過10%,並隨著深度增加而增加,到下地幔底層,鐵氧化物含量估計可達70%左右。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半徑為3480千米。地核又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部分,外地核的物質為液態,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內地核的物質則呈固態,由鐵、鎳、重金屬元素、放射性重元素組成。
圖:地球核心。
在內地核中,黃金可就不是稀缺資源了。有科學家估算,如果把地核中的黃金全都開採出來,可以在整個地球表面鋪一層半米厚的金磚。
圖:自然金。
既然都沉入地心了,那地表的金礦、鈾礦是怎麼回事?地球內部從沒有消停過,重者下沉輕者上浮是大趨勢,但各個圈層的物質迴圈與交換也一直在進行。超級火山(地幔熱柱)的噴發是毀滅性的災難,但它可以將大量地球深處的物質(甚至一些外地核物質)帶到地表上。
黃金、鉑金、鈾等物質就是火山帶到地表的,富含各種元素的岩漿冷卻後,礦藏就形成了。
回覆列表
只能說總體上是這樣的,比如地表也是有金的,而這個東西密度就大了去了,相對於大部分元素單質而言。早期地核形成以後,現在地表的很多物質都是地球引力從太空捕獲得,當然也有地殼運動,火山噴發,導致的部分地區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