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源於網路) 《論語》學而第2節。上一節講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君子之仁義之道,如龍潛水底。但在這一節,孔老夫子卻在禮樂崩壞之中看到了希望,如同在陰陽魚中找到了黑魚中的白眼。 孝弟: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弟通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通指家庭家族成員相互間的親情友愛。這裡獨省略了父母對子女的愛,這是因為父母之愛為人之本能天性,永不缺失。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孔老夫子認為,一個社會只要"孝弟″沒有缺失,社會就不會亂。因為一個有孝弟親情的人,通常是不會去犯上作亂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老夫子認為所謂六藝仁義之道的根本就是:孝弟! 這裡面隱含了一個推理:仁義之道的根本目標是什麼?是和天下!整個華夏民族和諧共處。也就是這裡所說的沒有犯上作亂的現象發生。 那麼為什麼犯上者鮮也,作亂者未之有呢?因為民間孝弟尤在。所以孔老夫子推斷出孝弟為仁之根本。 本立而道生,只要孝弟這個根本還在,那麼猶如陰陽魚的黑魚中有了白眼,最後終能努力出一個和天下來的。這也是孔老夫子前一節講的"人不知而不慍"的信心所在。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源於網路) 《論語》學而第2節。上一節講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君子之仁義之道,如龍潛水底。但在這一節,孔老夫子卻在禮樂崩壞之中看到了希望,如同在陰陽魚中找到了黑魚中的白眼。 孝弟: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弟通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通指家庭家族成員相互間的親情友愛。這裡獨省略了父母對子女的愛,這是因為父母之愛為人之本能天性,永不缺失。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孔老夫子認為,一個社會只要"孝弟″沒有缺失,社會就不會亂。因為一個有孝弟親情的人,通常是不會去犯上作亂的。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老夫子認為所謂六藝仁義之道的根本就是:孝弟! 這裡面隱含了一個推理:仁義之道的根本目標是什麼?是和天下!整個華夏民族和諧共處。也就是這裡所說的沒有犯上作亂的現象發生。 那麼為什麼犯上者鮮也,作亂者未之有呢?因為民間孝弟尤在。所以孔老夫子推斷出孝弟為仁之根本。 本立而道生,只要孝弟這個根本還在,那麼猶如陰陽魚的黑魚中有了白眼,最後終能努力出一個和天下來的。這也是孔老夫子前一節講的"人不知而不慍"的信心所在。
有必要還得講一下這裡犯上作亂中"上、下"的概念。為什麼下犯上就是作亂,如果是上犯下呢? 現在我們周邊好多人都信了基督教,但凡是信了教的,往往與我們的民風習俗就格格不入。我們習慣講究個長幼尊卑,而基督教眾則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大家都是兄弟姐妹,那怕原本是父子和翁婿。大家都有且僅有一個爹——上帝。 西方國家主張自由、平等、博愛。人與人之間的主流是平等。而華人自古就講究長幼尊卑:三綱五常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不是粗暴簡單統一地劃歸為一群上帝放牧的無差別的羔羊。 犯上者,下者才有可能犯上;有上者必有下者。孔老夫子是承認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是不平等的,有上者,有下者。大家且不忙著拿萬惡的封建思想來攻擊孔老夫子,也不急著來鼓吹西方那些個自由、平等、博愛的偉大。筆者試扯遠一點看看孔老夫子的上下左右。 孔老夫子是《易經》的作者之一,道家的老子和孔聖人都主張這個世界是不斷執行變化發展的,是辯證的,孔老夫子稱之為天道。有變化就有不同,有不同就有對比,就有了上下左右的對立。人類社會自然也是天道的一部分,也遵循著變化與不同,遵循著上下左右的對立。 但是有人要問,為什麼用上下來分,不用左右分,犯上者改成左犯右者,看著也感覺平等一點。這樣改也沒什麼不可,只是既然承認了天道是變化不同的,那麼推及到人類社會,斷然不會是一個平等的球形,立柱也不是,用金字塔形來形容應該更切合一點,那麼用上下分比用左右分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了,塔尖為上,塔基為下。 但孔老夫子分上下,並不分尊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是要求我們各司基職,君做好君事,子擔好子責。但遇到矛盾了怎麼辦?請遵照三綱。孔老夫子眼裡的上下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還得認真學《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