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緣啟山峰

    那麼劉備到底會不會打仗呢?其實劉備在人們心目中歷來褒貶不一,誇他的人把他捧上天,什麼禮賢下士、寬宏大量、愛民如子,千古仁君等等,貶他的人又把他使勁往下踩,陰險狡詐,兩面三刀、假仁假義、十足的偽君子。不過呢,雙方都有一個共同認識那就是劉備不會用兵。而最能證明這一點的就是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中,從雙方兵力上來看,劉備似乎更佔優勢,共有八萬多人,而東吳孫權只有五萬多人。夷陵之戰的結果是以劉備的失敗東吳孫權完勝而告終。

    那麼劉備是如何指揮這場戰爭的呢?公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荊州陷落,關羽被殺,這對劉備來說是個巨大的損失。按理說這時的劉備應該要沉下心來,痛定思痛、吸取教訓、厲兵秣馬,意圖反擊才是。可他偏不,公元221年4月劉備稱帝,6月開始調兵遣將,7月御駕親征東吳。出征前夕,劉備命駐守閬中的張飛趕去江州與他會合。可惜張飛沒來的及出發就被部下給殺死,並將首級送給了東吳。張飛的死對劉備軍來說更是一個打擊。那麼劉備現在是個什麼情況呢,所謂的五虎將,關羽、張飛、黃忠都已不在了。而趙雲又不受劉備重用(趙雲是反對這場戰爭的)被劉備安排在後方押運糧草。魏延、馬超駐紮在北邊,以防曹魏和西羌一族。謀臣方面,龐統早已不在,法正也病死了,就剩諸葛亮,但諸葛亮要駐守城都走不開。所以劉備軍隊文武兩邊都沒有像樣的人才,敗給東吳也許也在情理之中。

  • 2 # 小弟木村

    1。劉備是會帶兵的。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因為劉備的對手是強悍的曹操,曹操可是三國的功績第一人,真的很佩服曹操的,可以說曹操在前期是追著劉備打的,從徐州,打到汝南,從汝南打到荊州,然後劉備才從荊州發跡的。如果劉備不會帶兵,怎麼能總是安全撤退呢?特別入川的時候,劉備帶領軍隊也是幾次擊敗劉璋軍隊的,特別是漢中之戰,諸葛亮可是在成都負責後勤的,劉備帶領的大軍最終是擊敗了曹操的,而且伐吳的時候,劉備是幾次擊敗吳軍的,所以劉備是有軍事才能得!劉備能當皇帝也確實是一個傳奇的!

    2。夷陵之戰敗因。

    (1)意氣用事:劉備出兵除了吳國相比魏更弱小,更多的原因是,劉備想報仇,所以劉備取得了失敗啊。

    (2)安營紮寨:劉備在大夏天的時候,將大軍全部安在叢林裡,這就又導致讓陸遜有機可乘。

    (3)軍事統帥:確實劉備的軍事才能是有的,但是陸遜確實高於劉備,陸遜很穩重,謙遜,而劉備此戰過於浮躁,不利於帶兵的。

    (4)自負驕傲:劉備覺得此時東吳沒有什麼拿的出的將領來,又加上連勝數仗,所以壓根沒有把陸遜放在眼裡,結果,就是這個不起眼的陸遜讓劉備,曹丕都吃了這個虧的。

  • 3 # 笑嘗歷史百態

    劉備會領兵打仗麼?這個問題確實不應該問,我們都知道,蜀漢的建立,很多時候都是劉備領兵,大小戰役不知道經過多少次,只是經過三國演義的流傳,弱化了劉備的軍事能力而已,如果在蜀漢集團非要說在軍事方面勝過劉備的,應該只有法正跟龐統了吧。

    劉備不會打仗這句話誰說的?曹丕說的

    “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魏書·文帝紀》

    但是以曹丕的能力來評價劉備顯然沒什麼可信度,在夷陵之戰中,就是對手陸遜都沒有說出劉備什麼錯誤。這顯然是抬高曹丕貶低劉備的做法。

    夷陵之戰為什麼會慘敗?

    很多人說錯誤就錯在聯營七百里,然後就被陸遜一把火燒了。

    但是有句老話說的好“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就兵法來說,你的任何一次失敗都能對上兵法。聯營說是聚集了兵力被人一鍋端,分散了也會被人說不會集中優勢兵力打團。只要是失敗,總能符合一條兵法

    而經歷過赤壁之戰的劉備難道還不知道火攻的可怕麼?

    我們來看看史書記載劉備真正失敗的原因

    “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它變。”“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

    我們可以從從陸遜的話語中看出,劉備真正失敗的原因在於

    1、 放棄水軍,只以陸軍沿長江前進;

    2、 進攻時間很久,人馬疲勞,思想放鬆,偷襲容易得手;

    3、 營壘分佈各處已經固定,不會有很大的變化,利於部署攻擊。

    而火攻並不是夷陵之戰失敗的根本原因

    火攻的真實用意在於

    1.增加混亂度,癱瘓指揮敵人指揮系統。陸上作戰,火的最大作用在這裡。

    2.分割站場,威懾敵人。被點著的兵營是沒法發揮作用的,不能依託以固守。這是火攻的戰略意義。

  • 4 # 山色歸讀

    劉備並不是像演義裡說的:不會打戰,全靠諸葛亮。且不說劉備的御人之術、識人之明。他的軍事才能,不象演義裡藝術處理的:諸葛出來前,幾乎就是敗。諸葛出來後,那帥印什麼的都給了諸葛,就坐在旁邊聽聽...... 這實際是文學化手法!劉備所有的功勞,都被諸葛代替了,冤枉啊!

    實際上,終其一生,蜀漢的軍隊都是他親自指揮的。和曹操一樣,有軍事才能的統帥都會選擇自己統兵。三雄唯一例外的是孫權。在蜀漢集團中,軍事才能是以劉備為首的,或者說,其他將領尚未能有機會體現出高於劉備的才華,這與劉備地盤小,沒法授權給某位大將有關。

    夷陵之戰,或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夷陵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而進行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

    當時劉備親帥大軍70餘萬(實際就是5萬多人)與吳軍累計二十萬人(實際5萬)作戰。戰爭初期,蜀軍一度兵勢強大,銳氣正盛,勢如破竹,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但是後來遭到吳軍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勞師遠征、疲憊不堪、戰線過長的弱點逐步暴露出來,最後被重新換上來的主帥陸遜抓住戰機,火燒連營七百里,讓劉備大敗而歸,羞愧而死。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的原因主要有:

    1、關羽身死特別是急於蜀漢爭奪被吳國武力奪去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倉促之間意氣用事而輕啟戰端,破壞了諸葛亮的隆中東和孫權的戰略,是一場名不正言不順的是無謂之戰。

    2、勞師遠征,長期對峙,後勤補給苦難,士兵疲憊,戰鬥力嚴重下降,無法取得更大戰果。蜀軍多數人是劉備從荊州帶到益州,又經過益州、漢中常年征戰,這些士兵明顯疲憊,相對於吳人的本土防衛、保家衛國的戰爭,便利性和士氣不可同日而語。

    3、劉備一意孤行,離心離德,內部成員未能統一共識。戰爭謀劃時期,諸葛亮、趙雲等很多蜀漢重臣都不主張出兵,內部重臣意見相離,劉備卻斷然否決了內部成員的合理意見。由於時間比較急,劉備甚至沒能組建一個完整的參謀團。

    4、輕視對手陸遜,盲目自信,以致於防備不足,被鑽空子。劉備一向認為吳國除了周瑜就沒能人了,實際上陸遜是吳國著名的青年軍事家,謀略勝過劉備一大截。

    5、固執己見,當戰爭局勢對轉化為對己方明顯不利時,未能及時調整作戰方針和兵力部署。其實,蜀軍進攻夷陵前夕謀士馬良看出了陸遜不是戰敗撤退,而是誘敵深入。當陸遜撤到夷陵後就不再撤退準備反擊時候,劉備認為陸遜黔驢技窮,而不做提防。

    6、兵力分散,在山高林深處駐紮營寨七百里是重大部署失誤,導致己方進入萬劫不復之地。劉備在夷陵地區不能擴大戰果後,由於天氣炎熱,命令軍士進入各區域的山林地區,結營圍困吳軍。自己率領的主力進入山林地帶避暑,打算與吳軍長期作戰。山林結營最怕火攻,兵力分散則遇到攻擊時就不能快速有效反擊。連遠在幾千裡外的魏主曹丕都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

    總之,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軍情,後退誘敵,然後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劉備則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林中結營七百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防守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一敗塗地。

  • 5 # Su57

    我對劉備的軍事能力是持懷疑態度的。

    雖然早期劉備被曹操追著打是因為他沒有根據地。但劉備後來在軍事上的勝利,也擺脫不了別人的指導。取西川的時候劉備先帶著龐統,龐統死後,諸葛亮趙雲趕來支援。攻漢中時劉備帶著法正。唯一一次劉備自己單獨帶兵打仗,就是伐吳。結果發生了夷陵之戰。

    劉備是有在博望火燒曹軍的記錄,但這是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後,才有的軍事行動。而且如果劉備真有能力提出用火攻的計策,那他在夷陵的時候安營紮寨就會有心防止被人火燒聯營。可是劉備自己並沒有防止這一點的發生。甚至曹丕在看到劉備的安營紮寨情報之後,都斷言孫權十日內獲勝。可見劉備軍事能力之低。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說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但夷陵安營一事表明劉備自己明顯不如曹丕。雖然史書記載劉備在博望坡放火。但經過以上考慮之後,羅貫中也認為,這個主意應該是諸葛亮出的可能性較大。所以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把火燒博望坡的功勞給了諸葛亮。

    綜上,我認為劉備當首領合格,軍事不入流。

  • 6 # 先啟歷史

    首先,夷陵之戰是一場戰略性的戰爭,意義非凡。劉備並不是個理想主義者,“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只是一句口號。在尚不能入主中原前,佔據更多的地區是務實之舉。劉備已經有了漢中和巴蜀,如果重新奪回荊州,無疑是擁有了目前他所能取得最好的戰略態勢。況且孫權實力遠遠低於北方強大的曹魏,所以劉備名為關羽張飛報仇雪恨的伐吳戰爭,起碼在戰略上是完全正確的。

    劉備已稱帝,他更應是一個能審時度勢的戰略家,在這一點上,劉備是基本合格的。至於帶兵打仗,這應是大將的職責,他既然御駕親征,則應是軍隊最高指揮統帥。在戰術而非戰略層面來說。劉備應該是具有一些基本素質的,否則他不會在東征初期能勢如破竹。但說他不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就在於他在出現的戰爭態勢變化情況下,應變水準較差。

    要說夷陵之戰慘敗的真相,我想就僅僅是戰爭技術上的錯誤導致。因天時地利變化造成的微不足道的細節都有可能令整個戰局反轉甚至改變歷史走向。這類案例歷史上比比皆是,例如當年法蘭西帝國的拿破崙也如劉備般牛逼哄哄征討莫斯科。結果和劉備相反,法軍越往北走天氣越寒冷,法軍的軍服紐扣是錫制的,全部凍掉,法軍凍死不少,令拿破崙鎩羽而歸。

    回到本題,夷陵之戰就是因為天時地利的變化,出現的一些微小因素,被東吳陸遜牢牢把握住了,而且深刻地利用了這些因素,使之作用放大了很多倍,發揮了超常的作用,改變了整個三國時代的歷史軌跡。

  • 7 # 歷史簡單說

    劉備當然會領兵打仗了,那我們來看看劉備都領兵打了哪些重要的戰役,在來看為什麼會在夷陵之戰慘敗。以夷陵之戰來說劉備不會打仗,這是不客觀的,因為我們也不能因為赤壁之戰,漢中之戰就說曹操不會領兵打仗對吧。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劉備軍兩萬,東吳軍三萬,其中周瑜軍一萬,程普軍一萬,其他東吳將領一萬,孫劉聯盟總共五萬,而曹操軍原有十五六萬,再加荊州七八萬,差不多是二十幾萬,最終孫劉聯軍大敗曹軍。

    劉備又與周瑜一起打下了南郡,劉備取荊南四郡,零陵,桂陽,武陵,長沙。

    益州之戰

    劉璋聽說曹操要征討張魯,擔心曹操拿下張魯之後,益州不是曹操的對手,劉璋就在張松的建議之下,請劉備進益州相助。後來劉璋劉備翻臉,劉備南下攻打益州,另外派諸葛亮率趙雲張飛入益州,最後匯於成都,劉璋投降。

    漢中之戰

    曹操征討張魯,張魯投降,曹操拿下漢中,就令夏侯淵張郃鎮守漢中。劉備率軍攻打漢中,最後黃忠定軍山斬殺夏侯淵。

    曹操聽說漢中丟失,率軍前來攻打漢中,劉備據險固守,終不交鋒,曹軍士兵逃亡很多,曹操無奈之下,只能撤軍,劉備稱漢中王。

    1.劉備報仇心切,影響了他的正常判斷。

    2.劉備還得防範魏國的偷襲,所以派黃權到江北防曹軍。

    3.吳軍主帥陸遜十分年輕,劉備十分輕視陸遜。

    4.陸遜軍事能力一流。

    5.劉備營地佈置失當,將蜀軍佈置於樹林之中。

    6.吳國向魏國稱臣。

  • 8 # 咖啡不解酒醉001

    第一,法正已死,軍師不存在,諸葛亮的方略本身就不是針對東吳,而是聯合,所以伐吳他極力反對,就是進攻也沒有方案。

    第二,劉備低估東吳的軍事實力,剛開始出師很順利,拉長了戰線,造成對東吳後續力量的錯誤判斷。

    第三,劉備放棄水陸並進的方案,也就等於說,一旦失利,將沒有策應,這是造成慘敗的直接原因。

    第四,東吳陸遜相當有謀略,但名氣不大,劉備久經沙場,未熟悉對手的來路,而孫權卻對陸遜的才能十分了解,所以才讓他領兵,放手一搏。

    第五,蜀國精銳擅長攻堅戰,速戰速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剛開始出發,士氣高漲,勢如破竹,對戰事有利,但時間一長,一旦處於膠著狀態,就容易軍心不穩,讓事情發生變故。

    第六,天意所致。氣候炎熱,蜀軍只能於叢林中安營紮寨,方能解燃眉之急,不料卻為後來敵方的火攻埋下了種子。

    第七,劉備年事已高,可能想在有生之年做一件轟天動地的大事,舉大義之旗,行春秋之事,心焦氣躁,卻不想畫虎不成反類犬,成為一代梟雄的最後一戰。

    可惜,可恨,可嘆!

  • 9 # 先秦史

    我們先回顧一下劉備領導的部分戰役。

    幽州斬黃巾(勝) 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先主傳)博望之戰(勝) 使拒夏侯敦、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敦等追之,為伏兵所破。(先主傳)赤壁之戰(勝) 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先主傳)荊州南四郡之戰(勝)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先主傳)雒城之戰 (勝) 劉備圍雒城且一年,龐統為流矢所中,卒。法正箋與劉璋,為陳形勢強弱,且曰:“左將軍從舉兵以來,舊心依依,實無薄意。愚以為可圖變化,以保尊門。”璋不答。雒城潰,備進圍成都。(先主傳)漢中之戰(勝)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先主傳)夷陵之戰(大敗)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佷,音恆)。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鹹相率響應。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餘裡中,廣數十丈。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傳)

    以上內容摘自《先主傳》,那些具有明顯優勢或者劣勢的戰役不算,可以看出劉備勝多敗少,能領兵打仗還是不錯的,比不上曹操,卻遠遠把孫權甩在身後。夷陵之戰失敗原因:

    內部人員目標不一,很多人支援伐吳。士兵疲弊,影響戰鬥力。自信膨脹,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兵力分散,戰術有誤。勞師遠征,盡失地利。對手能力很強。

    夷陵之戰影響深遠,此後蜀漢只能徹底偏安西南,勉強維持。

  • 10 # 有得觀史

    劉備會領兵但不會打仗,至少像夷陵之戰這樣的大仗他是不會打的。劉備入川先是帶龐統,龐統死帶諸葛亮,後來又帶法正。仗怎麼打都是謀士出方法,劉備只是定奪,更確切地說,劉備是拍板者和執行者。謀士是劉備的一條腿,離開謀士他是不會走路的,夷陵之戰劉備沒帶謀士,所以,夷陵之戰沒打,劉備就已經敗了。

    夷陵之戰,劉備時年61歲,在古代已是老年,上天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可事業距離目標還差很遠,按照諸葛亮的說法,就是創業未半,而劉備的創業夥伴關羽、龐統、法正,一個接一個死去。他的繼承人劉禪平庸,沒有創業能力,他想給劉禪留下更大基業。他心裡急啊,焦慮時常侵襲著他,使他不能自己,最後終於失控了。曹魏是硬骨頭難啃,東吳是軟柿子好捏,就拿東吳開刀!急功近利,劉備已經無法控制自己,像中了魔一樣,誰也勸不住,別人都看到前面的陷阱,劉備看不見,徑直往陷阱走去,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夷陵之戰,劉備一字長蛇陣,在綿延百里的山上,安營紮寨幾十個,被陸遜抓住軟肋,放火燒一燒,首尾不能相顧,亂了陣腳,一敗塗地,絲毫沒有還手之力。劉備與陸遜相比完敗。夷陵之戰是劉備不帶軍師打的唯一的一次大仗,真正驗證了他軍事能力的高低。

  • 11 # 古今注

    關於劉備會不會領兵打仗?我個人對劉備的軍事評價是:會而不精,慎而不重,知而不細,兵急而計緩。

    我們先來看三國時期有名的軍事專家曹操給與劉備的評價。曹專家曾經對劉備做過兩次評價,一次就是有名青梅煮酒,“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還有一次,曹專家說,“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首先曹操對劉備的軍事能力是肯定的,說劉備是自己平生大敵,好在劉備計策反應卻很慢,自身有明顯性格缺陷。

    下面我以夷陵之戰為主,詳細為大家分析一下。夷陵之戰是是蜀國由盛到衰的一場戰役,經過這場戰役後,蜀國元氣大傷,逐漸開始走向末路。這場戰役同樣也是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一場經典戰役,這場戰爭由劉備親自指揮,被一度認為是劉備不會打仗的最好證據,可事實並非如此。那麼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會敗的如此之慘?

    是否應該出兵?早在隆中對時,諸葛亮就為劉備做好三分天下的政策,這個政策也一直被劉備所貫徹,一直到劉備取得益州後,關羽貿然出兵,以至大敗,荊州丟失,關羽戰死。“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天下有變,說的是北方曹氏集團發生大規模內亂,所以當時就關羽已經就違背了劉備集團已經定下的方針政策。關羽兵敗,導致荊州丟失,而荊州對於劉備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所以劉備在這個時候選擇出兵是正確的,但他的決定卻是錯誤的。三分天下,孫劉兩家一起抵抗曹操,而劉備不僅要奪取荊州,還要消滅東吳,從而與曹操二分天下,這是政策上一個巨大失誤。

    主次不明,內部分化。劉備在準備出兵時,就遭到趙雲諸葛亮等人的阻止,趙雲一直也是不太受重用的,他在劉備集團基本沒有指揮過大規模軍團作戰,加上趙雲反對出兵,他就沒有隨劉備出征。而諸葛亮作為劉備軍師,被安排在鎮守成都,這個決定說不上非常錯誤,劉備獲得益州時間不久,根基不穩,他御駕親征,自然是要在後方留下一位威信極高,又深受自己信任的人。但作為戰爭,將趙雲和諸葛亮放在後方,也有著一些政策上的失誤,這一點也勉強算是夷陵大敗的原因之一。

    戰爭無論是發動者還是承受者,身邊都會有不同的聲音,夷陵之戰許多人都是反對的,可赤壁之戰不同樣也是遭到許多人反對,這兩場戰爭關鍵性就在主次問題。當時篡漢的是曹丕,而不是孫權,劉備作為戰爭發動者,又一直以漢室自居,等到劉備登基以後,又立馬展開了對東吳的討伐,這就顯得不得人心,直接導致內部分化。而東吳不論是赤壁還是夷陵都是作為抵抗侵略的一方,起內部同仇敵愾,上下一心,可以說是深得人心,這一點上孫權與劉備形成鮮明的對比。

    深入吳地,慎而不重。戰爭剛開始時,劉備連戰連捷,兵鋒所指所向無敵,孫權想要和劉備講和,劉備不僅拒絕,而且還殺了使者。孫權只能派出陸遜抵抗劉備大軍,陸遜呢!不愧是一流的軍事將領,他避開劉備的鋒芒,選擇以守為攻,與劉備僵持在了夷陵,終於到了六月,陸遜一把大火,燒的劉備丟盔卸甲。劉備在這裡犯了很大錯誤,他沒有詳細的調查過夷陵的地理位置就貿然進入東吳重要位置,不僅導致補給線過長,還無法發揮自己的兵力優勢。

    放棄水軍,連營七百。劉備在選擇作戰方案時,直接放棄了自己的水軍,蜀國的水軍在荊州大敗後,受到了重創,劉備所帶兵馬中水軍剛建,多為新兵,他不僅沒有選擇水路並進,而且竟然讓水軍上到了陸地,從而無法保障自己側翼的安全。最重要的就是連營七百里,這個決定可以說是劉備大敗的主要原因,連營七百,步步為營,穩操勝券,在軍事上可以說是一個有效減少敵人小規模偷襲的辦法,劉備的這個做法是比較謹慎,卻不慎重。劉備這個人曹操評價過“得計少晚”,對吳遷延日久,劉備死活不退,一直到了六月,終於被陸遜看準了這次時機。這種戰機的快速變化,劉備無法察覺,對於戰爭的反應比陸遜要慢,和曹操也不能相比,曹操在對漢中作戰和劉備在對夷陵作戰上其實有很大的相同點,在雙方相互僵持不下,自己都不是本土作戰時,曹操選擇撤軍,“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曹操的這個決定無疑是比較正確的,雖然自己也是大敗,但沒有劉備那樣敗的徹底。劉備也正是因為這一戰,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了一個令人惋惜的句號。

  • 12 # 歷史哨聲

    我想題主所謂的劉備能夠領兵是指他是否具備戰略眼光,而非能夠率軍作戰吧!因為劉邦的率兵作戰能力,在攻打東吳時就已經能夠體現。

    作為將軍的劉備,能力是足夠的;作為元帥的劉備,戰略眼光就太差了。這也是因為劉備從小不讀書,喜歡華麗等的東西的原因。過於追求表面的完美,而非講究實質的高效,應該是劉備的最大缺點。

    以下是證據:

    一、208年8月繼任荊州牧的劉琮投降曹操,劉備拒絕諸葛亮攻打劉琮而佔有荊州的建議,即便不能全部佔有荊州,隔漢水和曹操相對的割據形勢總還是可以的吧?劉備以所謂的仁義形象而放棄,劉備不趁機佔據襄陽的結果代價是關羽的折損;

    二、劉備南撤到當陽時,因為跟隨的居民太多而行軍太慢,於是有人建議劉備脫離局面,急行軍到江陵備戰的建議,但這個好建議又被劉備否定了,劉備拒絕這個建議的代價就是出現所謂的劉備借荊州——無端生出其他時段。

    根據史書記載,188年後,荊州擁有7郡,分別是:南陽、南郡、江夏、長沙、桂陽、武陵、零陵。

    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佔有南陽、江夏和南郡一部分,劉備佔據南郡、零陵、武陵,孫權佔據江夏,桂陽,長沙。基本上就是北方歸曹操,西方歸劉備,南方歸孫權。

    所謂劉備借荊州,其實孫權是借南郡和江陵和長沙部分而已。發生劉備借荊州的根本原因是劉備一不在劉琮投降曹操時奪取荊州,讓曹操和孫權佔據了部分;二是沒有迅速南下佔據江陵這個戰略要地,而是估計仁義這個外在形象,慢悠悠的讓孫權佔據江陵後,讓孫權在道德高點借江陵等地方給劉備。

    下圖為木雕的桃園三結義

    但在借荊州之後,在諸葛亮、龐統、馬良等人後,劉備才開始採取了高效而實際的戰略。

    在取得益州劉璋信任並給錢給並攻打漢中時,按兵不動後更回師攻取益州,一舉佔據益州,佔據荊州+益州的有利局勢。

    215年,劉備奪取益州時,曹操奪取了漢中,孫權因為劉備同時佔據益州和荊州對自己造成威脅而要求劉備歸還荊州。經過一番戰爭後,劉備和孫權達成平分荊州的協議:劉備佔據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孫權佔據江夏、長沙、桂陽三郡。

    219年冬天,在劉備從曹操手裡奪取漢中後,因為關羽的立功心切,北上攻打襄陽而造成後方空虛,被東吳奪取荊州。劉備失去了荊州土地。

    可以說,在劉備佔據益州、荊州、漢中三地時,是三國第一次佔有優勢:

    對曹操,劉備可以北從漢中、南從荊州同時攻取襄陽、南陽一代的江漢平原,更可以從漢中攻取商於地,威脅洛陽,甚至切斷關中和許都的聯絡。

    對孫權,順流而下,奪取荊州之地並不難,尤其是能夠以水師南下。曹操在兩淮、劉備在荊州,孫權無力兩頭對抗,難免顧此失彼,不是被曹操奪取兩淮的長江以北,就是被劉邦奪取荊州並順利而下侵奪金陵。一如戰國的楚國。

    夷陵之戰劉備的失誤

    一、要麼為即位,要麼攻打孫權。219年關羽戰敗,劉備失去荊州。221年劉備先即位再攻打孫吳。劉備即位就表示沒有可能聯合曹丕攻打孫權。本來劉備可以借曹操之死,提議聯合曹丕攻打東吳,攻取或者逼迫孫權吐出荊州土地。但劉備的即位,讓這個可能性成空。

    二、在夷陵之戰劉備佔有優勢時,沒有采納東吳求和的要求,要求東吳退還荊州故地;或者在東吳拒絕決戰時,向曹丕提議共同攻取東吳的建議,逼迫陸遜不得不出戰或者撤軍回防。

    簡單說,夷陵之戰,是最適合用縱橫學說來得到劉備想要回的荊州的,但劉備選擇血戰的方式。

    夷陵之戰說明劉備拒絕了他的智囊團建議,重新回到了那個講究表面完美而不追求實效的劉備。不需要用戰爭方式就可以得到的東西,非要用鮮血去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就是劉備夷陵之戰的教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關閉電腦遠端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