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這首詩歌透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豔麗的山林秋色圖。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山路的頂端是白雲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雲繚繞而不虛無縹緲,寒山蘊含著生氣,“白雲生處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這只是在為後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麼晚了,他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於春花的楓葉。與遠處的白雲和並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
《山行》 - 詩文解釋
【註釋】
寒山:深秋天涼,山帶寒意。
石徑:石頭砌成的小路。
斜:為了押韻,這裡可以按古音讀作xiá。
坐:因為。
紅於:比……還要紅。
《山行》 - 詩詞譯文
《山行》石路蜿蜒遠遠地伸向山崖,
白雲升騰處依稀有些人家。
停車只因喜愛傍晚的楓林,
經霜楓葉竟紅過二月鮮花。
古詩今譯
石路蜿蜒遠遠地伸向山崖,白雲升騰處依稀有些人家。停車只因喜愛傍晚的楓林,經霜楓葉竟紅過二月的鮮花。
詩人在深秋的一個午後出遊,來到林木蕭條的山前,一條石路蜿蜒而上,彷彿在黃綠的草木中畫出一條白線,而這白線的頂端是山顛繚繞的白雲,白雲下面隱約可見有些房屋。那裡居住的一定是世外高人吧!詩人很想去拜訪他們,可是突然他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在落日的映照下,經霜後的楓林如火如荼,每一片葉子都像燃燒的火焰,比二月的春花更紅豔。他停下車來,靜對這自然生命的壯觀,心裡充滿感動,不由得發出讚歎:“霜葉紅於二月花”!這不只是美的聯想,色彩的比較,更是生命的禮讚。在寒山的蕭瑟背景上,紅勝二月春花的楓葉洋溢著旺盛的生機和無窮的生命力,飽含著詩人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
這首詩,看來是從長途旅行圖中擷取的“山行”片斷。第三句的“晚”字 透露出詩人已經趕了一天路,該找個“人家”休息了。如今正“遠上寒山”,在傾斜的石徑上行進。順著石徑向高處遠遠望去,忽見“白雲生處有人家”,不僅風光很美,而且趕到那裡,就可以歇腳了。第二句將“停車”提前,產生了引人入勝的效應。天色已“晚”,“人家”尚遠,為什麼突然“停車”?原來他發現路邊有一片“楓林”,由於“愛”那片夕陽斜照下的“楓林”,因而“停車”觀賞。“停車”突出“愛”字,“愛”字引出結句。
黃叔燦《唐詩箋註》雲:“‘霜葉紅於二月花’真名句。”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雲:“詩人之詠及紅葉者多矣,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樹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膾炙詩壇,播諸圖畫。惟杜牧詩專賞其色之豔,謂勝於春花。當風勁霜嚴之際,獨絢秋光,紅黃紺紫,諸色鹹備,籠山絡野,春花無此大觀,宜司勳特賞於豔李穠桃外也。”不錯,籠山絡野的楓林紅葉的確美豔絕倫,但被 “悲秋意識”牢籠的封建文人卻很難產生美感。用一個大書特書的“愛”字領起,滿心歡喜地讚美楓葉“紅於二月花”,不僅寫景如畫,而且表 現了詩人豪爽樂觀的精神風貌。
《山行》“寒山”、“石徑”、“白雲”、“人家”、“霜葉”,由“上寒山”、“停車”的主人公用驚喜的目光統攝起來,構成一幅秋山旅行圖。當然,說這 是“圖”, 並不確切, 因為“上寒山”、“白雲生”、“停車”都是動態,“愛”更是活潑潑的心態,都畫不出來。
全詩的重點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鋪墊作用。第一句用“寒”字,是為了喚起第四句“霜葉”;每二句寫“白雲”,是為了用色彩的強烈對比反襯第四句的“霜葉”異常“紅”豔,給人以“紅於二月花”的感受。更有力的鋪墊還是由急於趕路而突然“停車”以及由此突出的那個“愛”字,前面已分析過了。還有“楓林晚”的那個“晚”字,意味著夕陽將落,火紅的光芒斜射過來,更使滿林楓葉紅得快要燃燒。構思新穎,佈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越。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宜其萬口傳誦,經久不衰。
《山行》 - 作者介紹
《山行》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註釋《孫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人謂之小杜,以別於少陵。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人號“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雲:“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裡。”董其昌《容臺集》稱:“餘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 、 《舊唐書》卷百四十七、 《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 《張好好詩》 ,行草墨跡,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釐米,橫162釐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 、《容臺集》 、 《平生壯觀》 、 《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託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 《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
山行》這首詩歌透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為主景,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豔麗的山林秋色圖。遠上秋山的石頭小路,首先給讀者一個遠視。山路的頂端是白雲繚繞的地方。路是人走出來的,因此白雲繚繞而不虛無縹緲,寒山蘊含著生氣,“白雲生處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這只是在為後兩句蓄勢,接下來詩人明確地告訴讀者,那麼晚了,他還在山前停車,只是因為眼前這滿山如火如荼,勝於春花的楓葉。與遠處的白雲和並不一定看得見的人家相比,楓林更充滿了生命的純美和活力,
《山行》 - 詩文解釋
【註釋】
寒山:深秋天涼,山帶寒意。
石徑:石頭砌成的小路。
斜:為了押韻,這裡可以按古音讀作xiá。
坐:因為。
紅於:比……還要紅。
《山行》 - 詩詞譯文
《山行》石路蜿蜒遠遠地伸向山崖,
白雲升騰處依稀有些人家。
停車只因喜愛傍晚的楓林,
經霜楓葉竟紅過二月鮮花。
古詩今譯
石路蜿蜒遠遠地伸向山崖,白雲升騰處依稀有些人家。停車只因喜愛傍晚的楓林,經霜楓葉竟紅過二月的鮮花。
詩人在深秋的一個午後出遊,來到林木蕭條的山前,一條石路蜿蜒而上,彷彿在黃綠的草木中畫出一條白線,而這白線的頂端是山顛繚繞的白雲,白雲下面隱約可見有些房屋。那裡居住的一定是世外高人吧!詩人很想去拜訪他們,可是突然他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在落日的映照下,經霜後的楓林如火如荼,每一片葉子都像燃燒的火焰,比二月的春花更紅豔。他停下車來,靜對這自然生命的壯觀,心裡充滿感動,不由得發出讚歎:“霜葉紅於二月花”!這不只是美的聯想,色彩的比較,更是生命的禮讚。在寒山的蕭瑟背景上,紅勝二月春花的楓葉洋溢著旺盛的生機和無窮的生命力,飽含著詩人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
這首詩,看來是從長途旅行圖中擷取的“山行”片斷。第三句的“晚”字 透露出詩人已經趕了一天路,該找個“人家”休息了。如今正“遠上寒山”,在傾斜的石徑上行進。順著石徑向高處遠遠望去,忽見“白雲生處有人家”,不僅風光很美,而且趕到那裡,就可以歇腳了。第二句將“停車”提前,產生了引人入勝的效應。天色已“晚”,“人家”尚遠,為什麼突然“停車”?原來他發現路邊有一片“楓林”,由於“愛”那片夕陽斜照下的“楓林”,因而“停車”觀賞。“停車”突出“愛”字,“愛”字引出結句。
黃叔燦《唐詩箋註》雲:“‘霜葉紅於二月花’真名句。”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雲:“詩人之詠及紅葉者多矣,如‘林間暖酒燒紅葉’,‘紅樹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膾炙詩壇,播諸圖畫。惟杜牧詩專賞其色之豔,謂勝於春花。當風勁霜嚴之際,獨絢秋光,紅黃紺紫,諸色鹹備,籠山絡野,春花無此大觀,宜司勳特賞於豔李穠桃外也。”不錯,籠山絡野的楓林紅葉的確美豔絕倫,但被 “悲秋意識”牢籠的封建文人卻很難產生美感。用一個大書特書的“愛”字領起,滿心歡喜地讚美楓葉“紅於二月花”,不僅寫景如畫,而且表 現了詩人豪爽樂觀的精神風貌。
《山行》“寒山”、“石徑”、“白雲”、“人家”、“霜葉”,由“上寒山”、“停車”的主人公用驚喜的目光統攝起來,構成一幅秋山旅行圖。當然,說這 是“圖”, 並不確切, 因為“上寒山”、“白雲生”、“停車”都是動態,“愛”更是活潑潑的心態,都畫不出來。
全詩的重點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鋪墊作用。第一句用“寒”字,是為了喚起第四句“霜葉”;每二句寫“白雲”,是為了用色彩的強烈對比反襯第四句的“霜葉”異常“紅”豔,給人以“紅於二月花”的感受。更有力的鋪墊還是由急於趕路而突然“停車”以及由此突出的那個“愛”字,前面已分析過了。還有“楓林晚”的那個“晚”字,意味著夕陽將落,火紅的光芒斜射過來,更使滿林楓葉紅得快要燃燒。構思新穎,佈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越。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宜其萬口傳誦,經久不衰。
《山行》 - 作者介紹
《山行》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註釋《孫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人謂之小杜,以別於少陵。七絕龍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
人號“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雲:“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裡。”董其昌《容臺集》稱:“餘所見顏、柳以後,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 、 《舊唐書》卷百四十七、 《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 《張好好詩》 ,行草墨跡,杜牧太和八年(834)所書,此時年32歲。帖為麻箋,縱28.2釐米,橫162釐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於《宣和書譜》 、《容臺集》 、 《平生壯觀》 、 《大觀錄》等。杜牧由於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託物的手法,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 《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這種重辭采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