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了要先鳴槍或敲芒鑼報喪,寨裡的人聞訊後即刻帶著米、錢物等前來看望,表示弔唁。人死後,親屬即刻到寨子中精通風水的“貝瑪”或師傅處擇下葬的吉日吉時,同時派出寨中的青年小夥去通知各地的親戚,請紙工師傅到家中製作靈幡,請鼓吹隊等。
一般來說,所擇的下葬之日和停靈之日有一段間隔,三五天、十來天不等。這一段時間,寨子中的人都會到死者家中守靈和“哭靈”。“哭靈”是花腰彝人喪葬的一大特點,一般由已婚的婦女所為。“哭靈”並不是號淘大哭,而是有腔有調,其內容也極為豐富,有追思亡靈的,有控訴子孫不孝的,有叮囑亡靈一路走好的等等。
安葬前要請“貝瑪”念《指路經》。《指路經》亦稱《指路送魂經》。花腰彝人認為,人有三魂,人死後一魂守護家壇裡的神主,隨時接受子孫的祭祀;一魂守護墳墓,庇廕子孫後人繁榮昌盛;一魂去幽冥世界,同老祖宗在一起,重新安家立業,勞動生息。但三魂都要按照“貝瑪”的指點,先回到老祖宗的發祥之地,然後再分開。故按彝族風俗,人死後必須請“貝瑪”作祭指路送魂。送魂迴歸故士的路線,即為古時先民遷徙之路線,使死者能順利地到達祖宗居住的地方支。出殯的頭一天晚上,人們徹夜不眠,寨子中的青年男女都要在靈柩前跳一種舞蹈,稱為“踩荊棘路”,意思是為死者的亡靈踩開一條平坦的大路。
出殯之時,孝子孝孫分跪道路兩側,由寨子中已婚壯年男子抬著的靈柩從中間透過,鼓吹隊緊隨其後。待靈柩通過後,孝子孝孫大哭起立尾隨,一直送到山坡腳下。然後,家人便把死者生前用過的一些物品在寨子頭的道路旁進行焚化。之後人們爭相跑回家,恐怕沾染上邪物,到門口跨過火盆方可進家。
在石屏縣北部的哨衝、龍武、龍朋三個鄉鎮,居住著全世界僅有的3萬多花腰彝人。花腰是雲南彝族尼蘇支系的一部分,花腰並非自稱,是他稱。因婦女們的服飾色彩豔麗,精美大方,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花腰彝族”,俗稱花腰彝。花腰彝的民居,是彝族地區特有的土掌房。其牆壁和屋頂用土夯築而成,冬暖夏涼,且屋頂家家相連,上一家房頂即可跑遍全寨。
人死了要先鳴槍或敲芒鑼報喪,寨裡的人聞訊後即刻帶著米、錢物等前來看望,表示弔唁。人死後,親屬即刻到寨子中精通風水的“貝瑪”或師傅處擇下葬的吉日吉時,同時派出寨中的青年小夥去通知各地的親戚,請紙工師傅到家中製作靈幡,請鼓吹隊等。
一般來說,所擇的下葬之日和停靈之日有一段間隔,三五天、十來天不等。這一段時間,寨子中的人都會到死者家中守靈和“哭靈”。“哭靈”是花腰彝人喪葬的一大特點,一般由已婚的婦女所為。“哭靈”並不是號淘大哭,而是有腔有調,其內容也極為豐富,有追思亡靈的,有控訴子孫不孝的,有叮囑亡靈一路走好的等等。
安葬前要請“貝瑪”念《指路經》。《指路經》亦稱《指路送魂經》。花腰彝人認為,人有三魂,人死後一魂守護家壇裡的神主,隨時接受子孫的祭祀;一魂守護墳墓,庇廕子孫後人繁榮昌盛;一魂去幽冥世界,同老祖宗在一起,重新安家立業,勞動生息。但三魂都要按照“貝瑪”的指點,先回到老祖宗的發祥之地,然後再分開。故按彝族風俗,人死後必須請“貝瑪”作祭指路送魂。送魂迴歸故士的路線,即為古時先民遷徙之路線,使死者能順利地到達祖宗居住的地方支。出殯的頭一天晚上,人們徹夜不眠,寨子中的青年男女都要在靈柩前跳一種舞蹈,稱為“踩荊棘路”,意思是為死者的亡靈踩開一條平坦的大路。
出殯之時,孝子孝孫分跪道路兩側,由寨子中已婚壯年男子抬著的靈柩從中間透過,鼓吹隊緊隨其後。待靈柩通過後,孝子孝孫大哭起立尾隨,一直送到山坡腳下。然後,家人便把死者生前用過的一些物品在寨子頭的道路旁進行焚化。之後人們爭相跑回家,恐怕沾染上邪物,到門口跨過火盆方可進家。
在石屏縣北部的哨衝、龍武、龍朋三個鄉鎮,居住著全世界僅有的3萬多花腰彝人。花腰是雲南彝族尼蘇支系的一部分,花腰並非自稱,是他稱。因婦女們的服飾色彩豔麗,精美大方,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花腰彝族”,俗稱花腰彝。花腰彝的民居,是彝族地區特有的土掌房。其牆壁和屋頂用土夯築而成,冬暖夏涼,且屋頂家家相連,上一家房頂即可跑遍全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