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詩:《擊鼓》-先秦:佚名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譯文:擊鼓的聲音震響(耳旁),兵將奮勇操練。(人們)留在國內築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隨孫子仲,平定陳、宋(兩國)。不允許我回家,(使我)憂心忡忡。於是人在哪裡?於是馬跑失在哪裡?到哪裡去尋找它?在山間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經對你說(過)。拉著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太久。讓我無法(與你)相會。唉,太遙遠,讓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關於這首詩的背景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衛國公子州籲(前人亦稱“衛州籲”)聯合宋、陳、蔡三國伐鄭。
另一種是清代姚際恆認為此實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師伐陳,衛人救陳”而被晉所伐之事。今人多以為姚說較為合理。
賞析:“怨”是《擊鼓》一詩的總體格調與思想傾向。從正面言,詩人怨戰爭的降臨,怨徵役無歸期,怨戰爭中與己息息相關的點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個生命的丟失。
從反面言,詩作在個體心理,行為與集 體要求的不斷背離中,在個體生命存在與國家戰事的不斷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實幸福對戰爭的殘酷的不斷顛覆中,流顯出一份從心底而來的厭戰情緒。這一腔激烈的厭戰之言,要爭取的是對個體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細節中的切實幸福。
原詩:《擊鼓》-先秦:佚名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譯文:擊鼓的聲音震響(耳旁),兵將奮勇操練。(人們)留在國內築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隨孫子仲,平定陳、宋(兩國)。不允許我回家,(使我)憂心忡忡。於是人在哪裡?於是馬跑失在哪裡?到哪裡去尋找它?在山間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經對你說(過)。拉著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太久。讓我無法(與你)相會。唉,太遙遠,讓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關於這首詩的背景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衛國公子州籲(前人亦稱“衛州籲”)聯合宋、陳、蔡三國伐鄭。
另一種是清代姚際恆認為此實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師伐陳,衛人救陳”而被晉所伐之事。今人多以為姚說較為合理。
賞析:“怨”是《擊鼓》一詩的總體格調與思想傾向。從正面言,詩人怨戰爭的降臨,怨徵役無歸期,怨戰爭中與己息息相關的點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個生命的丟失。
從反面言,詩作在個體心理,行為與集 體要求的不斷背離中,在個體生命存在與國家戰事的不斷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實幸福對戰爭的殘酷的不斷顛覆中,流顯出一份從心底而來的厭戰情緒。這一腔激烈的厭戰之言,要爭取的是對個體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細節中的切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