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國學

    《詩經》非常押韻,讀來朗朗上口,描繪的事物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經常採用託物言志的手法,起承轉合,節奏婉轉。因此是古人最熟悉,也最口耳相傳的經典,凡文人開口說話,都必要引用。

    以《詩》為教化,是從人情入手。因此,自古《詩經》在儒家教化中佔據著無可取代的作用。《樂經》亡佚之後,《詩經》更是成了唯一與“禮”相對並存的教化方式,甚至還從一個國家的民風,可以判斷詩教的推行。《禮記》中就記載了這種判斷方法:“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孔子非常重視《詩經》,他在《論語》中說:“不學詩,無以言。”

    正因為《詩經》有著這樣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歷朝歷代的儒生都非常重視它,在解詩旨詩意的時候,頗下功夫。

    秦以後,帝王權利越來越大,對其的約束越來越少,帝王宮室往往荒誕百出。而像春秋戰國時期那樣敢於直接指出君主過錯甚至諷刺君主的人卻越來越少了。為了使天子和后妃們繼續受到一些約束,不至於給百姓帶來更多的災難,儒者們“以天下為己任”、“經世用事”的責任感被激發。他們在《詩經》上大費功夫,透過解詩時多解為天子后妃之事,來使上位者有更強的代入感,以起到警醒作用。這便是毛萇等動輒則說《詩》是天子后妃之事的原因。

    顧頡剛先生在《詩經通論序》中說:“漢人治學,其標的為通經致用。三百篇之教,儒生所極意經營者,惟在如何而使天子后妃諸侯王蹈夫規矩,故一意就勸懲以立說,不得其說則實其人事於冥漠之鄉,信之不疑,若曾親接。自今日視之,固當斥其妄誕,而在彼時則自有致治之苦心存焉。”

    直到清代姚際恆等本著“寧可獲罪前人,不欲遺誤後人”的心態來解詩,《詩經》的真實本然狀態才逐漸清晰。

      

    不得不說,顧氏的評價時比較客觀的。雖然他們為了達到“勸懲”的目的,有許多的牽強附和之處,但是他們的用心良苦還是要被肯定的。

  • 2 # 土右鍾海濱

    《詩經》這個書名吸引了我,不由得想究其問題所及原因,必須先深入瞭解《詩經》的內容,知道講了什麼,才能知道其中緣故。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05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有的詩家喜歡把《詩經》看成天子后妃史,與《詩經》裡這部分笙詩內容有關,這是其一,因為這部分內容是反映宮庭生活的。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從《詩經》內容上看,很大一部分是宮庭生活的歌舞笙簫、宗廟祭祀,這可能是有的詩家喜歡把《詩經》看成天子后妃史的又一個原因吧。

    實質,《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傜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蘊含著優秀傳統文化,就如:賦、比、興的手法,就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鑑借。

  • 3 # 詩畫怡心

    回答,我和有的詩家同樣喜歡把《詩經》看成天子后妃史,這是因為以下原因:

    (1):《詩經》是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編成於春秋時代,共305首。分(風)、(雅)、(頌)三大部分。其中十五(國風)裡與貴族婦女有關的作品就有85處之多,包括女性的愛情,體貌,肌膚,婚嫁,女性的日常生活,可以說包羅永珍。我舉3個例子;1:《詩經》國風•邶風)裡面最美貌的女人莊姜不得不說,在(碩人)一詩中是這樣描寫她的美貌: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耀秋菊。

    還有如下描寫:

    ”手如柔荑,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這是多美的貴婦啊!

    2:描寫女子的愛情的有(國風•周南•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還有出自(國風•邶風•柏舟)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3:描寫女性出嫁的詩句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以上這些描寫都是很詳細的,詩經可以稱為女《詩經》書,是沒有哪部經典可以代替的,所以說有的詩家喜歡把《詩經》看成天子后妃史是毫不誇張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晨軒名字打分免費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