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志勇LZY

    月日蓋地伏羲時代人類總歷史;

    亮陽渾天一陸分二分東西兩方;

    東出李道孔儒西有佛家哲知識;

    星月宣夜太陽照陳新求真文明

  • 2 # 肖穎50

    謝了!文化與文化彼此之間知不知道彼此存在?沒探究過,對此也不感興趣!但是,文化的傳承與融合是要看屬性是否搭配的。緣分,知道嗎?文化也不例外,兩種或幾種文化的搭配融合,也是要靠緣分的。記住,任何單一的文化都無法久存下去的。只有不斷的認識新的搭檔或伴侶,才能更好的發展和繁衍下去。這就是_進化。人如此,文化也不例外!都在交朋友,搞物件!信不信由你!

  • 3 # 明貞

    從古至今,其實人類是在退步的,雖然我們的衣食住行科技力量有重大改觀,人類卻在迷惑罪惡敗壞毀滅意志能量的操縱下漸失本真性情及初心初衷。好在許多人已覺醒,正拔亂翻正。

    全知全能即道真如上帝,怎麼會有這迷惑敗壞混亂的世界,這裡面有玄奧。古代人有許多現代人不具備的能力,金字塔古代醫學易經道德經聖經,現代人能搞出來?

  • 4 # 高山之夏

    這個問題確實很有意思!我想在文明傳播不是很發達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發展是具有一定獨立性的。傳播距離、傳播時間及語言文字的限制諸多因素構成了東西方文明的發展形式及程度的不等性。

  • 5 # 核先生科普

    古代的範圍太大,規範的說法,古代是指1840年之前,公元前2070年以後,跨度將近4000年,也就是說包含了中國整個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的大部分時期。

    我本身是學工科的,僅將我所知道的科學史分享給大家,公元1000年以前的科學家肯定不知道彼此的存在,1000年以後的科學家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以及傳教活動有了交流的可能。

    第一位:郭守敬

    郭守敬生活在1231年-1316年,生活年代是元朝,是一位動手能力極強的科學家,擔任的官員是都水監,相當於現在的水利部部長,但當時沒設水利部,因此當時是劃歸到工部下面管轄。

    圖釋:1:1復原的郭守敬使用過的渾儀

    郭守敬自己發明創造天文工具,根據發明工具觀測,編寫一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書叫《授時歷》,這本書不僅可以預測出二十四節氣的準確時刻,而且書中提到以365.2425天為一個自然年,現代測量值是365.2422天,相差只有25.92秒。

    現在我們使用的公曆又稱為格里高利曆,是1582年才開始使用的,而授時歷的計算的精度和格里高利曆相當。

    格里高利曆和授時歷中方法都是獨立的,並沒有交流,當然發明者也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圖釋:古代翻譯書

    第二位:徐光啟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生活在1562~1633,徐光啟同樣是一位全才,天文、曆法、數學,徐光啟和當時傳教士利瑪竇合作翻譯一本著名的教科書《幾何原本》,基本原本是歐幾里得的著作,書中第一次提到了點的定義、垂直的定義、鈍角、銳角的定義、圓的定義以及一些數學公理,是一部影響很深的著作。

    歐幾里得是古希臘人,生活在公元前3世紀,也就說待徐光啟知道歐幾里得時已經過去了1900年了。

    在徐光啟之後明朝還出現了宋應星等科學家,西方出現了大科學家牛頓,但是由於當時交通並不是很發達,再加上語言障礙,客觀上阻止了這樣的交流,後來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完全阻斷了這種學術上的交流,因此中國古代和西方同時期的科學家是相互不知道的彼此存在的,只能知道比自己更早期的外國科學家。

  • 6 # 寒蕭99

    東西方古代的交流還是存在的,但是科學家是否直到彼此的存在,就難以判斷了,只能說越早的時期,知道的可能性越小。

    中國從漢代開始,就有明確的與西方交流的記錄了,透過絲綢之路,我們與中亞的貴霜帝國,西亞的安息帝國,歐洲的羅馬帝國都有一定的聯絡,當然主要是貿易,科技方面的聯絡可能不多,但也不能武斷的認為沒有。畢竟年代久遠,留下的資料很少。

    到了唐代,東西的交流更為頻繁,我們可以得到的資料也更加豐富,這個時期,包括宋代,東西方的科技交流應該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透過中亞的阿拉伯人,很多科技資訊在中國和歐洲之間傳遞。當然,有些東西在流傳過程中進行了改變,但還是會保留一些原始資訊傳遞到對方的。

    到了明代,東西方都達到了古代科技的巔峰,尤其是歐洲,就像進入了快車道一樣,很快由落後於東方,漸漸超越了東方。

    明代有很多傳教士來到中國,將歐洲的科技帶到了中國,可惜的是在中國最終沒有發展起來,明朝後期的衰落,再到清朝的閉關自鎖,導致了中國的落後。

    核先生介紹了郭守敬核徐光啟,我就不重複了,再介紹其他幾個明代科學家和傳教士。

    1,王徵,明後期科學家,與瑞士傳教士鄧玉函一起編譯《遠西奇器圖說》,主要敘述西方古代和文藝復興時期靜力學知識,包括地心說,重心及其求解,求水體積、浮體體積,比重,簡單機械及其聯合使用,被譽為“南徐(光啟)北王“。

    2,金尼閣,法國傳教士,計劃將西方有影響的書籍7000部介紹給中國,可惜逝世較早,沒有完成這個心願,後來發現殘餘的數百部,其中有哥白尼的《天體執行論》和開普勒的《哥白尼天文學概要》等重要的科學典籍。

    還有利瑪竇,湯若望,鄧玉函等人,都將西方的科技帶到了中國,當然很多中國的文化和書籍也被傳教士帶到了西方。儘管傳教士有宗教和政治上的目的,但他們對科學和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斯擬合算法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