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些珍貴老照片

    第一次下江南。這一次主要是為了巡視河工,並且,沿路他還去特意去拜祭了一下孔子,以示對他的尊敬。其實,也是為了籠絡人心。

    第三次南巡,是在康熙御駕親征,平定嘎爾丹之後。在這次征戰中,由於地理位置環境惡劣,處在戈壁之中,而後方糧草也不能及時供應,條件甚是艱苦。勝利之後,康熙決定興修水利,所以有了三下江南。

    第四次是康熙四十二年,當時的河工即將完成,康熙也想親自去看一看,於是,他又再一次南巡。從那以後,南巡也變的有規律起來,兩年就有一次。

    第五下江南,是在兩年之後。當時河工已經完成,但是具體效果如何,還不得而知。這一次,百姓們對他就特別愛戴了,見到他都是一邊奔跑一邊歡呼。

    第六次南巡,也是康熙最後一次下江南。這一次,更是盛況空前,河北、山東的百姓都非常擁護他,對他治理下的天下也非常認可。當時,迎接他的人可謂是人山人海,非常的熱鬧。

  • 2 # 歷史Top10

    康熙帝南巡,指清朝康熙帝(1654-1722)六次南下巡遊視察的歷史事件。六次南巡的時間分別是1684年、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年、1707年。其中兩次祭泰山,六次到揚州府,六次祭明孝陵,六次到蘇州府,五次到杭州府。

    第一次南巡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甲子),30歲 九月二十八日 康熙帝初次南巡啟鑾。 十月初十日,登泰山頂。 十月十九日,自徐州府宿遷縣啟程,是日,駐桃源縣,視察黃河北岸各項險要工程, 十月二十六日,行至蘇州府, 十一月二日,在南京謁明太祖陵,親寫祝文,遣官往祭。 十一月十八日,到曲阜孔子廟,在大成殿行三跪九叩禮,親書“萬世師表” 十二月九日,由京師正陽門回宮。首次南巡共用六十天。

    第二次南巡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己巳) ,35歲 正月初二日,康熙帝第二次南巡,臨閱河工。 正月二十三日,至宿遷縣,率領隨從大臣及江南總督傅拉塔、河道總督王新命,漕運總督馬世濟等視察中河。 正月二十八日,舟過揚州,民間結綵歡迎。 二月十一日抵杭州,民間有“建立碑亭,稱頌德意”者,康熙帝諭以有損民力,命停止,並對所有請他多在杭州逗留大臣曉以利弊,概不準奏。 二月 康熙帝抵達浙江紹興,祭大禹陵,親制祭文,書名,行九叩禮,制頌刊石,書額曰“地平天成”。 二月二十六日,到南京 二月二十七日,在南京觀象臺夜觀星宿,向諸臣討論天文學。 三月初七日,率從臣視察高家堰一帶堤壩。 三月十九日,自天津入崇文門還宮。此次南巡歷時七十一天,

    第三次南巡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己卯),45歲 正月二十一日 釋出南巡詔旨:一切供給,由京備辦,勿擾民間。 二月初三日,第三次南巡啟鑾。 二月十二日,康熙帝舟泊桑園。十八日起,康熙帝只乘一舟,減少扈從,晝夜前進,往閱黃河以南各處堤防。 三月初六日,康熙帝舟泊高郵州。 三月二十九日,自杭州迴鑾。 四月初四日,康熙帝渡太湖。 四月十三日,康熙帝親自祭奠明太祖陵,閱兵。 四月二十一日,抵達揚州府。 四月二十七日,康熙帝渡黃河, 五月十七日,康熙帝返回京城,此次南巡歷時一百零三天。

    第四次南巡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癸未) ,49歲 正月十六日,康熙帝第四次同巡從京師啟程。 二十四日至濟南府。 二十五日至長清縣黃山店,夜裡大風,南村失火。 二十六日,康熙帝登泰山,駐泰安州。 二月初五日,康熙帝渡過黃河,在桃園乘舟,至淮安府,沿途視察河堤。 二月十一日,抵蘇州。 二月十五日,康熙帝抵杭州,檢閱駐防官兵,並賞給銀兩。 二月十八日,康熙帝離杭州。 二月二十日返蘇州。 二月二十六日抵江寧府,遣大學士馬齊祭明太祖陵,賞賜扈從官兵及駐防兵銀兩。 二月二十八日,康熙帝離江寧返京,舟經鎮江、揚州、高郵、寶應, 三月初二日,登岸,察看高家堰堤,諭示防險人員應選比縣丞職銜稍大,家產殷實者擔任,此等人知自愛身家,又有選用之望,必能盡心防守。隨後,康熙帝繼續乘舟,經東平府、東昌府、滄州、天津衛,十四日駐南苑, 三月十五日返回京城。

    第五次南巡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乙酉) ,51歲 二月初九日,康熙帝開始第五次南巡,從京師啟程。 二十二日進入山東省境內。 三月初六日進入江南境,十一日抵揚州府。十七日,康熙帝抵蘇州府,十八日,召見河官。又命江蘇巡撫宋犖主持刊刻《資治通鑑綱目》。二十五日,至松江府。 四月初一日,康熙帝離松江, 四月初三日抵杭州,初五日在演武場檢閱八旗。 四月十八日,康熙帝離蘇州。 四月二十二日抵江寧。二十三日遣尚書徐潮祭明太祖陵,二十六日檢閱江寧駐防官兵,招赦安徽、江蘇所屬地方死罪以下罪犯,減等發落。二十七日,康熙帝赴明太祖陵行禮,然後離開江寧。二十八日在京口檢閱水師。 閏四月初一日,康熙帝自江天寺登舟渡江,駐揚州寶塔灣。初六日,康熙帝從揚州啟行,經寶應、淮安。於初九日至清口。初十日登陸往高家堰,遍閱河堤。十三日康熙帝乘舟渡黃河,登陸,巡視九里岡。 閏四月二十八日,康熙帝等返回京城。

    第六次南巡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丁亥),53歲 正月二十二日 康熙帝從京師出發。 二十五日,在靜海縣楊柳青登舟。 二月初一日,康熙帝舟泊德州第六屯。 二月二十日,康熙帝由清口(即黃河、淮河與大運河的交匯口,今淮安市境內)登陸,詳視泗州西溜淮套。 三月初六日,康熙帝由揚州抵達江寧府。 四月初二日,抵杭州。 五月二十二日,康熙帝返回京城。

  • 3 # 初酒

    康熙帝六下江南,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治河,還是為了遊玩?我想他的目的是多元的,有治國,有治水,有考察,有巡視,有省耕,也有遊覽。但康熙帝的旨趣是:"安當思危,治不忘亂。"

    康熙帝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31歲,到四十六年(1707年)54歲,六下江南,共520天。他是清朝12位皇帝中,第一位跨過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條大江河的皇帝,開創了清帝南巡的先例。其中第五次南巡時間最長,118天,達四個月。康熙帝的南巡,做了些什麼呢?概括來說,主要有四:

    一是視察河務與漕運,二是促進滿漢文化交融,三是宣揚皇威與督察臣工,四是省耕問俗與遊覽山水。康熙帝在削平三藩、統一臺灣之後,進行六下江南的重大系列活動。大家知道,清朝太祖、太宗、世祖三帝,沒有一人的足跡跨過黃河的。康熙帝要六下江南呢?康熙帝有自己的解釋。我認為:康熙帝從他三代先祖手中接到的一個沉重歷史包袱是:滿漢文化衝突,沒有完全化解。努爾哈赤的"屠殺漢儒",皇太極的六掠中原,多爾袞的強令剃髮,使得中原漢人"夷夏之辨"觀念,更是雪上加霜。

    康熙帝南巡,第一個期待是:解滿漢文化之結。為此,他主要做了四件事。

    第一,祭孔子。康熙帝從小讀《論語》,至少默誦120遍,背誦120遍,可謂滾瓜爛熟,瞭然於胸。孔子,在他心目中,是至聖先師。康熙帝第一次到曲阜,一定要到孔廟祭奠孔子。曲阜孔子後代,在康熙帝到達之時,衍聖公孔毓圻率領博士孔毓埏等諸孔氏職官員及其族人年滿十六以上者,都在曲阜東郊,跪迎康熙皇帝。這說明孔氏已經接納了康熙帝。而康熙帝到先師廟的藏書樓--奎文閣前降,放下帝王之尊,下輦步入大成門,進入大成殿。康熙帝在鼓樂齊作,隆重禮儀下,向孔夫子塑像和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禮。康熙帝還御書"萬世師表"四個大字,懸額殿中。並由孔子後裔、講書官孔尚任(後作《桃花扇》),進講被康熙帝視為"聖經"的《大學》首章。

    第二,祭岱廟。

    第三,祭明陵。

    第四,祭禹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一點關於植物的詞語、俗語、歇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