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700461480292

    悲劇原因:

    一、社會自身的原因,黑暗社會的重壓、封建禮教的束縛。

    二、 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性格弱點註定了他們愛情悲劇的一個必然原因。

    三、經濟上的困頓,使他們失去了輕鬆自如的心態,他們的愛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

    四、涓生和子君兩人在思想、文化、情趣上的不容與隔膜,也致使了他們的愛情悲劇。

    五、子君的盲目與衝動,造成了愛情傷逝的悲劇。

  • 2 # 丶丿檸檬不酸

    所處時代,背景,封建思想女性已夫為天,即使子君的思想有進步,但在現實生活的壓迫下被封建思想佔據。涓生愛的一直是那個崇拜者自己可以帶著稚氣好奇的目光看著自己的子君。而不是那個天天在油煙裡轉,失去了思想的人。愛自己愛面子,但只有一點點愛子君。

    《傷逝》:魯迅先生的戀愛觀

    “悲劇的幸運之處就在於他還能夠讓人銘記,讓人深思。”

    在閱讀《傷逝》這篇作品前,我對魯迅先生的作品的認知還只停留在初高中課本上的那幾篇,還不知道魯迅先生也寫過涓生和子君這樣悽慘的愛情故事,說來實在有些慚愧。

    子君對涓生的愛的是那樣熱烈純真。她從一開始受舊思想束縛而不好意思直視雪萊畫像,到後來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堅決的話語,這其中的改變需要莫大的勇氣。在一起之後,子君又日夜操勞,生活即使困難,她也總是用笑容去掩蓋憂疑,而這些全都是出於她對涓生的那熱烈純真的愛。

    涓生呢?他從一開始盼著與子君見面,到後來嫌棄子君“捶著他的衣角”,甚至於多次想到了子君的死,他的確如子君所說的“近來很兩樣”,也如他自己所說,他已經不愛子娟了。但不該否認,他曾今也愛著子君,只是這愛變得太快了,而他事業的不順利,也為他們最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兩人的愛情悲劇,涓生自己做了很好的總結,只為了盲目的愛而在一起生活,而疏忽了其他的人生要義,“第一,便是活著,人必須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就像現在常說的,先謀生,再謀愛。而他們的愛情太過脆弱,僅是生活這一個要義,他們就已經一敗塗地。

    迴歸到當時的寫作背景,“五四”時期,訴說婚姻不自由的痛苦,是許多青年的公意,爭取戀愛婚姻自由已成為當時個性解放思想的重要內容。魯迅先生用小說的形式,把婦女婚姻和青年知識分子的問題跟整個社會聯絡起來,揭示了當時那個動盪的時代裡,思想變革的不夠徹底,年輕的知識分子盲目追求所謂的婚戀自由,卻最終讓婚姻束縛住了他們自己。

    子君並不像她自己說的那樣“我是我自己的,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他沒有徹底的擺脫舊思想的舒服,她的無畏全來自與他對涓生的愛,當所愛也無法依靠,她最終回到了舊式的家庭,在父親烈日般的威嚴和旁人賽過冰霜的冷眼中寂寞的死去了。

    涓生為了他的真實而失去了愛人,他清醒的認識到了“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但他卻並沒有去主動改變自己的愛情,反而為了擺脫窘迫的生活而放棄自己的愛情,去尋找新的“生路”,這其中有那麼些不負責任的味道了。雖然最後他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所愛卻已經遙隔生死了。

    子君因為涓生的真實而“逝”,而涓生因子君的逝而“傷”。這樣的悲劇式的結局卻又如此的現實,然而這也並非完全的悲劇,至少涓生還活著,他能夠寫下自己的悔恨與悲哀,他還未完全忘卻翅子的扇動並在向新的生路跨去,“我要向著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

    悲劇的幸運之處就在於他還能夠讓人銘記,讓人深思。《傷逝》寫的不只是愛情,它還能指代很多。當你沒有認清現實,不顧一切去追求理想化的東西,那可能結局就只剩下“傷逝”了。我想,這才是魯迅先生要傳遞給時人及後來者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戴森無葉扇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