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龍256013933

    以經典釋經典,這是古代人常用的文辯技巧。通常利用眾人已悉知的典籍作為引證的出處,這樣就會增強說服力,在古代人們獲取資訊知識的途徑很少,基本是以聖人存籍或國家編修之籍為參照。

    梗,網路用語,常出現在綜藝節目中。所謂“梗”的意思是笑點,鋪梗就是為笑點作鋪墊,系對“哏”字的誤用。

    一般來說,梗用於流行事物比如綜藝、動漫、電視劇等。“梗”字的詞義被不斷擴大引申,大到某個時間段,小到情節插曲,乃至故事中發生的片段都可以叫“梗”,比如“身高梗”、“經典梗”、“撞臉梗”、“言情梗”、“創意梗”、“幽默梗”等。

    雲龍說一下這個典故話題:

    說道“典故”一詞,首先我們要對它有所瞭解,這個名稱,歷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在《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裡古人們就這樣敘述道:“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典故一詞依據《詞海》《辭源》裡解釋它有兩個義項:一是典制和掌故;二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 這裡的典故故事,就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種: 一,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等;二,來源於一些歷史書籍或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三,來源於一些宗教裡的故事、人物、禮儀等等。

    春秋戰國歷時500餘年,其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

    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典故的運用,千百年來從古至今,是文人、理論、思想、社會、政治家們等等人士所喜慣用的一種引經據典文詞技巧的方式,而尤以文學家們用的最多,因為在詩詞文賦當中,適當運用一些典故它可以起到對作品畫龍點睛、言簡意賅的效果。典故本身所具有的內涵、意義可以大大增強了文學作品的表現力和渲染力,也增加了作品的韻味和情趣,使作品委婉深含而又不失說服力和征服力。

    而今天雲龍這裡提到的“梗”一詞,它在這裡是與“典故”一詞不能同一而語、同一而論的,據我所知,它只是一個網路用語,而且是臺灣人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誤傳常出來而又經常出現在綜藝節目中的一個笑枓、笑點詞。是典故當中的一個客體語言。

    引用典故與現代人的“梗”是兩碼事,古人的引經據典一般來說是為了增加說服力,已達到某種目的。比如曹操,在曹操頒發的軍令中(或者文章),我們經常能看到他的“引經據典”,比如《求賢令》中的:

    “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他以戰國時代人物事例為據,要求下屬發現並推薦人才,這就是引用典故;

    但現代人的“梗”又是什麼呢?只是流行的網路術語,比如社會我X哥,這是什麼典故?又哪裡能增強說服力?口頭禪和典故能相提並論嗎?不能的!

  • 2 # 愛看閒書的吳

    此“梗”非是彼“梗”。現在的這個“梗”指的不是以前的生字“梗”的意思了。

    現在我們流行語中“梗”,是在原來“梗”字意思上的延伸與擴充套件。現在指的是某些特定人物、特定時期發生的或大或小有著特定意義或者很搞笑的事情。

    它是有三個特點的。

    一、範圍性

    比如:“絕地求生”當紅主播“一條小團團”的“道歉梗”。這就必須要是經常看她直播的人群才會明白。小團團什麼事情都可以道歉,遲到、準時到或者落地成盒等等,說實話她道歉無需理由,可能只是想了。強大的“道歉梗”深入我心,我喜歡。

    二、有特定意義或者比較搞笑

    舉個例子:鳳姐的梗。鳳姐以各種引人發笑的梗而火遍全網。比如:“我”代言“魔獸”,這個遊戲會大賣;“我”是一個詩人;還有“溫州動車事件”裡蔑視華人生命的雷人語言。鳳姐的梗就是指一個用出格語言譁眾取寵、博眼球的可笑小丑。

    三、時效性

    隨便舉一個例子。80後聊起:老弟這天氣老熱啦!放學後搞個冰袋吃吃唄。對00後來說,腦子中都沒有“冰袋”的概念,就更加別說是去理解這個梗了。所以我們現在所說的“梗”是有很強的時效性的。

    “梗”的“華麗轉身”

    “哏”是一個多音字(hěn gén)。

    捧哏(gén)在對口或群口相聲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配角,現也稱為稱作“乙”。又稱“量活兒的”。我們所熟知的相聲演員于謙就是很著名的捧哏。

    由於“哏”與“梗”讀音近似,只有前後鼻音及聲調的細微差別,於是乎一些娛樂節目的字幕中有時候就將兩字混用,才使得“梗”字有了“有趣”“可笑”之義,並且成為流行詞。

  • 3 # 武當山上一棵松

    肯定是會的,不,應該說有很多典故就是玩“梗”玩出來的。在玩“梗”這條路上,老祖宗也走在了我們前面。

    下面就給大家舉個例子:

    名人“怕老婆”的梗,以及由它所形成的一些典故。

    古代是個男權社會,男人是主宰。如果哪個男人怕老婆,而且還是個外人眼中的有本事的“男子漢”那就更不得了了。用現在的話來說,那熱度就是槓槓滴!

    比如說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和抗倭英雄戚繼光,他們兩個都怕老婆。

    常遇春的版本是這樣的:據說,朱元璋曾賞給常遇春兩個宮女給他做小妾,但由於常遇春怕老婆,所以他就把這兩個宮女當侍女用。有一次侍女服侍常遇春起床梳洗,常遇春無意中看到侍女白白淨淨的手,誇讚了一句“好白”,之後就上朝去了。等他下朝回家後,藍氏送給他一個盒子,他以為老婆送給他個禮物,結果開啟一看卻嚇了一跳,裡面竟然是那個侍女的兩隻斷手,由於可見藍氏之兇悍。有這麼個女人在身邊,常遇春自然是不敢拈花惹草,日子過得格外悽慘,久之精神也搞出了問題,就連上朝的時候都神情恍惚。後來朱元璋得知後,也認為藍氏心狠手辣,頗為歹毒,就直接將藍氏處死了。

    還有戚繼光版本:戚繼光怕老婆這事兒在當時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他計程車兵也經常偷偷私下裡議論。有一次,他的幾個手下看不下去了,就鼓動他男人一回,教訓教訓總欺負他的老婆。戚繼光聽了也來了勁兒,覺得自己不能再慫下去了,應該叫老婆知道自己不是吃素的。於是他在軍帳裡安排了一隊殺氣騰騰的精兵,打算讓王氏進來給她個下馬威。當把王氏請來後,王氏看著帳內的陣勢,沒有一點害怕,反而目光嚴厲的對戚繼光質問道:“你叫我來到底幹什麼?”士兵們還等著看戚繼光的反擊,結果沒想到,戚繼光居然秒慫,撲通一聲跪下道:“特請夫人閱兵。”於是戚繼光的雄起計劃就此失敗。

    這兩個都是名震天下的名人,他們怕老婆的梗,不僅當時的老百姓知道,後來的清朝還在傳這兩個梗。

    於是清朝一批作家在邊《笑林廣記》的時候,還常常把這個梗加進書裡。所以,裡面有很多故事都是大人物怕老婆的。

    這也產生了很多新“梗”,也可以說是典故。

    比如說裡面一個故事:一個小吏和老婆打架臉被抓傷了,後來上班的時候見到知縣老爺。知縣問他怎麼回事?他礙於面子說是被葡萄架倒下來打的,知縣說怎麼可能?肯定是你老婆打的,把她叫過來,我替你收拾收拾她。小吏想著終於可以收拾收拾自己老婆了,正準備去叫,這時候知縣的老婆知道這件事就過來了。知縣馬上叫他先下去,說自家的葡萄架也要倒了。

    所以後人經常也用,“葡萄架要倒了”表示要被自己的老婆收拾了。其他類似的典故也有,比如說“臉被貓抓”這個典故。

    一個怕老婆的梗,可以衍生出這麼多典故。說明古人對“梗”這個東西的應用,是很熱衷和熟練的。

    所以“梗”這個東西在古代是存在的,只是沒有一個專門的意思表示,但因為“梗”而成的典故其實是存在的,而且有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vb,透過公式計算得到一個數值,怎樣取到小數點後三位,並且自動四捨五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