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最後一首詩寫於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 林徽因是一個才情橫溢的詩人,一個入木三分的評論家,風趣的沙龍演說家、才華橫溢的大學教師、思想活躍的自由知識分子,更是一個卓有成就的建築學家。她在留下細膩清靈的詩歌散文和完美流暢的建築論著之外,也留下了充滿活力的思想,從而使得世人在知道林徽音不僅擁有美貌和浪漫愛情之外,更多瞭解她還有智慧和學識,而作為女性林徽音的一生是幸福美滿的,她忠貞於和梁思成的溪水長流,在友誼上和徐志摩、金嶽霖誠心互助,事業上她才思敏捷、傑作頻出。她開朗幽默樂觀,無論是逆與順,她都坦然處之,對世界充滿關愛,她雖瘦弱但給你仍是健康上進、全身散發著即柔美又明媚的氣質,她更是作為“五四”之後成長起來的、兼具中國傳統道德修養和西方自由主義素質的新知識女性的代表受到尊敬。 一生中有許多事情讓人不可思議。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遭遇許多人,有的人幾十年朝夕相對,卻形同陌路、相知甚少;有的人不經意間相識相遇,卻猶如前世今生,萌生出終生不渝的情誼。1920年11月16日英國倫敦時,徐志摩來拜訪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當她的父親和這兩個年輕人親熱地寒暄、交談時,徽因照例是端上茶點,在一旁聽他們說話。她沒有想到,這個膚色白皙、戴一副圓眼鏡的青年,從此會闖入自己的生活。隨著與林長民交往的深入,徐志摩和徽音也熟了起來。他發現,這個梳著兩條垂到肩膀的細細辮子、像個不諳世事的中學生模樣的小姑娘,不僅長得俊秀可愛,而且是個可以對話的朋友。就在這時時候,徐志摩愛上了林徽因。徐志摩的感情來得迅疾而強烈。他認為,他對林徽因的愛是他性靈覺醒的結果,他對林徽因的追求是對愛與美及自由追求的最高體現;他大膽地表達這種情感是出於道德的勇敢,合乎人道的精神、新時代的精神。所以,他要結束與妻子張幼儀無愛的婚姻,以獲得自己的真愛。 面對徐志摩熱烈而率真的感情追求,林徽因不知所措了。剛和徐志摩認識時,林徽因只是把他當作父親的朋友。張奚若當初是和徐志摩一同到林寓拜訪林長民的,他後來回憶說,林徽因當時梳著兩條小辮子,差一點把他和徐志摩叫作叔叔。後來隨著交往的深入,林徽因對徐志摩也產生了感情,儘管這種感情與徐志摩對她的感情並不完全相同。她愛徐志摩廣博的見識,獨立的見解,奔放的性情,坦蕩率真的為人。儘管徐志摩長她8歲,在年齡上是她的兄長,可在內心裡她又視他為一個具有赤子之心的、孩子般的“真人”。她感激徐志摩為她打開了心靈的空間、生活的空間,她的精神在這種交流中得到了舒展和昇華。她承認,她喜歡和徐志摩在一起,除了父親之外,她從來沒有和任何異性說過這麼多話。 畢竟林徽因只有16歲,所有的感情體驗,包括慌亂的眩暈、喜悅、害怕、羞澀、疑慮、擔憂,對她來說都是第一次。她還不太區分得清,在她對徐志摩的感情裡,有多少是友情,多少是異性間的傾慕。也許,本來這種種情感都是互相糾纏在一起的。最初的慌亂過去後,林徽因沉靜了下來。面對自己的心靈,面對自己真實的嚮往,幻象消退了,願望清晰了,她沮喪地對自己說:這怎麼可能呢?她難過地反省著自己:當初,正是清楚地知道徐志摩是有家室的人,才可能跟他無顧忌地交往,自己怎麼可能去做破壞別人家庭的事情?十六七歲的林徽因在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時,聽從了理性的召喚,她理性的選擇使自己的人生沉靜而完滿。她鄭重地珍藏起了徐志摩的情感,對這份美好的情感她永遠報以深情的凝視。在以後的歲月裡,林徽因始終與徐志摩保持著朋友間真誠而純潔的情誼,她對徐志摩感情的理解和尊重,使她永遠擁有徐志摩的敬重和摯愛。 徐志摩在思念、戀愛、失望和希望中輾轉。他開始寫詩了。星月的光輝讓他感動得落淚,泠泠的溪水讓他體會到寂寞,薄霜滿地的樹林讓他倍覺傷感,強烈的無處可宣洩的各種意念燃燒著他,詩行鋪滿了一頁頁稿紙。 徐志摩的《偶然》,是寫給林徽因的一首詩: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林徽因從30年代初開始寫作新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徐志摩的影響。她寫於1931年的《仍然》,可以看作是對徐志摩《偶然》的應答之作,也是她自己心跡的坦陳:
這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最後一首詩寫於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 林徽因是一個才情橫溢的詩人,一個入木三分的評論家,風趣的沙龍演說家、才華橫溢的大學教師、思想活躍的自由知識分子,更是一個卓有成就的建築學家。她在留下細膩清靈的詩歌散文和完美流暢的建築論著之外,也留下了充滿活力的思想,從而使得世人在知道林徽音不僅擁有美貌和浪漫愛情之外,更多瞭解她還有智慧和學識,而作為女性林徽音的一生是幸福美滿的,她忠貞於和梁思成的溪水長流,在友誼上和徐志摩、金嶽霖誠心互助,事業上她才思敏捷、傑作頻出。她開朗幽默樂觀,無論是逆與順,她都坦然處之,對世界充滿關愛,她雖瘦弱但給你仍是健康上進、全身散發著即柔美又明媚的氣質,她更是作為“五四”之後成長起來的、兼具中國傳統道德修養和西方自由主義素質的新知識女性的代表受到尊敬。 一生中有許多事情讓人不可思議。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遭遇許多人,有的人幾十年朝夕相對,卻形同陌路、相知甚少;有的人不經意間相識相遇,卻猶如前世今生,萌生出終生不渝的情誼。1920年11月16日英國倫敦時,徐志摩來拜訪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當她的父親和這兩個年輕人親熱地寒暄、交談時,徽因照例是端上茶點,在一旁聽他們說話。她沒有想到,這個膚色白皙、戴一副圓眼鏡的青年,從此會闖入自己的生活。隨著與林長民交往的深入,徐志摩和徽音也熟了起來。他發現,這個梳著兩條垂到肩膀的細細辮子、像個不諳世事的中學生模樣的小姑娘,不僅長得俊秀可愛,而且是個可以對話的朋友。就在這時時候,徐志摩愛上了林徽因。徐志摩的感情來得迅疾而強烈。他認為,他對林徽因的愛是他性靈覺醒的結果,他對林徽因的追求是對愛與美及自由追求的最高體現;他大膽地表達這種情感是出於道德的勇敢,合乎人道的精神、新時代的精神。所以,他要結束與妻子張幼儀無愛的婚姻,以獲得自己的真愛。 面對徐志摩熱烈而率真的感情追求,林徽因不知所措了。剛和徐志摩認識時,林徽因只是把他當作父親的朋友。張奚若當初是和徐志摩一同到林寓拜訪林長民的,他後來回憶說,林徽因當時梳著兩條小辮子,差一點把他和徐志摩叫作叔叔。後來隨著交往的深入,林徽因對徐志摩也產生了感情,儘管這種感情與徐志摩對她的感情並不完全相同。她愛徐志摩廣博的見識,獨立的見解,奔放的性情,坦蕩率真的為人。儘管徐志摩長她8歲,在年齡上是她的兄長,可在內心裡她又視他為一個具有赤子之心的、孩子般的“真人”。她感激徐志摩為她打開了心靈的空間、生活的空間,她的精神在這種交流中得到了舒展和昇華。她承認,她喜歡和徐志摩在一起,除了父親之外,她從來沒有和任何異性說過這麼多話。 畢竟林徽因只有16歲,所有的感情體驗,包括慌亂的眩暈、喜悅、害怕、羞澀、疑慮、擔憂,對她來說都是第一次。她還不太區分得清,在她對徐志摩的感情裡,有多少是友情,多少是異性間的傾慕。也許,本來這種種情感都是互相糾纏在一起的。最初的慌亂過去後,林徽因沉靜了下來。面對自己的心靈,面對自己真實的嚮往,幻象消退了,願望清晰了,她沮喪地對自己說:這怎麼可能呢?她難過地反省著自己:當初,正是清楚地知道徐志摩是有家室的人,才可能跟他無顧忌地交往,自己怎麼可能去做破壞別人家庭的事情?十六七歲的林徽因在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時,聽從了理性的召喚,她理性的選擇使自己的人生沉靜而完滿。她鄭重地珍藏起了徐志摩的情感,對這份美好的情感她永遠報以深情的凝視。在以後的歲月裡,林徽因始終與徐志摩保持著朋友間真誠而純潔的情誼,她對徐志摩感情的理解和尊重,使她永遠擁有徐志摩的敬重和摯愛。 徐志摩在思念、戀愛、失望和希望中輾轉。他開始寫詩了。星月的光輝讓他感動得落淚,泠泠的溪水讓他體會到寂寞,薄霜滿地的樹林讓他倍覺傷感,強烈的無處可宣洩的各種意念燃燒著他,詩行鋪滿了一頁頁稿紙。 徐志摩的《偶然》,是寫給林徽因的一首詩: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林徽因從30年代初開始寫作新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徐志摩的影響。她寫於1931年的《仍然》,可以看作是對徐志摩《偶然》的應答之作,也是她自己心跡的坦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