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悟空小哥哥邀請。說實話,漢哀帝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好,很多人知道他的存在主要是因為“斷袖之癖”這個不太正面的典故,但其實漢哀帝並非是個很昏庸的人,罷黜樂府固然有漢哀帝本人“不好聲色”的緣故,但以下幾點原因才是他罷黜樂府所真正考慮的因素:
友情提示:全文共1500字,僅需3分鐘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樂府會被廢黜。
從文景之治的經濟快速恢復到漢武帝的武功興盛造就了漢朝國力的繁榮景象,這必然會導致樂府這種形式的興盛,歌頌漢朝的巨大成就。但是到漢哀帝時期,樂府的發展已經達到了過度的程度,嚴重到甚至會時漢朝的財政壓力受到尖銳調整的程度。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影響下,樂府氾濫至極,從業人員的龐大導致政府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供養這些人。要知道,當時的樂府其實已經相當完善了,涉及到了:一是樂器的製作、維護和管理;二是收集素材、曲調和樂譜;三是編排和表演等。這些內容以當時來看,屬於非常繁瑣了。但當時的漢朝由於天災頻發,實際上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因此從減輕財政壓力的角度,漢哀帝必然要對樂府進行一定的裁撤,從而減少支出。
對於封建王朝而言,農業可謂是王業之基。農民能否安心生產對於國家政權的穩定舉足輕重。由於後來樂府的歌詞內容上逐漸契合民眾,使得民眾大有“深得我心”之感,再加上當時朝廷、大戶人家對樂府的過度追崇,使得農民往往以音樂寄託災難後哀傷,對實際開展救災生產起到消極的影響,恢復農業生產變得困難。
眾所周知,歷史上,音樂在古代是與法律等一起作為王權體系的重要部分而存在,起到了維護統治秩序的作用。這其中,主要表現為“雅樂”比如《神樂歌》就算王權下最莊重的音樂節目,多在舉行最高祭殿儀式時所採用。但由於經歷過“禮樂崩壞”的春秋戰國時期,民間音樂的“俗樂”開始廣泛流行,在內容上主要注重於現實的民間疾苦。這些歌曲往往在內容上直接指向了統治階級的橫徵暴斂、無能或生活艱難困苦,是對王權的挑戰與質疑,自然會被漢哀帝所控制。比如: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社會道德和我們現在理解的並不一樣,這裡主要指的是封建統治者所希望社會擁有的道德,即圍繞王權存續的道德。由於上文所說的俗樂,使得在上下層社會均受到了普遍的歡迎。當時的民間大戶為了炫耀,紛紛透過蓄養音樂人士進行了各種炫富活動,甚至還有為了爭奪一個歌女而彼此大打出手,極大的影響了社會道德,變成了以富尊崇的地步。比如
此外,這種風氣甚至影響到了作為封建道德服務物件的皇帝身上,比如昌邑王劉賀作為皇朝的接班人,在昭帝未出殯時便在其府中大肆進行歌舞表演。
個人認為漢哀帝因為其 “斷袖之癖”被廣泛評價為負面,認為罷黜樂府主要是因為皇帝本人不喜歡音樂,但是其實漢哀帝的音樂造詣還可以。罷黜樂府固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音樂的發展,但是從其作為君王的角度看其實並沒有什麼大問題。漢哀帝基於財政狀況、社會道德、農業發展等因素才採取了這樣的行為,是符合當時的具體國情和統治需要的,應該看到它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禮記•緇衣》;
2.《婦病行》;
3.《東門行》;
4.《漢書》;
5. 《鹽鐵論•散不足》;
6.《漢書·霍光傳》。
謝謝悟空小哥哥邀請。說實話,漢哀帝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好,很多人知道他的存在主要是因為“斷袖之癖”這個不太正面的典故,但其實漢哀帝並非是個很昏庸的人,罷黜樂府固然有漢哀帝本人“不好聲色”的緣故,但以下幾點原因才是他罷黜樂府所真正考慮的因素:
友情提示:全文共1500字,僅需3分鐘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樂府會被廢黜。
一、樂府興盛使得漢王朝的財政壓力變大從文景之治的經濟快速恢復到漢武帝的武功興盛造就了漢朝國力的繁榮景象,這必然會導致樂府這種形式的興盛,歌頌漢朝的巨大成就。但是到漢哀帝時期,樂府的發展已經達到了過度的程度,嚴重到甚至會時漢朝的財政壓力受到尖銳調整的程度。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影響下,樂府氾濫至極,從業人員的龐大導致政府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供養這些人。要知道,當時的樂府其實已經相當完善了,涉及到了:一是樂器的製作、維護和管理;二是收集素材、曲調和樂譜;三是編排和表演等。這些內容以當時來看,屬於非常繁瑣了。但當時的漢朝由於天災頻發,實際上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因此從減輕財政壓力的角度,漢哀帝必然要對樂府進行一定的裁撤,從而減少支出。
二、樂府的興盛甚至使得農民無法安心生產對於封建王朝而言,農業可謂是王業之基。農民能否安心生產對於國家政權的穩定舉足輕重。由於後來樂府的歌詞內容上逐漸契合民眾,使得民眾大有“深得我心”之感,再加上當時朝廷、大戶人家對樂府的過度追崇,使得農民往往以音樂寄託災難後哀傷,對實際開展救災生產起到消極的影響,恢復農業生產變得困難。
三、樂府的內容動搖了王權的權威眾所周知,歷史上,音樂在古代是與法律等一起作為王權體系的重要部分而存在,起到了維護統治秩序的作用。這其中,主要表現為“雅樂”比如《神樂歌》就算王權下最莊重的音樂節目,多在舉行最高祭殿儀式時所採用。但由於經歷過“禮樂崩壞”的春秋戰國時期,民間音樂的“俗樂”開始廣泛流行,在內容上主要注重於現實的民間疾苦。這些歌曲往往在內容上直接指向了統治階級的橫徵暴斂、無能或生活艱難困苦,是對王權的挑戰與質疑,自然會被漢哀帝所控制。比如:
《婦病行》:“冬無複襦,夏無單衣”《東門行》更是用: “盎中無鬥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四、樂府的大發展對社會道德產生的明顯消極影響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社會道德和我們現在理解的並不一樣,這裡主要指的是封建統治者所希望社會擁有的道德,即圍繞王權存續的道德。由於上文所說的俗樂,使得在上下層社會均受到了普遍的歡迎。當時的民間大戶為了炫耀,紛紛透過蓄養音樂人士進行了各種炫富活動,甚至還有為了爭奪一個歌女而彼此大打出手,極大的影響了社會道德,變成了以富尊崇的地步。比如
《鹽鐵論•散不足》:富者祈名嶽……戲倡舞像。中者南居當路……鼓瑟吹笙”此外,這種風氣甚至影響到了作為封建道德服務物件的皇帝身上,比如昌邑王劉賀作為皇朝的接班人,在昭帝未出殯時便在其府中大肆進行歌舞表演。
五、結論個人認為漢哀帝因為其 “斷袖之癖”被廣泛評價為負面,認為罷黜樂府主要是因為皇帝本人不喜歡音樂,但是其實漢哀帝的音樂造詣還可以。罷黜樂府固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音樂的發展,但是從其作為君王的角度看其實並沒有什麼大問題。漢哀帝基於財政狀況、社會道德、農業發展等因素才採取了這樣的行為,是符合當時的具體國情和統治需要的,應該看到它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禮記•緇衣》;
2.《婦病行》;
3.《東門行》;
4.《漢書》;
5. 《鹽鐵論•散不足》;
6.《漢書·霍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