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霍大勝
-
2 # 金剛一樣的堡壘
關於儒家思想中的糟粕和精華
儒家思想不能用糟粕和精華一分為二,不能用一種簡單的思維把它一刀切斷,這些要,那些不要。像“三綱五常”最早的時候是說,我們對於長輩、父母應該有一顆感激的心,比如“父為子綱”是發展到了一種極端的狀況,開始的時候只是一種心靈的活動,父母養育子女,子女應該懂得感激和回報。這樣,雙方的心靈就會有一種互動,感受到對方的心意。 儒家思想之精華
1.思想基礎——“孝親尊師”
儒家認為“孝親尊師”是做人的根本。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天地之行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父母是生育我們的恩人,要知恩報恩。凡為人子,孝當竭力,夙興溫請,這是天之經、地之義而民之用。所以孝是動物天性的光明,人間永恆之真理。
“師嚴道尊,人倫表率,養我蒙正,教我嘉謨。”老師是生我們法身慧命的恩人。人若沒有智慧,與畜生無異。因人也是動物之一,人比動物高是人有智慧,有道德觀念。智慧道德是老師教的,所以老師的恩德與父母是相同的。
父母跟老師對待子女、學生、子弟,可以說是愛護無微不至,期待更是殷切,教育也格外地認真。因此,做弟子的人要常常念著父母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盡心盡力地順從。所以說,“孝親尊師”是德性之根本。
2.核心思想——“仁”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體現在人際關係上就是“仁者,愛人”,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時時處處把自己放在旁人同等的地位上,推己及人,充分為別人著想,尊重別人的意志和心願,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不強加給別人,這種思想的出發點是破除一切以自己意志為轉移的自我中心主義,因此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體現在政治治理上,就是要“為政以德”,“節用愛人”,主張重視教養,改善民生,增強國力。
“仁”也是儒家提出的最高道德準則。眾所周知,孔子十分重視道德修養。他認為,作為“仁者”的君子,一定要有人格,有志向,能明辨是非,能守死善道。他提出,人要修德,講學,徙義,改不善。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又曾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把對原則真理的追求維護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不但教育了學生,對一個民族剛建進取心理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
3.立身之本,處世之道——“誠”
誠信,是儒家所推崇的處世原則。《禮記·樂記》記載“著誠去偽,禮之經也。”自古以來,就有“人無信而不立”的說法,從商鞅轅門立木到曾子殺豬教子,“言必信,行必果。”作為衡量個人品行優劣的道德標準之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以誠待人;要求我們要誠實,態度要誠懇,講話要坦誠。待人以誠,否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功利思想,是心與心的交流,一定能在彼此間建立深厚的情誼。如果有求於你,對你以誠,明日不求於你則棄之,長此以往,必成孤家寡人。所以,堅持以誠待人,萍水相逢可成知己,淪落天涯可覓知音;得意之時不冷落朋友,失意之日有貴人相助,唯有真心換真心,唯有真情換真情,才是處世之真諦。
綜上所述,儒家思想之精華——仁、義、禮、智、信,此五常正是治療現今人倫道德衰微,人情疏離,社會衝突的一劑良藥。
儒家經典《論語》裡的糟粕部分:
1. 尊天信命
孔子自稱“五十而知天命。” 認為“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孔子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2. 貴古賤今
孔子是貴古賤今與以古反今的祖師爺。
"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3. 重男輕女
“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4. 君子與小人
《論語》到處論君子與小人,這可有兩種意義:一、小人是勞力者,君子是勞心者。如孔子的弟子樊遲請學稼學圃,被以“君子”自居的孔子斥為“小人”。此即孟子說的“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至於其他"大儒"如董仲舒塞進去的糟粕則有:
三綱五常,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等等。
-
3 # 長風浩蕩
其實,你根本不在意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你只想“強調”一件事情,那就是“儒家思想”與“糟粕”的捆綁關係。
我就奇怪,我好像從來都沒有見過有人要分析分析柏拉圖的糟粕呢。
再者,精華與糟粕,是對一個東西的效能效應的描述,而一個東西的效能效應,是其在運作中產生的,而一個東西自身是沒有可能主動行為的,若要一個東西產生效能效應,必有人操持、運用,因此,其效應效能並不僅與其本身性質相關,還與操作者有關。
一把刀劈死了毒蟲猛獸,一把刀砍死了安善良人,那麼這刀的精華在哪糟粕在哪?
最後,只要是儒家話題,一定有人要扯上“奴”,什麼奴性奴化奴隸奴役之類,橫豎得有。話說你們要找奴,有更好的去處,就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和亞伯拉罕諸教的天堂中。
奴,根本特徵是無反饋的絕對和單向的利益訴求,奴以主的個體利益為利益,是單向人身依附關係。奴在主而言,是個物化的存在,比如“垃圾人口”這種性質。
而儒家的行為宗旨是禮,禮以往來為尚,有來有往即是最根本的人格平等。
告訴“西方文化”及其擁躉們一個殘酷的現實,你們自矜自伐的“平等思想”,是從儒家思想而來,但時至今日你們仍然未明其宗旨,你們那“平等”,是偽君子的矯飾,你們的奴性根骨從未變過。
-
4 # 中華德如松
1.有多少精華 就有多少糟粕
2.精華和糟粕的界限是 根據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
3.在時空變化中 與時俱進的汲取精華 這種時代性 是儒家的思想之一 也是 儒家的偉大之處
4.正是如此 儒家思想才能在幾千年 深入華夏大地 影響著大家的身心行
-
5 # 作家王天祥
誰敢大言不慚地去挑剔,區別儒學中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華?每亇人的認知都是一孔之見。無非孔大孔小而已。更無法證其所見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還是強辭奪理的偏見。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為好!自認為是糟粕棄之,反之吸之。如是老師和領導,則應慎之又慎!
回覆列表
“儒家”存在了兩千多年,被誇了兩千多年,也被罵了兩千多年。其中罵的最“專業”的當屬韓愈,他把除了孔孟之外的儒家人物罵了個遍。
幸好韓大文豪生在唐代,倘若是生在現代,那恐怕罵的更過癮了!因為漢唐儒只是脫離了孔孟儒的宗旨,而宋明儒卻是一種墮落。至於宋明儒之後的“犬儒”其實連儒家都算不上!
之所以說孔孟之道是儒家的“精華,”是因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孔孟二人提倡的一個重要思想:對等原則。
孔子認為只要“正名”就會和諧穩定。君有君的樣子,臣有臣的樣子,父有父的樣子,子有子的樣子。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同於宋明儒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愚孝。而是“對等原則”,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兩者之間是相互的,就像現代的“尊老愛幼”一樣,義務和權利是相對的,老人如果為老不尊,那麼就沒有尊重他的必要。
儒家為人稱道的除了孔孟,還有一個王陽明。因為王陽明針對“用道德要求別人”的程朱理學推出了“用道德要求自己”的陸王心學。
儒家的主要“精華”部分就在於這三個人這裡,除此之外,基本都是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