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左山堂

    非遺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種類有很多,如崑曲、書法啊。如何讓非遺活起來,這是一個非遺如何市場化的問題。

    先拿崑曲來說吧!這玩意兒以前基本沒多少人聽了,但經過市場化運作,如打造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等工作,現在已然活躍了起來。參與的人多了,能獲利了,自然就活了。

    拿剪紙來說,這種藝術形式很簡單。現在有很多替代品,比如電腦印刷之類的。所以,他的前途在於讓人參與進來,讓小朋友、大朋友自己動手來製作。此外還可以擴充剪紙內容,如講一些動漫人物啊、變形金剛啊等等。

    還有像端午節、清明節等節日類的,想讓它們活起來,一個是放假,另一個是搞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

    總之,非遺活起來靠的是人的參與度,參與度越高,活的越好。

  • 2 # 大洛陽雲清天

    由於工藝繁瑣、市場需求小、推廣力度弱等多種原因,各地非遺專案的傳承與發展可謂“喜憂參半”。

    在文博會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皮影戲展臺,各式精美的皮影人物作品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觀賞,但談起皮影戲的傳承發展,陝西汪氏皮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經理黨愛紅卻用“不樂觀”來形容。

    “十幾年前,陝西當地做這個的有上千家,而現在只有二三十家了。”黨愛紅的岳父是國家級非遺專案——皮影戲(華縣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汪天穩,黨愛紅跟隨岳父做皮影戲已經多年。

    黨愛紅介紹,雖然大眾對皮影戲的認識度很高,但真正喜歡這門藝術的受眾卻越來越少,市場也越來越小。以自己的公司為例,每年的收入只有百萬元左右。“房租加上員工的開銷,這點收入可以說是捉襟見肘。”他說。

    從“推皮走刀”的雕刻技法,到制皮、設計稿、畫稿、雕刻、染色等24道皮影雕刻工序,黨愛紅介紹,這些年,徒弟陸陸續續一直都有,但真正堅持下來的卻不多。“很多從事皮影的人由於賺不到錢,都轉了行。”黨愛紅無奈地說。

    瑤族刺繡也有著同樣的困惑。該國家級非遺專案的代表性傳承人、68歲的鄧菊花說,由於工藝繁瑣,學刺繡的瑤族姑娘非常少。比如一件作品她們要繡8個月,但是機器只需幾秒鐘。“雖然機器繡與手工的品質不同,但是造價便宜得多,所以擠佔了市場。”

    非遺化身創意產品

    “起身做好世人的榜樣,承接上下兩代的希望,轉變那些舊時的思想,合成屬於自己的力量……”以漢語普通話、粵語、英語演唱的Rap單曲《醒》上線後,獲得年輕人的追捧。

    以佛山醒獅為原型的“獅王阿醒”這一國潮文化IP,以其鮮明的色彩和現代的設計感引起廣泛關注,同時開發出滑板、服飾等一系列文創產品,以“獅王阿醒”為原型的電影也將於近期推出。

    “醒獅,雖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許多青少年對此還比較陌生。”金獅文化傳播(佛山)有限公司授權業務負責人劉永輝說,希望以時尚表現包裝傳統文化,開發具有國際審美標準的產品。

    四川省瀘州市分水油紙傘也闖出一片新天地,這一國家級非遺專案的代表性傳承人畢六福說,以前瀘州做油紙傘的只有他一家,現在已發展到近20家。

    “油紙傘不僅具有觀賞性,還有實用性,喜歡的人也越來越多。”畢六福說,他的油紙傘以網路銷售為主,目前每天透過網路銷售超過100把,日均銷售額2萬元左右。

    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館,一個巨型的柔性顯示屏正在滾動播放帶有非遺元素的影片,吸引了許多小朋友的目光。影片顯示,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榫卯技藝為基礎的空間解謎遊戲《第五大發明》,獲得了被譽為“遊戲界奧斯卡”的國際移動遊戲大獎。

    堅守與創新:讓老手藝迸發新活力

    截至目前,國務院已公佈4批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國家文化主管部門還先後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共3000餘人。

    為了讓傳統非遺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不少非遺傳承者都在進行著積極的探索。

    畢六福廣招學徒,手把手地傳、幫、帶。“現在每週到我這兒來的學徒有六七百人,放假以後過來的大學生全國各地的都有。我的想法就是把技藝傳給學生,讓他們去更好傳承創造。”他說。

    非遺傳承既需要保護傳統技藝,更需要不斷拓寬傳播渠道。數字經濟為此提供了新機遇。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圖書館館長劉中華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IP資源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智慧財產權運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提煉出能引起社會共鳴的文化元素,融入現代設計的審美趣味。

    近年來,陝西汪氏皮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致力於將皮影戲朝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包括與各大美術院校合作創作現代藝術作品,參與影視劇拍攝。公司還與巴寶莉、愛馬仕等國際品牌達成跨界合作,將中國傳統的皮影元素應用到它們的品牌設計、櫥窗設計上。

    “創新是傳統非遺生生不息的動力。”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榮啟說,包括對非遺專案本身的創新,以及利用非遺專案的傳統文化元素開發創造出當代民眾樂於接受的文化藝術衍生產品。

    “但也要防止打著非遺創新的招牌,歪曲非遺的本質特性,生產不倫不類的內容,甚至進行破壞性的開發或過度商業利用。應在鑑別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散發出持久魅力。”李榮啟說。

  • 3 # 陳文貞

    你好,很高興一起來探討非遺話題。非物質文化遺產裡藏著華人的另一種智慧。很多時候靜靜地品味非遺文化的精髓,會讓人著迷。非遺文化愛好者雖然現在是小眾但不少人因為參加雅集、學習香茶花禮樂詩書而愛上了它;也有人因為一件旗袍、一張繡品,對非遺文化著了迷。

    盤活它從大環境來看需要各方面支援、各媒體支援、各產業投資的支援。從細微方面來看,要使人們養成非遺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思維習慣。習慣喝茶、習慣點香、習慣每週插一次花,參加一次雅集。要使人們發現非遺文化帶給人們的生活改變以及更高價值的精神追求和健康理念。

    大家如何瞭解非遺?愛上非遺?首先,想要融入非遺文化重要的是先找到圈子,所以熱愛非遺的人自己要先形成圈子。然後大家才會慢慢改變自己,走進非遺。非遺有著特殊的不可替代性,體驗式消費是其中一個關鍵。味覺、嗅覺、觸覺等方面的感知,體驗它的獨特氣息、體驗美。經典與時尚最大的區別就是它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殆盡或落伍消亡,而是隨著沉澱源遠流長。我更主張把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找到其中的妙處,如我剛才所說。只有這樣大家才會不光接受它,而且讓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喝茶的人不會因為流不流行而不喝茶。就是這麼個道理。這樣的粘性再加上我們所傳播出來的文化價值、健康理念等讓受眾自主選擇了和非遺在一起,這其實就是我們要做的導向。

    至於如何去傳播這種價值,就是另一個範疇,但只有強大的文化傳播影響力才會讓大家發現非遺的價值。我們也曾經策劃並製作過相關的非遺文化節目、拍攝紀錄片、手作活動等,包括用文旅相結合的方式展現非遺文化的魅力,以及用教育培訓的方式讓下一代傳承下去。

    在浮躁的社會環境裡改變自己先從提升生活方式和理念開始,內外兼修。香道、茶道、花道等都融合了養生理念、可以讓我們更好的領悟國粹文化、古典藝術、陶冶情操、靜心思考、安心睡眠。無論男女老少皆可從中受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利潤分配的賬務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