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aoxinderen
-
2 # 漫畫家張濱
哈工大主樓的設計師應該是誰?建築史專家侯幼彬教授如是說
從我發文《哈工大主樓的設計師 並非僅完成建築施工圖的一人》及《再議哈工大主樓的設計師,有冇搞錯》至今,已經過去1.5個月,一個小眾的事件,在幾個平臺綜合閱讀已超過30萬+,引起國內外這麼多朋友關注,我始料不及。於是乎,只得更加努力地做功課,幫助哈工大查清真相。
非常意外,非常感動的是,我童年記憶中的黃天其叔叔和侯幼彬叔叔得知此事,撰文闡明瞭他們的觀點。作為老哈工大建工系的過來人,他們早已是教授、博導、專家,他們踐行校訓的行動和水準,令人敬佩!
本想等此事更正落實後再發聲,今天僅公佈專家的斷定,以饗關注者之期盼。
侯幼彬先生,195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服從國家分配到哈工大任教。哈工大建築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理事兼學術委員、中國建築師學會建築理論與創作學術委員會委員,哈工大建築學院北京校友會名譽會長。作為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美學家,侯幼彬先生一生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曾獲第四屆中國建築教育獎。出版有《中國建築美學》、《中國建築之道》、《建築名家口述史叢書-尋覓建築之道》、《中國古代建築歷史圖說》、《中國建築名師叢書-虞炳烈 》等許多專著。
以下是侯幼彬先生11月25日信件全文:
致張濱信我完全贊同你的意見和分析:
1、常老師的這段文字,寫得非常準確、嚴謹,完全符合當時實際情況。按說只要有這個文字表述,就可以證實你爸1953年主持哈工大主樓方案設計的事。
2、從實際工程來看,這三座樓的總體佈局完全是有機的、協調的整體,明眼人都能領會到這是一氣呵成的。總體尺度控制得那麼合適,總體平面處理得那麼協調,整體樣式那麼和諧。主樓中部高高聳立的尖塔,也是當時受蘇聯影響的一種常用的設計手法。我覺得這裡面有參與指導的普尼霍吉克的影子,完全吻合活生生的1953年的年代印記。從主樓的設計方案也吻合之凡先生當時的設計取向。
3、內附有一幅“主樓1953年初步方案的平面位置圖”,這張圖充分證明了1953年的確進行了主樓的方案設計,它的基本方案在後來的主樓施工設計圖中都保持著、體現著,只有主樓後部做了一點縮短。我不瞭解這圖是怎麼找到的。如果從此圖的出處能表明此圖是1953年繪製的,只要有這一張圖也足以證實你爸1953年主持主樓的初步設計方案了。
4、你發過1953年你爸與普利霍吉克訪問清華大學與梁思成先生的合照。其中的幾位哈工大的人物應該都是參與主樓設計的團隊。其中,閔玉林後來調到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曾蕙心後來調回南方(我不知她去哪裡),如他和她健在,都是第一手的知情人。
5、因為大型建築規模大,建造時間長,都不是一個人就能單幹的,勢必由團隊擔任,並經歷多年才能完成。但是總是有主持人主持設計。通常多是以這位主持初步方案設計的主持人視為設計者。哈工大主樓應該說就是之凡先生在1953年率領團隊主持設計的,後來由鄧林翰老師帶領團隊做的施工圖設計。顯然,初步方案設計是決定建築基本設計的關鍵,建築史多是以確定初步方案設計的人,視為該建築的設計人。
我先想到這些,先說這一點。
侯幼彬 2020/11/25 於北京
-------------------------------
黃天其先生,1958年畢業於哈工大建工系後留校任教。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博導。是中國從事城市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的著名專家、教育家,藝術家和詩人。曾參與1958年哈工大主樓基建施工圖團隊,繪製了主樓擴初方案中難度很大的透視渲染圖。
以下是黃天其先生11月26日發來的文章:
關於張之凡老師主筆哈工大主樓設計的回憶和看法張之凡先生(1922-2001)是哈工大土木系(1959-2000年曾分出成立哈建工學院和哈建大)是最優秀的建築學教師和學術領頭人。我於1953年考入哈工大土木系學習,1959年3月—1971年10月留校工作,先是在城鄉規劃研究室,1960年10月被派往清華大學進修城市規劃和園林,1961年返校後分配到建築教研室設計初步組,此後在張之凡(任土木系副系主任)的領導和李行老師帶領下從亊教學。1965年我除擔任建築初步課教學外,還直接作為張之凡老師主講的建築概論課的助教。對於張之凡老師的學識和人品,我一直非常敬佩。
在當時建築教研室中,張之凡公認是本校教師中建築學造詣最深,設計能力最強的老師早在1953年我剛入學哈工大時,他就主筆設計了哈工大包括主樓的整體建築群方案,並主持完成了兩翼機械樓和電機樓的施工圖設計。儘管該建築群的中央部分(主樓)到1965年才建成,它卻是早前張之凡執筆的整體建築群方案的一部分,其在造型風格上也與先前完成的兩翼一致。我有幸在1958年四年級時在李行、鄧林瀚老師指導下畫了主樓的渲染圖。張之凡老師因已經作了學校整體建築群方案並主持了第一期兩翼的機械和電機系樓的施工圖設計,後來擔負繁忙的系領導工作,第二期主樓的施工圖就由青年教師鄧林翰帶領學生完成了。因為主樓算是高層建築,必須採用框架結構,所以結構的計算是我的同班同學在結構專業課老師指導下完成的(見王德清文)。
哈工大主樓部分建成後,位於大直街的整個哈工大建築群到此完全建成,與張之凡在1953年所設計和繪製的校區總體方案基本上一致。儘管當時有蘇聯專家和1958年來校的哈雄文教授等人的參與研究和提供指導意見,張之凡作為在建國前就畢業於重大建築系,具有建築設計實踐經驗,設計技術和造型修養均臻於成熟的建築設計師,在哈爾濱建築歷史的記載上確定為這組建築群的第一設計創作者,應當是最為公正的結論。常懷生、汪國瑜等先生的文章也足以證明此點。
直到1971年前我作為建築學年輕教師,親身體會到張之凡老師的高超設計技巧。他徒手做方案,表達構思極為敏捷。往往甲方對初始的方案有意見時,他就當面在圖上邊討論邊畫出新的方案,直到甲方滿意而去(當時同教研室的高培臣同志常說及此事)。應當說明的是,鄧林瀚也是我非常崇敬的老師,他生前我們關係非常好。他也是一位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的學者。他成功地完成了哈工大建築群主樓部分的施工圖設計,細節上亦有所推敲創新。(2005年他曾邀我一道走至大樓門廊處審視細部處理效果)。但是整個哈工大建築群包括後期主樓部分的方案設計,的確是張之凡的創作構思和初步方案作品,其方案的產生和定型早於鄧林瀚來哈工大任教一年。這是不可更改的歷史的事實。
2018年哈工大建築群掛牌歷史建築時,張、鄧二位先生和了解實情的許多老師均已故去,所以確認建築作品的作者難免出現失準。為尊重歷史真實,謹此提供如上情況。個人認為,修改銘牌是必要的;可以分兩個時段先後刻上張之凡和鄧林翰的名字。二位前賢均得彰顯。並祀之舉,古多有之;千秋佳話,何樂而不為?
哈工大土木系1959級校友 現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
黃天其 敬呈 2020/11/26 於重慶
--------------------------------
近期與侯幼彬叔叔、黃天其叔叔數次通話,加上之前哈工大已故建築專家常懷生先生嚴謹的史料文章,我發現父親在哈爾濱工作了近30年,在哈建院那些年遺憾好多。幸好還有常懷生叔叔、侯幼彬叔叔、黃天其叔叔等尊重歷史,德才兼備的專家瞭解他。他1951年秋由重大選派到哈工大研究班進修,1954年經教育部與兩校協商留在哈工大任教,任建築教研室副主任,1956年被派往莫斯科建築學院進修,1957年評為副教授。1958年回國後任校建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城鄉規劃教研室副主任、設計院第一設計室主任等職。他對哈工大充滿感恩之心。
1959年他轉入哈建院,先後任建工系及建築系副主任等職。1972-1980年擔任系領導及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被評為教授。此後他奉調出任西北建築工程學院首任院長。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驅散了高階知識分子頭上的陰霾,迎來日新月異的春天。然而時至2018年,居然還有原哈建院個別人故意混淆視聽,篡改歷史,羞辱老前輩。對我父親張之凡真正為哈工大做過的貢獻視而不見,甚至將有說成無,讓一塊烏龍牌懸掛主樓門前,抹黑哈工大。這讓與其並列的“規格嚴格 功夫到家”校訓,情何以堪?我相信新一代的哈工大人絕不會如此!
回覆列表
不用是專家也知道,大型建築的設計師主要是前期主持建築設計方案的人,這決定了建築的造型、風格、主要佈局。建築施工圖是尊照建築設計方案,繪製施工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