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zhengWu

    【道】

    何為道?老子《道德經》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

    題主薦德,卻無“道”,惜之。

    一道字,歪果仁要琢磨透,非哲宗不可達。

    《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下說的種種美學境界,都是道的形式,道只有一個,而境界卻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境界揭示道的不同的性質,故而產生不同的概念。每個概念,都是對道的闡釋,後來進入美學,成為美的概念,實際上,它們均是道的美學別名。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天地大美,四時序列,萬物榮枯,那都是由於“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的本根“道”,即自然的偉力所致。

    境界與道,二者相似,都有象,也都有精,是象與精的統一;它們都是有,又都通向無,是有與無的統一。境界與道最大的不同在於:道之象無具體形象,是一種模糊的意念,惟恍惟惚,而境界其象是具體的。儘管如此,境象亦如道象,也是一種心象。梁啟超曰: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為虛幻,惟心所造之境為真實。

    出於對宇宙本體“”的尊崇,華人將美歸之於道,又基於對道的藝術詮釋,將美歸之於道的形態——“意象”和其高階形態“境界”。美在道,亦即美在境界。

    --------------------------------------------------------------------------------------------------------------------------------------------

    【妙】

    妙者,真妙也,妙不可言。凡之美者,皆可稱妙。

    妙首先出現在《道德經》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說,道有兩個性質:無,有。無是天地之始;有是萬物之母。有來自無,無生有,因而無比有更根本,妙是對無的評價語。

    1.王弼論老子云:妙者,微之極也。

    2.《道德經》十四章雲: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這裡說的不見其首不見其後,既具空間意義,又具時間意義。道是無限的,這裡說的無限,既有宏觀的無限,也有微觀的無限。就妙來說,主要用來說明道微觀上的無限。

    3. 嚴羽曰: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以實見虛)

    4.老子第一章雲:道可道,非常道。妙作為道的性質,同樣具有這樣的特性。至妙的東西往往是語言難以表達的。

    5.對道的把握不能憑感官,也不能用語言,而要靠心靈。這心靈,不是純理念,也不是純思辨,而是一種兼具理性與感性、思辨與體驗的悟。只有這種悟,才能把握道,也只有這種悟,才能體會妙。

    --------------------------------------------------------------------------------------------------------------------------------------------

    【神】

    何謂神也?孟子曰: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周易·繫辭上傳》雲:“神無方而易無體。”(無方即無形)

    “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知神就是知變化之道,這無異於說,神就是變化之道。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又云:“陰陽不測之謂神。”

    從上而知,“神”有三種特點:無形、變化、神奇。

    “神”至唐而成審美概念,唐·張懷瓘把藝術分成三個等級:神,妙,能,神排第一。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稱:“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這就是說,詩之美就在於入神,達到神這個境地,就達到無以復加的高度。

    神與妙之間關係密切,神必妙,妙必神。但也有區別:神更為哲學化,而妙更為美學化。神最重要的在變化,妙最重要的在精微。神含義更豐富,運用面更廣,妙的含義相對比較確定,只在審美上運用。

    “神”與形對立時,就不再是一個審美判斷詞,它成為境界內在的方面、靈魂的方面,由此派生了一個重要美學理論傳神寫照,這個理論的要點是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重在神似。

    所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

    【逸】

    何謂逸? 逸是一種幽遠淡泊、超凡脫俗的人生境界。

    常州畫派開山祖師惲南田曰:

    “須知千樹萬樹,無一筆是樹。千山萬山,無一筆是山。千筆萬筆,無一筆是筆。有處恰是無,無處恰有,所以為逸。”

    逸,作為美學理念是在宋元才得以凸現的,宋代黃休復的益州名畫錄把畫分成能、妙、神、逸四格,逸格最高。他說:“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於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

    代評畫,“神”為至高,重其獨出心裁的創造性和神出鬼沒般的變化性。吳道子是卓越代表。宋元評畫,“逸”為至高,重其自然性與自由性,元代文人畫家倪瓚為其表率。

    --------------------------------------------------------------------------------------------------------------------------------------------

    【清】

    何謂清?清澈澄明也。

    詩經有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這裡的清指眼神的清澈、晶瑩。

    在魏晉文學中的審美特徵為“清簡通脫、清淨澄澈、出塵脫俗、玄遠深邃”,核心旨意簡言之為:“簡約、清澈、玄遠。”

    《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說文解字曰:”清,朗也,澄水之貌。朗也,明也。澄而後明。故云澄水之貌。“

    老子曰:清靜無為。《清靜經》曰:“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從道家審美而言,“道”既是最高的存在,也是美的本源、審美的本質,那麼“清”自然成為最高的美,因為它是“道”的顯現,老子云:“天得一以清”。“清”不僅體現在文藝審美創作的美學追求上,清淡素樸的美還體現在創作者的人格修養、人生境界上,由“道”的清淨、無為所塑造的恬淡人格。而莊子則更多、更鮮明地談到了“道”的“無為”所帶來的這種清淡的人格美:“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也,聖人之德也。”

    -------------------------------------------------------------------------------------------------------------------------------------------

    【麗】

    何謂麗?物尤則妖,美極則麗。

    《離卦·彖傳》雲:“離,麗也。”

    “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麗的本義是附麗,日月附麗於天,才光輝燦爛;百穀草木附麗於土,才千姿百態。

    明代美學著作《溪山琴況》曰:“麗者,美也,於清靜中發為美音。麗從古澹中出,非從妖冶中出也,若音韻不雅,指法不雋,徒以繁聲促調觸人之耳。而不能感人之心,此媚也,非麗也。譬諸西子,天下之至美,而具冰雪之姿,豈效顰者可與同日語哉?美與媚,判若秦越而辨在深微,審音者當自知之。”

    “麗”具有以上美學別稱所不具備的優點:第一,麗,華豔,具有形式美的品格。它比妙、神、逸、清等概念要好得多,這些概念都不重視形式美。第二,麗,清雅。麗從清靜中發為美音,從古澹中出。清靜、古澹,顯然就是指清,包括儒家的清正和道家的清真。

    注:《溪山琴況》非漢服吧某前輩,該前輩大抵也是直接沿用此書名,該美學著作的作者是徐上瀛,明代重要的音樂理論家,學古典音樂的值得買一本《溪山琴況》閱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鷹獎最受歡迎女演員楊紫為什麼會輸給迪麗熱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