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識不太冷

    蒙汗藥呢,經常在各種影視劇和小說當中出現,主要是流氓土匪或者是綠林好漢,在打家劫舍的時候所用到的。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智取生辰綱時就用到了蒙汗藥,其實啊,告訴你這種蒙汗藥和三國演義裡華佗給關羽刮骨療毒用的麻藥。其實啊,是同一樣的東西,就是曼陀羅。曼陀羅花也叫洋金花,也叫山茄花,是從印度傳入入咱們中國的一種有劇毒的草本植物,它有清淡幽雅的花香,人們聞多了之後呢,會產生輕微的幻覺,曼陀羅的花和果實都含有生物鹼,有很強的鎮靜效果,而曼陀羅的根有麻醉和迷幻的效果,可用於製作麻醉劑,中國的醫者很早就把曼陀羅花作為外科手術中的麻醉劑,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指出,秋季曼陀羅花應該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及昏昏如醉,割瘡治火及不覺痛苦。

    而事實上古代的人之所以把用曼陀羅花製成的麻醉劑稱為蒙汗藥,主要是因為人們在服用曼陀羅花之後,會因為汗腺分泌功能受到抑制,而出現捂汗、面板乾燥、潮紅的症狀,所以蒙汗藥其實它的意思就是把汗給矇住了!

  • 2 # 開周說宋

    什麼是曼陀羅?它跟蒙汗藥有啥關係?拙著《武俠化學》有詳細考證。

    在這本書第五章,有一節《曼陀羅花在曼陀山莊嗎》詳解曼陀羅花的有機成分,另一節《蒙汗藥的化學成分》詳解蒙汗藥的化學原理。

    不過這兩節加起來有一萬多字,讀起來很耗時間,現在我把內容壓縮一下,配上圖片,供大夥參考。

    陽臺上的小盆景就是曼陀羅花。其實曼陀羅是個大家族,有的開白花,有的開黃花,有的開紅花,有的開藍花。圖上是最常見的白花曼陀羅。

    曼陀羅花很像喇叭筒,圓口綻開六到九個尖兒,對光照比較敏感,Sunny充足時開放,光線昏暗時閉合。

    曼陀羅的果實叫曼陀羅子,表皮密密麻麻全是尖刺,有點兒像縮微的刺蝟,也有點兒像放大的蒼耳。

    曼陀羅的根莖更加怪異,猛一看好像人參,仔細瞧又像一個裸體的人,越看越感覺陰森恐怖。更加令人恐懼的是,當你把一棵碩大的曼陀羅從泥土裡連根拔出時,它還會發出一種類似尖叫或者呻吟的叫聲。因為這一特徵,中世紀的英華人相信曼陀羅根是魔鬼的化身,擁有黑魔法的女巫會利用它去做一些不可告人的壞事。

    曼陀羅的花朵、果實、根莖,都有明顯的致幻效果,這使它變得更加神秘與恐怖。梁羽生武俠小說裡的魔鬼花、溫瑞安武俠小說裡的霸王花、金庸武俠小說裡的情花,其實都跟曼陀羅花有關,只不過更加誇大了它的毒性而已。

    曼陀羅之所以有毒,主要是因為它的花果根莖之中富含東莨菪鹼、山莨菪鹼、阿托品這三種化合物。

    東莨菪鹼有輕微毒性,劑量合適時,可以抑制唾液分泌,抑制大腦皮層,改善微迴圈,減輕暈船暈車的痛苦,並有一定的催眠效果,在眼科手術中還能幫助瞳孔擴散。

    山莨菪鹼和阿托品的毒性比較明顯,如果服用或者注射1毫克不到的極小劑量,跟東莨菪鹼效果相似,甚至效果更好,可以殺菌消炎、穩定心率、治療神經毒氣和殺蟲劑中毒。但是肯定沒有哪個大夫膽大包天,敢給患者一次性注射超過10毫克的劑量,或者讓患者一次性口服100毫克,那一定會讓大部分人死於非命的。100毫克是多少?1克的十分之一而已,我們每天吃下的鹽大約幾萬毫克,是這個高度危險劑量的幾百倍。

    再往下深究,諸如東莨菪鹼、山莨菪鹼和阿托品之類的化合物,之所以能對人體產生上述效果,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們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人體神經訊號的傳遞。

    生物電好比鏢師,莨菪鹼好比盜匪,鏢師正在揹負神經訊號趕路,盜匪突然現身:“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打此路過,留下買路財!”鏢師受阻,生物電中斷,神經訊號受阻,靠神經訊號指揮的人體系統自然崩潰。

    古代盜匪殺人越貨,並不想讓被害者發瘋,只想讓被害者昏睡。他們也不懂什麼叫生物鹼,更不懂如何從曼陀羅中提取阿托品。可是他們從生活經驗中得出顯而易見的結論:將曼陀羅製成藥物,是可以讓人迷醉和昏睡的。於是乎,蒙汗藥問世了。

    《水滸傳》裡的孫二孃開人肉包子店,蒙汗藥所起的作用遠遠超過她和她老公的武功。《鹿鼎記》裡的韋小寶在趕赴五臺山途中,不知不覺間被大內侍衛麻翻,也是來自蒙汗藥的“恩賜”。如果翻看明清話本與清代刑事案例彙編,盜賊們用蒙汗藥害人的故事更是俯拾皆是。

    蒙汗藥真的是用曼陀羅製造的嗎?還有沒有其它成分呢?明朝醫生梅元實寫過一本《藥性會元》,給出了蒙汗藥的配方:羊躑躅花為主要成分,曼陀羅花為輔助成分,配上川烏、草烏,統統焙乾,搗成細末,混合到一塊兒,就是蒙汗藥。

    羊躑躅花是杜鵑花科的有毒植物,俗稱“黃花杜鵑”,又叫“鬧羊花”,毒性沒有曼陀羅猛烈,不過要是過量服用,也能讓人痙攣、驚厥、四肢麻痺、頭腦暈眩、精神上出現幻覺。將羊躑躅花與曼陀花曬乾,磨粉,配以川烏以及草烏的粉末,再按適當的比例混合,傳說中的蒙汗藥就製成了。

    蒙汗藥為啥叫“蒙汗”藥?有人說是因為諧音,蒙汗等於“瞑眩”,吃了頭暈目眩;有人說是因為訛誤,蒙汗原是“蒙漢”,能讓好漢蒙圈;有人更加突發奇想,說這款藥是蒙古統治者蒙哥大汗發明的。讀過金庸武俠的朋友都知道,蒙哥在親率大軍侵略襄陽的時候就被神鵰大俠楊過用石頭砸死了,而蒙汗藥的發明則遠在蒙哥死亡之前。再者說,蒙古大汗攻城略地,殺人屠城,靠的是馬刀、弓箭和喪失人性,完全沒有發明蒙汗藥的必要嘛!

    相對靠譜的解釋是,蒙汗藥得名於它起效以後的人體表徵:曼陀羅及其它成分中的毒性生物鹼阻斷了神經訊號,汗腺被封閉,體溫升高,渾身躁紅,該排汗的時候排不出來,彷彿全身的汗毛孔都被矇住了,故此得到“蒙汗”這個稱呼。

    中藥配製講究配伍,現代醫藥更加重視精確可控的化學配方,如果不考慮各項成分的純度與比例,只將羊躑躅花、曼陀羅花、川烏、草烏的乾粉胡亂混合,配出的蒙汗藥恐怕不怎麼靠譜。

    是的,羊躑躅、曼陀羅、川烏、草烏,都含毒性生物鹼,但是如果不能精確得出它們各自的化學成分,或者沒有經過長期的實際驗證,誰能知道怎麼配比才算得上真正有效呢?也許你想讓敵人昏睡過去,結果配出的蒙汗藥配方不合理、劑量不合適,反倒讓敵人更加興奮了,耍出一套不要命的潑風劍法,將你砍得抱頭鼠竄。也許你只想讓驚嚇過度、擾亂軍心的豬隊友安靜下來,結果一劑蒙汗藥灌下去,隊友居然七竅流血而亡,其他同袍只能把你當成內奸來處決了。

  • 3 # 秦右史

    現代醫學已經明確表明,肝腎的毒素損傷很多是不可逆的。因此,所謂蒙汗藥麻翻人之後,醒來還能恢復如初,基本是一個錯誤的認識。

    一些武俠小說為了增強戲劇性效果,或者突出某個門派的特殊技能,發明出了蒙汗藥等奇毒,在現實中雖有原型,然而功效卻大大不同。玫瑰有刺,曼陀羅有毒。曼陀羅花是古代麻醉品最常見的成分來源,全株有毒,又以種子毒性最大,有鎮靜、麻醉等功效,就被認為是麻醉劑和蒙汗藥的主要成分之一。

    我們來簡單看看曼陀羅的藥理作用,

    曼陀羅花中包含莨菪鹼、阿托品及東莨菪鹼(曼陀羅提取物)等生物鹼,一般在食後半小時,最快20分鐘出現症狀,最遲不超過3小時,症狀多在24小時內消失或基本消失,嚴重者在24h後進入暈睡、痙攣、紫紺,最後暈迷死亡。

    可以看出,曼陀羅花的功效是符合蒙汗藥的設定的,可謂部分契合。當然,蒙汗藥矇住大漢是沒問題的。古代的所謂蒙汗藥,大多數來自於對植物汁液的提取,一些人發現了麻醉作用,故而用於害人或醫用。

    一旦人沒有防備,服用之後,會使肌肉鬆弛,汗腺分泌受到抑制,無法排出,昏昏欲睡,故而命名為蒙汗藥。

    但是,古代製藥技術簡陋,藥品一般是半天然,煉製成藥品多為粉末狀,被人多下在酒裡,與水結合,故成懸浮液,酒色顯得渾黃。

    除此之外,蒙汗藥往往與酒配伍,真可謂“珠聯璧合”,麻醉效果更佳,藥力藉助酒力見效快,真是出門便倒,倒頭便睡。對於那些酒量大,身體強壯的,還得多加藥量。實際上,一些典籍中也有部分蛛絲馬跡,如宋代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載:

    五溪蠻漢,杜杞誘出之,飲以曼陀羅酒,昏醉,盡殺之。

    到了明清時期,關於這種蒙汗藥的製造方法,也有類似記錄。如明人魏浚在《嶺南瑣記》及清人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中如此描寫:

    用風茄為末,投酒中,飲之,即睡去,須酒氣盡以寤。

    可以說,叱吒江湖中那些再強的高手,吃了蒙汗藥,難免軟了身體,掙扎不起,最終失去戰鬥力。不少古典小說,武俠劇等藝術作品中,無條件的誇大了蒙汗藥的功能。蒙汗藥當然一個神奇的東西,但是絕對不是想象那般神奇。現代科技都造不出如此神奇的蒙汗藥,何況古代,吃了的話遲早藥丸。

    現在在街頭經常看到一些傳單上寫著買賣蒙汗藥,看官們千萬不要被矇騙,蒙汗藥都是有毒的。一旦吃了之後輕者中毒,重者斃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這一點必須要注意。

    蒙汗藥僅僅是傳說,街頭小巷的蒙汗藥是用來矇騙那些智商低,不讀書的傻子的。您信了,就上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倚天屠龍記出演“趙敏”的6大明星,誰才是你心中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