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梧桐樹邊羽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的古詩意境有何拍攝思路?

    藝術固然是相通的,但是從古詩詞到攝影的跨度中間隔了不少專業技術問題。所以談到拍攝思路,很有可能會因為對攝影技術的不瞭解鬧笑話。

    我們只是講講這句古詩的內容和意境吧,至於要如何體會、運用到拍攝中去,那是需要專業人員在主題之上再作思維構建的,本人非專業拍攝人士,雖然也喜歡用手機拍拍拍,但是於拍攝方面肯定是無法給出專業意見的。

    這兩句詩出自蘇舜欽的《淮中晚泊犢頭》: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蘇舜欽是北宋詩人,官員,因為支援范仲淹的慶曆新政,被保守派官員彈劾丟官,逐出京都。他從水路南下,閒居蘇州。而這首詩就寫在南下行程中。在淮河的犢頭鎮停船修整的時候,江雨忽來,蘇舜欽感時傷懷,寫下了這首七絕。

    所以我們能得到的資訊,“春陰垂野草青青”,那麼,這就是一個陰雲密佈的春日。景緻如何呢?“時有幽花一樹明”,雖然草青青,天陰陰,但是,岸邊偶爾出現的一樹野花卻讓人驚豔。這是蘇子美在白天行船時見到的景色,那麼這景色之中有沒有感情對映,要如何提取詩人的情感呢?

    很顯然,情景是交融的。蘇舜欽眼中的灰暗春天,正是他當時的仕途處境。被人誣告,削職為民,那心情肯定就是糟糕透頂了。但是在去蘇州的路上,也時不時被路邊明麗的野花驚豔,這正是詩人在滿目灰暗的人生中尋找著讓自己快樂起來的慰藉。

    你看,就算天地如此陰暗,人生還是有快樂可以捕捉的嘛。

    這種心境理解了之後,再來看後兩句,就透徹明瞭了。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如果沒有前面的鋪墊,單單隻要拍這兩句詩的情境,倒也是簡單的。因為意象——也就是拍攝的要素,詩人都已經準備好了。

    “晚”,“孤舟”,“古祠”,“滿川風雨”,是不是有了鬼片的環境因素啊?怎麼陰沉怎麼來。配上一些恐怖的音樂,簡直就是蘭若寺雨夜滂沱,群鬼現身的味道了。

    如果只是要這兩句的拍攝效果的話,應該是很好打造的。

    但是,蘇舜欽卻不是這麼個意思。

    在前兩句他已經盡力為自己找到備受打擊下的心靈開拓的途徑,到這裡已經釋然了。“晚”也好,“孤舟古祠”也好,“滿川風雨”又如何?對詩人來說,都造不成更壞的影響了。因為我已經泊船上岸了。你們再如何風緊雨厲,也不過是在江上(滿川),與我沒什麼關係,我甚至可以靜下心來享受這一切,看著江水慢慢上漲。

    蘇子美在這裡已經完成了被削職、逐出京都的心裡建設,不再糾結於仕途的磨難,所以他到了蘇州後,買下廢園,修建了“滄浪亭”,並寫下《滄浪亭記》:

    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形體安適,神思中沒有煩惱;聽聞至純,人生的道理明瞭。回過頭來反思以前的名利場,每天與細小的利害得失相計較,豈不是太庸俗了嗎!

    所以實際上這首詩的後兩句看起來疾風驟雨,但是詩人心已經上岸,才能在文字之中反而讀出一絲雲淡風輕來。

    那麼,拍攝的時候如何在風雨交加的畫面中體現出雲淡風輕呢?

    這就是文字畫面化的難度,需要拍攝者不但有專業拍攝技巧,還要有文化素養來理解賞析詩詞情境。

    雖然不容易,但是還是會有人能做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s修圖後儲存影象後色彩失真,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