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網事如歌

    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劉備只佔據新野一縣,幾千人馬。論實力,不但與兵強馬壯的曹操和地盤穩定的孫權根本不能相提,甚至劉表馬騰劉璋相比,都是勢力最弱的一支,然而諸葛亮偏偏選擇了落魄無比的劉備,這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是個純正的儒生,有強烈的尊漢正統觀念,劉備劉皇叔當然屬於“正統”,而曹操和孫權,都屬於“非正統”,是“亂臣賊子”。因此諸葛亮臥龍擇主時只可能選中劉備,而不能選中曹操和孫權。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諸葛亮還有一點小心機。

    在東吳的忠臣張昭將諸葛亮推薦給吳國君主的時候,諸葛亮拒絕道:“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諸葛亮答應劉備出山的條件是什麼呢?就是能夠“盡亮”,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最大限度的發揮我諸葛亮的才華,要盡全力讓我發揮才華,就必須把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所以,諸葛亮選擇劉備,就是看中了自己在劉備手下可以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因此我覺得諸葛亮也是個大野心家,至於後來為什麼沒有取劉禪而代之,就莫衷一是了。

  • 2 # 貧僧演松

    諸葛亮只能選擇劉備。因為他看得清天下,看得清自己。

    各路諸侯只有曹操,孫權最為出眾。袁紹,呵呵,君不見田豐的下場如何。劉表,家族紛爭嚴重,不會注重你的能力。馬騰,少數民族。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孫權,他哥已經去了。但是因為不是江東豪族。根本不受重視。而且,此人猜忌心太強。看他是如何對待周瑜的就知道了。曹操,手下謀士眾多,戲子才,郭嘉,賈詡,荀彧一族。而且,對寒門出生的人很是排擠。所以,諸葛亮只有跟著劉備才有出路。因為,劉備當時沒有謀士,沒有地盤。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寧做雞頭不做鳳尾。諸葛亮看清了這點。所以,答應的劉備。他也選擇對了。君不見,白帝城劉備死了以後。諸葛亮把持蜀國大權多年。地位和權利跟曹操,孫權平起平坐。

  • 3 # 新化之窗

    首先要申明的是,不是諸葛亮選擇了劉備,而是隻有劉備找上門來。

    諸葛亮屬於古代文人的典型性格,希望自己遇到一個明主,然後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於是他選擇易於他人的隱居方式,以抬高自己的身份,然後等一個明主來發掘自己。結果等到了劉備。所以說:當時的劉備和諸葛亮就相當魚和水,誰也離不開誰,誰都需要誰。順便說一下,神一樣的諸葛亮是小說《三國演義》的產品,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遠遠沒有這麼神奇。

    諸葛亮和劉備結合,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但是也註定是悲劇。因為終其一生,蜀漢的綜合國力上別上和曹魏相比,就是和東吳相比都比不上。從全域性來講,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之爭,而遠遠不是一兩個傑出人物能在短時間內能改變的。蜀漢所佔領的地方,可謂地窄人稀經濟落後,人力物力都沒法和曹魏相比。

    儘管諸葛亮為蜀漢帶來了一定的生機,但是絕對沒法在短期之內改變蜀漢的弱勢。六出祁山也只能是以悲劇告終。

  • 4 # 三國逐鹿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了劉備?

    劉備三顧茅廬,請的諸葛亮出山相助,隆中對也讓劉備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而劉備也把自己和孔明的關係比作是如魚得水,對他言聽計從,委以重任。諸葛亮也不負所托,火燒赤壁,巧奪荊州,佔領益州,他為劉備打下江山,逐步建立蜀國。話又說回來,孔明出山的時候劉備尚無立錐之地,軍事實力和孫權與曹操相比也是望塵莫及。據說曹操也三次請諸葛亮出山,但均被拒絕,為什麼諸葛亮會選擇勢單力薄的劉備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原因。

    劉備才是漢室正統。根據《三國志》記載,劉備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勝子貞,坐酎金失侯,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由此可見,劉備是地道的漢室宗親,並且忠貞愛國,一心只想著報效國家。而諸葛亮自幼耕讀,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儒生,也有這強烈的正統觀念。在他看來劉備才是真正的漢室,曹操和孫權都有亂臣賊子的嫌疑,尤其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孫權虎居江東已有三世,也懷有帝王之心。

    劉備有雄心壯志,又衷心愛國,懷有仁義之心,最得人心。首先劉備早年就有雄心壯志,早在袁紹興兵討伐董卓之時,只有劉關張三人赴會。而且還是不請自來,最重要的是他們沒有屈身於任何一路諸侯的賬下,在關羽溫酒斬華雄之後,設立了劉關張弟十九路討伐大軍。

    其次,劉備也是忠誠愛國的典範,在袁術稱帝時,曹操釋出討檄文,號召天下諸侯共同討伐袁術,但只有劉備與之會盟,由此可見劉備不會放過一個造反的人,對漢室可謂一片忠心。

    最後劉備也是仁義的典型。徐州牧陶謙病危,想讓劉備管理徐州,劉備三次退讓,沒有乘人之危,劉備一心只系天下蒼生,處處為百姓著想,深受孔明愛戴,所以孔明最後還是選擇了仁、明之主。

    劉備求賢若渴,帳下缺真正有才能的謀士。自助袁討董後,劉備屢戰屢敗,被呂布趕的到處跑,有被曹操追殺,顛沛流離。直到後來遇到徐庶才有所改善,但很快徐庶也被曹操要挾過去,劉備也流下的悲傷的淚水,四處遍訪名仕。孔明這個時候投靠劉備必能得到重用,也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和報復。而曹操此時已經有郭嘉、荀彧、程昱等人,孫權也有周瑜、魯肅和張昭。所以投靠劉備就成了明智之舉。

    劉備三顧茅廬,猥自枉屈,讓孔明很感動。三顧茅廬的是廣為流傳,無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劉備都親自出馬去拜訪諸葛亮,雖然前幾次都沒有見到,每次還會留下書信,就連關於和張飛也表現的不耐煩,要把諸葛亮綁回去,劉備也會大聲呵斥他們不得無禮。第三次拜訪孔明時,諸葛亮在睡覺,劉備卻足足等了兩個時辰,畢恭畢敬。孔明醒來後,就和劉備談論三分天下之事,劉備如撥雲見日,醍醐灌頂。雙膝下跪,噗通一聲,淚流滿面,並且說只有孔明才能匡扶漢室,扶危濟困,孔明也甚為感動,看到劉備很誠懇才願意出山。

    諸葛亮出山之後也沒有辜負劉備的厚望,屢戰屢勝,最終為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你是怎麼看待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的?

  • 5 # 挑戰英語打卡1000天

    諸葛亮,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他是一代賢相,也是中國古代社會每個臣子的楷模。諸葛亮作為最傳統的封建文人,“仁義禮智信”是他一生為人處世的準則。特別是“仁”,劉備以“仁名”遠播於當時的大漢天下,這是諸葛亮選擇劉備的先決條件。

    當然,諸葛亮選擇劉備還有諸葛亮自己的選擇主公的準則。據史書記載,當時的徐庶已經投奔劉備,而徐庶和諸葛亮是好朋友,他們經常在一起聊天,當徐庶聊到說諸葛亮身邊的人都已經走出去追求自己的功名去了,徐庶就問諸葛亮為什麼不出去投奔誰?或者說什麼樣的人有資格做諸葛亮的主公?諸葛亮朗聲一笑“與其投奔誰,倒不如覓得無名英雄以成霸業。”“無名英雄”縱觀公元208年之前的劉備要地沒地,要人沒人,倒也算的無名英雄。這符合諸葛亮對於主公的標準。

    最終諸葛亮選擇投奔劉備還是被他的誠意所感動。劉備“三顧茅廬”讓諸葛亮看到了一個求賢若渴的主公,他感受到了這份誠意,也體會到了劉備建立功名的信念與決心。他的那份感動和感激在他後來的出師表中有專門的體現,“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所以在劉備“仁名”的影響下、諸葛亮自己的標準下和對於劉備的感激之下,諸葛亮最終選擇投奔了劉備。

  • 6 # 自由答人

    諸葛亮選擇劉備這裡面有一個決定性的因素,也就是諸葛亮背後人際關係。為什麼要說是這些人際關係導致了他選擇劉備我們先看一下這些人。為了讓大家看清楚,這個關係網。簡單的畫了一張圖,如下:

    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龐德公

    《三國志》記載龐德公名士,交友無數。曾稱孔明、龐統為臥龍鳳雛。明代文學家陳繼儒曾說“黃石公降一子房而隱谷城,龐德公降一孔明而隱鹿門,老子降一仲尼而隱流沙”意思是說諸葛亮的師傅是龐德公。

    龐林,龐統之弟,蜀荊州治中從事,任魏鉅鹿太守,終封列侯

    龐煥,龐林之子,字世文。任晉牂牁太守

    龐山民 龐統哥哥 任魏黃門吏部郎,娶諸葛亮二姐為妻

    劉表(字景升),諸葛亮妻子的親姨夫,劉備之兄

    《三國演義》中曾有很多次諸葛亮在軍事上都可以做到料事如神,那麼排除他不是神仙的可能,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他有一個訊息機構。而且這個機構的大部分人是政府部門的人員。

    諸葛亮選擇劉備並不能排除因為劉備的人品,當然這種因素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就是他要把自己的專業用到地方,諸葛亮身後的那些人有很多都是漢朝政府人員,選擇劉備應該說也並非是他一個人的主意。

    第二個原因當時的格局是,東吳已立三世,而且人才擠擠。北方曹操更是擁有謀士無數,諸葛亮應該不會在這種環境下去選吳魏的任何一方。當然這個原因可能點免強,但我個人以為還是因為諸葛亮背後的那些人推薦他選擇劉備。

  • 7 # 龍鎮

    諸葛亮選擇劉備自然不是機緣巧合。

    1、當時荊州的領導劉表並眼裡沒有諸葛亮

    《世說新語》裡說有人向劉表推薦水鏡先生,劉表見了之後只說是“小書生耳”。水鏡先生就是司馬徽,也就是推薦諸葛亮給劉備的高士。諸葛亮號稱臥龍,都還是水鏡先生給封的。可見,諸葛亮在劉表那裡無非也就是個“小書生耳”。

    水鏡先生

    這一方面是說劉表不識人,一方面也說明兩人的政治理念差別很大。劉表對老百姓也不差,如何就不能稱有仁德呢?開城投降就是為了保護老百姓,怎麼就不能算是“心懷天下”呢?

    劉表

    2、劉備經人推薦而三顧茅廬,至少說明他緊缺戰略伙伴。

    徐庶特別引薦諸葛亮,其實還特別告訴了劉備這個人不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需要表示一點誠意。

    既然劉備急需戰略伙伴,又有誠意願意接受意見,這剛好就是諸葛亮的機會。

    3、水鏡先生說諸葛亮是識時務者,並不儒生俗士。

    這句話也別有深意,儒士俗生恐怕比較刻板,遵循經典古籍流傳下來的禮義仁智信,多少有點一根筋。但是所謂的識時務者,就是懂得“權變”的人,就不可能是遵循某一個或者某一些義理來做決定的。也許這個決定手段也許不光明正大,不符合書生認可的道理,卻是能建功立業的好辦法。《隆中對》裡提到“跨有荊益”的設想,不也就跟後來劉備搶人家地盤是完全按對路的。如果諸葛亮是儒士俗生的話,忠心漢室是肯定的,後來就不可能讓劉備稱帝啊。這不完全兩樣了嘛。

    我認為,諸葛亮識時務,劉備作為當時敢於幹不義之事的流氓“梟雄”,這兩個人在政治理念上完全符合的。正因為如此才能合作無間。

    不過,顯然這種政治理念並不可能一直保持同步,所以,最後劉備死的時候還明明白白地故意試探諸葛亮說:你能力強,如果劉禪不行的話,你可以自取之。

    最後那些說劉備如何如何仁德,如何如何是漢室正統,諸葛亮又如何是對漢室忠心,他就是選的明君之類的,我認為都是意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吉利嘉際競爭力分析,比別克還貴的自主MPV,市場能接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