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蜜蜂文學

    很有道理 ,我們慢慢分析下!

    意:

    外物是用來養護生命的,不應過份耗費生命去追求外物。執著於名利之愛的,必然刻意求之,為此而、殫精竭力,必然會有大的耗費。知足則簞食瓢飲而自樂,知足便會適可而止,能適可而止就不會遭受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是尊重客觀規律,能遵循客觀規律就不會有憂患,如此便可以平安長久。

    所以,過份貪慾必然會有大的耗費;過份地斂聚必然會有過多的喪失。知道滿足就不會遭致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致危殆,這樣才可以平安長久。

    其實很簡單這句話的原意是:過分地追逐名聲,就必然會浪費精力,過多地追求財富,就會揹負巨大的負擔而死去。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在忙忙碌碌的現代社會,人們更在瘋狂地追名奪利,那些影視明星們終日像孔雀一樣向觀眾展示自己的容貌,專家學者們也不甘寂寞,經常在鏡頭前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這些都是追求名聲的具體表現。

    老子認為過分地追求名聲,人的思想和行動就會被其所累,明星們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向觀眾推銷自己,甚至不惜故意製造一些花邊新聞來提高自己的存在度,越是漂亮的女人,越是愛惜自己的容貌,並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包裝自己,學者們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專業,去迎合一些俗人的口味,說一些根本不著邊際的話題。

    多藏必厚亡。在世人眼裡,錢要越多越好,權力要越大越好,地位和聲望要越高越好,此處的多藏就是指人們對金錢、權力、地位和聲望的那種貪得無厭的表現,"厚亡"是指被金錢或權力活活累死的人。

    在老子看來,過分地追求金錢、權力、地位和聲望,人的內心就會被這些東西所控制,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變成這些慾望的奴僕,終身不得解脫,直至活活被自己慾望活活累死,也許這句話最適合今天忙忙碌碌的人們。

    名與身孰親?就是指有些人把外在名聲看得比自己的身體更重要,有人為了一些虛名而不惜殘害自己的身體,浪費自己的精神生命,有人為虛名沒日沒夜地工作,更有人透過犧牲自己的身體和思想自由來花獲得這些虛名。

    身與貨孰貴?就是指有些人把金錢、權力、聲望和地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有人為錢財不惜採用非法手段,有人為了權力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更有人甘心為權力和金錢服務,直至被累死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得與亡孰病?就是指那些不明白名利和身體哪個更要的人,他們終其一生都在追名逐利,卻忘記了自身存在的價值,直到躺在病床上才知道生命的可貴。

    最後,老子為人類的這種貪得無厭開出了一張藥方,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句話就是要告誡人類,要懂得知足,懂得什麼時候收手,才能長久地生活在世界上。

    知足不辱。就是指懂得知足就不會受到汙辱,這裡的汙辱是指沒有得到想要之物後的一種情緒,當一個視權力為一切′的人,一旦失去權力後就會感到一種莫名的汙辱,當一個整日為錢而努力的人,一旦遭遇生意上的敗北,就會覺得世界對他不公平,所以你只要懂得知足,就不會再去追名逐利,自然也不會有被汙辱的感覺。

    知止不殆,就是讓人們知道適時而止的道理,世界上的一切行為都不能過分,要知道什麼時候該收手,順應萬物的自然,不強行按照自己的慾望來改變萬物的自然面貌,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目的。

    可以長久,這句話是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後亡的最終解釋,也就是說當人類拋棄了追名逐利的慾望之後,人與人之間就不會再有爭鬥,當統治者拋棄這種名利之爭後,就會還給民眾以自由,統治者和民眾之間的摩擦和爭鬥也自此消失,天下也就可以重歸和平。

  • 2 # 福自福地來wjf

    甚愛,即深愛或愛甚也。甚愛必大費,是說凡是有大愛心的人,無論愛什麼或愛於什麼,那麼這個人就會為愛而拚搏,而努力,而奮鬥。那這個為愛而生活的人就會比別人付出的多,無論是精神上的或是物質上的。比如汶川地震時,凡有大愛之人,都會痛心疾首,他會為四川的不幸而感到傷心和難過,他們會盡可能的付出救災的心血與照顧災民們的物質生活,這就叫大費。而小費者,如常常為公益,為慈善,為困難之家,或者是為心愛的朋友,同事,及戀人等會付出一定的物質與精神,來為他們排憂解難。這就是甚愛的結果,而也是甚愛者的心願。

    多藏必厚亡,指富裕及有孝心的兒女,忠誠信義仁孝往往藏於心內,不善於㝉揚自誇善良及孝老愛幼的人,這樣的人,必是品德兼優,忠孝雙全,心知感恩的人。當可憐受罪的父母去逝後,他們會悲傷過度,為因再沒有父母的疼愛,為因不能再侍奉孝敬父母而痛感悲哀。他們會盡到做兒女的責人,會按禮制而厚葬考妣,讓父母走的風光,走的安心,以此來安慰父母的亡靈,也不失兒女之孝道也。

    知足不辱。不滿足的人一生貪得無厭,或不擇手段,甚或坑陷別人,一切為了自己。這種人的結果可以說基本上難得一個完美的下場,而自取其辱者多為不知足之人也。後悔的人大多為不知足之人。

    知止不恥,人易樂而生悲,不知道見好就收的人,往往是貪慾之人,無論物質,財富或女人等,有滿足的人有終止概念。無滿足的人,會任意放蕩,這種人最後往往是落個丟人打傢伙,會把人臉丟盡,把家丟盡,把好形象好名聲也會丟盡,最後落個賠禮道歉,賠人錢財,偷雞不著蝕把米,甚或因此被投進南監。這就是不知醜恥的下場。知止者,他會為以前的犯罪感到壓力,害怕,不安而後悔,會痛改前非而從做新人。

    注:知止,說明前面曾有過違反良心的事或語言也。

  • 3 # 張果馬

    老子這段話闡明的是辯證法的適度原則。

    老子這段話講了兩層意思:

    1.對事物的慾望太強,必然會孜孜以求、執著追求,甚至會產生執念,凡事產生執念和狂熱就不好了。物質的東西,佔優的越多最後也必然失去的越多。

    2.懂得知足,控制自己的貪慾,最後就不會受屈辱;懂得進退,克服執念,才可以得到延續。

    總之,老子這段話是要告訴我們,要堅持適度原則,學會適可而止。

    老子這段話在今天仍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就國家發展來說,堅持適度原則,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避免掠奪式地開發和利用資源,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對個人來講,克服執念,懂得進退,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國家、集體和他人的關係,獲得長久的可持續的發展,實現人生價值,反之,貪慾無度,最終必然害自己不得長久,無數貪官為此付出了代價。

  • 4 # 冷眼觀世界a

    這句話的原意是:過分地追逐名聲,就必然會浪費精力,過多地追求財富,就會揹負巨大的負擔而死去。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來,在忙忙碌碌的現代社會,人們更在瘋狂地追名奪利,那些影視明星們終日像孔雀一樣向觀眾展示自己的容貌,專家學者們也不甘寂寞,經常在鏡頭前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這些都是追求名聲的具體表現。老子認為過分地追求名聲,人的思想和行動就會被其所累,明星們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向觀眾推銷自己,甚至不惜故意製造一些花邊新聞來提高自己的存在度,越是漂亮的女人,越是愛惜自己的容貌,並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包裝自己,學者們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專業,去迎合一些俗人的口味,說一些根本不著邊際的話題。

  • 5 # 那年的路人甲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現代漢語】  名譽與生命,那一個更親切生命與財產,哪一個更貴重獲得名利與失去生命,哪一個更有害因此,過分吝借必定招致更多的破費,豐厚的貯藏就會招致慘重的損失。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受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險情,這樣才可以保長久。  

    【備註】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利和身體相比誰更親?身體和財富相比誰更多?得到了名聲和財富卻喪失了生命,和不爭名利卻得以保壽全生,誰的害處更大?  這裡,老子用名利和生命作比較,旨在說明生命重於名利。這一道理雖然淺顯易懂,但是世人總是不能正確處理身體和名利的關係。在常人看來,追求名利是人生的目的,為了名利,可以不顧及身體甚至生命。因此有人說:名利二字甚於利箭,利箭易躲,名利難防。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所以,執著於名利之愛的,必刻意求之,併為此而絞盡腦汁。投人所好,大獻供品,陽奉陰違,奸詐機巧,不擇手段,怎能不耗盡精神,費盡心機。積藏的東西越多,失去的就越多。而失去的不僅僅是財富,還包括人的精神、人格、尊嚴、品質等方面的損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足於內而不爭虛名,就不會有屈辱;知止於外而不貪得無厭,就不會有憂患。如此可以使身體健康長壽。  知足、知止者,是體道之人,聖人之所以能夠被褐懷玉,便是知足於內而知止於外的緣故。  本章是老子的貴生思想,辨證地論證了身體和名利的關係。常人貴生,兩眼只盯著名利,認為有了名利就有了一切,結果反為名利所害。反對名利,並不是放棄對物質文明的追求,而是反對貪得無厭,反對片面地以金錢來衡量人生價值的思想觀念。正確的貴生方式應該是反求於樸,只有返樸歸真,才能獲取真正的人生幸福。

  • 6 # 至小無名

    秉持初心,大道直行。

    沿途種種,愛,恨,情仇,錢,物,欲,不拒絕,不反對,不投入,更不把自己扔進去。如真似幻,水過無痕,一路前行。

    此經文為入世出世雙重義。

  • 7 # 紫天雲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指出:“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段話的意思是:聲名和生命比起來哪一樣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貴重?得到名利和喪失生命哪一樣為害?過分的愛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費,豐富的藏貨就必定會招致慘重的損失。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帶來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

    01

    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韓非子》中也說:“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貪念如同野火一樣,如果不加以制止就會形成燎原之勢;慾望就好像洪水一樣,如果不加以遏制就會掀起滔天巨浪。

    人有慾望是正常的,但關鍵是要把握好尺度、懂得節制,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慾望,做不到知足常樂,反而過分的追名逐利,甚至為了滿足私心貪慾而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那麼,即便是一時得到了高官厚祿,也不能夠長久保持,反而會爬得越高、摔得越慘。

    02

    我們熟知的秦國丞相李斯,早年時他為了個人私利,無情的背叛自己的國家楚國;為了爭權奪利,他心狠手辣的排擠老同學韓非,並將其毒死在獄中;為了討好皇帝,他借題發揮,眼睛沒眨一下就把數百名儒生活埋在驪山腳下……無情、無恥、殘忍、殘酷,把李斯從一個上蔡的“郡小吏”,一步步推上了大秦帝國的第一任丞相、秦始皇的兒女親家。中國曆代丞相之富貴,莫過於此。

    但是,為了鞏固既得的現實利益,為了獲得更多的期望利益,貪得無厭的李斯還是拋棄了秦始皇對他的極端信任,竟然與陰險歹毒的趙高、近乎白痴的胡亥狼狽為奸,合謀上演了一出“假傳遺詔”的骯髒政治交易,造成扶蘇自殺,蒙恬遇害。而李斯自己,也因此走上了不歸之路,最終被趙高施以極刑、腰斬而死。

    03

    李斯的經歷,正是從反面印證了“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道理。

    對於“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道理,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牢記於心,並躬身踐行,不要像李斯臨刑前對他兒子說的那樣:“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父子倆牽著黃狗,到野外去打獵,這在往日是多麼稀鬆平常的一件事情!但在當時,已經成為永遠不可能再實現的奢望了。

    明白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道理,我們也要“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凡事不要等到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還記得曾經年少時的夢想嗎?如今是否仍在堅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