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拿亞歷山大和秦始皇相比較。他們倆一個是西方霸主,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一個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東方六國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又說如果亞歷山大平滅印度之後,繼續東進;而秦始皇在一統六國之後,轉向西方發展,揮軍西征。
兩強 相遇於中亞大平原(兼沙漠地帶)。
其實秦始皇與亞歷山大相比,尚晚了一百年左右。
要想讓他們互相打仗,唯有穿越。
關於亞歷山大大帝和同時期中國的戰國七雄PK,還是和比他晚生一百來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PK,誰勝誰負?西方與中國網友,各執一詞,爭辯不休。
今天我不想糾結於這個話題,我將以另外一箇中國英雄與之比試一翻。(後話)
亞歷山大 這個人,天才,雄才大略,文武雙全,非常可愛。世界帝王當中,如此全面的帝王,很難找到第二個。
有人列出古羅馬的凱撒大帝、蒙古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來和亞歷山大大帝相提並論,不錯,這三個人的政治和軍事藝術的確了不起,四個人可說各有千秋。但在另外一個方面,文化,除了凱撒著有《高盧戰記》、《內戰記》之外,其餘二人就顯得稍遜一籌了。借用毛主席《沁園春雪》裡的一句話,叫做“略輸文采,稍遜風騷”。
而秦始皇,掃蕩六國、逐匈奴、開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建秦馳道、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固然也是功績菲然,傲視當世,但由於缺乏詳實的史料記載,怎麼看怎麼像一個機器人,冷冰冰的,雖然強勢,卻不親切溫馨。
第一,幼受母教,崇拜英雄。
他幼 受母教,母親是古希臘知名才女,希臘文化舉世聞名,母親親自教他文化知識,尤其是那本《荷馬史詩》,小亞歷山大更是讀得滾瓜爛熟,他最欽佩的就是希臘頭號勇士阿喀琉斯。為此他身體力行,上山打獵、與人比武、馴服烈馬,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
【古代中國也有岳母刺字、孟母三遷的故事。名儒亞聖孟軻還是亞歷山大的同時代人。】
亞歷山大練就了一身過硬的單兵作戰本領。
第二,斯巴達團隊生活,魔鬼式訓練。
項羽說過:“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亞歷山大學會了一人敵的本事,他的父親給他請了一個斯巴達教師列奧尼達,教他萬人敵。
亞歷山大13歲告別溫暖的家庭生活,投身軍伍,接受一系列的魔鬼式訓練 。
他揹著沉重的 裝備,進行長距離行軍,日曬雨淋,頂風冒雪,與士兵同食同宿,毫不特殊。有時正要躺下睡覺,軍令一下,猛地跳起……不習慣也得習慣。
【蘇洵曰:“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出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溫 泉關時代斯巴達戰士花費10 年掌握的一切,亞歷山大和他的夥伴們3 年內必須學會。這是腓力選列奧尼達當兒子老師的初衷。只有這樣王子才會懂得,士兵必須將自己能做的事做到完美,做不到也要拼命去做。這樣他才會發自內心地尊敬士兵。只有這樣,他才能像用自己的手足一樣用好所有部下。
【吳起為部下甚至兵卒吮癰。】
更有意思的是,馬其頓人深諳“一個好漢三個幫”的道理,一個國王強不是真的強,國王手底下也強人林立,有一個素質高的軍事班底才是做大事的希望。
【劉邦也有三個好漢相幫:蕭何,張良,韓信。】
因此,“斯巴達式教育”在列奧尼達的指導下進行著,亞歷山大的小夥伴們也一起參加。他們個個都是馬其頓王國地位很高的高官的子弟,後來都成了亞歷山大進攻波斯時的領軍大將。
【明太祖朱元璋兒時的夥伴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等,努爾哈赤兒時的夥伴安費揚古等,都成了開國大將軍。】
第三,哲學王的大格局。
成大事不僅要有“武力”,還要有格局。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格局?
父王腓力的了不起之處在於,他認為只讓兒子接受“斯巴達式教育”是不夠的。他聘請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來啟蒙亞歷山大,豐富了亞歷山大的世界觀,養成大格局意識。
這個時期,亞里士多德正值不惑之年。他出生於馬其頓,但他年輕時留學雅典,在柏拉圖開設的“學院”裡學習了20 年,算是一個雅典人。他是柏拉圖的學生,而柏拉圖的老師是蘇格拉底,這意味著亞歷山大也算蘇格拉底的弟子。
40 來歲正值壯年的哲學家成了老師,學生是亞歷山大和他形影不離的赫菲斯提安,以及其他的學友夥伴,他負責教給他們所有必需的教養。
【亞歷山大有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作為老師;秦始皇也有一位大學問老師:大學問家兼頂級商人呂不韋,《呂氏春秋》的寫作人。】
古代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教給少年弟子們的東西,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第一,學習先人們思考什麼又如何行動。這是歷史,即縱軸上的資訊。第二是橫軸上的資訊,也就是日常的資訊。學生需要學習毫無偏見地、冷靜地接受這些資訊。最後一點是在第一點和第二點的基礎上,提高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用自己的意志冷靜判斷,然後付諸實踐的能力。這三點既是學習哲學的基本姿態,也是原則。只要掌握了它們,以後不管做什麼,不管進軍什麼領域,都可以用得上。因為教養是可以應用的,所以才有學習的價值。
這就是後來羅馬人所說的“自由學藝”(artes liberales),也就是英語中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少年亞歷山大從最適合教授這些的人那裡學到了這些內容,並且是在13歲到16 歲感受性最強的年齡段學習的。
如果學生只是原封不動地接受老師的教誨,那麼最終他只是個單純的優等生而已,亞歷山大可不是個乖乖聽話的學生。
亞里士多德曾跟亞歷山大說,“可把希臘人當做朋友平等相待,但對非希臘人(即蠻族)應以對動物或植物的態度相待。”
【孔子曰:“有教無類。”“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把其他民族比作動植物,虧亞里士多德說得出口。】
這一句話就顯得老師的格局小了。對於一個要統治天下人來說,哪裡都是自己的子民。亞歷山大去波斯以後是持相反的態度。
如果說亞里士多德這個人終究是一個城邦國家時代的希臘人,而亞歷山大是超越了城邦國家時代的希臘人。他跟隨老師學到了一切,但沒有一切服從老師。這不正是優秀學生的證明嗎?不論怎樣,亞里士多德從哲學角度教會亞歷山大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的重要性。
一個偉人的格局
真正的學霸跟偽學霸的區別是,偽學霸只能拿高分,真正的學霸能改變世界。
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亞里士多德要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能力”。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女兒的婚禮上遇刺身亡。剛滿20歲的亞歷山大繼承了父親的王位。亞歷山大當上國王后,把王位競爭者和陰謀篡權者都逐一剷除。國內安定後,他又立刻把矛頭轉向了國外。
擼起袖子,建立世界新格局的時代到了。
亞歷山大召見剛從雅典返回的特使,想知道自己繼位後,雅典方面有什麼動靜。特使戰戰兢兢地說道:“雅典人聽聞先王去世的訊息,都幸災樂禍。他們在廣場上歡快地慶祝,還說陛下只是個小孩兒,不足為懼……”
亞歷山大哈哈大笑,“當我的大軍打到雅典城下,他們就知道我的厲害了!”
不久,希臘的底比斯城為反抗馬其頓的統治發動起義,亞歷山大兵臨城下,將整座城池付之一炬,並把全城居民變賣為奴。
之後,亞歷山大秉承父親的遺志,去積極向龐大的波斯帝國進攻。出征前,他把自己的全部財產、奴隸、牲畜都分贈了下去。一位將領不解地問他:“陛下,您把財產都贈送掉了,那把什麼留給自己呢?” “希望!”
不久,這位年輕的國王率領著2萬步兵、5000騎兵和160艘戰艦,渡過愛琴海,走上了實現夢想的征程。
在向波斯進軍的途中,馬其頓軍隊佔領了一座古老的城市。城中有一輛傳說中的戰車,戰車上繫了一個複雜的繩結。城裡世世代代流傳著一個預言:誰能把這個繩結解開,誰就能佔領整個亞洲。亞歷山大想嘗試解開繩結,但沒有成功。他思考了一會兒,然後拔出劍來,砍斷了繩結,然後大笑道:“管它什麼繩結,讓亞洲在我的劍下屈服吧!”
【亞歷山大劍斬繩結,雷厲風行,讓人欽佩。而中國北齊開國皇帝高洋還不是皇帝的時候,也曾經快刀斬亂麻,說出“亂者須斬”這樣擲地有聲的話。而贏了幾個看似精明的兄弟,並深得父親高歡的賞識。但高洋後半不振,殘暴昏庸,遠遜亞歷山大。】
此後,亞歷山大先是重創波斯大軍,趁勢南下,征服了波斯的屬國埃及。在完全控制了波斯帝國的西部疆域後,亞歷山大率軍在高加米拉與波斯國王展開了大決戰,並再次大敗波斯軍。波斯軍陣亡30萬,被俘30萬,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棄軍逃走,並在途中被部將所殺。
看看,一個好學生就這麼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定都巴比倫,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做成了。
要說,做事第一還是要有格局。當時城邦林立的希臘,許多城邦的格局只是維護好自己的眼前的利益,統一希臘都不敢想,何談去衝出歐洲、走向世界?
魏武帝曹操。
當然,世界級別的偉大帝王,比如阿拉伯的穆罕默德、俄羅斯的彼得一世,都可與亞歷山大一較長短。穆罕默德不僅是阿拉伯帝國的始作甬者,又是是伊斯蘭教的創教人,聲望之隆,猶在亞歷山大之上。而彼得一世除了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名頂呱呱的工商業改革家。
回到中國歷史,要找到一位全才帝王,的確不容易,找來找去,忽然想起前段時間讀過的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 ,眼睛一亮,就是他了,魏武大帝曹孟德。
曹操其人,出身低賤,宦官(太監)的後代……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少機警,有權數,任俠放蕩……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秋夏讀書,冬春射獵……不慕虛名而處實禍……就連他的缺點,也是非比尋常的可愛……他的幾個兒子,曹丕,政治家;曹植,詩人;曹彰,軍事家;曹衝,擬科學家(曹衝稱象,與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浮力定理暗合,可以算作浮力定理的一個特例)。
有人說,曹操並未稱帝,算不得真正的帝王。但曹操掌握了實權,稱帝不稱帝有什麼要緊?又有人說,曹操連中國都未能統一,憑什麼跟世界級的亞歷山大相比?
這裡我有一個說法,不是曹操不行,而是曹操的對手太過厲害。孫策、孫權、周瑜、劉備、諸葛亮、關羽,每一個都是跺跺腳地球顫抖的人物。至於說到曹魏的疆域遠遠不及亞歷山大帝國,細究原因,中國屬於人口密集型國度,曹操每移動一寸土地,都要費很大功夫。亞歷山大帝國疆域遼闊,不錯,這是事實;亞歷山大本人很能打,這也是事實。但亞歷山大軍團很多地方都是在走虛空,萬里無人煙。
累了,不想說了,諸君想知道曹操的偉大之處,敬請閱讀《資治通鑑》、《三國志》和易中天的《品三國》。當然,還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翻翻小說《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本來是反曹派,巴不得曹操越臭越好,但曹操的優點實在太大,想反也不能過份的違背事實。
末了敬贈一首寫曹操的詩,以饗諸君。
鄴中歌(明代詩人鍾惺)
鄴則鄴城水漳水 , 定有異人從此起 。
雄謀韻事與文心 , 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 出沒豈隨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兩人, 遺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氣, 豈能苟爾化為塵 ?
橫流築臺拒太行 , 氣與理勢相低昂 。
安有斯人不作逆 , 小不為霸大不王 ?
霸王降作兒女鳴 , 無可奈何中不平。
向帳明知非有益 , 分香未可謂無情 。
嗚呼!古人作事無鉅細 , 寂寞豪華皆有意。
書生輕議冢中人 , 冢中笑爾書生氣!
很多人喜歡拿亞歷山大和秦始皇相比較。他們倆一個是西方霸主,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一個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東方六國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又說如果亞歷山大平滅印度之後,繼續東進;而秦始皇在一統六國之後,轉向西方發展,揮軍西征。
兩強 相遇於中亞大平原(兼沙漠地帶)。
其實秦始皇與亞歷山大相比,尚晚了一百年左右。
要想讓他們互相打仗,唯有穿越。
關於亞歷山大大帝和同時期中國的戰國七雄PK,還是和比他晚生一百來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PK,誰勝誰負?西方與中國網友,各執一詞,爭辯不休。
今天我不想糾結於這個話題,我將以另外一箇中國英雄與之比試一翻。(後話)
亞歷山大 這個人,天才,雄才大略,文武雙全,非常可愛。世界帝王當中,如此全面的帝王,很難找到第二個。
有人列出古羅馬的凱撒大帝、蒙古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來和亞歷山大大帝相提並論,不錯,這三個人的政治和軍事藝術的確了不起,四個人可說各有千秋。但在另外一個方面,文化,除了凱撒著有《高盧戰記》、《內戰記》之外,其餘二人就顯得稍遜一籌了。借用毛主席《沁園春雪》裡的一句話,叫做“略輸文采,稍遜風騷”。
而秦始皇,掃蕩六國、逐匈奴、開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建秦馳道、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固然也是功績菲然,傲視當世,但由於缺乏詳實的史料記載,怎麼看怎麼像一個機器人,冷冰冰的,雖然強勢,卻不親切溫馨。
第一,幼受母教,崇拜英雄。
他幼 受母教,母親是古希臘知名才女,希臘文化舉世聞名,母親親自教他文化知識,尤其是那本《荷馬史詩》,小亞歷山大更是讀得滾瓜爛熟,他最欽佩的就是希臘頭號勇士阿喀琉斯。為此他身體力行,上山打獵、與人比武、馴服烈馬,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
【古代中國也有岳母刺字、孟母三遷的故事。名儒亞聖孟軻還是亞歷山大的同時代人。】
亞歷山大練就了一身過硬的單兵作戰本領。
第二,斯巴達團隊生活,魔鬼式訓練。
項羽說過:“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亞歷山大學會了一人敵的本事,他的父親給他請了一個斯巴達教師列奧尼達,教他萬人敵。
亞歷山大13歲告別溫暖的家庭生活,投身軍伍,接受一系列的魔鬼式訓練 。
他揹著沉重的 裝備,進行長距離行軍,日曬雨淋,頂風冒雪,與士兵同食同宿,毫不特殊。有時正要躺下睡覺,軍令一下,猛地跳起……不習慣也得習慣。
【蘇洵曰:“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出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溫 泉關時代斯巴達戰士花費10 年掌握的一切,亞歷山大和他的夥伴們3 年內必須學會。這是腓力選列奧尼達當兒子老師的初衷。只有這樣王子才會懂得,士兵必須將自己能做的事做到完美,做不到也要拼命去做。這樣他才會發自內心地尊敬士兵。只有這樣,他才能像用自己的手足一樣用好所有部下。
【吳起為部下甚至兵卒吮癰。】
更有意思的是,馬其頓人深諳“一個好漢三個幫”的道理,一個國王強不是真的強,國王手底下也強人林立,有一個素質高的軍事班底才是做大事的希望。
【劉邦也有三個好漢相幫:蕭何,張良,韓信。】
因此,“斯巴達式教育”在列奧尼達的指導下進行著,亞歷山大的小夥伴們也一起參加。他們個個都是馬其頓王國地位很高的高官的子弟,後來都成了亞歷山大進攻波斯時的領軍大將。
【明太祖朱元璋兒時的夥伴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等,努爾哈赤兒時的夥伴安費揚古等,都成了開國大將軍。】
第三,哲學王的大格局。
成大事不僅要有“武力”,還要有格局。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格局?
父王腓力的了不起之處在於,他認為只讓兒子接受“斯巴達式教育”是不夠的。他聘請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來啟蒙亞歷山大,豐富了亞歷山大的世界觀,養成大格局意識。
這個時期,亞里士多德正值不惑之年。他出生於馬其頓,但他年輕時留學雅典,在柏拉圖開設的“學院”裡學習了20 年,算是一個雅典人。他是柏拉圖的學生,而柏拉圖的老師是蘇格拉底,這意味著亞歷山大也算蘇格拉底的弟子。
40 來歲正值壯年的哲學家成了老師,學生是亞歷山大和他形影不離的赫菲斯提安,以及其他的學友夥伴,他負責教給他們所有必需的教養。
【亞歷山大有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作為老師;秦始皇也有一位大學問老師:大學問家兼頂級商人呂不韋,《呂氏春秋》的寫作人。】
古代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教給少年弟子們的東西,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第一,學習先人們思考什麼又如何行動。這是歷史,即縱軸上的資訊。第二是橫軸上的資訊,也就是日常的資訊。學生需要學習毫無偏見地、冷靜地接受這些資訊。最後一點是在第一點和第二點的基礎上,提高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用自己的意志冷靜判斷,然後付諸實踐的能力。這三點既是學習哲學的基本姿態,也是原則。只要掌握了它們,以後不管做什麼,不管進軍什麼領域,都可以用得上。因為教養是可以應用的,所以才有學習的價值。
這就是後來羅馬人所說的“自由學藝”(artes liberales),也就是英語中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少年亞歷山大從最適合教授這些的人那裡學到了這些內容,並且是在13歲到16 歲感受性最強的年齡段學習的。
如果學生只是原封不動地接受老師的教誨,那麼最終他只是個單純的優等生而已,亞歷山大可不是個乖乖聽話的學生。
亞里士多德曾跟亞歷山大說,“可把希臘人當做朋友平等相待,但對非希臘人(即蠻族)應以對動物或植物的態度相待。”
【孔子曰:“有教無類。”“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把其他民族比作動植物,虧亞里士多德說得出口。】
這一句話就顯得老師的格局小了。對於一個要統治天下人來說,哪裡都是自己的子民。亞歷山大去波斯以後是持相反的態度。
如果說亞里士多德這個人終究是一個城邦國家時代的希臘人,而亞歷山大是超越了城邦國家時代的希臘人。他跟隨老師學到了一切,但沒有一切服從老師。這不正是優秀學生的證明嗎?不論怎樣,亞里士多德從哲學角度教會亞歷山大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的重要性。
一個偉人的格局
真正的學霸跟偽學霸的區別是,偽學霸只能拿高分,真正的學霸能改變世界。
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亞里士多德要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能力”。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女兒的婚禮上遇刺身亡。剛滿20歲的亞歷山大繼承了父親的王位。亞歷山大當上國王后,把王位競爭者和陰謀篡權者都逐一剷除。國內安定後,他又立刻把矛頭轉向了國外。
擼起袖子,建立世界新格局的時代到了。
亞歷山大召見剛從雅典返回的特使,想知道自己繼位後,雅典方面有什麼動靜。特使戰戰兢兢地說道:“雅典人聽聞先王去世的訊息,都幸災樂禍。他們在廣場上歡快地慶祝,還說陛下只是個小孩兒,不足為懼……”
亞歷山大哈哈大笑,“當我的大軍打到雅典城下,他們就知道我的厲害了!”
不久,希臘的底比斯城為反抗馬其頓的統治發動起義,亞歷山大兵臨城下,將整座城池付之一炬,並把全城居民變賣為奴。
之後,亞歷山大秉承父親的遺志,去積極向龐大的波斯帝國進攻。出征前,他把自己的全部財產、奴隸、牲畜都分贈了下去。一位將領不解地問他:“陛下,您把財產都贈送掉了,那把什麼留給自己呢?” “希望!”
不久,這位年輕的國王率領著2萬步兵、5000騎兵和160艘戰艦,渡過愛琴海,走上了實現夢想的征程。
在向波斯進軍的途中,馬其頓軍隊佔領了一座古老的城市。城中有一輛傳說中的戰車,戰車上繫了一個複雜的繩結。城裡世世代代流傳著一個預言:誰能把這個繩結解開,誰就能佔領整個亞洲。亞歷山大想嘗試解開繩結,但沒有成功。他思考了一會兒,然後拔出劍來,砍斷了繩結,然後大笑道:“管它什麼繩結,讓亞洲在我的劍下屈服吧!”
【亞歷山大劍斬繩結,雷厲風行,讓人欽佩。而中國北齊開國皇帝高洋還不是皇帝的時候,也曾經快刀斬亂麻,說出“亂者須斬”這樣擲地有聲的話。而贏了幾個看似精明的兄弟,並深得父親高歡的賞識。但高洋後半不振,殘暴昏庸,遠遜亞歷山大。】
此後,亞歷山大先是重創波斯大軍,趁勢南下,征服了波斯的屬國埃及。在完全控制了波斯帝國的西部疆域後,亞歷山大率軍在高加米拉與波斯國王展開了大決戰,並再次大敗波斯軍。波斯軍陣亡30萬,被俘30萬,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棄軍逃走,並在途中被部將所殺。
看看,一個好學生就這麼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定都巴比倫,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做成了。
要說,做事第一還是要有格局。當時城邦林立的希臘,許多城邦的格局只是維護好自己的眼前的利益,統一希臘都不敢想,何談去衝出歐洲、走向世界?
魏武帝曹操。
當然,世界級別的偉大帝王,比如阿拉伯的穆罕默德、俄羅斯的彼得一世,都可與亞歷山大一較長短。穆罕默德不僅是阿拉伯帝國的始作甬者,又是是伊斯蘭教的創教人,聲望之隆,猶在亞歷山大之上。而彼得一世除了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名頂呱呱的工商業改革家。
回到中國歷史,要找到一位全才帝王,的確不容易,找來找去,忽然想起前段時間讀過的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 ,眼睛一亮,就是他了,魏武大帝曹孟德。
曹操其人,出身低賤,宦官(太監)的後代……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少機警,有權數,任俠放蕩……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秋夏讀書,冬春射獵……不慕虛名而處實禍……就連他的缺點,也是非比尋常的可愛……他的幾個兒子,曹丕,政治家;曹植,詩人;曹彰,軍事家;曹衝,擬科學家(曹衝稱象,與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浮力定理暗合,可以算作浮力定理的一個特例)。
有人說,曹操並未稱帝,算不得真正的帝王。但曹操掌握了實權,稱帝不稱帝有什麼要緊?又有人說,曹操連中國都未能統一,憑什麼跟世界級的亞歷山大相比?
這裡我有一個說法,不是曹操不行,而是曹操的對手太過厲害。孫策、孫權、周瑜、劉備、諸葛亮、關羽,每一個都是跺跺腳地球顫抖的人物。至於說到曹魏的疆域遠遠不及亞歷山大帝國,細究原因,中國屬於人口密集型國度,曹操每移動一寸土地,都要費很大功夫。亞歷山大帝國疆域遼闊,不錯,這是事實;亞歷山大本人很能打,這也是事實。但亞歷山大軍團很多地方都是在走虛空,萬里無人煙。
累了,不想說了,諸君想知道曹操的偉大之處,敬請閱讀《資治通鑑》、《三國志》和易中天的《品三國》。當然,還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翻翻小說《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本來是反曹派,巴不得曹操越臭越好,但曹操的優點實在太大,想反也不能過份的違背事實。
末了敬贈一首寫曹操的詩,以饗諸君。
鄴中歌(明代詩人鍾惺)
鄴則鄴城水漳水 , 定有異人從此起 。
雄謀韻事與文心 , 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 出沒豈隨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兩人, 遺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氣, 豈能苟爾化為塵 ?
橫流築臺拒太行 , 氣與理勢相低昂 。
安有斯人不作逆 , 小不為霸大不王 ?
霸王降作兒女鳴 , 無可奈何中不平。
向帳明知非有益 , 分香未可謂無情 。
嗚呼!古人作事無鉅細 , 寂寞豪華皆有意。
書生輕議冢中人 , 冢中笑爾書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