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個笑臉
-
2 # 永不放棄SKY
抵抗異族侵略的鬥爭,最可怕的後果是消耗掉了漢民族最精英的人物。那些有血性、有骨氣、有膽量的人大面積地被消滅。有人說,在文天祥賦詩而死、陸秀夫負幼主蹈海而亡後,中國作為一個文化體已經滅亡,“崖山之後,已無中華”。這一方面是指中國文化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另一方面也指中國的脊樑已被打斷,中華精神已經滅絕。 唐宋以前:士為知己者死,漢民族充滿著俠義精神,不畏強權,重情誼、重承諾,光明偉岸。 以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漢民族變的懦弱、膽小,麻木無能,重利益、輕情義,猥褻貪婪。 如今仍有不少人讚譽明清時期的穩定,實則是要把人民培養成一具具殭屍,一具具塗滿防腐劑的木乃伊。中華民族的國民性被統治者一點點的拖向劣根性的深淵。
-
3 # 福正大陳
因為就全世界來說漢族其實是最善良的,我們雖然有時候會表現的很會算計,比如合縱連橫,比如36計,但是最終目的無非爭天下為了統治而後和平相處,和外國的一些民族相比我們算是最和善的了,其實不光是漢族,整個中華56個民族基本都有這個特質。而看一看小和民族是怎樣的,殘暴的731部隊南京大屠殺,看一看盎格魯撒克遜人是怎樣對付印第安人,他們是想把別人清除他們佔領別人的土地,好戰的民族不一定冷血,有些民族基因裡就是冷血殘暴和變態
-
4 # 南朝居士
那是因為你欺負別人的時候,你覺得是理所當然的,覺得那是開疆拓土,教化蠻夷,而輸了,吃虧了你就記住了。
中原王朝一開始的地盤多大?也就中原地區吧?甘肅、四川以東,江西、湖南以北,長城一線以南,江蘇以西,這才是最開始的地盤,秦漢到處開疆拓土,
秦漢把地盤擴大了,你就覺得那裡都是你的,發生戰爭你就覺得是內部問題。
比如,滿清打準噶爾部,我們歷史記載是平叛吧?但她們記載肯定就是吞併、侵略了。
至於你想說的北方遊牧民族,這是他們民族特性吧,他們純粹靠天吃飯,一場雪災、蝗災、旱災都能讓他們滅亡,他們逐水草而居,過著原始社會部落的生活,基本沒有生產力,需要什麼只能都靠搶,所以搶誰呢?只能向南搶,但是呢,他們會有跟其他民族的戰爭、內部的分裂等問題,遇到自己強大了,就南侵,自己衰退了,也只能被中原吊打了。
他們跟中原王朝屬於互相傷害,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中原王朝牛的時候,比如藍玉打到捕魚兒海了,隋煬帝、唐太宗三徵高麗,唐高宗滅了高*句麗、百濟,衛霍都打到了漠北,你覺得是自衛,你讓他們寫歷史,你這也是侵略啊。
中原王朝把東亞這塊能耕種的土地基本都佔領了,不能耕種的土地留給他們,他們不搶你,還活不活了?
-
5 # 長風浩蕩
因為普遍上說,挑事虧本,和氣生財。被挑事之後的反擊更有利可圖,而且反擊還有道德制高點,就是打的狠了點兒,也不會有人說什麼,自己佔了理,安撫還更有效果,所以被挑事兒是最好的、最有利的事情。
有利的事,當然要多做了。
華夏的智慧就是不挑事,不惹事,但是不怕事,所以事來了就可以硬上,可以狠上,有道德加成的一方,戰鬥力也是要加成的,哀兵必勝,至理名言。
所以這麼有利的事情,當然要多讓它發生了。
當然,這有個前提就是要有足夠的武力,,厲兵秣馬之後就等著不開眼的送人頭吧,多美好的事情。
-
6 # 歷史寶藏
這裡所說的外族,從歷史看來,最多的就是草原遊牧民族。
草原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矛盾,由來已久。
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以守北邊,到尊王攘夷,從秦始皇的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到漢武帝的鑿空西域。
這裡面其實都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漢族人對遊牧民族的堤防與抵禦。為什麼漢人總是被北方的遊牧民資欺負呢?
原因很簡單。
因為“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光腳的”就是指北方的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食無定所,所行則騎馬賓士,所食則肉乳酪漿,所衣則毛皮。作戰則群起而騎馬賓士,如果戰敗則不羞遁走。起則如雲集,散則如風散。這便是“不穿鞋”的遊牧民族。
再來看看“穿鞋的”。“穿鞋的”當然就是指農耕民族,首先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以農業為主就需要週期性的耕耘、播種、除草、收割。這就需要居民定居起來以完成這些事情,而定居的生活,有誕生了維護定居者集體關係的儒家文化,最終形成了保守而穩定的農耕民族。
歷史上的“光腳的”和“穿鞋的”,因為地域不同而產生,同時因為地域而南北分割。遊牧民族的騎兵,快速機動,讓農耕民族沒有辦法,打趕不上,逃有跑不過。只能被動挨打。而遊牧民族不似農耕民族一樣有物質方面的豐厚積累,草原經常發生各種災荒 ,就會有無法生存的情況,就會想辦法從農耕民族搶去生活物品。除此之外,草原民族政治權威出現的過程,也會伴隨著對外的武裝侵犯樹立的權威。
-
7 # 富堅義博1
農耕民族,沿河定居生活,有固定財產。不被搶才怪。
遊牧民族,狩獵遊牧,居無定所,無財產概念。不搶你搶誰。
-
8 # HuiNanHistory
這個說法很有問題。
不能你打贏了的時候就說成是在開疆拓土,打輸了往後退就說成是被侵略,自己永遠都是在打正義戰爭,天底下有這種道理嗎?
我們以漢-匈歷史為例。漢朝與匈奴的關係,根本上是繼承自秦朝的歷史遺產。
正如《史記》所言,秦朝一直在向北部擴張,每當獲得新的土地時,就修築城牆防範更北邊的少數民族。秦昭王時期:
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秦國先將義渠戎消滅,然後將勢力擴大到河套地區,繼續修長城抵抗匈奴。很顯然,這並不是匈奴在騷擾你,而是你在靠近匈奴。
秦始皇時期,“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 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長城工程已達陰山北部。
這到底是誰在侵略誰啊?這種逐步逼近乃至吞併的勢態,等到冒頓單于崛起後,必然使漢匈走向正面的邊境較量,這也就是所謂的侵略了。
試問:如果你不向北部逐漸擴張,你會頻繁接觸到這些遊牧部族嗎?
-
9 # qzuser46367119
這是重文輕武的沉痛教訓,這也是儒家思想不可取的方面,宋朝經濟世界第一,盡受外族凌辱,連皇帝也被人俘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大恥辱。
-
10 # 半卷
因為你們雙重標準啊!只會看見少數族群進攻中原王朝,看不見中原王朝血與火的“殖民”。
經常看見一句話,960萬平方公里都是充話費送的嗎?秦漢時期,中國大約跟清代的漢地十五省大小差不多,那麼其他多出來的都是充話費送的嗎?今天我們認同這是我們的領土,不代表歷史上的那些古人就認同啊,你不能用今人的想法去推理古人啊!
我們經常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好像華人對外擴張是追求王土的“天下”,沒有什麼侵略色色彩。但是,所謂的天下恐怕只是古代華人能夠看見的土地,甚至和“中原”基本上是等同的。《史記》裡面有“天下已立,外攘四夷”的句子。很明顯,這裡“天下”是不包括“四夷”的。天下並不能等於我們今天人的“世界”這個觀念。(說起來,“世界”還是中古佛教帶來的一個外來詞)
那麼,傳統華人講究“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所謂的大唐盛世,哥舒翰征伐吐蕃、高仙芝征伐石國、楊國忠伐閣羅鳳,這裡何嘗是那種“懷柔遠人”心態。明清在西南的戰爭,哪裡是和平共處?跟西方的殖民化,又有多大區別呢?所謂的開疆拓土,放在近代史裡就是殖民。傳統帝國對於周邊的漢化跟今天的西化又有多大區別呢?那種不聽話就揍你的心態,和美國有多大區別嗎?
所以,在很多人雙重標準下,只會看見異族欺負中原王朝,完全看不見血與火的歷史。
回覆列表
首先糾正一點,不是總被侵略,而是衰弱時期被侵略。因為中原文明傳承較為完整,我們可以明確知道五代十國、五胡亂華等等資料,而遊牧民族不同,歷史上許多遊牧民族甚至亡族滅種,所以我們感覺是中原民族一直被侵略。
現在我們已經成了一家人,歷史上中原的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就像是相愛相殺的兄弟。
在中原力量強大時,會把前來劫掠的遊牧民族狠狠痛擊,有時候甚至會把某些部落直接消滅,比如馬踏匈奴、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比如明成祖朱棣遠攻瓦剌等等。
但是當中原時代力量弱小時,遊牧民族就會來“打草谷”,也就是搶劫。比如漢初時候匈奴圍劉邦甚至調戲呂后,比如五胡亂華等等。
除了跟朝代力量強弱有關,也和民族生活方式。農耕民居是定居,天生屬於防守方,因為房子耕地都是固定的,如果打敗了逃跑這些就都丟了。而遊牧民族逐水而居,天生屬於進攻方,所有財產都可以隨身攜帶,所以有種光腳不怕穿鞋的感覺。
另外由於冬天降溫,草原上的牧草枯萎,人畜食物減少,遊牧民族也會冒險去中原邊疆搶掠,以此維持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