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小值
-
2 # 小陳的路
我個人感覺這個影響肯定是會有一段時間的,因為安全感的因素影響太多了,對人的觸動是很大的
可能因為有些陰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
3 # 小智教育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很難擁有幸福”。這話我還是比較認同的。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是小時候缺少家庭的關愛,特別是在那些兄弟姐妹比較多的家庭比例就更多了。一般人,尤其是一些情商不是很高的人,很難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嚴重的甚至會影響他的一生。
像前段時間的熱播的大劇《都挺好》裡面的蘇明玉,還有《歡樂頌》裡的安迪,這寫電視劇都深刻地反映出由於童年的不幸,沒有在自己的父母家人身上獲得愛,沒有感受到家庭的幸福,以至於長大以後雖然事業有成,是人人羨慕的金領。但是在個人感情的道路上,卻比普通人走的艱難坎坷。
因為她們不知道什麼是真愛,怎麼去追求幸福。劉濤飾演的安迪不論是在和同性或是異性交往都表現出異常的抗拒,可見缺乏安全感對她的影響有多大,似乎已經深入骨髓裡 去了。儘管她們兩位在後面也遇到了愛自己的男人,有了幸福的歸宿,但是我們看過這兩部劇的觀眾都清楚,其中的過程有多麼的曲折不堪。
所以說,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想要獲得幸福真的很難很難。
-
4 # 一個小肉圓
孩子的安全感來源於撫養者,也就是父母,而0――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最好時期。在這個時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長大以後比較有安全感,積極,信任他人。而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撫養的孩子則要消極,內向一點,最重要的是她們對父母沒有多大的依戀,親子分離時也不會表達出太多的不捨,而長大以後,親子關係總是會隔著些什麼東西,始終沒有那麼的親密,這個時候,父母要想重新給孩子建立起安全感是很困難的,因為孩子已經有成熟的思想了。
安全感有多重要呢?
安全感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也是人最重要的精神需要。如果沒有安全感,人們就會產生恐懼感、焦慮感、情緒的劇烈波動以及行為失常和身心失調。
當然了,影響安全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
第一,家庭功能的不健全(單親家庭),單親家庭的孩子不管是缺少父愛或是母愛,都會導致孩子缺少安全感。
第二,家庭關係不和諧,一個家庭,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的,就會給孩子帶來一種不安全的心理。兒童是否能得到帶給他安全感的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帶養他的人能否為他創造一個安全的氛圍,父母如果經常吵架,兒童待在旁邊就會感到害怕,感到惶恐,感到被拋棄,這是一種情感上的被拋棄,這種被拋棄在一邊的同成人之間的關係,容易造就具有這樣一種心態的兒童。
第三,教育方法的不科學,(帶養孩子的成人在孩子爬高時驚恐地說,“會摔”;使用一樣東西的時候驚恐地說,“會傷”;走在某個環境中時,驚恐地認為,“會丟”;端杯子的時候驚恐地說,“會燙”等等。這種非常害怕出事,不給孩子空間的擔憂的心態,以及這種擔憂所派生出來的行為,都能被兒童感受到。成人這種對待事物的態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他感到外界是如此不安全),太過於保護和太嚴厲。
第四,教育思想的不民主等,都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一歲前是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這時候母嬰的關係是非常緊密的,如果媽媽能夠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那他以後人格特質就是一種安全的人格特質。
-
5 # 123chen宇
孩子沒你內心的安全感是一輩子的,這對他是一生的,同時也決定他以後的人生,孩子小時候對於來自父母的依賴是很重要的,父母給的安全感是孩子未來走向社會力量。若是一孩子自小缺乏安全感,走向社會會經不起摧殘,要麼被社會折磨成瘋子,要麼走向極端。
孩子的安全感並不是來自父母的寵懦,而是來自心靈上的建立堅定的思想和意志,正確的價值觀念。這才是孩子需要的安全感。
-
6 # chun冉
孩子的安全感是一陣子,但影響他的一輩子。
有些孩子在小的時候就缺乏安全感,只不過是家長沒有引起重視而已,為什麼有些孩子獨立,社交快,而有些孩子膽小,怕一個人睡,喜歡躲在家長的身後,其實大多數不是因為性格害羞,而是他缺乏安全感
-
7 # 鳳146983974
謝謝邀請。個人認為是一輩子。我女兒的同學陳X,作女一個,從初中開始談戀愛,那是把一個個男朋友作得死去活來,總而言之一句話,誰靠近她誰就倒黴後來我女兒才瞭解到,她從小父母離異,名義上判給了媽媽,但實際上貪玩好耍的媽媽,幾乎沒有照顧過她一天,每天晚上三更半夜都不回家,把她扔在家裡好幾天那是常事;她爸爸雖然愛她,但由於自己早已再婚,所以也鞭長莫及,只能不斷地塞給她錢來彌補她……在這種成長環境下,陳X非常缺乏安全感,大白天的如果沒有人陪她一起上廁所的話,她寧願尿褲子也不會一個人上廁所並且只要是她一個人在家,她就不洗澡,原因是她非常害怕一個人呆在廁所裡她還把她爸爸給她的所有錢都拿出來請同學們吃吃喝喝,為的只是讓他們陪下河自己
-
8 # 小虎子和小臭臭
每一個哭泣的寶寶都不能責怪
忙了一天,回到家寶寶早已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睡,這邊剛剛躺下,那邊又傳來哭聲;眼看就要遲到,一雙小眼睛卻時刻跟隨著你,一旦發現你要離開就馬上淚如雨下;親友相聚,想親近親近寶寶,可小傢伙卻抱住你不撒手,甚至大哭起來……
開始的開始,我們也許會為這些小淚珠動容,你放下手中的一切,給孩子甜膩的安慰,暖陽般的擁抱,可是時間久了,我們漸漸地不理解、不耐煩,感到尷尬,甚至有時候還會責怪寶寶。
可是親愛的爸爸媽媽,你要知道,寶寶的哭泣並不是無理取鬧,很多時候,他們感受到周圍的陌生,失去了在你身邊的安全感,他們感到恐慌卻又無法用言語表達,於是只有用哭泣來希望引起你的注意,這樣無助的孩子,我們唯有心疼,怎能責怪?
寶寶對你的依戀就是這樣一步步建立的
西爾斯博士說,晚上經常哭鬧的寶寶大多都缺乏安全感,他們有些是因為白天與爸爸媽媽相處不夠,所以想在夜晚得到更多的關愛。有些是需求沒有及時的滿足,對這個世界缺乏信任,只有透過哭泣來抒發內心的不安。孩子膽小、粘人、咬指甲、不自信?對了,就是這些行為說明孩子已經沒有安全感了!
現在有很多被淘汰的舊觀念仍然在被廣泛傳播,比如哭聲免疫、延遲滿足、不哭才抱等等,很多家長望子成龍,從寶寶出生就開始使用這些方法去培養寶寶的意志力,出發點是好的,但使用了這種絕對錯誤的落後觀念,反而對孩子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美國比較心理學家哈洛(Harry Harlow)曾經做過一連串令人震撼的實驗,他將剛出生的小恆河猴與母猴隔離,單獨放在小房間中,房間內分別有一個鐵絲做成的媽媽,身上有奶瓶;一個是絨布做的媽媽,身上沒有奶瓶。結果發現除了飢餓時,小恆猴大多時間都依附在絨布媽媽的身上,假使把小恆猴放在只有鐵絲媽媽的房間時,他會嚇到不知所措……
這個研究反駁了當時極為盛行的行為主義,證明了嬰兒需要的東西不止是食物,他更需要安全的依附關係。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童年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母親作為嬰兒的主要照顧者,母嬰關係就決定了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幸,3歲之前便已奠定。大量心理學案例已經證明,母嬰關係失敗造成的人格破碎,其痛苦難以言表,要透過非常艱難而長期的自我成長才能修復。
如果一個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足夠的安全感,長大後必然會勇敢追求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為了要證明給誰看,這樣的人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容易成功;
但相反的,如果從小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感,他在長大後將會過度的去尋求安全感,可能會表現為佔有慾強,愛嫉妒,特別“粘人”,早戀,婚嫁時也會優先考慮年紀比自己大很多的物件,同時也沒有冒險精神,謹小慎微,庸庸碌碌一輩子做著自己不喜歡但穩定的工作。
所以,要寶寶前一定要準備好,不但物質上要有一定基礎,情感心理上也要準備好,準備好的家庭才能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感。
那麼,在寶寶的每一個成長階段,媽媽怎麼做才是最好的呢?
0-3個月
寶寶的狀態
嬰兒從溫暖舒適的子宮降生到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離開了羊水的包圍,離開了臍帶的營養供給,被迫接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餓了不舒服了只能哭,幾乎沒有行動能力,頭大身子小四肢短,視力也不清晰明朗,不會表達也聽不懂,自己的需求多得不得了,吃喝拉撒睡都是問題……他的生存完全依賴於別人,所以會焦慮是否有人能毫不厭煩的悉心照料他幫他活下去。
媽媽要怎麼做
及時迴應寶寶的需求,無論是生理的需求還是心理的需求。任何時候都把寶寶看做第一位的,這樣才能保證他擁有絕對的安全感,讓他可以確信自己使用唯一的能力“哭”就能呼喚來照顧者,而萬能的照顧者會幫他解決掉一切問題。對於有睡眠問題的嬰兒,需要有更系統溫和的訓練方式,而不是簡單的“讓他哭,不管他”。另外這個時期是新媽媽最手足無措的時期,也是產後抑鬱的高發時期,如果覺得自己應付不來,一定要及時尋求家人的幫助,不僅要讓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滿足,媽媽自己的安全感也很重要。
4-10個月
寶寶的狀態
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開始會笑和喃喃自語了,還學會了自我安撫,比如吃手和擁抱毛絨玩具,並且逐漸有了行動能力,學會翻滾和爬行。這是分離準備的第一階段,終於不用再完全依賴媽媽了
媽媽要怎麼做
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注,但儘量減少插手的時間,在孩子獨立玩耍的時候不要打擾他,跟孩子做一些藏起來再出現的遊戲,讓寶寶確信看不到不等於消失,從而可以接受媽媽的短暫離開。如果有人幫忙帶孩子,媽媽可以偶爾出門逛個街,讓寶寶習慣媽媽短時間不在身邊的時間。如果媽媽因為重返職場需要更換主要照顧者,一定要提前就給寶寶適應時間,不要著急忽然更換。
10-16個月
寶寶的狀態
寶寶的各方面能力開始有突破性發展了,四肢爬行或者學會走路這些能力擴充套件了他的活動空間,大腦也發育到有了初步的認知,認識身邊的常用物品並且會說一些簡單的話,可以用行為或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了。
媽媽要怎麼做
斷奶大多發生在這個時段(建議有條件還是儘量親喂到2歲),這個階段很多時候媽媽比寶寶更需要親密關係,媽媽要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勇敢的對孩子放手,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他足夠的空間,讓他鍛鍊自己吃飯、自己玩、自己走路、自己哄自己睡覺,並在他尋求幫助的時候及時出現。
16-24個月
寶寶的狀態
即將進入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他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迫切的想要自己嘗試,但又希望媽媽在一旁幫助和支援自己,還不允許大人過多地參與,因為那樣他會感到他的自主嘗試被幹涉和妨礙了。
媽媽要怎麼做
控制自己的脾氣,給孩子足夠的耐心,重視孩子學習的過程,不要在意一時的髒亂或者失敗。如果孩子來尋求幫助,盡力及時的去幫助他,並在他覺得夠了的時候停手,讓他自己解決。如果之前的親密和分離做得足夠好,你就會發現這時的寶寶已經是一個非常獨立的寶寶,不怕生不粘人,自己就可以玩很久。
24-36個月
寶寶的狀態
寶寶的身體已經發育到了相當自由的程度,能跑會跳,爬高上低,有著用不完的精力。喜歡探索一切新鮮的東西,尤其是被大人明令禁止不許碰的東西。開始有了初步的社交,喜歡和小朋友玩,喜歡熱鬧的地方。
媽媽要怎麼做
幫助寶寶做好分離的訓練,開始為上幼兒園做準備。多帶寶寶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耍,確保寶寶需要時及時提供幫助。
上面這些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他想親密的時候,媽媽就可以跟他親密,想要幫助的時候,媽媽就能來幫助,而他想自己玩、做事情的時候,媽媽也允許並關注,那麼,這個孩子的安全感就會比較穩定的建立,看不到媽媽時不擔心失去媽媽,媽媽不在身邊,媽媽的愛還在心裡,這樣的孩子將來無論做什麼事都會很勇敢,並且在對待事物的時候會充滿愛心。
母嬰關係是影響孩子一生的一段親密關係,3歲前的記憶最終會隨著長大逐漸被忘卻,但這段時間塑造的人格和潛意識是會伴隨一生的,作為媽媽,我們除了要關注孩子的生活起居,更重要的是關注他的心理發展,雖然伴隨著不捨,但今天的親密關係最終目的是為了將來某一天能順利地分離。
就像作家龍應臺曾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修復安全感缺失你需要掌握的幾個原則在於:
1、利用一切機會向孩子表達你對他/她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多多擁抱、撫愛、親吻孩子,和孩子共處時光,一起玩兒,睡前給孩子講故事,等等;
2、無論孩子做什麼,都不要批評指責他/她,更不要貼標籤;看到孩子做了可喜的事情,及時地肯定、鼓勵,給他/她自信;
3、不要僅僅在孩子鬧的時候才給他關注,否則他/她會延續用鬧這種手段來獲取關注;
4、當你必須拒絕孩子的某種要求時,採取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孩子肯定會跟你大哭大鬧,建議多多陪伴;5、傾聽他/她,允許他/她發洩,但是堅持立場和原則,不要他/她一哭就妥協。開始幾次,可能會哭很久,但是要忍住內心的痛,不要流露出難過和煩惱的情緒。
安全感的修復過程很艱難,只要堅持住,孩子會恢復過來,健康地成長。
回覆列表
影響一輩子,先來說說我自己吧,我從小和爺爺在一起,對爸媽的印象是害怕加討好,更別提安全感了,我記得最清楚的一件事,冬天吧快過年了應該是,爸媽晚上看恐怖片,帶著我也在看,我在一樓睡,他們二樓,為了每天能多親近他們就和他們一起看,一開始看那些血肉模糊的畫面,我涼從腳底生,後來我下樓回被窩,跟我爸講讓送下,他不肯,大聲吼,鬼有什麼怕的,一講出來我就徹底慌了,沒講出來,我還可以暗示自己,反正最終,我自己下樓,回房,經過樓道,我想像著那些東西就在我旁邊,可我不敢跑,越跑,面板越涼,它們跟著越近,忍著徹骨的寒意,經過樓梯,我不敢扶牆,我怕牆上……,接近冰冷的被窩時,我發現它是世面界上最好的蛋殼,我沒敢哭,從那年4歲,到後來的10歲左右吧,我晚上睡覺,都亮燈,每晚,我爺爺看我房間亮了,都罵我,他不知道,那晚我是怎樣回到房間的
講下我小孩,現在6歲,沒分房,但他蓋自己的被子,有天晚上告訴我他怕鬼,怕怪獸,我問他怎麼回事,他說在手機上看的,有同學說的,然後睡覺的時候,會莫名其妙的哭著說,我怕媽媽死了,後來我給他看動畫,告訴他,沒有鬼,這是人們想出來的,整整一個月,每晚都這樣,我沒煩,慢慢安撫他,答應他,沒睡著就開燈。
之前怕狗,狗一叫嚇得他就蹦起來,後來我就告訴他狗在說什麼話,當然內容是我亂編的,我告訴他,狗狗在打招呼,在問他,慢慢也不怕了,
講真,安全感對孩子來說,是情緒組成的重要部分,有了安全感的孩子,在一個人面對突發事情,能更好去處理,對他以後成長有很重要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