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聽起來有點怪異。做領導首先就是要聰明,如若像阿斗一樣,別人是不會扶持你的。做一個領導者如何顯得“不那麼聰明”——意思並不是叫你裝傻,而是要教你把“聰明”用在該用的地方。
一、領導者的等級
《道德經》裡對“領導”這個詞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叫“聖人”。一部《道德經》只有5000多字,但有60多次提到了“聖人”。在老子的定義當中,聖人就是“領導者”,他有幾句話很有名:“聖人,光而不耀”——聖人的特點是“光而不耀”,意思就是散發著光彩,但是不耀眼。
老子還有一個觀點:作為一個領導者,你要“挫其銳”,意思就是要把你的銳氣給挫掉;“解其紛”,意思就是要把你的那些林林總總的念頭給去掉,讓你的念頭儘可能的少;“和其光,同其塵”,意思就是要跟光形成一種“和”,而不是“同於光”。
“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這裡意指要學會當別人“光”的時候,你要有差異,要跟別人形成一種和諧;而說到“塵”,“光”是好的,塵土是不好的,但是,當別人處在不那麼好的狀態的時候,你要跟別人“同”在一起。
當我們參觀故宮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康熙大帝寫的四個字:和光同塵。做為一個領導者,我想康熙至少明白,做一個皇帝要學會顯得不那麼聰明,而總想顯得聰明的皇帝,一定不是一個好皇帝。
稻盛和夫講領導者的等級的時候,講到了三個層次。他借用我們中國明朝呂坤寫的《呻吟語》這部書,對領導者分了三個層次。呂坤把人才分為三個等級,稻盛和夫非常同意他的這種分類:
第三等資質,叫“聰明才辯”;
這等人才的特點是聰明、才辯、能說會道、思維敏捷,但這隻能算第三等資質。當我們在選拔人才的時候,常常會犯一個毛病——我們最先發現的人才往往是那些聰明才辯的人才,因為他們們耀眼,很善於表現自己,所以他們可能在第一時間就映入你的眼簾。但作為一個領導者,難就難在,在那些耀眼人物的背後,在那些常常溜邊的那群人裡頭找到你要的人,而不是在第一時間就能夠發現的那種聰明才辯的人。
第二等資質,叫“磊落豪雄”;
“磊落”,做事非常磊落,非常光明,坦坦蕩蕩,自己的動機、自己的用心,清清白白,盡人皆知,這叫磊落。“豪雄”就是做事情不拖泥帶水,不藏著掖著,也就是做事情有執行力、有飽和度而且有透明度的人。這是第二等資質,第二種資質的人也是比較容易發現的,不像第三等資質的人那樣那麼善於表現,所以要發現這樣的人,也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第一等資質,叫“深沉厚重”。
“深沉厚重”,這四個字聽起來好像平平淡淡,深沉厚重有時候在一些人的觀念當中常常被視作平庸的表現,做事情的時候,不那麼有動靜,不那麼愛出頭,他的素質、他的品質往往在深度接觸以後,你才能發現。深沉厚重顯然不是一眼就能夠發現的品質,如果你的組織裡頭找不到這樣的人,用的都是那些聰明才辯的人,那麼你的組織很難走得遠。
稻盛和夫甚至認為在他的京瓷公司裡頭,起骨幹作用的人絕大部分都是那種看上去都沒有跳槽能力的人,都是那種不愛跳槽、好像也沒有跳槽能力的人,他們之所以不愛跳槽,恰恰是因為他們深沉、他們厚重、他們跳不動;而那些聰明才辯的人常常是在第一時間就跳槽的人,尤其是企業經營遇到困難遇到風險的時候,首先想到去跳槽那樣一種人。最後,他認為他的公司最能夠踏實穩健的成長,就是得益於這些深沉厚重、沒有跳槽能力的人。
在《道德經》裡對領導者也有一個分級,把領導者分成了四個等級:
第一等級的領導,叫“太上,不知有之”;
最高階的領導就是大家都不知道有這個人,或者說大家在他身上看不到權力,看不到那種強烈的權力慾,在他的語言和行動裡,很少甚至是完全沒有透露出那種威懾、那種權力慾,他甚至看上去有點軟,有點弱,我們在講李安的時候,就曾經講到過這一點;
第二等級的領導,叫“親而譽之”;
第二等級的領導者是讓下面的人喜歡他,稱讚他,表揚他,他喜歡員工說自己“我們的老闆真棒,真好”,這樣的老闆當然是不錯的,但不是最高等級的;
第三等級的領導,叫“其次,畏之”;
意思就是大家很害怕他,畏懼他;
第四等級的領導,叫“侮之”。
這種領導,下屬、員工想盡辦法以他們覺得安全、可操作的方式讓他難堪,下屬讓老闆穿小鞋,這是最糟糕的領導。
二、聰明老闆的四大原罪
聰明是一種原罪。聰明老闆有四大原罪,或者說叫聰明老闆的“四宗罪”。我們現在就看看到底聰明的老闆有哪四宗罪:
第一宗罪:證明自己有多聰明
我們經常說的那些聰明的人,其實是那種“Smart ”——也就是那種很有機靈勁兒,很靈活,隨機應變,眼珠子嘰裡咕嚕轉的那樣一種人,我們把這種人稱作“Smart ”。如果你是這樣的一種聰明人,那你活著活著就“有罪”了。為什麼會有罪呢?在他看來是聰明人很容易沾上一種癮:過聰明癮。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從小就很聰明的孩子,他聽到的最多的話就是,“這孩子多聰明啊!”從上幼兒園開始,阿姨說他聰明,小朋友說他聰明。上學的時候老師說他聰明,同學說他聰明。
其實,人的好多欲望是後天強加的,當週圍的人常常說你聰明的時候,當你來到一個別人並不知道你是誰的場合的時候,你就會很難受,你突然會發現自己不舒服,就像抽菸的人發現自己沒有帶煙的時候那樣一種感覺。
聰明人尤其愛在什麼場合愛犯這個聰明癮呢?往往是環境相對比較陌生,或者他剛到一個地方,他認為當大家還沒有真正見識他的聰明的時候,他會不遺餘力地表現這種聰明。
當然這也是一個正反饋。越表現出來聰明,別人就可能稱讚你的聰明,外界會越來越承認你的聰明,這時你的那個聰明癮就越大,最後你往往可能不幹別的事兒,整天只做一件事情——證明自己有多聰明。
馬歇爾•戈德史密斯是一位企業教練,他給一個超級聰明的領導者做過教練。這個領導者說起來也是一個了不得的人物,他用五年的時間在世界頂尖學府同時拿到了科學和人文兩個博士學位,而且成績優秀。同時在兩個領域都那麼顯山露水,那真的是很了不起,他在和人相處的時候,總會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總是話裡話外,舉手投足之間表現出自己的那種聰明勁兒。
但在我們看來,其實這人有點沒長大,他的這個狀態跟他在幼兒園的狀態差不多,馬歇爾•戈德史密在跟他做教練的時候,和他交流了一個小時,然後就對他說:“我們來看一下記錄,你有多少次向我提到過你有多聰明,我認為我自己肯定不如你聰明,但是我也不笨,我看過你的自傳,你真的覺得有必要在過去的一個小時裡頭6次點出你有多聰明嗎?”
然後這個教練逐字逐句地把他的原話複述出來,這時候,這個聰明的領導者一下子就覺得自己非常尷尬,於是他罵自己說:“我真是個蠢貨。”馬歇爾•戈德史密就對他說:“你不蠢,相反你是個非常優秀的人,你不過是有過強的慾望要證明自己有多聰明,或許以後你可以稍稍的剋制一下這樣的慾望”——他就差說:“你該戒掉你的聰明癮了”。
曾國藩有句話說:“人之大患,在於妄為人知。”——也就是說不分場合,不看物件,不遺餘力的證明自己的聰明,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價值,這是最大的禍患。無論是在官場上在商場上還是在職場上這都是最大的禍患。因為你會給自己不斷設定障礙。
另一方面,你也不是一個幹正事的人,因為你最大的興趣在於證明自己的聰明。在那些不能夠證明自己聰明或者是能夠證明自己的聰明但並不是特別突出的事情上的時候,你的興趣往往並不大。
就像德魯克所說的那樣:“你要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你所做的事當中至少有一半是別人所看不到的;如果你一生都在做別人看得到的事,你做的事業一定不會有多大。”
馬歇爾•戈德史密在做企業教練的時候,他提出了幾個特別具有指標性的問題。他問,“在你們溝通時間當中,有多大比例是在討論自己多出名,或者多特別,或者多優秀,或者傾聽其他人這樣誇誇其談”,第二個問題是,有多大比例是在談論別人有多愚蠢,有多惡劣,或者多麼不堪,或者聽聽別人在這樣吐槽。
他說,得到的答案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驚人的一致:約為65%。很多聰明的人在跟別人交談的過程當中,差不多有65%的時間在談論自己有多聰明,或明或暗顯示自己有多聰明,或者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那就是談論別人有多愚蠢。
第二,還有一個問題,透過這樣點出自己有多聰明,我們能學到什麼?答案是一無所獲,透過點出別人有多愚蠢,我們能學到什麼?答案也是一無所獲。還有,傾聽別人吐槽或者吹牛你能學到什麼?答案還是一無所獲。
所以,以後我就可以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有多少時間是用在談論自己的聰明和別人的愚蠢上頭的?你能不能比65%稍稍的少一點,哪怕是一天少那麼1%,365天下來,最後這個癮就戒掉了。
當然,我想是不大可能的,犯上這個癮就像戒菸的人一樣,你不能一次性的戒掉,你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計劃——一天少抽一根菸,或者一個星期少抽五根菸。這裡面我反覆說到了過聰明癮這個事,我覺得這是一種癮或者說是一種病。
第二宗罪:證明自己有多正確
這話聽起來好像跟前面是一樣的,其實不然,前面的那宗罪是關於自己如何聰明,第二宗罪證明的是自己有多正確,是與自己所做的事情相關的。
德魯克有一句名言:“很多的領導者,透過做正確的事情而成為了領導者,也建立了一個有顯著成就的企業;但是一旦企業坐穩了位置,個人坐穩了位置以後,他的慾望就開始潛滋暗長——也就是證明自己的正確性,而不再做正確的事。”
做領導就是要做正確的事,都知道領導者的責任就是做正確的事。管理者的責任就是要正確的做事。當一個領導者覺得自己的位子坐穩了或者隱隱覺得自己的位置不那麼穩的時候,他會整天只做一件事情:就是證明自己的正確性。
他不再是做正確的事,他要做一個正確的人——他啟動的專案,他發表的演說,他開的會議都是圍繞一個主題展開:我是正確的。甚至在自己已經明顯犯錯的情況下,他還要變本加厲的證明自己的正確性。
當然,不那麼聰明的人老要證明自己的正確性,雖然可惡,但是我覺得危害性會小一些,為什麼呢?因為明眼人都知道他做的是不正確的,大家不會把他話當回事兒。
如果你是一個聰明的人,過去的歷史當中,你老是做正確的事,你天天證明自己的正確,大家也漸漸的覺得你是一個一貫正確的人,如果走到這一步的話,那可就危險了,因為你很可能在做一件錯誤的甚至是包含著致命錯誤的事情,但周圍的人都不會覺得你是錯誤的。
偶爾有人覺得你是錯誤的,他們就像《皇帝的新衣》裡頭的那些人一樣,他不敢站起來批評你,因為這樣做,一是自取其辱,二是證明自己的愚蠢,所以最後就會出現一個可怕的悲劇:所有人都看明白了,你在帶領大家奔赴深淵,但是隻有一個人沒看明白,那就是你。所以比爾•蓋茨對CEO有個定義:CEO 就是公司裡頭最後知道公司要破產的那個人。
第三宗罪:我早知道了
這是一種什麼罪呢?就是這樣一種場景:當下面的人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或者及時的發現了一個壞的苗頭或者一個好的趨勢的時候,當別人興致勃勃的給你彙報完,你給出一句:我早知道了。
你本該說“這個點子真棒,你是怎麼就想,我怎麼就想不到”,犯“我早知道了”這個癮的人他常常抑制不住的說這句話,儘管他並不知道,因為他只有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才覺得自己有尊嚴。
在一本講精神養生的中醫書裡頭我看過一個說法叫“百病百藥”,其中列出了100種病,有幾種病我印象特別深刻,一個叫“語欲勝人”,也就是說話總想勝過別人,總想壓人一頭。還有一種病叫“忌言人長”,就是特別忌諱說別人的長處。我看“我早知道了”這種病就是“語欲勝人”和“忌言人長”這兩種病的複合病,是這兩種病的疊加。
《從優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說:“卓越的領導有很多特點,其中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習慣於說‘這個我可不知道’”。這好像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是從這個細節裡頭,能夠識別一個領導是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是不是一個優秀的領導。
第四宗罪:為什麼他們不能像我一樣
這種病看起來輕一點,他知道但不說出來,不表現出來,但是他的意思裡頭常常會有一種習慣性的意識,或者一種習慣性的評判——就是為什麼他們不能像我一樣。他在跟下屬相處交往的時候,這個念頭常常會冒出來,比如說下屬寫了一個方案,他馬上會說一句話:“你們有沒有想過另外一種方案呢?”
這個方案是這樣這樣……,然後下屬一臉茫然看著他,說:“壓根就沒想到”。然後他會一個一個的問員工說:“你們都想到了嗎?”結果是大家都沒想到。當他確認大家都沒想到的時候,他不一定會說出來,但他會在心裡嘀咕——怎麼都這麼蠢,為什麼他們不能跟我想到一塊兒?
這是聰明人常常犯的一個錯誤,儘管這個錯誤不像前幾宗罪那樣可惡,但也是一種很致命的病,對於領導者來說也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每當遇到這樣的領導的時候,馬歇爾•戈德史密身為一個企業教練,他常常會心平氣和的對這個聰明的領導說:“你擁有非比尋常的才華,而你的同事都不具備,在這間會議室裡,除了你之外,沒有一個人的智商達到170。問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主要任務不是做智力競賽。”
聰明的人從小開始,往往喜歡做智力競賽,而對於我們這些不聰明的人來說,是從來不喜歡搞智力競賽的,我們一聽說智力競賽都躲得遠遠的,也沒有那個癮,但是這些聰明的人,這些智商達到170的人,他們有一種習慣——從小在年級裡面找那麼三四個人聚在一起做智力習題,然後冷冷的看著這些平庸愚蠢的同學們。
這樣的人有朝一日做了領導,他就隻身攜帶了一種負資產。這種負資產恰恰就是他的聰明,他的高智商,他從來沒有完成一個聰明人到一個優秀的、卓越的領導的轉變。
領導是幹什麼的?——領導是發動群眾解決問題。領導的責任永遠是讓別人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讓自己去解決問題。柳傳志說,如果一個問題你能解決,你能做到100分,你的下屬只能做到80分的話,你應該毫不猶豫的讓下屬去做,哪怕最後的結果是80分;而如果你老是覺得自己能夠做到100分,你自己就做的話,那會出現兩個結果。
第一,你可能會累死。
第二,你的下面的人今年能夠做到80分,明年就只能做到70分,後年就只能做到60分了。作為一個領導者,你要激勵別人去做事情,一定要記住一點:有得風光處,讓三分給人得。你不要佔盡了風光,你應該像任正非那樣,除了捨得分錢以外,還要捨得分名。
三、合格與不合格領導的區別
吉姆•柯林斯有一個說法很有意思,他說:“高階的領導有一個特點,就是遇到問題看鏡子,遇到成績看窗外;而糟糕的領導是遇到成績看鏡子,遇到問題看窗外。”
當成績出現的時候,你是歸功於自身還是歸功於眾人,這裡頭存在著的一條分水嶺,把你是一個合格的領導還是一個不合格的領導非常清晰的區別開了,也把智力和智慧區別開來了(智力是“Intelligence”,智慧是“Wisdom”),也把“Smart ”和“Wise” 區別開來了。
第一,這種區分可能有些人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但也只是在智力上知道了,在行為方式和心智模式上他並沒有意識到,可以說在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上面他可能是一個留級生,而且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留級生,可能已經拿到兩個博士學位,但他在心智模式上還處於小學一年級的水平。
不管是身為領導者,還是想當領導而未遂願人,都可以拿這四宗罪對照一下自己,如果自己身上有一種,最多就給自己減25分。大家可以給自己打一個分,這有點可怕,我發現這四宗罪它有一種內在的相關性,也就是說自己身上有這麼一宗罪,也有可能有另外一宗罪,所以,數罪併罰其實是挺可怕的一件事情。
聰明人總是容易得罪人,尤其是小人,誰知道自己的手下沒有對你虎視眈眈的人,
要是你太聰明瞭,同級別的人,也會妒忌你,所以下馬更快~
這聽起來有點怪異。做領導首先就是要聰明,如若像阿斗一樣,別人是不會扶持你的。做一個領導者如何顯得“不那麼聰明”——意思並不是叫你裝傻,而是要教你把“聰明”用在該用的地方。
一、領導者的等級
《道德經》裡對“領導”這個詞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叫“聖人”。一部《道德經》只有5000多字,但有60多次提到了“聖人”。在老子的定義當中,聖人就是“領導者”,他有幾句話很有名:“聖人,光而不耀”——聖人的特點是“光而不耀”,意思就是散發著光彩,但是不耀眼。
老子還有一個觀點:作為一個領導者,你要“挫其銳”,意思就是要把你的銳氣給挫掉;“解其紛”,意思就是要把你的那些林林總總的念頭給去掉,讓你的念頭儘可能的少;“和其光,同其塵”,意思就是要跟光形成一種“和”,而不是“同於光”。
“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這裡意指要學會當別人“光”的時候,你要有差異,要跟別人形成一種和諧;而說到“塵”,“光”是好的,塵土是不好的,但是,當別人處在不那麼好的狀態的時候,你要跟別人“同”在一起。
當我們參觀故宮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康熙大帝寫的四個字:和光同塵。做為一個領導者,我想康熙至少明白,做一個皇帝要學會顯得不那麼聰明,而總想顯得聰明的皇帝,一定不是一個好皇帝。
稻盛和夫講領導者的等級的時候,講到了三個層次。他借用我們中國明朝呂坤寫的《呻吟語》這部書,對領導者分了三個層次。呂坤把人才分為三個等級,稻盛和夫非常同意他的這種分類:
第三等資質,叫“聰明才辯”;
這等人才的特點是聰明、才辯、能說會道、思維敏捷,但這隻能算第三等資質。當我們在選拔人才的時候,常常會犯一個毛病——我們最先發現的人才往往是那些聰明才辯的人才,因為他們們耀眼,很善於表現自己,所以他們可能在第一時間就映入你的眼簾。但作為一個領導者,難就難在,在那些耀眼人物的背後,在那些常常溜邊的那群人裡頭找到你要的人,而不是在第一時間就能夠發現的那種聰明才辯的人。
第二等資質,叫“磊落豪雄”;
“磊落”,做事非常磊落,非常光明,坦坦蕩蕩,自己的動機、自己的用心,清清白白,盡人皆知,這叫磊落。“豪雄”就是做事情不拖泥帶水,不藏著掖著,也就是做事情有執行力、有飽和度而且有透明度的人。這是第二等資質,第二種資質的人也是比較容易發現的,不像第三等資質的人那樣那麼善於表現,所以要發現這樣的人,也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第一等資質,叫“深沉厚重”。
“深沉厚重”,這四個字聽起來好像平平淡淡,深沉厚重有時候在一些人的觀念當中常常被視作平庸的表現,做事情的時候,不那麼有動靜,不那麼愛出頭,他的素質、他的品質往往在深度接觸以後,你才能發現。深沉厚重顯然不是一眼就能夠發現的品質,如果你的組織裡頭找不到這樣的人,用的都是那些聰明才辯的人,那麼你的組織很難走得遠。
稻盛和夫甚至認為在他的京瓷公司裡頭,起骨幹作用的人絕大部分都是那種看上去都沒有跳槽能力的人,都是那種不愛跳槽、好像也沒有跳槽能力的人,他們之所以不愛跳槽,恰恰是因為他們深沉、他們厚重、他們跳不動;而那些聰明才辯的人常常是在第一時間就跳槽的人,尤其是企業經營遇到困難遇到風險的時候,首先想到去跳槽那樣一種人。最後,他認為他的公司最能夠踏實穩健的成長,就是得益於這些深沉厚重、沒有跳槽能力的人。
在《道德經》裡對領導者也有一個分級,把領導者分成了四個等級:
第一等級的領導,叫“太上,不知有之”;
最高階的領導就是大家都不知道有這個人,或者說大家在他身上看不到權力,看不到那種強烈的權力慾,在他的語言和行動裡,很少甚至是完全沒有透露出那種威懾、那種權力慾,他甚至看上去有點軟,有點弱,我們在講李安的時候,就曾經講到過這一點;
第二等級的領導,叫“親而譽之”;
第二等級的領導者是讓下面的人喜歡他,稱讚他,表揚他,他喜歡員工說自己“我們的老闆真棒,真好”,這樣的老闆當然是不錯的,但不是最高等級的;
第三等級的領導,叫“其次,畏之”;
意思就是大家很害怕他,畏懼他;
第四等級的領導,叫“侮之”。
這種領導,下屬、員工想盡辦法以他們覺得安全、可操作的方式讓他難堪,下屬讓老闆穿小鞋,這是最糟糕的領導。
二、聰明老闆的四大原罪
聰明是一種原罪。聰明老闆有四大原罪,或者說叫聰明老闆的“四宗罪”。我們現在就看看到底聰明的老闆有哪四宗罪:
第一宗罪:證明自己有多聰明
我們經常說的那些聰明的人,其實是那種“Smart ”——也就是那種很有機靈勁兒,很靈活,隨機應變,眼珠子嘰裡咕嚕轉的那樣一種人,我們把這種人稱作“Smart ”。如果你是這樣的一種聰明人,那你活著活著就“有罪”了。為什麼會有罪呢?在他看來是聰明人很容易沾上一種癮:過聰明癮。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從小就很聰明的孩子,他聽到的最多的話就是,“這孩子多聰明啊!”從上幼兒園開始,阿姨說他聰明,小朋友說他聰明。上學的時候老師說他聰明,同學說他聰明。
其實,人的好多欲望是後天強加的,當週圍的人常常說你聰明的時候,當你來到一個別人並不知道你是誰的場合的時候,你就會很難受,你突然會發現自己不舒服,就像抽菸的人發現自己沒有帶煙的時候那樣一種感覺。
聰明人尤其愛在什麼場合愛犯這個聰明癮呢?往往是環境相對比較陌生,或者他剛到一個地方,他認為當大家還沒有真正見識他的聰明的時候,他會不遺餘力地表現這種聰明。
當然這也是一個正反饋。越表現出來聰明,別人就可能稱讚你的聰明,外界會越來越承認你的聰明,這時你的那個聰明癮就越大,最後你往往可能不幹別的事兒,整天只做一件事情——證明自己有多聰明。
馬歇爾•戈德史密斯是一位企業教練,他給一個超級聰明的領導者做過教練。這個領導者說起來也是一個了不得的人物,他用五年的時間在世界頂尖學府同時拿到了科學和人文兩個博士學位,而且成績優秀。同時在兩個領域都那麼顯山露水,那真的是很了不起,他在和人相處的時候,總會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總是話裡話外,舉手投足之間表現出自己的那種聰明勁兒。
但在我們看來,其實這人有點沒長大,他的這個狀態跟他在幼兒園的狀態差不多,馬歇爾•戈德史密在跟他做教練的時候,和他交流了一個小時,然後就對他說:“我們來看一下記錄,你有多少次向我提到過你有多聰明,我認為我自己肯定不如你聰明,但是我也不笨,我看過你的自傳,你真的覺得有必要在過去的一個小時裡頭6次點出你有多聰明嗎?”
然後這個教練逐字逐句地把他的原話複述出來,這時候,這個聰明的領導者一下子就覺得自己非常尷尬,於是他罵自己說:“我真是個蠢貨。”馬歇爾•戈德史密就對他說:“你不蠢,相反你是個非常優秀的人,你不過是有過強的慾望要證明自己有多聰明,或許以後你可以稍稍的剋制一下這樣的慾望”——他就差說:“你該戒掉你的聰明癮了”。
曾國藩有句話說:“人之大患,在於妄為人知。”——也就是說不分場合,不看物件,不遺餘力的證明自己的聰明,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價值,這是最大的禍患。無論是在官場上在商場上還是在職場上這都是最大的禍患。因為你會給自己不斷設定障礙。
另一方面,你也不是一個幹正事的人,因為你最大的興趣在於證明自己的聰明。在那些不能夠證明自己聰明或者是能夠證明自己的聰明但並不是特別突出的事情上的時候,你的興趣往往並不大。
就像德魯克所說的那樣:“你要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你所做的事當中至少有一半是別人所看不到的;如果你一生都在做別人看得到的事,你做的事業一定不會有多大。”
馬歇爾•戈德史密在做企業教練的時候,他提出了幾個特別具有指標性的問題。他問,“在你們溝通時間當中,有多大比例是在討論自己多出名,或者多特別,或者多優秀,或者傾聽其他人這樣誇誇其談”,第二個問題是,有多大比例是在談論別人有多愚蠢,有多惡劣,或者多麼不堪,或者聽聽別人在這樣吐槽。
他說,得到的答案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驚人的一致:約為65%。很多聰明的人在跟別人交談的過程當中,差不多有65%的時間在談論自己有多聰明,或明或暗顯示自己有多聰明,或者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那就是談論別人有多愚蠢。
第二,還有一個問題,透過這樣點出自己有多聰明,我們能學到什麼?答案是一無所獲,透過點出別人有多愚蠢,我們能學到什麼?答案也是一無所獲。還有,傾聽別人吐槽或者吹牛你能學到什麼?答案還是一無所獲。
所以,以後我就可以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有多少時間是用在談論自己的聰明和別人的愚蠢上頭的?你能不能比65%稍稍的少一點,哪怕是一天少那麼1%,365天下來,最後這個癮就戒掉了。
當然,我想是不大可能的,犯上這個癮就像戒菸的人一樣,你不能一次性的戒掉,你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計劃——一天少抽一根菸,或者一個星期少抽五根菸。這裡面我反覆說到了過聰明癮這個事,我覺得這是一種癮或者說是一種病。
第二宗罪:證明自己有多正確
這話聽起來好像跟前面是一樣的,其實不然,前面的那宗罪是關於自己如何聰明,第二宗罪證明的是自己有多正確,是與自己所做的事情相關的。
德魯克有一句名言:“很多的領導者,透過做正確的事情而成為了領導者,也建立了一個有顯著成就的企業;但是一旦企業坐穩了位置,個人坐穩了位置以後,他的慾望就開始潛滋暗長——也就是證明自己的正確性,而不再做正確的事。”
做領導就是要做正確的事,都知道領導者的責任就是做正確的事。管理者的責任就是要正確的做事。當一個領導者覺得自己的位子坐穩了或者隱隱覺得自己的位置不那麼穩的時候,他會整天只做一件事情:就是證明自己的正確性。
他不再是做正確的事,他要做一個正確的人——他啟動的專案,他發表的演說,他開的會議都是圍繞一個主題展開:我是正確的。甚至在自己已經明顯犯錯的情況下,他還要變本加厲的證明自己的正確性。
當然,不那麼聰明的人老要證明自己的正確性,雖然可惡,但是我覺得危害性會小一些,為什麼呢?因為明眼人都知道他做的是不正確的,大家不會把他話當回事兒。
如果你是一個聰明的人,過去的歷史當中,你老是做正確的事,你天天證明自己的正確,大家也漸漸的覺得你是一個一貫正確的人,如果走到這一步的話,那可就危險了,因為你很可能在做一件錯誤的甚至是包含著致命錯誤的事情,但周圍的人都不會覺得你是錯誤的。
偶爾有人覺得你是錯誤的,他們就像《皇帝的新衣》裡頭的那些人一樣,他不敢站起來批評你,因為這樣做,一是自取其辱,二是證明自己的愚蠢,所以最後就會出現一個可怕的悲劇:所有人都看明白了,你在帶領大家奔赴深淵,但是隻有一個人沒看明白,那就是你。所以比爾•蓋茨對CEO有個定義:CEO 就是公司裡頭最後知道公司要破產的那個人。
第三宗罪:我早知道了
這是一種什麼罪呢?就是這樣一種場景:當下面的人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或者及時的發現了一個壞的苗頭或者一個好的趨勢的時候,當別人興致勃勃的給你彙報完,你給出一句:我早知道了。
你本該說“這個點子真棒,你是怎麼就想,我怎麼就想不到”,犯“我早知道了”這個癮的人他常常抑制不住的說這句話,儘管他並不知道,因為他只有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才覺得自己有尊嚴。
在一本講精神養生的中醫書裡頭我看過一個說法叫“百病百藥”,其中列出了100種病,有幾種病我印象特別深刻,一個叫“語欲勝人”,也就是說話總想勝過別人,總想壓人一頭。還有一種病叫“忌言人長”,就是特別忌諱說別人的長處。我看“我早知道了”這種病就是“語欲勝人”和“忌言人長”這兩種病的複合病,是這兩種病的疊加。
《從優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柯林斯說:“卓越的領導有很多特點,其中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習慣於說‘這個我可不知道’”。這好像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是從這個細節裡頭,能夠識別一個領導是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是不是一個優秀的領導。
第四宗罪:為什麼他們不能像我一樣
這種病看起來輕一點,他知道但不說出來,不表現出來,但是他的意思裡頭常常會有一種習慣性的意識,或者一種習慣性的評判——就是為什麼他們不能像我一樣。他在跟下屬相處交往的時候,這個念頭常常會冒出來,比如說下屬寫了一個方案,他馬上會說一句話:“你們有沒有想過另外一種方案呢?”
這個方案是這樣這樣……,然後下屬一臉茫然看著他,說:“壓根就沒想到”。然後他會一個一個的問員工說:“你們都想到了嗎?”結果是大家都沒想到。當他確認大家都沒想到的時候,他不一定會說出來,但他會在心裡嘀咕——怎麼都這麼蠢,為什麼他們不能跟我想到一塊兒?
這是聰明人常常犯的一個錯誤,儘管這個錯誤不像前幾宗罪那樣可惡,但也是一種很致命的病,對於領導者來說也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每當遇到這樣的領導的時候,馬歇爾•戈德史密身為一個企業教練,他常常會心平氣和的對這個聰明的領導說:“你擁有非比尋常的才華,而你的同事都不具備,在這間會議室裡,除了你之外,沒有一個人的智商達到170。問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主要任務不是做智力競賽。”
聰明的人從小開始,往往喜歡做智力競賽,而對於我們這些不聰明的人來說,是從來不喜歡搞智力競賽的,我們一聽說智力競賽都躲得遠遠的,也沒有那個癮,但是這些聰明的人,這些智商達到170的人,他們有一種習慣——從小在年級裡面找那麼三四個人聚在一起做智力習題,然後冷冷的看著這些平庸愚蠢的同學們。
這樣的人有朝一日做了領導,他就隻身攜帶了一種負資產。這種負資產恰恰就是他的聰明,他的高智商,他從來沒有完成一個聰明人到一個優秀的、卓越的領導的轉變。
領導是幹什麼的?——領導是發動群眾解決問題。領導的責任永遠是讓別人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讓自己去解決問題。柳傳志說,如果一個問題你能解決,你能做到100分,你的下屬只能做到80分的話,你應該毫不猶豫的讓下屬去做,哪怕最後的結果是80分;而如果你老是覺得自己能夠做到100分,你自己就做的話,那會出現兩個結果。
第一,你可能會累死。
第二,你的下面的人今年能夠做到80分,明年就只能做到70分,後年就只能做到60分了。作為一個領導者,你要激勵別人去做事情,一定要記住一點:有得風光處,讓三分給人得。你不要佔盡了風光,你應該像任正非那樣,除了捨得分錢以外,還要捨得分名。
三、合格與不合格領導的區別
吉姆•柯林斯有一個說法很有意思,他說:“高階的領導有一個特點,就是遇到問題看鏡子,遇到成績看窗外;而糟糕的領導是遇到成績看鏡子,遇到問題看窗外。”
當成績出現的時候,你是歸功於自身還是歸功於眾人,這裡頭存在著的一條分水嶺,把你是一個合格的領導還是一個不合格的領導非常清晰的區別開了,也把智力和智慧區別開來了(智力是“Intelligence”,智慧是“Wisdom”),也把“Smart ”和“Wise” 區別開來了。
第一,這種區分可能有些人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但也只是在智力上知道了,在行為方式和心智模式上他並沒有意識到,可以說在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上面他可能是一個留級生,而且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留級生,可能已經拿到兩個博士學位,但他在心智模式上還處於小學一年級的水平。
不管是身為領導者,還是想當領導而未遂願人,都可以拿這四宗罪對照一下自己,如果自己身上有一種,最多就給自己減25分。大家可以給自己打一個分,這有點可怕,我發現這四宗罪它有一種內在的相關性,也就是說自己身上有這麼一宗罪,也有可能有另外一宗罪,所以,數罪併罰其實是挺可怕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