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霽視角

    這套“結硬寨,打呆仗”戰術讓他平定了太平天國,一躍成了晚臣名臣,歐洲人學會之他這招戰術後,更是橫掃千軍。

    這套戰術是曾國藩當年和太平軍戰鬥的時候,吃過幾次敗仗才想出來的,這套戰術和其它的戰術不一樣,這套戰術是以守為攻,先保護好自己,然後再逐步進攻敵人。

    曾國藩是如何結硬寨,打呆仗的呢

    曾國藩每佔領一個地方,為了守住這個地方,他先要給自己修建營寨,曾國藩修建的營寨非常有特色,他先是在外邊築起了高牆,然後又在高牆的外面挖深深的壕溝。

    這個壕溝有多深呢?據史書記載,這個壕溝的深度至少達到兩米,如果有士兵不小心掉入壕溝,那麼一個人是很難爬上來的。這種壕溝不但深,還特別寬,一個人是很難跳過去的。

    這樣一來,當敵人想要偷襲曾國藩的營寨的時候就比較困難了,步兵無法跨過壕溝,而太平軍的騎兵騎著馬可以跨過壕溝,但是又被高牆阻擋,所以曾國藩扎的營寨比較安全。

    你以為曾國藩只築一道高牆,挖一道壕溝嗎?那你就錯了。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曾國藩會一遍又一遍的,挖壕溝築高牆,一般情況曾國藩會挖上五個以上的壕溝,這在當時很多人看來覺得不可思議,當時都是手工作業,用鏟子去挖,挖這麼多的壕溝,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為此清廷曾經有官員向皇帝反應曾國藩空耗財力,但是咸豐帝對曾國藩非常信任,相信曾國藩的實力也就沒有追究。

    雖然皇帝沒有反對曾國藩但是仍然有許多人開始嘲笑曾國藩的這套戰術,說這樣的戰術簡直是呆子想出來的。曾國藩的同僚左宗棠認為曾國藩的這套戰術過於的呆板,顯得懦弱,一點靈活性都沒有,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也反對老師的這套戰術,認為這樣是空耗了銀兩,可是曾國藩堅持自己的這套戰術,認為這套戰術一定能消滅太平軍。

    曾國藩不光保護自己營寨的時候用這種方法,他在進攻太平軍的時候,也使用這種挖壕溝的笨方法,當曾國藩想要進攻太平軍據點的時候,就會派人觀察據點周圍的情況如何。如果太平軍的周圍據點沒有依山傍水,那麼曾國藩就開始使用這種挖壕溝的戰術。曾國藩派士兵夜以繼日地挖壕溝,包圍太平軍,一旦太平軍被包圍,沒有找到突破口,那麼曾國藩就會挖出第2道壕溝,以此類推,過不了多久,第5道壕溝就會被挖好,5道壕溝再加上高牆,被圍困的太平軍想要突圍,幾乎不可能了。

    而曾國藩進攻的方式也很特別,他一般採取圍而不攻的方式,消耗敵人的糧草。當曾國藩設定好包圍圈的時候,太平軍就無法突出重圍對外求救了。而城中的糧草數量有限,就這樣一天天消耗過不了幾個月,太平軍就會兵困將乏。

    這時候曾國藩就會號召士兵英勇殺敵,剿滅太平軍。曾國藩用他這套看起來很呆板的戰術打掉了太平軍一個又一個據點。很多人形容曾國藩攻打一個據點,會把這一個據點圍得像鐵桶一般,所以有人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做曾鐵桶。

    曾國藩後來用他這套戰法,把太平軍的一個又一個據點全都消滅,最後把太平軍圍困在了南京城內,當得知對方彈盡糧絕的時候,曾國藩下令屠城。只能說戰爭是殘酷的,一心向善的曾國藩最終卻成為了屠夫。回過頭來看他這套戰術,雖然看起來非常呆板但卻十分有效,採用步步為營的方式吃掉敵人的據點。

    儘管當時清朝裝備落後,但曾國藩這套戰術卻得到了洋人的認可,並學了回去。

    英華人戈登曾參與平定太平天國的戰爭,充分見識了曾國藩的戰術,他學會了這套戰術,並應用到了平息蘇丹的戰亂中。

    他當時面對的就是驍勇善戰的游擊隊,游擊隊戰鬥力強,而且機動性非常高,這些隊伍行進速度很快,往往偷襲之後就會逃跑,想要集中剿滅是非常困難的。

    但是戈登採取了曾國藩的這套戰術,先自己結硬寨保護自己的有生力量。然後再找到敵人的藏身,用挖壕溝的方式形成包圍圈,游擊隊的騎兵也無法突破這深深的壕溝。他不僅使用了“戰壕戰術”,還利用起了機關槍,讓戰爭變成了屠殺。

    戈登勝利的訊息很快傳回了英國,英華人無不稱讚這套戰術的先進。後來隨著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的訪問英國,這套戰術也被推廣開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洲許多國家都採用這種戰術,交戰雙方破除了機動性,用“鐵絲網+戰壕+火炮”組成了立體防禦,成為一個不可攻破的屏障,步兵掉進壕溝無法前行,騎兵也無法衝破高牆,許多士兵因為這種壕溝葬身戰場。

    根據統計,在索姆河戰役中,英華人強行進攻德軍陣地,結果在機槍與火炮的攻擊下,一天之內便戰死六萬人。之後,在法國發動尼維爾攻勢中,僅在九天內,法軍就被德國打死了10萬人。

    現在事情已經過去許多年了,再來分析曾國藩的高瞻遠矚,曾國藩打仗並沒有急於求成,他沒有速戰速決的準備,深挖壕溝最初的目的是保護自己,要知道曾國藩在起初的戰鬥當中接連失敗,已經對太平軍產生了恐懼。

    在保護好自己之後,曾國藩進攻太平軍也不是採取的血拼方式,而是逐步圍困太平軍這樣也讓自己的軍隊減少損傷。最終耗盡太平軍的糧草,然後採取全面進攻的方式剿滅太平軍。曾國藩的這套戰略眼光,以今天的軍事思維來看也是非常英明的。

    可以說曾國藩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雖然表面看起來比較呆板,但實則充滿了大智慧,怪不得曾國藩後來被評為了滿清四大名臣之首。

  • 2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沒多厲害,這只是適合他和湘軍的打法,在當時管用,換個時間和地點就抓瞎了.

    湘軍是封建募軍,靠的是賞金和刑罰維持軍紀,士兵沒有主動執行復雜戰術的能力,所以這一套管用,湘軍中如果指揮官能耐大,他就把這一套扔到一邊.比如多隆阿和鮑超就不用這套戰術,他們才是湘軍中真正的戰術高手.多隆阿是陳玉成的剋星,而鮑超則擅長對付李秀成,陳玉成和李秀成面對他們兩人總是敗多勝少。多隆阿在太平天國戰爭時期最著名的軍功就是安慶之戰,以五萬人擊敗了陳玉成手下十幾萬大軍.多隆阿以湘軍水師1萬多人負責封鎖水路,自己親自帶著兩萬多人連克石牌、太湖、潛山和樅陽四個據點。面對兵力佔優的陳玉成,多隆阿可沒打呆仗.在18690年2月24日的戰鬥中,多隆阿用三面急攻的戰術擊敗了陳玉成。在隨後的潛山之戰中,多隆阿又讓潛山縣令當了勇士,堵住了陳玉成的後路,順利完成了對陳玉成的三連勝。在安慶之戰中打呆仗的是摘果子的曾國荃,曾國荃帶著萬餘湘軍新兵在安慶城下建造壁壘,用挖地道埋火藥的方式殺進了安慶.鮑超能善於衝鋒陷陣,手下敢玩命會玩命.鮑超發明了“進步連環法”射擊法,打仗時軍官都領頭衝鋒.

    .

  • 3 # 不沉的經遠

    曾國藩的“扎硬寨,打呆仗”純粹是他沒有多少軍事才能,沒法和太平軍玩計謀不得不採用的下策,哪有什麼厲害可言。

    曾國藩是晚清名臣,他最大的功績就是組建湘軍,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不過曾國藩能成功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並非因為他的軍事才能有多高。曾國藩練兵參考的是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他的湘軍無論是編制還是裝備都依然是舊軍隊那一套,和清軍相比並沒有實質上的區別。

    湘軍比清軍強的地方,一個是曾國藩招兵時都是選擇老實本分的農民,比較聽話服從命令,不像八旗綠營那些老兵油子打仗時會耍滑頭。

    第二個是湘軍的軍餉高,差不多是綠營兵的兩倍,此外剋扣比綠營兵少,賞格高,士兵到手的錢多,對那些出身窮苦的農民來說吸引力大,因此士兵打仗時積極性更高,肯賣命。

    第三個就是湘軍都是軍官自己去募兵,招來的大多是同鄉,彼此之間熟悉。

    這樣組成的湘軍戰鬥力雖然在古代也只能算中等,但是太平軍畢竟只是一群武裝農民,戰鬥力更差,所以正面交戰湘軍也是勝算挺大。

    然而太平軍擅長機動作戰,在戰鬥中往往不斷運動。清軍經常打仗時不是中了埋伏,就是被太平軍回馬槍殺個措手不及。

    曾國藩原本只是一個書生,半路出家練兵打仗,軍事方面他只是一知半解,面對太平軍的這種機動戰術既不能識破對方伏兵,也不知道對方什麼時候會殺回馬槍。曾國藩吃了幾次虧以後想出了一個最簡單的破解方法,就是不跟太平軍打運動戰,採用“扎硬寨,打呆仗”的戰術和太平軍慢慢耗。

    所謂“扎硬寨,打呆仗”,就是湘軍每到一地就必須挖深壕壘高牆,挖六尺深的壕溝,修八尺高的圍牆,修築一座堅固的營寨。然後湘軍輪番休息,保持足夠的部隊警戒,以防止太平軍來偷襲。這麼一來太平軍固然沒法襲擊湘軍了,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就是湘軍要花費大量時間修築營寨,部隊的機動力大幅度下降。

    不過這對曾國藩來說也不是問題,因為他根本就不跟著太平軍亂跑,而是朝著太平軍的要點慢慢一路修營寨修過去,絕不冒進,不在於機動性差。然後到了太平軍據守的城池下湘軍還是繼續狂修營寨,一直修到把整座城市圍死,守軍出不去,援軍進不來為止。

    這樣太平軍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攻擊湘軍的營寨,打破對方進攻節奏,要麼就是等湘軍慢慢把城池困死,然後再去進攻下一座城市。不管哪一種選擇,太平軍都只能和湘軍硬碰硬,而這正中了曾國藩的下懷。他畢竟有清朝的支援,總體實力和資源要比太平軍雄厚的多,根本不怕拼消耗。

    就這麼湘軍陸續圍死了安慶、九江等城市,並最終圍死了天京,擊敗了太平軍。

    這種戰術雖然有效,不過太耗費時間。湘軍攻城都是以年為單位,過於呆板。左宗棠就曾經嘲笑曾國藩這種戰術“每苦鈍滯”,根本看不上眼。而李鴻章也同樣看不上“扎硬寨,打呆仗”這種呆瓜戰術,他選擇了給淮軍裝備洋槍洋炮,以火力取勝。

    所以“扎硬寨,打呆仗”只是曾國藩軍事才能有限下的無奈之舉,談不上有什麼厲害。

  • 4 # 未濟

    這句話是曾國藩自己說的,曾國藩給同治的上書中寫道“十餘年來,但知結硬寨,打呆仗,從未用一奇謀”。這不是曾國藩謙虛,而是在實戰中總結出的經驗。

    一紮營壘以以利攻守,二慎拔營以防敵襲,三看地勢以爭險要,四明主客以操勝算。穩紮穩打雖然笨拙,但是卻有效,這是在打輸了很多次之後才有的深刻體會。

    曾國藩是戰壕戰的發明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西方採用了這種戰法。壕溝須一仗五尺深,愈深愈好,上寬下窄。壕中取出之土,覆於二丈以外,不可太近,不可堆高,恐大雨時土流入壕中。花籬用木須粗大,約長五尺餘,埋土中約深二尺。曾國藩的方法看似不靈活,沒啥軍事指揮能力,但卻有用,實用是第一位的。

    楚軍營規,無論調撥何處,事勢緩急,仍守古法,日行三四十里,半日行路,半日築營,糧藥隨帶......是以用兵十餘年,卒能成功,為其能自立於不敗之地,致人而不致於人。這句話道出了精髓,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中心思想就是一個穩字,在沒贏之前先不能輸,至少儲存了力量。

    曾國藩也知道這個辦法有太多不足之處,雖然穩了,但是也耽誤戰機,在打捻軍的時候,曾國藩就讓諸將“疾驅以赴事機,不能再守前規”,但是效果很不好,最終捻軍也是李鴻章和左宗棠二人平定的。

    如此做的前提是有機動部隊,不能全部都和太平軍這樣死磕,湘軍有塔其布,李續賓,鮑超這樣的猛將,可以四處救火,這樣主力死磕的戰法才有用。而且這樣死磕,打仗慢,成效慢,需要穩定的補給,胡林翼在後方源源不斷地送兵送糧,水路運輸暢通。彭玉麟水師一直佔據上風,太平軍的水師無法切斷湘軍的補給,而且自己還被封鎖。安慶之戰和九江之戰,太平軍後期都是缺乏補給。所以曾國藩的這個戰法也是疲敵之計,前提是要有充足的補給,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曾國藩軍事才能確實有限,太平軍中有很多優秀將領,但是笨人有笨招,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至少不會輸的太慘,曾國藩等來了太平軍的內亂,靠著強大的資源補給打消耗戰,立於不敗之地,等待敵軍有變,再伺機而動,雖然是被打怕了,但是這招確實是奏效了。

  • 5 #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

    欺負欺負農民軍而已,在當時的現代化軍隊面前,這種戰術和打法純粹就是找虐!

    可以說太平天國時期,湘軍所謂的“結硬寨、打呆仗”的戰術方針,完全是建立在自身戰鬥能力不足下的一種保守軍事打法。缺乏野戰能力,正面對抗信心不足,於是便衍生出了這種以守代攻,步步為營的進攻方式。

    事實上,這並不是曾國藩時代獨創的軍事戰術,而是在北宋末年以及明朝時期,中原王朝對抗北方少數民族時所經常採用的戰術打法。避開損耗甚大的正面野戰,以修建堡壘的方式逼迫對手主動進攻,透過堅固的堡壘給對方以重大殺傷,削弱敵軍的戰鬥力,最終在給予致命的一擊!而湘軍的這套戰術能在太平天國時期發揮到極致,也與太平軍在軍事上的劣勢和戰場形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1854年隨著田家鎮戰役的失敗,太平天國的主力水軍幾乎損失殆盡,長江等主要幹道逐漸開始被清軍的水師所控制,在水路道路通暢的情況下,曾國藩採用了沿江行進的軍事方針。由於湘軍在創立初期形成了陸(約一萬人)、水軍(約5000人)兩大兵種,考慮太平軍失去了對水路的控制力,以及儘可能發揮湘軍水師的優勢,曾國藩麾下的湘軍從湖南武昌出發,順長江中游直下,水師在江面上不斷向下遊掃蕩,陸軍緊貼著長江向下遊前進,每停留一處便掘壕溝建營寨,遇到太平軍的軍事據點更是採用同樣的方法進行圍困,以此削弱和殺傷太平軍的戰鬥力。

    當然,這套打法能夠發揮出極致作用,也與湘軍本身的優勢密不可分!

    1、由於始終控制著水路,且陸軍其中一個方向被水軍控制,保證不被太平軍所騷擾,湘軍不斷順江直下,卻可以避免其從始到終不被太平軍所包圍。

    2、由於湘軍1854年才初步建立,由於建立時間較晚,正面作戰能力不足,採用保守防守的方式,反而可以揚長避短!

    3、由於湘軍建立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支援,曾國藩胡林翼等人有足夠的渠道製造和引進制式武器裝備,例如1855年15000湘軍正式編練成功,火器比重已超過50%以上。水師所裝備的火炮、劈山炮大量從歐洲訂購,儘管此時洋務運動還未開展,但湘軍在火力打擊和武器裝備的精良程度方面,已經完全對太平軍形成壓制。

    尤其處於防守的局面下,湘軍的遠端殺傷能力更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

    1861年安慶保衛戰,最後的決戰時刻,陳玉成率主力向湘軍的防線發起總攻,一天之內包圍安慶的上萬湘軍就打光了50萬發鉛子(火槍子彈),近20萬斤火藥,但湘軍在龐大的消耗之下,仍然彈藥儲備充足。也正因為有著強勁的火力打擊,太平軍在一天之內就傷亡過萬,而湘軍的死亡人數不足百人。

    然而,這套打法一旦脫離水路,尤其是面對其戰術打法能力更強的國外新式軍隊,等待湘軍的就剩下了死路一條!

    1958年三河鎮之戰,湘軍著名悍將李續賓率領6000湘軍官兵脫離長江水道,進入長江以北的安徽境內縱深上百里,利用李續賓失去水路掩護的機會,太平軍調集十幾萬大軍在三河鎮將李續賓的6000湘軍包圍,由於脫離了湘軍的大本營,曾國藩聞訊後無法及時展開救援。縱然李續賓仍然延續了堡壘打法,但在四面八方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堅守許久的湘軍營寨最終還是被攻破,李續賓和他的6000將士全軍覆沒。

    如果說三河鎮之戰,湘軍在全軍覆沒之前堅守了許久並給太平軍造成重大傷亡,然而到了30多年之後的甲午戰爭時期,面對完全達到世界一流水準的日本陸軍,湘軍的這套打法直接走向了崩潰。

    1895年3月,日軍進攻遼東半島的牛莊,5700多名湘軍在此防守,他們仍然採用了傳統老式的戰術——挖掘壕溝、修建堡壘,然而,在火力更強大的日軍面前,這種固定陣地簡直就是活靶子!日軍動用各型火炮59門,迅速壓制了防守牛莊的清軍炮兵陣地的12門火炮,整個牛莊陷於一片火海。日軍採用遠距離炮擊,近距離火力壓制再用炸藥包引爆的戰術打法(數十年後的解放戰爭時期,我軍也經常採用此打法),僅用一天時間就將湘軍防守的牛莊陣地夷為平地,湘軍死傷被俘3000多人,日軍僅傷亡398人,損失比達到了驚人的8比1。

    所以這套所謂的優秀戰術,在現代新式軍隊面前完全就是個笑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年了,你所在的地區有哪些特色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