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羅大千
-
2 # 大老二爺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說起李世民的後代,懷集縣冷坑鎮有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後裔。據《珠堂李氏族譜》記載,唐朝有十四位皇帝,都是李氏老祖宗。從李氏受姓一世祖李利貞開始算起,唐朝第一位皇帝唐高祖李淵、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及至高宗李治、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肅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適、順宗李誦、憲宗李純、宣宗李忱、懿宗李漼、昭宗李曄、哀帝李拀,分別是李氏第五十七至七十世祖,而懷集冷坑開基始祖李什八則是第九十世祖。
“懷集縣冷坑鎮有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後裔!”近日,有讀者向記者報料,冷坑鎮有4萬多李氏後人,而他們很少提起自己是大唐皇帝后裔的身份。冷坑鎮譚福村委會譚拱村民李初愛老先生,是該鎮李氏理事會推選出來的官傘保管人,記者來到他家,他先拿出一本《珠堂李氏族譜》,“祖先有誰,上面全有記載”,李初愛說,唐朝有14位皇帝,都是李氏老祖宗。“如果從冷坑開基始祖李什八算起來,我是第25世,如從李氏受姓一世祖李利貞算起來,則是第115世了”,李初愛說,如從唐太宗李世民算下來,他是李世民的第57代嫡孫。冷坑李氏理事會會長李浩林帶記者來到去年新修建起來的李氏大宗祠,記者見到,祠堂牆上有一大理石雕刻的序言榜,上面清清楚楚地介紹道:“始祖李什八,原籍福建上杭,乃隴西堂大唐皇帝世民三十二代嫡孫”。
高淳縣淳溪鎮有一個村落,這裡聚居了一部分唐太宗的後人,因為家家都姓李,久而久之形成“李家村”。從第一代李氏家族成員定居在此開始,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村民中許多人都知道自己是皇室後裔,唐朝的故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豐功偉績,讓他們津津樂道。
根據宗譜的記載,漢景帝時李家就出了個驃騎都尉李廣,李廣一生戍守邊關,與匈奴七十餘戰,因為李廣行動快,箭法精,忽來忽去,叫人摸不準他的路子,匈奴人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飛將軍”。 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也是這套家譜中記錄的李家第24世子孫。 宗譜中記載:“諱淵,字叔德,襲封唐公,隋末起兵,受恭帝禪國號大唐,廟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唐高祖在位9年後,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得以立為太子,而後繼帝位。 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他勵精圖治,出現了天下昇平的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這套族譜對李世民的情況也進行了詳細記錄,宗譜記載:“諱世民,高祖次子,初封秦王。唐得天下,勘定禍亂,削平偕偽,皆其功也。高祖因傳位焉,廟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唐懿宗去世後,太子李儼即位,是為僖宗,在位15年,後唐昭宗李曄即位。 李曄也是懿宗的兒子,僖宗排行老三,昭宗第七。 唐昭宗是一個悲劇性的皇帝,此時的唐朝已經積重難返,迴天無力。昭宗所做的,只能是勉強使大唐多存在了幾年而已。 而高淳李家村人就是唐昭宗的子孫。 想把這些家譜傳下去 從家譜記錄來看,唐昭宗的重孫就是李德鵬。而現在高淳李家村人是以李茂學為始祖的,李茂學的祖先從家譜中可以清楚地查閱到,李茂學的祖宗是唐昭宗的重孫李德鵬。 李茂學是李氏家族的第54代子孫,也是高淳李家的第一代,屬李世民一脈相傳的正統後代分支。 宗譜記載中有這樣的文字:“茂學,行區入遷溧水俞家灘,即今分隸高淳縣老莘圩蓮溪村。”據李建峰解釋,唐滅亡後,李氏家族許多子孫被迫分散,到處都有李家後人。其中李茂學這一支流落到溧水俞家灘,當時高淳和溧水還沒有分開,俞家灘也就是後來的高淳縣老莘圩蓮溪村,因此他們這一支被稱為“蓮溪李氏”,修的宗譜也被命名為“蓮溪李氏宗譜”。 他還解釋,蓮溪村也就是現在的高淳李家村。 李建峰的爺爺李維化在家譜中亦有記載,是作為最終的輩分名單出現的。李維化是第71世,由此算來,李建峰應當為李氏家族第73世。若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算起,李建峰就是李世民的第48代子孫。 從家譜上的記錄看,這套家譜在清朝和民國都曾經重修過。 但從民國以後,家譜就沒有重修過,時間長了,由於紙質問題,已經損毀不少。李建峰覺得,他還想把這些家譜傳下去,但怕這些破舊的家譜儲存不了,因此他打算儘快修復這些家譜,並重新影印一份,讓這套家譜一直儲存下去。
-
3 # 祥子談歷史
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後人,全國各地以及新家坡等海外的李姓,許多都有族譜記載是李世民的後代。但是,歷代族譜大都因年代久遠、戰亂、饑荒災年、遷移變動等因素,幾乎都沒能留傳下來,或許在陵墓考古中會偶有發現。
然而,對於後世存在的族譜,認可的人並不多,特別是明清年間的族譜。因為,在明清那會,有個行當就是“譜匠”,專靠給人造家譜為生。例如:你姓劉,就能把你扯到劉邦身上;你姓楊,就能把你同楊家將拉到一起;你姓趙,就能把你與秦始皇和趙匡胤聯絡起來;你姓李,就算可能沒有成過家的道家學派創始人李耳(老子),也會成為你的先祖等。
同時,在後世也有此類的專門網站,幫一些想要造族譜的人,包裝出與古代帝王將相有關的族譜出來。
因此,李小龍、李嘉誠、李光耀(前新加坡總理)、李登輝(前臺灣地區領導人)等人,都說自己是李世民的後人,但究竟有幾個人相信呢?
再說,李姓畢竟是中國的第一大姓,約佔全華人口的8%左右。所以,認為自己是李世民後人的李氏家族有點多,也就並不奇怪了。
不過,關於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巖、新文化運動先驅胡適等人是李世民的後人的說法,卻有極高的可信度。
2010年,據昭陵考古發現的皇家族譜記載,唐昭宗李曄也是李世民的後人。天佑元年(904年)三月,朱溫(唐僖宗賜名朱全忠,梁太祖)發動叛亂之時,唐昭宗為避免宗族遭到叛逆斬盡殺絕,擔心無人繼承香火,隨將何皇后剛剛所生的小皇子託付給年過花甲的心腹近侍金紫光祿大夫胡清(人多稱胡三公)。
接著,胡三公便帶著皇子悄悄回到了老家安徽歙州婺源縣考水(又名考川),隱居下來。
同年八月,唐昭宗被朱溫指使親信蔣玄暉等人殺死於洛陽。同時,唐昭宗的諸皇子以及德王裕等九個親王也被縊死在九曲池畔。最後,朱溫又將唐朝末代皇帝李柷毒殺。至此,李世民的直系後人幾乎都死於朱溫之手。
逃到老家的胡三公,為了避開朱溫的耳目,隨將小皇子隨身附帶的皇族信物收藏起來,並給小皇子取名為胡昌翼,意為感恩胡三公的翼護之恩。
隨後,胡三公將胡昌翼當成自己的兒孫,精心撫育、傳經授道。
同光三年(925年),到了後唐莊宗李存朂時期,22歲的胡昌翼參加以《易經》為主的“明經科”考,高中第二名進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榜眼”。這時,胡三公才說出了胡昌翼的身世,並將他的皇族信物一併歸還。
此後,胡昌翼不願折節侍奉他國之君,隨退出仁途,隱居鄉間,開設“明經書院”,講學施教,並主攻明經理學和經學研究。最後,成為一代儒宗,人稱其為“明經公”。
不久,鄉里人都知道了他的身份,暗地裡稱胡昌翼為太子。因此,後世有“明經胡”始祖胡昌翼和“李改胡”的說法。
後來,胡昌翼歷經五代十國紛爭,宋太祖、宋太宗兩朝,直到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十月去世,享年96歲。
至今,婺源考水古村外的胡昌翼墓,雖經一千多年的歲月,但依舊完好。
胡昌翼死後,留有三子,延進、延賓和延臻,其子嗣也一直延續到墨業始祖胡天注、紅頂巨賈胡雪巖、著名哲學家胡適等這一代。因此,可以說他們都是“明經胡”的後裔子孫。
只不過,胡雪巖的直系子孫大約有200餘人,幾乎無一人繼承祖業經商,也無一人從政,基本分佈在海外的7個國家,多數從事文教和自然科學領域的工作。如:第五代孫胡筱梅曾獲得陳毅市長簽發的“上海市第一屆優秀教師”、“上海市第一屆三八紅旗手”稱號。
而胡適的長子胡祖望,曾擔任中國航空公司的工程師、臺灣駐美國機構經濟參事等職務;其孫(胡祖望與曾淑昭之子)胡復,1978年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後任美國勞工部爭議司司長。
雖說,在修訂族譜中,有個偉大的先祖,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子孫後代的奮鬥動力。同時,一族之人擁有同一個族譜,也能令同族之人攜手共進,合作共贏。但是,這些只不過是表象的形式罷了,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每一個人的努力,才能壯大整個華夏民族的這個大家庭,而不僅是一家一族的興旺。
回覆列表
宋朝宰相李綱是唐朝睿宗皇帝李旦的長子寧王李憲的後裔。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家族修家譜時,根據以往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老家譜,修了新家譜;具體家譜名稱是:《隴西皋門李氏宗譜》,你可以在網上用《隴西皋門李氏宗譜》+李震濤這個名字百度一下,浙江省金華市蘭溪縣的李震濤是李綱長子李儀之的後代.
另外根據岳飛的子女數量以及他們的命運多舛,並且考慮到元宋易代、明清易代對於他們與我們家族的人口數量影響,現在岳飛的後代已經超過了一百萬人考慮,我們李綱後裔家族人口數量只會比這個更多,個人猜測應該有一百多萬人了罷。
“盛唐氣象”,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驕傲,也是李姓家族史上燦爛的一頁。但考察李唐宗室,在武周代唐前後的短短30餘年(公元674年-公元705年)時間裡,創造盛唐輝煌的唐太宗李世民的諸子很多則遭到了迫害和殺戮。
唐太宗共有14子。太宗第二子,楚王李寬早卒。太宗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五子李佑,在太宗在位期間因謀反罪被廢為庶人,先後死去,高宗李治即位後,初受制於長孫無忌,後受制於武則天。太宗諸子幾乎被這兩個政治強人屠戮殆盡。
太宗三子吳王李恪,被長孫無忌藉機處死,六子李音被黯為庶人,七子李惲被誣告謀反而自殺。公元655年,高宗廢王皇后,立武氏為皇后,唐高宗自顯慶(公元656-661年)後,患風疾,百官奏事,常令武后參決。這樣,當高宗在世時,實際權力就已經落入武氏之手。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故。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武則天第三子)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后被尊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次年二月,武則天將中宗廢為廬陵王,另立李旦(武則天第4子)為皇帝,是為唐睿宗。此時,垂簾聽政已不能滿足武則天的權勢欲。她重用武氏,並追尊武氏五代祖。武氏將要代唐的意圖已日益顯現。面對此種情況,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貞及其子衝起兵反抗武則天。越王李貞。自幼善騎射,通讀文史書籍。很有領導能力,武則天臨朝,加授李貞為太子太傅,擔任蔡州刺史。然而從那時起,他就迫切感到李氏政權已受到威脅,於是聯合部分高祖之子及長子琅琊王衝等秘密有匡復李唐皇室地位之志。然而,李貞父子及李氏諸王起兵反對武則天,為的是維護李唐宗室的私利,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起兵不久便為武則天派兵正ya而失敗。
越王李貞父子起兵反對武則天失敗之後,李貞在兵臨蔡州城之際,飲藥而死,其長子衝、三子倩,少子規兵敗身亡,子溫減死流放嶺南,不久而死。二子定淮公愷則由蔡州帶極少數隨從往南奔逃至固始南部山區隱匿。因越王貞事件被誅連的還有太宗第十子李慎,第十四子李明,至此太宗諸子中在朝中安全生存的已是廖廖無幾。
越王李貞之子,定淮公愷避難固始南部一事,在《新唐書》及《舊唐書》暫未見明確記載,但在《錫山李氏世譜》及《毗陵李氏宗譜》則有清晰記載:“武后垂拱戌子之秋,與琅琊王衝憤其僭幹天位,欲議匡復,事不成而死。於是屬籍悉見誅竄,而敬王次子定淮公愷析居光之固始”。光緒二十一年,固始南部山區《固陵李氏宗譜》則稱 “華陽李氏,世代淵遠,歷史悠久。其始祖諱重山字仰,出生於上唐肅宗時代,住蓼邑南鄉華陽山阿李家老灣。為人有謀略,才智機敏,家資鉅富,公正爽直,積善好施,以故厚德載福,其子孫綿延,經唐至宋越元及明以至今日,土著於斯,迭歷治亂興衰,滄桑變化而子孫衍椒蕃枝分葉布,號稱華陽望族。相傳黃巢之亂,其裔孫有人遷閩落戶開支發達,戶口段繁。宋元明代時有往來。況且歷千年墓冢尚存。仰山廟茂軒昂,屋舍儼然”。
唐代之光州固始縣,南至大別山山南,北接息縣,據蔡州治所僅100多華里,在武則天派兵圍剿蔡州之時,次子定淮公愷向南跨過淮河,進入固始南部華陽山藏匿避禍當屬情理之事。至唐玄宗時代,由於歷經武韋之亂,玄宗李隆基改變了對宗室的政策,皇子皇孫不再治官臨民,只是提供豐厚的物質待遇而供其享用,故史書不再記載皇室子孫。所以唐肅宗時,愷公裔孫仍住在原地繁衍為固陵之旺族,而不為史書所記.
固始南部屬大別山(古亦稱衡山、石額山)向北綿延的部分,山林茂密,土地肥沃,山水形勝宜於人居。從垂拱四年(公元688年)至黃巢之亂近200年的時間,愷公裔孫已在固始南部(今祖師、陳淋、武廟)發展成李氏巨族,分莊於固始南部方園幾十裡的地方。今固始祖師廟,相傳是李氏祖廟,祖師爺則傳為“李唐宗室”,其側有仰公廟,是為紀念李仰公而建。舊有楹聯“敦睦華陽繁玉柱,隴西閩南衍金童”。祠堂原有南方李氏祭祀贈送的香爐。鑄有“大明宣德”字樣。1938年9月,日軍焚燬仰山廟,香爐亦下落不明。
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王仙芝、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戰爭暴發,並席捲全國。當時,與固始相鄰的壽州王緒等亦起兵自擁。祖居固始東鄉的王潮與第王審邽、王審知以才幹聞名,鄉民稱之曰“三龍”。王緒將“三龍”之母董氏挾持軍中,要“三龍”招眾起義。在“三龍”的號召下,固始鄉民紛紛加入義軍。作為固始旺族的愷公後裔,很多人加入到王審知兄弟率領的義軍,南遷入閩。比較著名的有李泳、李盈、李晦翁、李仁遇等。
以李泳為代表的愷公後裔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得到了迅速發展。據毗陵《李氏宗譜》記載:“泳避亂徙家邵武。迨五季時,有諱光遠者事閩,官尚書。生浚,拜司徙。浚生僧護,贈少保。僧護生太保賡,僑家無錫。賡生中大夫右文殿修撰累封衛國公夔、李綱、宋代名臣,去唐末不遠,上溯唐祖翔實。綱有七子,長儀子,次宗之,三集之,四貴之,五子(早喪,亦說嗣出),六子茂之,七之秀之。
李貴之長子李燔,又名奎公,又名文宿、別名傑,號興隆。官至宋朝樞密副使,因受奸臣陷害,改名李奎。金兵入侵時,攜子孟遷居江西贛州石城。李孟(又稱奇公)又名孟佑,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金德、水德後裔由江西遷至安徽,河南等地,土德公後裔則留居江西,木德、火德後裔由寧化石壁遷居福建上杭,又從福建上杭遷徙廣東梅縣等地,遍佈海內外。
李火德被公認為南方李氏的大始祖,現居於臺、港、澳及東南亞的李姓華人多是李火德的後裔,人口已近600萬人。名人輩出,星光燦爛。據載,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臺灣前地區領導人李登輝、華人首富李嘉誠等都是火德公後裔。
固始,既是愷公避難再生之地,也是火德公祖根之地。宋元之際,固始飽受戰亂,居民向南北遷徒者無數,縣無治所,只是到了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才恢復縣治。遠走他鄉的先民又“還本”、“歸居”。很多愷公後裔又再次回到祖居之地。這在遺存的族譜中可見端倪。如今,固始李姓人口逾14萬人,佔全縣人口的8.5%以上。慎終而追遠,這不能不說是愷公福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