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慕鄉關
-
2 # 小倩的蜂蜜
看過《明朝那些大夥事兒》的人,都會看過當年明月老師對於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等人性格的分析。
我越發的開始覺得性格決定命運。
他們三個都是梟雄,這不假,但是陳友諒和張士誠是梟雄,但也只是梟雄。
只有朱元璋才能是主宰天下的雄主。
陳友諒,這個人的上位,是被別人不齒的。他的上司叫徐壽輝,他殺了徐壽輝、殺了丞相自立為皇帝,該國號天完為漢。年號居然為大義。多麼的可笑。
由於他得位不正,所以上下互相猜忌。陳有諒面對不少忠於徐壽輝的將領叛變,上下互相猜忌,不少天完將領如傅有德、丁普郎等都率部轉投朱元璋。面對嚴重的離心傾向與控制、反控制之間的矛盾,令陳有諒無法安定內部矛盾。
再說這個人有多殘暴,鄱陽湖受挫被圍後無計可施,以殺朱軍俘虜洩憤。這種殘暴、無法剋制本身衝動的性格導致他缺乏人心擁護。一個心懷天下的人,應該有大肚能容的態度,不行。
張士誠是個商人出生,做什麼都自覺得在做生意,愛佔便宜,不吃虧。
在陳友諒和朱元璋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他居然就站在站臺上看戲,以為真的會兩敗俱傷,呵呵,三國為什麼會穩固那麼多年,就是因為勢力的此消彼長的均衡,天下哪有永遠的朋友,哪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他的眼光短淺,心胸狹隘。而他心中的利益,僅僅是那種蠅頭小利。
所以朱元璋在消滅掉陳友諒以後,轉身就是給他致命的打擊。最終被朱元璋抓位俘虜。
相比較與張士誠的死法,失敗,我更加推崇陳友諒的轟轟烈烈、奮不顧身。
-
3 # 懶洋洋不睡覺
是梟雄,卻生不逢時――題記
陳友諒、張士誠都是當世之豪傑,且起義比較早,首先佔有一席之地。他們作為朱元璋的鄰居,也是朱元璋最可怕的對手。
張士誠,職業是販私鹽,他為人仗義,樹立極大的威信,結交了好多販賣私鹽的兄弟。因反對元朝統治者的壓榨,於是起兵謀反了,走向了一條血路。
然後透過一場艱苦卓絕的戰役――高郵之戰決定了其地位。
陳友諒,出身於漁民,身份卑微,努力讀書也只混了元朝政府公務員,因不滿社會,參加了起義,搭上了起義的順風車。
他確立歷史地位也頗有色彩,先是殺死倪文俊投靠徐壽輝,又殺死徐壽輝自立為王。
一山不容二虎,這話一點不錯。因各自有各自實力,都要掙個你死我活。
攻打陳友諒,相比於張士誠,他可不是省油的燈。對抗階段陳友諒展現出心狠手辣,朱元璋展現足智多謀。他倆交戰分為兩階段:
第一次在江東橋,陳友諒被玩了一下,損失兩萬多人,以及一百多條船。陳友諒被惹怒了,發誓要剿滅朱元璋。
又造了新型武器。
洪都之戰,堅持!
鄱陽湖之戰,一決生死。此次大戰持續三十六天,血染成河,染紅了鄱陽湖。久久持續,他的力量薄弱了,也失去了民心。終以陳友諒全面失敗告終。
他壞事作盡,但從來敢作敢當,自始至終,沒有妥協,也是真英雄也!
攻打張士誠,張士誠兵力多於朱元璋軍。兩者都有所準備,攻打異常激烈。朱元璋派王牌將領――徐達,常遇春,一路猛將猛如虎,直接幹掉張士誠的兵力,張士誠一敗塗地。
但張士誠被俘時,言語不屈服,神情不色不變可謂真英雄也!也許是生不逢時吧!也或許他們換其他朝代都能有所作為,但歷史就是歷史,成功者只有一個。但毫無異議,他們都是一代梟雄。
-
4 # 鐵馬冰河wu
元末天下大亂,乞僧朱元璋投入了由郭子興領導的淮西紅巾軍 。後來,羽翼漸豐的他乘勢而起,毅然加入到了群雄爭霸、角逐天下的激烈競爭中去。
戰爭的形勢瞬息萬變。當朱元璋佔據了應天府(今南京)及周邊地區時,擁有強兵、雄踞東方的張士誠則佔據了以平江(今蘇州)為中心的太湖流域以及長江三角洲等大片富庶地區。而徐壽輝、倪文俊、陳友諒等梟雄則獨霸長江以西,所控制的地盤包括湖北、湖南、江西的廣袤地區。與張士誠、徐壽輝、陳友諒等兵多將廣、地盤廣大、財力雄厚的割據勢力比起來,後起之秀朱元璋則明顯弱小許多。
湖北紅巾軍首領徐壽輝屢遭覬覦其權的部下暗算。徐壽輝本是一布販子,後投入紅巾軍。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 他在湖北蘄水(今浠水)登基稱帝,國號天完(名號不太吉利)。於是,在湖北紅巾軍內部,他頓成眾矢之的。
徐壽輝的部將倪文俊原是黃陂漁夫出身,此人脾氣火爆,驍勇好鬥,典型“九頭鳥”性格,人稱“倪蠻子”。加入紅巾軍後,倪文俊衝鋒陷陣,渾不怕死,勇悍異常,屢立戰功,他曾經率部連克荊、襄、鄂、潭等十餘州郡,並施火攻燒燬元威順王寬徹普化的船隊,擊潰元朝水軍,俘虜並誅殺威順王諸子,霸佔王妃,一時間威名赫赫,盡人皆知。
倪文俊自恃有功,專橫跋扈,就連天完帝徐壽輝也不放在眼裡。至正十三年(1353年)倪文俊乘紅巾軍戰事受挫 、徐壽輝被迫遷都漢陽之機,用武力挾持徐,遂大權獨攬。不久,他又率親信在漢陽發動兵變,企圖除掉徐壽輝自立為帝,徐壽輝有所警覺,加強了戒備,倪文俊見陰謀敗露,率部出逃,不久就被另一悍將陳友諒殘殺。
元至正十八年(1358),天完帝徐壽輝被陳友諒軟禁於江州(江西九江),他的親信部將、侍從全被處死。陰險狡詐的陳友諒比兇狠蠻橫的倪文俊更厲害,他深知憑自己的實力還不足以完全取代徐壽輝,於是逼迫徐壽輝遷都江州,仿效曹操來他個“挾天子以令諸侯”之事,他自稱漢王,設王府百官,逐漸統轄湖北紅巾軍。
兩年後,陳友諒率軍攻克長江咽喉太平(安徽當塗),打通了進軍長江下游的大門。自認為羽翼豐滿,江南唾手可得的陳友諒,不再有所顧忌,他迫不及待地遣心腹用鐵器撾殺徐壽輝。這位屢遭部下暗算的農民領袖終於沒能逃過此劫,哼都來不及哼一聲就倒在血泊裡死去。與此同時,陳友諒急不可耐地在採石(安徽當塗附近)五通廟登基稱帝,改國號漢,建元大義。
陳友諒建漢稱帝后,立馬和張士誠合謀共同舉兵,攻擊盤踞應天的朱元璋,企圖順長江而下一舉殲滅朱元璋的軍隊。
張士誠是私鹽販子出身。他的麾下大部分都是鹽梟、鹽丁、中下層地主、小商人,以及部分潰散元軍士卒和窮苦農民。這些人不堪忍受元廷的殘暴統治,揭竿而起,攻城掠地,打仗十分勇敢,初起時氣勢很盛。然而,以張士誠為首的領導層卻胸無大志,既無遠大目標又患得患失, 他們佔領江南後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生活腐化得很。
史載,自封吳王的張士誠毫無長遠打算,也沒有主見。雖然他起兵後給元軍以沉重的打擊,但群雄逐鹿、大事未定時他卻懶得打理政事,終日和一幫江南富紳、投機文人混在一起,談古論今,舞文弄墨,附庸風雅,只圖感官享樂。在他的影響下,他屬下的文武大臣們爭相買田置地、修葺園林,玩古董,養戲子,整日尋歡作樂,完全喪失了鬥志。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邀約張士誠共同舉兵討伐佔據應天的朱元璋,張卻猶豫不決,打算觀望觀望,沒有立即出兵響應。陳友諒等不及了,他親率漢國水陸大軍(對外號稱60萬)圍攻洪都(南昌),後又集結無數戰船,浩浩蕩蕩順長江開進鄱陽湖與元璋決戰,欲畢其功於一役。
《明史》載,鄱陽湖戰役持續了整整36個日日夜夜,朱元璋親自披掛上陣,晝夜和將士們並肩作戰在一起。 白天他揮舞旗幟,夜晚則燃起燈籠,沉著冷靜地指揮,數次遇險而不慌亂,以身作則,激勵將士們以弱擊強,浴血苦戰。他乘坐的指揮艦數次被擊中、擱淺,馬上換船繼續指揮作戰。到這年8月,陳友諒軍中彈盡糧絕,於是不得不從湖口拼命突圍,朱元璋順流乘勝追擊,至涇江又惡戰一場,陳友諒被流矢擊中斃命,其麾下猛將張定邊保護少主陳理狼狽逃回武昌。
次年2月,已稱吳王的朱元璋率師直搗武昌,因勇將張定邊已看破紅塵,遁入空門,陳理無力再戰,被迫獻國請降,由陳友諒親創的漢政權灰飛煙滅,湖廣、江西等地被朱元璋納入版圖。
朱元璋消滅了陳漢政權後,又開始向盤踞東方的張士誠發起攻擊。1366年底,朱元璋大軍逐步攻取了“偽吳”所屬的各城鎮後,將其都城平江(蘇州)圍得如鐵桶一般。張士誠的軍隊在富庶的江南一帶過慣了安逸的日子,戰鬥力遠不如陳友諒,其部將呂珍、李伯升見元璋大軍圍城,意志崩潰,先後率部投降。平江城城池堅固,很難攻克。海寧人葉兌獻上“鎖城法”,意思是在城四周築起長圍,在其上搭建三層木塔,在塔頂架上弓弩、火銃、鐵炮,日夜轟擊不休。朱元璋依計而行,不久城破,張士誠在絕望中自縊而死。
朱元璋將長江中下游的大片地區收入囊中,又揮師南進,制服了稱雄浙東的方國珍,攻滅了福建陳友定,平定了兩廣。至此,除山高路險的四川、雲、貴以外,南中國基本被他統一,他又不失時機地命大將軍徐達率精銳之師大舉北伐,和龜縮在北方的元政權展開最後的大決戰。此時的元廷在紅巾軍持續凌厲的打擊下,其內部又山頭林立,內訌不止,早就大勢已去,搖搖欲墜,瀕於瓦解了。屬於朱元璋的最終勝利指日可待。
陳友諒、張士誠等都是崛起於元末的紅巾軍梟雄,原本都有掃平群雄的機會和實力,卻因性格方面的原因或時勢使然, 均被胸懷大志、深謀遠慮、手段也更狠辣的朱元璋一一誅滅,在中國自古以來一貫成王敗寇的語境下,這兩個失敗之人只能在史書裡憋屈的作個“反面角色”了。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路】
-
5 # 季我努學社
一個人的名字之所以能在歷史上留下來,也就是所謂的留名青史,肯定不是因為它是一個人的名字。如果僅僅是那樣的話,每一個人的名字都應該被人所記住。儘管現代社會常常鼓勵留住所有人的名字,記住所有人。但是,回顧歷史,我們發現歷史只存留下來一些人的名字。這些人的名字之所以能夠被存留下來,是因為這些名字背後的人物是這件或者那件歷史事件的主要參與者。以至於我們一看到他們的名字就想到了那些歷史事件,所以重要的不是那些人,而是那些事件。維特根斯坦就曾經說過:世界是事件的組合。對於歷史學習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把抓住曾經存在過歷史事件。這些事件不僅對當時,也對後來產生著或大或小的影響。一看到歷史人物,我們應該直接聯想到的是有關於他的歷史事件。我們對待歷史人物張士誠態度也是如此。
圖1張士誠雕像
有關於張士誠的歷史事件主要是領導農民起義、歸降元朝以及被朱元璋所滅三件大事。張士誠是一名鹽商,並且存在販賣私鹽的行為。因此受到地方官兵、地方豪紳的打壓。在元末起義的硝煙在各處瀰漫之際,為了救助他的好朋友王克柔;1353年,張士誠也揭竿而起,成為鹽販領袖。張士誠與元朝的關係可以說頗為複雜。在其領導的農民起義前期,也就是起義的後一年(1354年),張士誠就有接受元朝的招安。但是,學界普遍認為這是一次詐降。持這一觀點學者主要的證據是在此期間張士誠曾四次拒元廷的招降,並對來使予以拘禁和侮辱。1357年,張士誠正式歸降元廷,受封“太尉”。1360年到1364年連續多年將糧食由海路運到元廷首都。並且對元廷的附庸國高麗也進貢遣使。可謂是歸降之誠心,天地可鑑。朱元璋起義以後,於公元1367年,攻陷蘇州城,迫使張士誠自縊身亡。
張士誠雕像
儘管,張士誠在《元史》、《明史》中的形象都屬於叛賊性質,但是民間對他的看法卻有別於正史。直到今天,蘇州仍然存在很多與張士誠相關的建築和名稱,根據學者林盼的研究,皇廢基、望市墩、桐芳巷都與張士誠有關。張士誠及其家屬的寺廟遍佈泰州和蘇州。張士誠升格為祭拜的物件,也被人稱為“張王”。
圖3張士誠畫像
參考文獻:
[1] 章采烈.論張士誠的功與過[J],上海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78-83.
[2] 王同書,陳實.試論張士誠的降元問題[J],史學月刊,1986第5期,28-32.
[3] 林盼.張士誠如何成“張王” ———張士誠民間形象的塑造與文字化的再詮釋[J],江海學刊,2012,145-154.
回答者:季我努青年會會員 章亞軍
-
6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元末梟雄陳友諒和張士誠2人是朱元璋稱帝路上的兩隻攔路虎。
首先,來看陳友諒。陳友諒有三大特點:一是有膽識。陳友諒出身於貧窮的漁民之家,因發奮讀書在元朝當過基層公務員。後來徐壽輝的起義的時候,他義無反顧的參加了,並在徐壽輝部將倪文俊手下當簿掾。後來倪文俊想殺徐壽輝取而代之,陳友諒出奇不意把他殺了送給徐壽輝獻功。其膽實可見一斑。
二是有野心。後來心狠手狠辣的陳友諒殺了徐壽輝成義軍的首領,並自立為皇帝。
三是有才華。陳友諒的軍事才華出類拔萃,發跡後,在很短的時間內攻克元朝多個城鎮,其軍事才能是無以倫比的。
四是有短板。陳友諒的缺點也不少。《明史》在評價陳友諒時,說他“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意思是說陳友諒的性格多疑,為人狡詐,多為不義,壞事幹盡,導致的後果是部眾的離心離德,凝聚力和戰鬥力不強。最後在鄱陽湖和朱元璋決戰時,他的運氣也差了點,中流矢而亡。
而元末另一梟雄張士誠的情況和陳友諒如出一轍。他也是出身寒微,因慷慨大方而頗有人緣,因才華橫溢而發跡。起義後,他將富貴人家的錢財和糧食都分給了貧窮的老百姓,並自稱為王,建立了大周政權。
然而,張士誠的致命弱點是驕奢。一邊目空一切,目中無人,另一邊驕傲自滿,貪圖享樂,不思進取。 因此,張士誠很快就被朱元璋打敗併成了階下囚。張士誠最終被朱元璋所殺,落下出師末捷身先死的遺憾。
回覆列表
陳友諒和張士誠是兩種人。
陳友諒與朱元璋有幾分類似,出身下層,利用元末天下大亂的局勢趁勢而起,有能力有計謀有眼光有熊心,很快從一個小文書成為稱霸一方的領袖,在與朱元璋決戰前,陳友諒被譽為長江流域“四雄”(朱元璋 陳友諒 張士誠 明玉珍)中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人。
但陳友諒敗了,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打仗不是下棋,敗了就的死。
陳友諒的失敗源於軍事政治兩個方面,最重要的還是軍事上的失敗,朱元璋是開國皇帝,許多人把他歸入政治家的行列,但朱元璋本身也是個傑出的軍事家,這點比陳友諒強出很多,所以可以在佔據劣勢的情況下翻盤逆襲對手。
當然,如果給軍事上的失敗找一個藉口,政治因素就不能忽略,這恰恰是陳友諒最失敗的地方。
陳雖然與老朱都是屌絲出身,但陳好歹是基層公務員,較老朱好不少,理論上來說陳的見識格局應該強於老朱(不由想起陳友諒老鄉雷軍,此處沒有任何含義純粹瞎想),但恰恰相反,由於陳的軍事能力不如老朱,陳能走到和老朱並列的地位靠的一半是能力,一半是權術,這就決定了陳在做決定用人的時候迷信自己成功的那一套,陷入了早前成功的路徑依賴:不想著怎麼統一戰線,解決主要矛盾,卻把時間都放在內鬥上,敗人品急吼吼的把老大徐壽輝幹掉不說,還把個手下清洗的一塌糊塗,以至於大戰在即卻無人可用,看似兵多將廣,其實是烏合之眾,除了張定邊竟然沒有幾個可造之材,最終在鄱陽湖大戰被擊潰。這點到和項羽有幾分類似,項羽是個人能力太強,對誰都不在乎,陳是能力有限,看誰都懷疑,但結果是一樣的。
當然如果沒有老朱,陳統一南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雖然能力不如老朱,但比其他幾個山大王還是強不少,無奈“既生瑜何生亮”,天命歸老朱,陳也就到頭了。天要你完, 你不能不完,誰叫你叫天完呢!
《明史·陳友諒傳》中有一句評價:“ 友諒,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個人覺得很精準。用梟雄概括陳友諒的一生也是很貼切的,作為一個定居武漢的新武漢人,日慕君每次看到位於武昌長江邊的陳友諒墓都感慨:權謀厚黑終究不是王道!
比起有雄心的陳友諒,張士誠更多是個商人,元末義軍有“友諒最桀,士誠最富”的說法,張士誠私鹽販子出身,佔據江東富庶之地,壓根就沒搞清楚起義的遊戲規則,起義的確可以解決眼前問題,但也是一濟虎狼之藥,要麼徹底治癒疾病,要麼毒發身亡,沒有第三種可能,但張士誠只想著做個安居一方的諸侯,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想的太美了!
所以張的失敗就是順理成章,縱然不是被老朱幹掉,也會被其他人幹掉,在日慕君看來,他與陳友諒不是一個重量級,連梟雄都算不上,充其量是個亂世的攪局者,投機客。陳友諒能戰死沙場,張士誠連戰敗自殺的勇氣都沒有,窩窩囊囊的被老朱玩死,實在有失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