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以史為鑑

    題主知道為什麼人頭叫做首級嗎?

    古代打仗都是需要人頭計算戰績的,每次看歷史書裡面記錄的“戰於某地,斬首某某”幾個字,往往殘酷的事實就隱藏其中。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給底層士兵開通了一個上升渠道。一個士兵只要在戰場上殺掉一個敵人就可以獲得最基礎的一級獎勵,一個敵方人頭對應的就是一級地位。因此將人頭稱之為首級。

    有了這個功勞,可以擺脫平民或者奴隸的地位,給自己和家人創造更好的機會。

    因此秦兵作戰勇猛,每戰都不留俘虜。最後得以統一六國。

    後來由於人頭不方便攜帶,還發明瞭割耳朵,割鼻子統計戰功的方法。可以說古代戰爭都很殘酷,根本不會有影視劇描述的那樣。感謝我們能活在和平年代吧。

  • 2 # 50後男人

    古代打仗,統計士兵殺敵數量的方法很多,最常見的就是清點斬首數與俘虜數(其實與今天打仗統計殲敵數是一樣的)。

    中國古代,秦國軍隊在這方面應該是做得最好的。《史記》中就對秦軍士兵斬敵首級、擒獲俘虜有過生動的記載:“秦人捐甲徒裎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這是什麼一種情況?秦軍士兵衝鋒時竟不披甲、左手提著敵人的首級、右手挾著生擒來的俘虜就“趨敵”衝過來了……史太公雖然描寫有點誇張,但秦軍士兵戰場上的勇猛躍然紙上!

    為麼秦軍士兵打仗這樣勇猛?是因為秦國自商鞅變法後,以“軍功賜爵”,大大激勵了士兵殺敵的主觀能動性。秦律規定,所有士兵要想升職、得到賞賜、得到土地,就一個辦法,拿敵人的頭顱來換!所以,無怪乎秦軍士兵打仗這樣勇猛了。一些野史與近年考古出土的一些秦簡,就記載有秦軍士兵為了爭奪一個敵人的首級互相打鬥的事情。後來,因為一些士兵太過勇猛,每仗斬敵首太多,拿都拿不了,就改為割耳朵或如鼻子計數,至於生擒敵人就更簡單了,列個隊一點數就行了。

    一般來說,士兵報上來的斬首數是很準確的,因為這關係到每一個士兵的獲賞賜多少的問題。但是這些數字一到長官那裡,就開始變味了。一些將領為了得到更多的賞賜就會報大數,層層加碼,真正報到朝庭上的數字就會呈幾何級數的增長。於是,古代一戰斬首數萬、甚至十數萬的戰績就大行其道了。

    據一些專家認真考證,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總斬首數為16.2萬人,結合當時中國的總人口,這個數字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那些什麼白起一仗就坑殺趙卒四十萬的數字,要麼是白起虛報戰功;要麼就是史家為了渲染戰爭的殘酷胡寫的。

    這方面,八路軍也做得不錯。八路軍因為窮、裝備差,只要允許,每仗必會認真打掃戰場,能用的東西決不會放過。加上八路軍軍紀嚴明,一切繳獲要歸公,上級會層層清點核實,所以每仗戰果記錄是很真實的。不象國軍動不動就敢聲稱殲日軍多少多少的,說出來的數字連自己人都不信。如一些國粉吹噓的薛嶽第三次長沙會戰,28萬國軍對10萬左右的日軍,上報戰果聲稱敵“陳屍五萬餘俱”,日軍竟然傷亡過半,讓人哂笑……

  • 3 # 壞孩子的好孩子在哪

    開始是拿頭顱計算,後來因頭顱不太好攜帶,就改為割耳朵,為了防止屠殺百姓冒充軍功,這時需要戰友作證,並且打仗都有督軍監察。一但軍功不符,就按謊報軍功罪論處。

  • 4 # 歩織刀

    聽說過「解首刀」吧。拿那個東西咕隆一下子就完了。

    下面引用一些戚繼光《紀效新書》裡的計算法。

    凡臨陣的好漢,只有數人,每斬獲首級,常是數十百人叢來報功。再不想你一起人退來報功,使眾兵相望,誤認是敗走,大家都走了。況一個賊首,數十人報功,若斬數十賊首,就該數百人來報,不知這一陣上,能有幾個數百人?凡是自誤了性命。此臨陣第一禁約。

    由此可見,記錄首級是個挺複雜的活兒,即便沒有人謊報軍功,一大堆人掛著腦袋報功,各說是自己的,也是個大問題。

    另一方面,計算首級也不是臨陣時就能立馬搞清楚的。處此死生之地,戰機為先,你忙著計算自己的業務,丟了小命事小,亂了作戰計劃事大。

    再說了,打仗本身就是個需要配合的事情,不能只看到自己的輝煌業績,而忘了他人的輔助之功。衝在前面的,手拿防禦裝備的,活兒乾的重,境況又危險,又無暇處理收割的事兒,倘若各自忙著割首級,後面豈不是亂了套了?

    今後其長牌、長槍、狼筅,凡該當先兵之數,決不許帶解首刀,只管當先殺去,不許立定故戀首級。其殺倒之賊,許各隊短兵坎首,每一顆止許一人,就提在陣後,待殺完收兵,有令催驗,方許離陣赴驗。其誰當先,誰有分,誰無分,俱聽當先隊長從公報審。

    這一段是說,摘取首級需要用解首刀。當先部隊(這裡戚繼光是以他獨創的鴛鴦陣為例)不準帶解首刀,只管幹自己應該做的。「只管當先殺去,不許立定留戀」,殺完的這些敵人,由後隊短兵完成解首工作,解首完後,以各自小隊為單位,統一計算。到時候誰殺的人,誰出的力,自己什伍的人門兒清。報審工作,由當先隊長來完成。

    那麼如果當先隊長徇私呢?有軍法在:

    敢有因其恩仇,報不公者軍法。

    後面還詳細記載了當時具體的獎賞辦法。

    每顆首級以三十兩論之,當先牌槍筅分二十兩,砍首兵二兩,餘兵無分者一兩,火兵雖不上陣,本隊有功,亦分五錢。每顆本隊鳥銃手亦分二兩。

    透過這個分配情況可以看出,賞賜最高的並不是具體執行砍首工作的老哥,而是衝在最前頭的當先業務組,這很容易理解,他們活兒最重,最危險,肯定也是隊伍裡最猛的青年。砍首兵的提成,只是比「餘兵無分者」多了一兩,其它諸如火頭軍這些雜事工作者,也是分給五錢。此外還有高精尖技術工作者,鳥銃手,也能分二兩,可見技術本身永遠不可恥,有時候不但光榮,還蠻實在。

    也就是說,兩軍對陣畢竟不是村長械鬥,講究紀律,講究團隊配合,跟銷售團隊差不多。獎勵也是以團隊為單位,團隊立了功,才好說個人的功。團隊吃了敗仗,乃至於死了人,也有相應的懲戒、以及對死者家屬的賠償措施。這些東西書裡也都記載的很詳細,跟問題無關就不多說了。包括搶到的戰利品怎麼分,也都有一些基本的規則。不過我聽說李雲龍團長除了一般戰利品,還有搶日本娘們兒的經驗,這個事情最後咋分,想想也怪有意思的,由於資料不足,也就不說了。

    當然戚繼光說的應該是在紀律嚴明令行禁止的情況下,大方向不會錯,要說沒一點操作空間,我想也不至於。比如最基本的那個法,腦袋一顆一個人賽……不是,報,嗯,報,也不一定總是能嚴格執行。比如《史記·項羽本紀》就記載,項羽被砍之後,屍體被搶功群眾大卸八塊,各自拿了一塊去報功,而且劉邦也都賞了。

    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吾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不過我聽說劉邦遊而不擊,項羽才是抗秦的主力。這麼一雞五吃,不知道跟劉邦部隊的野路子有沒有關係。當然,這句話純屬瞎JB猜測,不用當真哈。

  • 5 # 楓葉6478502657838

    那時候有一種說法叫做“懸賞”,那“懸賞”是什麼呢?根據記載,士兵們在戰場上將敵人殺死後,會把他們的頭顱砍下來,掛在自己腰上或者直接用手提著,而這些頭顱數,會被專門的官員給記下來,這些資料就是他們以後加官進爵的憑據。所以說,你拿下的人頭越多,你的功勞就越大了。在當時,士兵們的功勳與家中人的榮辱息息相關。按照商鞅變法的規定,倘若某一個士兵的父母是囚犯,如果這個士兵能夠一次性殺了兩個敵人,那他的父母就能因此恢復自由身。而且人頭還可以作為你發家致富的途徑,因為人頭數與你獲得的田地、住宅有關。人頭數這麼重要,所以說士兵們肯定都鼓足了勁上陣殺敵,這也為以後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強的軍事基礎。

    同時,在利益燻心的情況下,也會存在士兵們謊報的情況,甚至還有一些人,將死去的同伴拿來充數。既然出現了問題,那麼就會有人想方設法的去補救,所以說每每發現這種狀況,軍中的主管都會嚴厲懲罰那些投機取巧之人。這種記錄殺敵人人頭數的方法還是不夠方便,因為這種方法具有太多的偶然性了。所以說,歷朝歷代為了更好的記錄軍功,想出了一種最方便的方法,這便是割耳朵。在對戰的時候,每個士兵都會在自己的腰上掛一個皮袋子,這個皮袋子就是用來收集被殺掉的敵人的左耳。在上報的時候,還需要有同伴的證明,在記錄之後,還有專門的人去核對那些耳朵能否完全吻合,如果不能吻合的話,就是謊報軍功的大罪,會受到十分嚴重的懲處。

    有了嚴謹完善的懲罰方案後,在管理上面的監管就省了很多功夫,但是一個軍隊的統一,還需要士兵與將士之間的嚴密配合,而先鋒部隊與後備軍的配合就尤為重要。在攻城的時候,一個軍隊通常都是分成許多個小梯隊,打頭陣計程車兵們只負責攻上城牆,但是不計算他們殺掉的人數。因為對於他們來說,能夠在攻城的時候保住自己的性命,同時又殺敵,這種難度太大了。那既然危險係數這麼大,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心甘情願的向上衝呢?因為它們背後的好處太誘人了:如果活了下來,會有豐厚的獎勵並且還能夠晉升;如果不幸死去,你的家人會得到補助金,足夠度過他們的一生。對於後面的小隊來說,主要的任務是與先鋒小隊銜接,看他們的攻打程序,同時做他們的後援。

    當前面的小隊被擊垮後,後面的小隊就緊接著他們向上進攻。要知道,這種攻城的任務是十分危險的,如果前面小隊中有人退縮的話,就會被後面的替補人員給殺掉。前後都是死路一條,想必真正聰明的人會選擇上前去衝鋒,因為後退只能是死,可是前進你也有可能成為那些少數的倖存者,並且還有很大的功勞。而且這種攻城戰,基本上是以殺死的敵軍總數來計算,將功勞平均分配給各級軍官以及基層士兵。

  • 6 # 王王王285922352

    在冷兵器時代,打仗靠人多取勝的佔據多數比例。一場戰爭少則數千人,多則上百萬,區域跨越更是綿延數千裡,一個普通士兵殺敵數量的統計確實是一件難事。

    在中國古代一直流行以首記爵,也就是說戰場上一個士兵殺死敵軍,要將敵人首級砍下,綁在身上,戰爭結束之後,便可以拿去邀功請賞了。這種方式計算軍功大小一直沿用很長時間,在秦朝時期,商鞅變法之後,以軍功大小來升官進爵被視為一項國策,從此窮苦出身的人們,有了一條升官發財之路,秦國的軍事力量也空前的強大,為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

    但是我們思考一下這種方式,在戰場上,一個士兵在奮勇殺敵的時候,還要冒著被殺的危險,取下敵軍人頭,自己的安全不能保證,時間又那麼緊迫,掛在身上影響戰鬥力發揮,怎麼想都感覺很別捏!首級不方便攜帶,於是在大型戰爭中,聰明的將軍又想出一些非主流的方法,比如用鼻子、耳朵、手指來代替。

    不管是首級,還是用耳朵來代替,這些方法都存在弊端。一些卑鄙無恥之人曾殺死友軍奪取他的戰利品,更有甚者會殺害貧民百姓來冒充軍功。

    到了明朝永樂年間,出現了根據戰鬥表現來評定軍功的一系列標準。明代的軍功制度裡提到,凡是能夠殺入敵軍陣營者,能完成使命者,出奇破賊成功者,都屬於奇功;一直前進殺敵著都屬於頭功。戰場上出現了督戰隊,這些人拿著紙筆,記錄著士兵殺敵功績,另外他們還負責記錄,貽誤戰機、後退逃跑的人,戰爭結束後,該賞的賞,該罰的罰

  • 7 # 唯美影片創作

    古代打仗如何計算士兵們殺敵數,很簡單也很殘忍!

    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一個好士兵。可是,從士兵做起,離將軍的高位可是很大一段的距離呀,在我們古代中國,從秦國的耕戰體系開始,士兵累積功勳升官的必經之路,那就是斬首殺敵。所以,經常有什麼千人敵萬人敵的說法。那麼,在沒有高科技的古代,如何能弄清楚士兵的功勳如何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兩軍交戰,時常有統帥會以獎賞激勵士兵奮勇殺敵,為了衡量士兵作戰的勇猛程度,很早以前,會使用士兵殺死敵人之後得到的敵人頭顱數量來計算,這就成為了古代許多戰報記載中,有斬首多少多少的例子。一般來講,上交的頭顱越多,士兵的戰功累積的也就越多對不?可是,這種體制存在嚴重的缺陷,那就是,古代士兵在冷兵器作戰情況下,砍死了敵人之後,難道還能夠停下來砍掉敵人的頭顱,掛在自己的腰上再跑去殺敵嗎?這顯然是不現實的,盔甲都夠累了,還掛人頭,是找死不成!如果等到戰後再去割人頭,估計他自己都會找不到了吧。

    秦國耕戰體系形成的時候,士兵每獲得一個頭顱,就能夠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數個僕人。你斬得的頭顱越多,那麼賞賜是會層層疊加出現的,這對於普通士兵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激勵。可是,戰場的不斷擴大,戰事規模增長到數十萬人級別,弄虛作假就是易如反掌了,誰知道你帶來的這顆面目全非的頭顱,到底來自於是你斬殺的敵軍的,還是犧牲的友軍士兵。所以,頭顱記功方法,並非為士兵記功的專用方式。這個時候,統帥們又想出來另外一個“妙招”,既然頭顱過於麻煩,那麼,乾脆使用耳朵作為計數的方式吧,雙方交戰的時候,己方士兵料到一個人後,就會把他的左邊或者右邊耳朵(看戰前規定如何)割下來,放在掛在自己腰上的皮囊之中,這一幕也會被己方的督戰隊發現並作證,等到上報的時候,在每個編制的專門文官這裡記錄軍功,這樣就不會弄錯了。只是,軍功是不會錯了,然而每每殺死敵人,忙著割耳朵算是怎麼一回事?你低頭的那一刻,不怕被後續的敵人給殺了,也把你的耳朵割了嗎?

    所以,又一種方法出現,我們以攻城為例,將軍把士兵編製成一個又一個梯隊,每一個梯隊衝上城池,斬殺敵人直到全軍覆沒,下一梯隊頂上,久而久之,城池攻下來的時候,站在城牆之上的那一個梯隊,就是軍功的獲得者。為了避免有人逃跑,督戰隊也會在背後砍殺逃兵,退反正都是死,還不如放手一搏,說不定輪到你的時候就勝利了,每一個士兵都是這樣想的,這就極大地提高了部隊計程車氣。總而言之,戰爭就是殘酷的,一將功成萬骨枯,透過這種方式取得的地位,只怕,等到老來,心裡多少會有些不安吧。

  • 8 # 史古今

    在古時打仗記錄殺敵人數,不同時期記錄方法都不一樣。

    春秋時期以前,也就是西周,商朝,夏朝時期,由於那個時候交戰雙方的兵力有限,基本上就是幾千人打幾千人這樣的規模。

    這裡要重點解釋下什麼是"士兵",在夏商周時期士的意思為最低階的貴族,兵為軍隊。士兵則是低階貴族組成的軍隊。

    因此打仗是貴族的事情,奴隸沒有資格參戰,所以雙方投放的兵力也就幾千人的規模。

    幾千人的規模打下來,就是按照人頭算。

    具體方法就是,雙方激戰,勝利方殲滅或者趕跑敵軍後,警戒,然後開始打掃戰場,以割人頭記錄殺敵數,那個時候參戰人數少,割頭計數比較方便。

    例如:俘二百八十人,馘百人。——《左傳》

    馘的意思就是斬殺敵軍並割頭。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後。

    諸侯爭霸,奴隸兵開始活躍在戰場上。

    雙方的交戰人數也是成倍增加,動則幾萬,因此割人頭變得費時費力,漸漸地改割敵軍身體的一部分,於是割耳朵成為了不錯的選擇,方便快捷許多。

    而這個時候打仗分享軍功的依舊是貴族階層,奴隸參戰則是義務。

    同樣的,雙方激戰是不會去收耳朵的,只有到大戰結束後才開始割耳朵,一開始並沒有規定左右耳,後來慢慢規定統一左耳,然後有專門負責計程車兵會認真仔細比對,然後上報,屍體經過幾天放置之後開始腐爛,於是勝利方還需要講屍體集中銷燬或者就地掩埋,為的就是防止瘟疫。因此古人常說的打掃戰場就是這個意思。

    到了秦帝國時期,依然沿襲前朝軍功制,但是商鞅變法後,原先由貴族分享軍功變成全民分享軍功。

    奴隸斬殺一人可升級成普通老百姓,斬殺的多還可以幫助家人拜託奴隸身份。

    商鞅所謂的軍功二十級,明確規定,斬殺甲士一名,升一級爵位。

    其中甲士的意思是敵方的軍官的意思,而不是說隨意殺人就可以升爵位。

    到了西漢漢文帝時期,開始廢除殺人頭割耳朵記錄軍功,軍隊打仗開始有了督軍隊,書記官等記錄士兵作戰能力的單位。

    但漢武帝時期又繼續沿用,很多朝代反反覆覆,或多或少都有在使用。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古代戰場上動輒幾十萬大軍的作戰,真正殺死的不會超過五分之一,大部分都是潰散,如果有大規模死傷也只是用計謀殺死的,比如赤壁之戰,大水淹死大火燒死等。

    基本上古代戰場都是按照這個方法去累計殺敵數。

  • 9 # 墨星一點

    人頭,數人頭,步兵砍死人,割人頭束腰上,騎兵馬上有個筐,放人頭,回去邀功領賞全靠你砍多少人頭,要不你說你殺多少人,誰信啊,憑人頭說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2年狗爸爸和87年兔媽媽生個什麼寶寶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