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酒騎風

    席慕蓉曾經說過,最完美的表演應當在高潮中謝幕。

    我覺得金庸做到了。

    如果說,在連載期間,金庸的小說只是奠定了金庸個人的名氣的話,那麼封筆之後的金庸才真正讓自己的武俠作品變得更有“靈性”。

    這點其實和古龍對比一下,我們就很清楚了。.

    古龍從《蒼穹神劍》開始從事創作之旅,一生中寫出小說無數,至少在《武林外史》前,古龍的小說都沒有脫離金庸和梁羽生,乃至此前小說家的痕跡。從《多情劍客無情劍》開始,古龍寫作進入巔峰。

    所以如果只是從文字的角度說,金庸小說最初就是勝在故事情節寫到前人未有的地步,但就小說的價值來說,並不夠精彩。但到了三聯版以後,金庸將故事重新打磨,去粗存精,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小說格局。

    再加上人生閱歷對故事的影響,從而讓小說逐漸變得成熟。

    這樣一來,小說自然就吸引人多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金庸小說能夠持續風靡世界的原因。

  • 2 # 五嶽讀書

    因為他把脈準了人性!凡有華人處,就有金庸小說。有多少要遠赴海外的華人,一定要在行李箱裡裝幾本金庸小說已無從知曉,但過一段時間,金庸小說就被翻拍一次卻是一個鐵律。

    金庸為什麼這麼牛?!

    你可以說他文筆好,金庸的文筆太屌了!半文半白,寥寥幾筆而意境全出。那這一點我承認。論文筆,梁羽生更華麗,但意境總是低了一等,而意境顯然比華詞麗句更為難得。

    你也可以說他想象力強,金庸的想象力太匪夷所思了,元末清初的古代人,居然順著洋流漂到了北極洲!見到了極光!這還是小道,更讓人膜拜的是,他居然只靠一己之力,憑空構建了一個架構宏大、活靈活現的江湖世界,創設了依附於中國傳統文化,而又能在邏輯上自洽,環環相扣的武學體系!

    你還可以說他行文幽默,不管是桃谷六仙,還是華山二老,不管是瀟灑自如的令狐沖,還是滑稽放肆的韋小寶,甚至木頭木腦的郭靖,說過的某一句話,做過的某件事都能令人捧腹。

    上面說的都是金庸厲害的地方,但都不算最厲害的,金庸最讓人跪舔的是,他把脈準了千百年來永恆不變的人性,從而塑造出了一大群有血有肉,如在眼前的藝術形象!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故事情節你可能會忘,但郭靖、楊過、胡斐、蕭峰、段譽、虛竹、黃蓉、東邪西毒、韋小寶、令狐沖、石破天、張無忌你一輩子都忘不了,就像你忘不了孫悟空豬八戒一樣,但悟空八戒可是幾百年上千年才在人們心中紮下根的呀,也像你忘不了你周圍的親朋好友一樣,忘不了活生生的他們!

  • 3 # 三人隨筆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我看了多遍,可以說是百看不厭,那我就來說說我的感受吧。

    最早接觸金庸先生的作品是我在上初三時,也就是一九八七年。那時基本都買不起書,所以就有了租書的門店,一本書三天一毛錢。這可是兩瓢菜的錢,不是個小數目,一般都捨不得租書。

    記得有一天,有個同學租了書,看完了,離還書還有半天時間。我就拿過來看了看,書名叫《神鵰俠侶》,語言既不是純粹的白話,也不是古典小說那樣的艱澀。書中細膩的描寫,讓我一下就記住了一葉小舟上,在孩子們的歌聲裡,一雙纖纖玉手,正在採摘一朵盛開的蓮花……

    然而,同學還書時間很快就到了,我不得不合上書,但那書一直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等再見到時,已經是三年之後了,高考前夕,為了放鬆緊張的心情,終於下狠心租了那套書,一口氣便看完了。

    從此,我四處找尋金庸先生的書看,“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全套書都讀完,已是參加工作之後的事了。

    金庸先生的作品確實太吸引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曲折的故事和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二是極具特色的語言風格和細緻的描寫;

    三是故事與歷史相結合以及豐富的知識性。

    讀金庸先生的書,第一遍會被人物奇特的經歷所吸引,讀第二遍被豐富的知識所吸引,再讀一遍則被俠義精神和民族大義所吸引……每讀一次都會有些收穫。

    過一段時間後再讀,雖然人物已熟悉,故事也已瞭然於胸,但感覺還是很有味道。比如,人物的名字、武功招式名稱等一些細節的東西,就值得細細地品味。

    當知道金庸先生封筆的時候,覺得無比地遺憾,再也讀不到金庸先生新的作品了。當時非常不明白,金庸先生為什麼要封筆。現在應該是明白了,因為他已經將武俠寫完了,不想重複,避免落入熟套,唯有封筆一條路。

    這也說明金庸先生的每篇武俠小說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鮮明的特性,這也是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一切結論,讓時間來加以評判吧。

  • 4 # 葦說歷史

    讀金庸先生的小說,最大的收穫在於對人性的思考。

    金庸先生曾經提過,他的小說在武功方面是不盡可能的,然而他盡力做到人性的可能。若讀者拋去精彩眩目的武打場景,細細體味便可發現,武打小說也可做到觸動人心的人性渲染。金庸先生對人性的渲染,體現在對人物的品性處理上,在金庸的小說裡沒極端的好與壞,好壞相滲才是人性本然。

    當然這話說來像抽象的說教,然而品味一下金庸筆下的一個個可愛的惡人就會知道此話真意。

    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金毛獅王”謝遜。

    從全書的線索來看,不管明寫還是暗寫,一直都沒有離開金毛獅王。

    獅王謝遜從第五回和屠龍刀同時出現,十年後自己孤守冰火島。雖然他想遠離江湖,可是因為屠龍刀,使得江湖中人始終忘不了謝遜這個存在。然後輾轉靈蛇島,終歸少室山。少林寺屠獅會,謝遜和成昆恩怨了結,謝遜自廢武功,虔誠懺悔以前所造惡業,得到了仇家的原諒,最後跟著三渡去向清淨佛門,全劇也結束了。

    可以說謝遜拉起了《倚天屠龍記》全書的情節,從屠龍刀失蹤到尋找屠龍刀到屠龍刀復出,都緊緊的和謝遜聯絡在一起,更不用說張翠山之死和張無忌的坎坷經歷。

    就讀這角度,似乎沒有謝遜就沒有全書情節的發展與高潮。謝遜的經歷也襯托出全書的感情基調,被師傅滅門而由此引來的瘋狂和武林的混亂與血腥,從一個人的悲劇變成整個武林的悲劇。沉重的不單是生命,更是一種情感,一份被撕裂的師生之情和男人之義。“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悲憫”是《倚天屠龍記》全書的核心!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謝遜殺人無數其中不乏空見這樣的得道高僧。謝獅王最後活了下來讓很多人不解,要知道在金庸另一部鉅著《天龍八部》中的蕭峰一生坦蕩而且俠義心腸,最後卻是死了。

    對於謝遜不死,個人一開始也是有疑惑,後來漸漸地也覺得合情合理。

    倘若是在世俗的法律之下,謝遜必死。但書中,背景顯然不是世俗法律,而是江湖。江湖意味著什麼?這些人守得是江湖規矩,哪會理朝廷律法。有恩報恩,有仇報仇,這就是江湖人心中的道德信條。謝遜瘋狂地想要找成昆報仇,是符合那個環境的觀念和規則的。同樣,蕭峰最後跳崖自盡,守得也不是世俗法律。

    當然了,世俗也並非不是謝遜的擋箭牌。絕對的實力才是王道,江湖更是如此。當時的武林中武當、少林、明教明擺著是給謝遜做保,周芷沒有支聲,峨嵋派便算是中立,剩下的門派,人眾雖多,但並無什麼佼佼者能與張無忌等人抗衡。一比較,這般的實力懸殊,他們哪還敢作怪,心裡有一萬個不服氣也得忍著。

    所以,謝遜不死其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敢說沒有受金庸老先生偏愛的緣故,但更多的是在小說裡,謝遜不死本來就可以是自然可然的事。

    過去筆者曾評論說謝遜是英雄,但此說被很多讀者所不認同。羅曼·羅蘭說:“真正的英雄不是永遠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遠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當初滿心滿懷只寫著“復仇”二字的謝遜只讓江湖人只見到了他的惡,這種惡在謝遜讓空見大師命喪自己拳下之時開始消散:與張翠山對掌,心中的積怨已少了幾分;與仇敵成昆相見,他卻放棄了殺之而後快的想法。對於是否是英雄,謝遜本人或許並不關心。

    人的一切都是為著不確定的東西而努力著。等有了結果時,結果往往與初衷已大相徑庭。就像謝遜為復仇,從濫殺、奪刀到放逐、參悟直至最後的寬容、皈依。人的一生也許就是這樣一個不斷了解、不斷參透的過程。時間是味良藥,它能幫助你看清一切。

    謝遜窮其一生的感悟,讓義子張無忌和如今的我輩受用無窮!

  • 5 # 雲捲雲舒1717

    金庸很多小說都帶有一點歷史的線索,在情節上引人入勝,在人物的塑造上血肉豐滿,文字表達功力深厚,詩文詞句信筆拈來。可以說讀金庸,知武之魄,俠之魂。

  • 6 # 笑春梅

    金庸小說體現著深奧的哲學,帶有明顯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很符合我們大眾的認同感,比如在金老眼裡,那些所謂的明門正派好多是偽君子,而那些看起來所謂的邪門歪派往往卻是哥們義氣,小說裡的女主都是男人們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物件。

  • 7 # 北方日記

    金庸老先生他關注並描繪的,耿耿於懷心心念唸的,無一不是平民百姓和底層疾苦的普通人。胡斐之父母為奸詐小人害死,出生時便遭遇人生最痛之痛-失去雙親;狄雲愛戚芳而不得,敬師傅卻不料師傅才最毒;蕭峰之父一生奔波,乃為復仇,其更是攜降龍十八掌威震天下卻威震不了命運;段譽貴為皇子不料卻是母親與惡人苟合所生;虛竹見到生母之時卻是陰陽相隔之日;郭靖自小遠赴大漠避愁,老了和黃蓉戰死襄陽;楊過斷臂,為情所困;張無忌自小得了絕症,青春期基本在化療......

    譬如餘華,他將焦點聚在了血淋淋的人民當中啊。

    可是金庸比餘華稍勝的一點是,他在作品裡給了人物,希望和光芒。

    可能餘華僅僅著重於描寫黎明前的黑暗。

    但都足夠偉大了。

  • 8 # 等雨的雲47510390

    金庸的小說在大陸推出時間基本是在78年以後,從時間上來說,正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和思想文化進一步放開和繁榮,當時精神消費的匱乏,新奇的內容和精彩的情節,讓人耳目一新,吸引了不少的讀者。

    從題材的歷史背景上來說大部分是歷史上比較有特點的幾個年代,比如《射鵰英雄傳》是在康靖之恥後的南宋初期,《天龍八部》則是北宋,夏,遼,吐蕃,大理等幾個政權並立時期。《倚天屠龍記》則是元末時期。《雪山飛狐》則是清朝初年,《碧血劍》則是明末時期等等。

    空間跨度大,時而北國冰雪,時而江南煙花,時而大漠雄鷹,時而東海桃花,苗疆,大海,甚至有異域風情,空間轉換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風土人情,人文習慣等等的描述令人眼界大開,金老爺子對飲食文化的描述也細膩豐富,讓人垂涎三尺。

    人物心理刻畫方面,既有義薄雲天的英雄大丈夫,也有陰險毒辣的小人,既有柔情似水溫柔善良的俠女閨秀,也有薄情郎,人類的所有性格好與不好的都在他的筆尖下面表現的淋漓盡致。

    我認為最核心的還是書中所體現的價值觀,民族大義,去惡揚善,是非分明也是他的作品的主旋律。當然中間出了不少悲情人物,也贏得了不少同情。

    還要說一下,金老所有作品的文化基礎是以我們的華夏文明的燦爛文化為中心鋪開的,易經五行八卦,中醫藥學經絡,道教,佛教,儒家,古典建築,武學,哪一個不是我們的文化精髓。正是因為這些的元素加入造就他做品劃時代的輝煌。

    這是我自己的一些觀點,認知有限,讓大家見笑了。

  • 9 # 師叔依舊

    1.因為它是一個神話,而且無法超越。

    2.人物形象的描寫生動有趣,色彩斑斕。

    3.虛虛實實中更能引起讀者感同身受。

    4.誰都有一個江湖夢,仗劍天涯,懲惡揚善。

    5.因為它大俗大雅,寫盡人生百態。

    6.文字通俗流暢,形式妙筆生花。

    7.因為它是一個經典,而且無法超越。

  • 10 # 大笨鳥一隻

    最早看過的武俠小說是一本《水滸》的改寫本。最早看過的新派武俠小說,是一本描述某人為躲避追殺,爬到一個活死人墓裡,吃了一個飯糰,其它情節忘了,書名和作者也忘了。最早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是《射鵰英雄傳》老版四冊的第一冊。最早看完整套的是梁羽生的《散花女俠》。之後又看過陳青雲,古龍的。初期對陳青雲的比較喜愛比如《殘肢令》,看多了有些煩感覺差不多。之後看的較多的是金庸的(看過十四部中的大部分),還包括部分偽作比如《碧島玉娃》、《歷劫奇童》等。說實話一開始更喜歡偽作,之後逐漸感覺原作寫的更好一些。再到後來更喜歡古龍的,但看過的不多,買過的只有《俠隱島》,租過《大旗英雄傳》。之後對武俠小說興趣大減。去年由於金庸去世,又看網上說《連城決》不錯,在網上找了下,看完了,在人性陰暗面的描寫上,超過了《笑傲江湖》,但很早看過的《笑傲江湖》能記起令孤衝、嶽不群、任盈盈、任我行、向問天、東方不敗等人物,還能記得很多情節。才看不久的《連城決》一個人名都沒記住,就記得夢中砌牆,和被困山谷,有一惡人為了活命,吃屍體的情節了。總之感覺武俠小說的時代,已經過去,以後看的會很少。如果說金庸小說吸引我的,可能還是對人性的描寫,特別是人性中惡的描述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意媒曝蘇寧計劃6億歐元出售國米,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