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默陌瞭然

    一路陪孩子長大的家長都經歷過孩子學走路的時候,學會走路又不走了的階段。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

    寶寶剛學走路時,家人怕寶寶磕著、摔著,給予寶寶更多的關注,看到寶寶勇敢的邁出第一步,家裡每個人都很高興,與此同時,寶寶獲得的喜悅成就感更大。等到熟練的掌握了這項技能以後,成就感慢慢消失,家人的反應也沒有最初的強烈了,寶寶又想回歸父母的懷抱。

    而從生理上來說,寶寶的肌肉和骨骼正處在發育中,肌肉還比較柔軟且收縮力差,同時耐力也差,很容易產生疲勞感,有時候寶寶需要抱抱,也許真累了。還有剛學會走路,跟以前每天在媽媽懷裡的感覺有落差,在心理上也想得到關注。

    所以當寶寶求抱時,要學會分析,針對寶寶具體情況來判斷是否需要抱。如果寶寶只是想撒嬌,可以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和寶寶多說話,還可以做些看看誰跑得快這樣的追趕小遊戲。如果真的累了,父母要滿足寶寶合理要求。

  • 2 # 育兒階梯

    大人們總會說:孩子不會走的時候總想學走路,而會走路時往往又不願意自己走了。這大概符合孩子的心理規律,說不上叛逆,但是卻和我們想象的有很多不同之處。

    如果孩子剛剛學會走路,走得還不算特別穩當的話,有時候撒嬌讓媽媽抱著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也許是為了表達一種親密關係,表現一種和媽媽的友好相處,但是,時間長了,總是讓媽媽抱著,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畢竟,寶寶越來越沉,媽媽也抱不動了。另外,也容易養成寶寶懶惰的習慣,外出總是依賴媽媽或父母,自己更不願意下地走動了。針對這種情況,父母還是需要多鼓勵孩子活動,多帶他們去戶外遊玩或是和小朋友們一起交流,透過親密接觸增進孩子們的友誼,也讓孩子更加樂於尋找樂趣。

    當他們發現下地走動可以看到或找到在媽媽懷抱裡更好、更多的東西或風景時,他們才會願意主動去走,而不是故意撒嬌了。

  • 3 # 妍小妞

    當然要滿足啊。我女兒已經三歲多了,我還是會經常抱抱她,雖然已經有些吃力了。

    倫敦大學醫學院的麗貝卡·斯萊特博士曾做過一個“擁抱止痛”實驗。她在59名嬰幼兒在打針前,讓其中一半喝糖水喝,另一半喝白開水。

    經過觀察發現,打針時喝糖水的寶寶面部表情比喝白開水的寶寶明顯要放鬆,但是當把糖水換成媽媽的擁抱以後,發現寶寶可以放鬆更長時間。

    不過,經過測試發現,喝糖水和喝白開水,大腦對疼痛的反應是一樣強烈,但是,被媽媽抱著的孩子,大腦對疼痛的反應就要比前兩種弱。

    斯萊特博士由此得出的結論,只有擁抱才會真正緩解疼痛。

    很多人覺得,抱孩子會把孩子慣壞了,讓他們變得不堅強也不勇敢,但其實根本不會,當孩子擁有的足夠了,他們就不會再索取了。

    我女兒基本上是被我抱大的,不過才3歲年紀,就已經很獨立了,很懂事,跟她講道理也能聽得進去。

    在孩子出生的頭一年,他們是不懂得區分你我的,覺得和媽媽就是一體的,哭了要抱,餓了要吃,他們只是想證明自己是被愛著的。

    再大了以後,孩子們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也越來越需要自己的空間,但是累了的時候,還是想回到媽媽的懷裡,去享受媽媽的愛。

    而且,其實我們也抱不了孩子多久。有時候,我問我女兒,你長大了還要媽媽抱嗎, 她說不要了。

    可不嘛,孩子大了,就算你想抱,也抱不動了啊……

  • 4 # 家家安寧

    我的回答是:應該滿足,家長要多抱抱孩子。

    第一,孩子會走的時候,一般也就是1歲多點,有的走的晚的大概快2歲左右。這個時候的小寶寶正是最需要爸爸媽媽給安全感的時候,所以會對著父母撒嬌要抱抱,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滿足孩子的這個要求。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安全感。安全感這個東西,有的人可能很不在意,但是真的很重要。我小時候,爸爸媽媽抱我就比較少,現在的我,雖然也結婚生孩子了,但有的時候會莫名的不安,煩躁,感覺不安全……這跟小時候也有一定的關係。

    第二,有的家長可能會認為,孩子都會走路了,他們是故意的。但其實所有的小孩子都是這樣的,學走路的時候,不要家長抱著,晃晃悠悠的非要自己走……等真的會走了,反而就不走了,非要抱著……這樣的情況非常非常的正常。即便這樣,我也是認為家長一定要多抱抱孩子,因為真的,孩子一旦過了5歲以後,就不會讓你抱了,你想抱可能都抱不動了,所以趁著孩子小,多抱抱他,多親親他,多愛他,他會成長的更善解人意,更積極樂觀,更開朗,更Sunny……

    第三,經常給予孩子抱抱,可以增進感情,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抱抱我的孩子,不論何時何地,伸開手臂給她大大的擁抱,抱起她的時候感覺抱起了全世界,好幸福!孩子也會使勁摟著你的脖子親親。這種愛是時間最美好的愛,就讓我們好好體驗一把為父母的幸福,儘量滿足孩子的求抱與撒嬌吧!

  • 5 # 葉的脈絡

    我覺得適可而止就好,不要次次滿足,也不要一次也不滿足。

    我家孩子屬於那種比較能走的小孩。這都是潛移默化長時間影響的結果。

    小孩子最喜歡玩,我們可以在玩中讓孩子走的更遠。比如在小區我會跟孩子說我們看誰先跑到前面紅車的位置。到了紅車位置再對孩子說看誰先跑到下一個紅車位置。這個前提呢一定要看護好孩子,注意看好路口的車子,教會孩子到了路口一定停下來左右看。一開始他不會停,要拉住反覆告知。

    如果孩子就是不想走路,我會對他說走到前面某個位置再抱。抱起來之後呢又告訴他抱到哪裡就要下來。這中間呢可以有點誇張的抱怨說好累好累啊。

    如果孩子是因為走了太多路累了要抱抱那就另當別論了該抱就抱。

    孩子走路也是一種鍛鍊,多走走挺好的,那樣孩子不矯情,身體也會少生病。

  • 6 # idan的青蛙媽媽

    個人覺得需要視情況而定,不要一味地抱著,有求必應。也不要一直不理會孩子的要求,直接忽略。這兩種極端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

    對孩子有求必應,這種態度容易造成家長對孩子的溺愛。有些行為必須讓孩子多鍛鍊,比如走路。走路,能鍛鍊孩子的協調能力,增強體質。走路,也能體現孩子的吃苦精神。孩子對走路的態度,從側面也能表現去孩子對於困難的態度,那就是直接回避或者請求家長幫助。對於孩子的撒嬌行為,或者是困難的行為,家長置之不理,也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一味地拒絕孩子的要求,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甚至會使孩子缺乏安全感。盲目的拒絕孩子,下次孩子可能會自我封閉,不再願意撒嬌,甚至是開口求人。

    最好的方法就是,適當的滿足孩子,不溺愛,也不錯愛。我們家寶寶兩三個月的時候,我一個人還帶她去逛莊園,一路上,她都是自己走完全程的,累計走了六個多小時,然後,我都吃了一驚。我們外出基本三種可能。

    平時外出,一出門就要抱,那我就說不出門了。她就會自己選擇出門,不抱了。中途遇見難走的地,我會主動抱她。中間如果早抱,我也會先撒嬌,媽媽也好累哦,再堅持下好不好?你都長大了,媽媽都快抱不動了。她一般都會堅持自己走。考慮她真的累了,也會立馬同意抱,但緩緩之後,會讓她再自己走,一般也是很樂意。

    所以,根據情況選擇適當的方法,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不但可以讓孩子學會面對困難,還會讓孩子有顆體貼的心。

  • 7 # LittleSun999

    孩子會走仍要抱抱,對著我撒嬌,我是抱,也不抱。

    具體抱還是不抱,我要看孩子是在什麼年齡什麼情況下提出的要求。

    我兒子一歲左右的時候開始會自己走路,剛開始會走那會兒,可喜歡自己走了,很少會要求抱。但我擔心那時候他太小,又是初學走路,走太長時間會對骨骼不好,所以他每走一會兒,我都會把他拎起來抱一會兒,不讓他走太久。如果他提出要抱抱,我基本都是滿足的。

    兩歲以後,就會時不時要求“媽媽,抱抱”,甚至一出門,就要抱。這種情況,我通常不會滿足他。如果他非要抱,我就會給他說,“如果寶貝非要媽媽抱抱,那媽媽只能把寶貝抱回家哦,就不能出去玩兒了喔,怎麼辦呢?”他聽了這話,即使不甘,也會自己磨蹭著往前走。再刻意逗一下他,轉移一下注意力,他基本就能開開心心自己走了。

    如果確實在外面玩兒得太久,我也會抱他的,我兒子玩兒起來可以是跑來跑去不停歇的,看著就累,心疼啊,必須抱。

    現在三歲半,會套路了,明明沒走幾步就在那兒哼哼“我好累啊,媽媽,我好累啊,走不動了”他也不說抱,就在那兒哼哼好累,看我反應。但他走了好久,累不累,為孃的能不知道嗎?所以,肯定是不會抱的啦。還會說“媽媽,我覺得我的鞋有點問題。我腳好痛啊~”有時候真是被他弄得哭笑不得。

    總的來說,就是他是合理需求提出的抱抱,像是累了,困了,腳是真不舒服,或者身體不舒服,肯定是會抱的;但如果純粹只是想“偷懶”,耍賴,或是因為無聊沒有玩兒的,就想掛在我身上,基本都不會抱的。畢竟,我抱也不能抱一輩子,他自己的路還得他自己走。

  • 8 # 火星寶貝與地球媽咪

    我的建議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適當滿足孩子。

    如果孩子一出門就要求抱,那當然不可以。

    如果孩子已經走了很久了,很累了,那必須要抱。即使孩子自己不要求,父母也要根據走路的時間來抱抱孩子。畢竟孩子還小,不能走太長時間,身體會受不了的。

    如果孩子並不累,只是撒嬌想讓父母抱,那就抱一小會兒,一方面滿足孩子的心願,另一方面也不會抱時間太久。

    小孩子需要父母的懷抱來尋找安全感,感受愛。所以啊,不妨就多抱抱孩子,也不必那麼苛求,一定要孩子自己走。有松有弛,孩子才會更加健康、開心地成長。

  • 9 # 心理諮詢師溫雅

    孩子會走路後,仍然要求抱著。有的人說不該抱應該讓孩子自己走,千萬不能慣著孩子。這種說法不可取。

    會走路之前,你看到孩子一直在嘗試走路。剛會走幾步時,你看到孩子鍥而不捨地儘可能多走幾步。可真正會走之後,往往走不了多久,孩子就找大人抱了。抱了一年多,練出大力金剛臂的大人,好不容易享受了幾天輕鬆,面對這個再次要抱的寶寶,往往會生出抱怨,給孩子貼上"懶"、"耍賴"等負面標籤。這種想法來自於對寶寶的不瞭解。

    孩子喜歡走,是在探索自己。孩子學習走路,是對自己運動能力的探索。從不能走,到能走一兩步,再到走十幾步,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成就,孩子當然樂得做這件事。這就是“不會走的時候老想走”的原因。

    孩子會走後,自主探索世界的範圍擴大。孩子可能以前就在好奇地上的某個東西是什麼,現在終於可以自己走過去,拿起來摸摸、看看、甚至嚐嚐了。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撿垃圾、菸頭等髒東西,一定要注意勤洗手,讓寶寶免受病菌的傷害。而在寶寶拿起垃圾的時候,家長表現不要太過激烈,要平靜地告訴寶寶這是什麼,拿了會怎麼樣,不要因為情緒激烈而傷害寶寶探索世界的積極性。

    但孩子容易疲勞,需要不時“充電”。寶寶剛剛會走,走路對寶Bora說,依然是耗能很大的一件事,不但身體要走動,大腦也要一直做協調工作,消耗非常大。再加上寶寶的正在像科學家、探險家一樣探索世界,走路的寶寶是很容易疲勞的。找大人抱,就是寶寶在主動要求休息。孩子這個年紀還處於快充模式,可能抱不了多久,就又能夠充滿能量的探索世界了。

    抱起來孩子依然可以以更高的視角探索世界。不用擔心抱起來的孩子沒有鍛鍊機會。抱起來的孩子可以用大人身高的高度去觀察、探索世界。

    想要孩子多走,要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把走路變成遊戲。可以和寶寶做一些遊戲,讓孩子覺得走路和有意思,即使有點累也願意做。不要職責批評說孩子懶,孩子走了一段路就要及時給予肯定。

  • 10 # 揚州企鵝培訓

    要了解孩子要家長抱有時是在尋求一種安全感!有時只是想少起點路。

    作為家長,可以適當的抱一抱,但和孩子的溝通很重要,要讓孩子明白,當自己會走路時,就要儘量自己去走。

    除了說道理外,家長還可以用些小方法,比如當你抱著孩子時,他想要看什麼或指揮你向哪裡走時,你可以用相反的方向來回應,要知道,只有靠自己的腳,才可以走到想去的地方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G新輔助Lucas已提前預訂洲際賽?父母在群裡炫耀,金教練因病退出比賽,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