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富萬家農資客服

    打坐?菩提本無根!

    打坐呢,說一千道一萬,都不好坐,坐不好的原因是因為什麼,不好坐的原因是心不死,沒有死心塌地的,總是想用那個機心來算計打坐。哎,我會不會經過一定的努力和方法,過程,就會到達那個結果?好像我們下樓坐車,經過這個路,那個路,雲路,霧路,到達終點,就有一個阿羅漢果,就有一個解脫,就有一個終極的道果,就必然實現兌現給這個打坐,不一定。

    所以我們這個機心呀,投機取巧之心不死,算計,我坐了三天,我還沒什麼,既沒有頓悟,開悟,也沒有什麼神通,又沒有浪花,也沒看到香,更沒見到菩薩來摩頂。坐到第五天,算了吧,我不適合,我還是走掉的好。我們打坐,打坐,不能夠真正坐好的,就是因為這個。而不能夠放下機心,不能夠死心塌地的,它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造作?

    徒:有慾望、有所求。

    師:有慾望、有所求、求解脫、求道果,這是善法欲,假如沒有善法欲的督促,我們也不會走上修行這條路。所以在某個階段這個善法欲,還要鼓勵它,還要扶植它,所以不能說是問題。

    徒:急功近利。

    師:急功近利只是說從三法印和方法論,我是用一搏一,還是一搏一萬,一本萬利還是一本千利,還是一本二利,只是方法論的問題,急功近利不是根本問題。

    徒:無明。

    師:無明是純粹的佛教術語,你把所有人都打死了,這個話就沒法聊下去了。實際上也確確實實是源自於無明的不瞭解,因為無明遮蔽到了認知智慧層面,所以不瞭解這個禪修的體系是怎麼回事,禪修的結果會怎麼樣,終極道果會怎麼樣,所以不瞭解。因為不瞭解,所以無師智、離師智、自然智都沒有現前。離師智,離開老師的智慧;無師智,無師自通;自然智,自然的升起來,打坐到了一定階段他沒有老師了,但是自然就升起來有什麼方法來對治當前的問題,升不起來,所以才有各種的機心,困惑,疑惑。所以我們參加過禪七的人就知道了,我們的方法是恰恰讓你不瞭解,讓你傻,對不對?目標、思慮都不行,不給你答案,斬盡殺絕。這叫逼拶。

    我們參加過南傳的禪修吧,象一個有耐心的老阿婆一樣,苦口婆心的告訴你,方法,次第,耐心,耐心,耐心,練習,練習,練習,耐心,耐心,耐心,最後就那樣了,所以南傳呢它就是另外一套禪修體系。它告訴你先把這些理論、方法都給你了,然後中間出現什麼了就是耐心,耐心,對治方法就是Anija(無常),Anija(無常)。有什麼問題,內心困惑了,睡不著了,因為打坐引起了打嗝呀,告訴你無常,無常,Anija,Anija,就告訴你無常,無常,不要把它當真。它只有這樣一個方法。

    那麼藏傳呢就更好玩,藏傳的就會不給你講這些,給你一堆的七瓶八寶,你要這樣,你要那樣,然後就給你加加加加,所以我們修行人佛教修行者有個叫“窮禪富密”,知道什麼意思嗎?禪和子他是窮吧,一襲衣服,OK了,走到哪裡盤腿一坐,叫窮禪。富密,不行了,早上要供香,花,燈,果,這還不算,這只是飲食方面的。然後,器物方面的,金銀硨磲琉璃瑪瑙……,接著還要把吃的做成各種花樣,然後把用的雕塑成這樣,每天要用。所以他跟你講,命,加加加加,加到你,心理學上講叫什麼來著,飽和效應是吧,它到達一定的飽和了,咔嚓,全放下,大圓覺智,所以叫大圓滿,一切皆空,又回到窮和尚這個層面了,窮禪和子這個層面了,所以殊途同歸也。

    我們大家都坐過了,所以呢,就坐吧,不管你有什麼問題,其實所有的問題,就像今天到底我吃三個饅頭吃兩個饅頭的問題,等他再長五年吃三個,吃四個已經不是問題了,對不對。所以我們在修行上是一樣的道理。就是我們所認為的過不去的修行困惑,卡住我們使我們無法深入禪修下去的問題,今天只吃半個饅頭的問題,那明天再看,不過是0.75個饅頭的問題。所以,沒有高低,沒有大小,暫時它確實是有,別當真,對治方法是別當真。但是它確實有時候來自生理層面的要調整,來自於心理層面的需要調整,來自靈性方面的要調整。

    其實呢,心不死或者說不能死心塌地地打坐,人人皆是如此,無論出家在家,無論是久參還是新學都一樣,總是有一個問號在。

    十二字箴言:“佛法僧、覺正淨、貪嗔痴、戒定慧”。

    我們所依賴的工具:“身口意”。所以打坐是拿什麼來做實驗?這像不像一個化學實驗品的燒瓶啊,我們都是那燒瓶,拿誰的身口意啊,是拿佛的還是拿別人的,還是拿自己的?肯定是拿自己的身口意,那身口意裡邊,發生的各種化學反應,我們原有的那個化學反應,叫做什麼?習性!或者說習氣!是什麼樣的執行機制,這樣的對不對,這叫做什麼?大乘起信論,始覺,本覺,是不是在不覺的狀態,這樣是我們固有的,也就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完全在這樣的一個模式下來執行,那這個就是世俗的時候,或者說俗世的時候。

    小徒弟:就是平常生活唄。

    師:哎,對。在這樣的一個打轉轉。然後我們開始,這不是不覺嗎?然後我們開始要怎麼樣啊?透過聞思修,聞,可以,對吧,思,可以,你都可以思啊,然後呢修呢,修就進入了這個,所以在聞思層面仍然建立的是宗教的情感,所以它是強調信,所以在這個情況下依然是聞思佛法僧,去要想要了解。

    但是要進入修的階段了,就開始是什麼層面呢?實踐的,或者說體驗的,所以就進入了佛教的叫做:行證體系,就進入了這樣一個體系。那戒定慧,也就是戒定慧的體系進入了哪裡啊?行和證這個體系了,那離得開信和解的這個體系嗎?所以信解和聞思道很相近的,那戒定慧是從“不覺”透過聽聞聞思修的佛法僧三寶,然後進人戒定慧的實踐,那中間就會有什麼?因為這實驗器皿,是什麼?身口意。會有各種各樣的症狀反應,比如說你得了久病,然後遇醫、服藥,然後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是不是一模一樣的道理啊,所以你不能死心塌地打坐是為什麼?病得太久了,總想著有一個神仙賜你一個靈丹妙藥,馬上藥到病除,全是這個心理對不對?

    任何人,不管你學哪個宗派,不管你是東方人西方人,全是這個心一樣的,人同此心、情同此理,都一樣!所以我們沒必要嘲笑別人說這麼愚蠢、愚痴,也不能去看不起這些人,明顯很愚蠢的人,你還不能那樣的,為什麼?因為究根結底問我們內心,審問自己的內心去,格物致知,問自己的內心,一樣的,還是這個層面,還是想找到一劑靈丹妙藥,迅速的藥到病除,可是呢,從不覺到覺,從分證即覺,分證什麼意思?一段一段的嘛,所以所有的佛教的戒律叫什麼?別別解脫,修一個解脫一個修一個解脫一個,分證即佛,“分證覺”或者說部分到了“究竟覺”,所以在整個時間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症狀、各種的問題,是不是就是禪修的問題和對治了,所以就是禪修的問題和對治。

    因此,一個好的禪修方法,就像煲湯做飯一模一樣的,人家知道火候,今天我們特別嚴謹地坐,完了明天基本就都不想起來了,今天坐得有點累,剛好有個外緣刺激很燥,那好我們就停下來,放鬆下來,然後就停,這就是調,吃點好吃的,早上又興高采烈的又神清氣爽地來坐了,所以就要這樣。

    因為是拿我們自己的身口意做實驗,所以一定要知時、知節、知量。

    知時,現在是適合禪修的時候?還是不適合禪修的時候?就拿眼前這一分鐘,適合的還是不適合的?適合的!沒有噪音、沒有太陽曬,又沒有大風吹,又不是很熱,這個狀態下是適合的。知節,待會兒我們第三節了,進入第四節了是不是就有點疲勞了?知量,我們儘管是已經都打過坐的,可是因為很久沒有密集坐了,這個量你掌握不好。假如要坐,這支香坐15分鐘,哎,坐得很舒服,馬上停下來幹別的,你又會很舒服,它就是調劑,所以將來你們自己組織禪七也是一樣的道理,要知道調劑,就把他那個躁的心,讓它還沒起,就把它給消融了,煩的心還沒有生,剛有點苗頭,就使他那個不善法,未生令之不生,已生令之速亡,就是這樣,所以說知時、知節、知量。

    那我們整個瞭解了禪修的方法,最終的目標達到的覺證淨,所以這個覺證淨是佛替我們覺證淨呢?還是我們透過聞思佛法僧,實踐戒定慧,修正身口意,達到自我的身心的那個革命之後的覺證淨啊?是吧,所以不是佛帶我們覺,不是阿羅漢替我覺,是我們自己來覺證淨。

    所以關鍵的一個,“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我們的禪修方法非常簡單,坐,對吧,也沒要求你坐姿怎麼樣,也沒要求你要守吸、守竅,也沒有要你數息,也沒要你觀息,也沒要你念經,也沒要你誦咒,什麼都沒有,幹嘛呢?坐著,又不是傻坐,那不是傻坐說明你要有個念頭對不對,這個念頭幹嘛?所以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所以要知道我在這兒坐,但是不可以執,我知道我在坐,但是又不能夠執,我非得要這一坐37分鐘,不夠我就不下坐,像佛陀一樣的,不夠37天,我就不起一坐,直到颱風消失了再來我也不坐,我也不起,那也沒有用。

    所以不能執,還是要知道這個善調,調身、調心、調息,要掌握那個極高明而到中庸的那個圓融,然後自己知道,坐得有點不舒服了,就扭一扭搖一搖,讓自己快樂一下,放鬆一下,然後覺得我又能多坐五分鐘了,那我就可以給自己加把勁兒,多坐五分鐘。

    久坐生禪,不一定開慧,但久坐必生禪,為什麼?因為我們所有的這個習性反應都是貪嗔痴的,但是我坐下來之後,這個貪嗔痴的習氣,你不去降伏它,它也會自然的就在淡化,對不對。不去降伏它,那你沒有刻意培養戒定慧,可是你在這兒坐著,你沒有刻意培養,它自然的,守戒是不是在的,已經融攝在裡邊了,定就慢慢修了,所以開不開慧不一定,但是戒定已經在這個坐裡邊了,所以六度,大乘菩薩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那前五是不是已經在坐中融攝進來了,所以要了解佛法非常至簡之意,至簡之意十二字真言。

    小徒弟: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很難。

    師:所以它很簡單,可是呢真的很難,要真的瞭解這個體系了,確實是非常簡單的。

    小徒弟:瞭解了也不一定做得到。

    師:但是你不去做,就永遠做不到對不對,所以你要從一分鐘、五分鐘到三十分鐘,到突破四十五分鐘,到突破一個小時,你要坐著不動,這就叫功夫漸長了。小夥子三日沒見,功夫漸長啊,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了吧,功夫漸長,漸漸的長起來功夫。

    小徒弟:這一節課就是我聽得最認真的一節。師父你講這個就像講故事一樣。

    師:對,其實佛法就是故事嘛,佛陀兩千五百多年前就走了,咱也見不到他真人,所以現在我們都是聽各種的記載、傳說,然後來理解佛陀是怎麼回事,所以就像講故事,然後我們自己也成為故事中人,是吧,萬一有一天說不小心,某一個人就看到,有一群人,其中有個上海的小男孩兒,跟一個大和尚,就在佛光山怎麼著怎麼著的,我們就無形中成為故事中人,有可能,這很有可能,所以你要小心哦。

    小徒弟:小心成為傳說。

    師:阿育王對每一個和尚他都磕頭供養,那個小沙彌六歲吧,結果輪到他來了,他說你太小了,我沒辦法給你磕頭,當著大庭廣眾之下給他磕頭,他覺得面子上有點過不去,堂堂一個大王啊,然後那個小沙彌就說,大王請你跟我到屋裡來,兩人悄悄到了室內,然後小沙彌說,大王你看我,一看小沙彌坐在那個瓶子裡,阿育王說“哎呀,了不起,我給你磕頭,”,小沙彌說:“這件事兒不能讓別人看見啊,”阿育王本來說我給你磕頭這件事兒也不能讓別人看見,結果小沙彌坐在瓶子裡,他怎麼才能坐到瓶子裡呢?打坐!

    應你的所求,我們來看看妄念怎麼辦?

    來我們看自己的妄念,哪部分的最多,你坐的時候都被哪種妄念拉著走最多,也不用說最多,甭管大小,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好樂的。未來的、過去的,明天設想憧憬未來,追思過去,追思已逝、設想未知,基本上妄念,還有什麼嗎?

    好比早上你走上來,我們正在坐著,突然聽見他們那個大喇叭,這是什麼呢?現前的,有什麼你就去攀緣什麼,這個是眼耳鼻舌身意被現前的境緣給拉走,叫攀緣,所以它是在,完後我們是攀過去,所以叫攀緣,你眼耳鼻舌身故意去聽的,本來它可以不干擾對不對,但是它就是干擾我們了,就是攀緣。

    思慮,思慮有時候就會變成焦慮和疑慮,它會以各種方式顯現出來,所以所有的妄念無非是想,明天沒到,什麼時候去啊,突然想喝茶,是喝紅的喝綠的,喝鐵觀音的還是烏龍的,就開始在那兒想,想得很美,口水出來,好吃的好喝的,然後想,仔細做心理分析,你想過去是好的方面的多,還是壞的方面多,對於成年人不好的遠遠多過好的,對於未經世事的人,他想的全是好的,明白了吧,所以若能稚子之心,就這樣子,如果你在回憶的過去全是好的,心就軟了,所以這點上真的是不一樣,我們成年人想的都是不好的東西多,當下的境緣是不是不可預測,那這些呢,是因為我們正在做的事,境緣是外的,那這思慮內生,那還有一些東西呢,真的是我們也不知道怎麼來的一些個念頭,你根本無法,既不屬於對過去的回憶,也不是對未來的焦慮,也不是當下境緣,就是有些念頭莫名其妙的發生了,那些呢有的時候是業習,這個是沒辦法的,你一打坐會把它給莫名其妙的啟用,但沒關係。那所有的妄念也就是說對過去的這些的追思,是源自於什麼?記憶是現象,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屬於是對過去的追憶,對不對,屬於什麼蘊,想蘊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我們只是念,但不瞭解它的作用,那以往過去的無論過發生過什麼,為什麼還干擾到我們現在的念呢,它就像浮上來的是吧,它就自然的浮現出來,而浮現出來我們那個,叫什麼?我們的業習就繼續給它加工、深造、醞釀,有它的價值判斷、取捨,那件事兒是錯的,這件事兒是對的,這個人假如再見會怎麼樣,假如不見會怎麼樣,是不是都源自於這些,你又去從,什麼叫輪迴,是不是這就是輪迴,就在唸頭裡已經一番輪迴,把你過往發生的,有時候想得很真切,同學聚會,很深刻很深刻。

    假如說當我們正在坐的時候,對於這些已經過往的念頭,假如說一個死人還會不會有這些東西,也就是這個是一個做意,要故意的,就是一個做意,一念間一瞬間你要做意,假如一個死人就沒有這些,所以禪宗師父說:“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過去以往譬如昨日死,死人了不存在這些價值判斷,什麼恩怨情仇是不是一筆勾勒,什麼腳踏車抵押貸款合同、房貸…..都一筆勾銷了,所以過往的那個妄念,這是做意對治法。

    過往種種譬如昨日死,那同樣的,未來未至,是不是本來它就沒有啊,本來還沒發生的,你去遙想它,是不是就是胡思亂想啊,不管你的規劃計劃怎麼樣的好,但是它沒有發生的,是不是都屬於妄想,所以未來未至,它本來是什麼?無生的對不對,所以未來未至本無生,“過去以往譬昨死,未來未至本無生!”

    那當下的境緣呢,六字壇經說:若心對境不生念,如何為禪如何禪定,內於心不動,外於境,不生心不動念,是不是當下再有什麼境緣也不會干擾到我們?所以當下的對境不生心,心若無生境已亡,心境兩空。既然來自於這些過去的、未來的、當下的這個妄念,都煙消雲散了,亡汝今心,沒有你當下的這個心是不是就空了,這亡是逃亡的亡,不是死亡的亡,消亡的意思不是死亡,所以當下你沒有這個唸了,沒有這個心了,一念澄明?就現前了,所以對治妄念,不需要念經不需要念咒、不需要數息,不需要任何一個有為法,僅僅一個做意,就是念頭來以妄止妄,用這個做意來止掉所有這些個妄,然後逐漸逐漸的改變過往的形成的,像羊肉串一樣的習氣,好吃的,然後變成零散的,從正規軍變成遊擊部隊,到散兵遊勇,然後你的正念加強,你從一個散兵遊勇,正念開始找到一個平衡,起碼兩方都是平衡的,最後這個妄念成為散兵遊勇,被你的整體的各個擊破,所以這個禪修方法很獨特,要會用,都是念間的事情,一念間的事情。

    所以要了解這一點,我們就作首打油詩,“過去猶如昨日死,未來未至本無生,現前對境無心起,一念澄明空不空。”是吧,你這一念澄明是有個空明的,所以這空靈靈的這個空是不空的,瞭解這一點,就這樣用功,所以對治這些禪修出現的妄念、昏沉,我們就一點點對治它,當沒有昏沉和妄念了是不是就直接,也不能說直接就能,但起碼也就會越來越深入禪修的核心去,所以一個枯燥的無聊的禪修就變成有味道了,那個有味道就是空不空,就慢慢的這樣去體會。

    所以不需要念經,不需要念咒,那些都叫什麼法?替代和轉移法,只是我實在沒辦法了我就替代,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靜,明礬投於油條,油條不得不滾,就是啊,祖師大德的形容嘛,寶石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淨,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明。不一定的,它還在翻滾。所以這個方法就是完全以空滅空,以有滅有,這個做意可說是有,但是它生了就滅去,你不要再去刻意執著這個,對吧,所以這個是以空滅空,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佛魔都不存在,滅除煩惱的方法一概掃蕩,乾乾淨淨,這就是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覺得古代的名劍有很多藝術含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