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你的世界裡路過

    其起源有三:   1、出自嬴姓,形成於西周,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為顓頊帝裔孫,被舜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有一次西行至崑崙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訊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注:與造父同宗的惡來革一脈子孫也隨著這一嬴姓宗主造父封於趙城,姓趙氏,即秦國與趙國為同祖同宗,同姓同氏。周孝王時,封造父的侄孫子趙非子於秦邑,其後建立秦國。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到戰國初年,叔帶的12世孫趙襄自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前207年,秦朝滅亡,秦國的諸趙子弟也隨之降為平民。  2、為少數民族改趙姓而來。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  3、趙宋王朝賜姓。先後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 [編輯本段]【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馭馬能手。受幸於周穆王,傳說他曾取良馬八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崑崙,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後聞徐州徐偃王反,遂親御車駕,載著穆王日行千里,適時而返,得以平定亂事,因功被賜於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下傳至趙襄子時,與韓、魏三分晉地,建立趙國,公元前222年趙為秦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趙姓,並尊造父為其始祖。 [編輯本段]各支始祖  趙令仲:譜稱宋太祖子燕王德昭五世孫,南宋乾道二年遷上虞縣孝義鄉,逝世後葬於西華里,為上虞趙氏始祖。  趙不抑:譜稱漢王元佐之後,建成炎中扈南遷,寓居上虞等慈寺,生有五子,幼子趙善信,居邑城南門楊巷橋墩,官曆車略院事。為楊巷趙氏始祖。  趙景發:趙不抑九世孫,元朝年間自上虞翦陽贅遷邑之鎮壓龍橋。  趙元佑:宋太宗長子,建炎南渡,裔孫佔籍上虞等慈寺。趙元佐二十世孫趙天福,後改名趙淮,明朝中葉因遭牛山這變遷甑山。為上虞趙氏始祖。  趙孟伊:又名孟潮,宋元之際自台州寧海遷山陰華舍,為紹興趙氏始祖。  趙元份:宋太宗第四子。明洪武初自嵊縣贅遷山陰迎恩廂,為嵊縣趙氏始祖。  趙永思,明洪武初自嵊縣贅遷山陰迎恩廂,為越州趙氏始祖。  趙應麟:始祖趙志四,清康熙間自溧水石場村遷潤州,為潤州趙氏始祖。  趙 子:宋建炎南渡,先居鎮壓江,繼遷丹徒大港鎮洪溪,為丹徒趙氏始祖。  趙元份:譜稱碧溪趙氏系出宋太宗子商王元份,建炎南渡,元份七世孫揚自鄭州遷於玉山,及孫蕃,再遷東里八都柳馬屋後,為玉山趙氏始祖。  趙孟堙:元泰定二年自浙江遷常州武進縣改成鄉西盍村,為武進趙氏始祖。  趙天佑:明朝末年自武進殷村遷張橋郡城青山門。  趙成九:世居泰邑趙家坊,於明末清初始由趙家坊遷延令何家莊,為延令趙氏始祖。  趙萬六:元季自諸暨銀治遷桐廬肅絳孝泉,為桐廬趙氏始祖。  趙士伸:南宋建炎三年自中原南遷福州長府連江縣東湖裡,為連江趙氏始祖。  趙由鏜:明季自臨安入贅會稽廿汴都謝氏,為西謝趙氏始祖。  趙不玷:南宋時自睦州遷浦陽仁杏巷,為浦陽趙氏始祖。  趙類四:元末自益陽八都槎塘徙居邑之井頭,為井頭趙氏始祖。  趙子玉:元至正間自湖北松滋縣仙樓鄉遷益陽書堂古李塘,為益陽趙氏始祖。  趙崇贊:南宋自越州山陰遷旌德興仁鄉三溪,為旌德趙氏始祖。  趙 琳:明永樂間自山西洪洞縣棋盤街遷齊河縣桑園趙莊,為齊河趙氏始祖。  趙 圭:明洪武初自山陰遷興化縣城北郭,五傳而開四房,為興化趙氏始祖。  趙 普:族出北宋名相趙普後,普三世孫概自洛陽遷亳,為亳州始祖。五世孫趙期,建炎南渡,自亳居縉雲之雲塘,為雲塘趙氏始祖。  趙九思:宋元之際人,世居台州黃岩,子滸始自黃岩縣遷臨海逆溪。為臨海趙氏始祖。  趙同文:明季自丹徒大港遷潤城白馬坊淥水橋,為洪溪趙氏始祖。 [編輯本段]【繁衍播遷】  西周時,造父的侄孫非子封於犬丘,建立秦國。造父的第七代子孫叔帶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晉,並且昌盛壯大,在三國分晉時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到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佈於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秦始皇滅趙後,把代王嘉之後遷往甘肅天水,趙王遷被流放到今湖北房縣。秦朝末年,秦國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範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西漢末年,趙飛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遷徙至遼西郡,也是趙姓人在東北活動的開始。東漢末年為避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真定人趙雲趙子龍入蜀為將。北魏時,天水趙姓一支遷居洛陽,其後裔孫趙貴鎮守並遷至武川(今內蒙古)。唐初,有趙姓將士在平“蠻獠嘯亂”中開赴福建並定居。五代時,有趙姓隨劉龔南漢政權在廣州定居。據《宋史?宗室世系表》載:宋朝宗室分為三個支派,即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為燕王(趙德昭)支派和秦王(趙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遷居如下地區:安徽潁州、四川蜀州(今崇慶)、江蘇泰州、鎮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廣東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則遷居如下地 區:浙江紹興、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蘇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則降調至房州(今湖北房縣),其子孫為官而遷徙地區有河南開封、洛陽,山東沂州、濟州,福建汀州,江蘇崑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恥之後,徽欽二宗被擄往五國城(今黑龍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東北廣大地區播遷繁衍。南宋初,康王趙構南遷杭州定都 ,則有趙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蘇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饒,南宋被滅,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繁衍。自宋代以後,趙姓遍佈全國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趙姓的播遷。明末,有趙姓不惜冒險遠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構成多種多樣,聚居地為東南亞和美國。如瑤族中的趙姓在緬甸、寮國、越南和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都有分佈;壯族中的趙姓散佈于越南、寮國、泰國等地。   【趙姓遷徙史】   〖兩漢以前〗  造父封於趙城而得趙姓,至叔帶時,率領子孫遷往晉國,這樣,在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佈以下地區:趙城、耿、原、晉陽、代、邯鄲、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都有趙姓。趙國的疆域包括今陝西一部分,趙武靈王時開疆拓土,疆域擴充至河套地區,趙亡前趙姓的活動範圍還包括今陝西、內蒙古。秦始皇滅趙國後,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趙姓隨之遷往甘肅,趙嘉之子趙公輔裔孫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屬甘肅),形成一個望族;趙王遷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縣,子孫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遷徙六國貴族之後到關中。  〖漢至宋以前的遷徙〗  西漢趙王遷的後裔遷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縣西南),此地原屬河間,因此涿郡趙氏又稱河間趙氏。南朝時,天水趙氏的一支遷居江南。  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期遷居武川(內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趙達任北魏庫部尚書,封臨晉子,舉家離開南安遷居北魏都城洛陽。當時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數民族)的襲擾,北魏在北部邊境上設立了許多軍鎮,選擇貴族、官宦子弟鎮守。趙達之子趙仁因鎮守武川鎮,舉家自洛陽遷至武川。趙仁的孫子趙貴成為武川軍事集團的重要成員,跟隨宇文泰進兵關隴,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為宇文氏佔據關隴、建立北周屢立大功,被賜姓乙弗氏,封楚國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舉家又自武川回遷洛陽。  天水南安趙氏還有一支在北魏時遷居。這支趙姓從代又遷居洛陽。  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徙居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後又自南鄭徙居洛陽。天水西趙氏的一支遷居洛陽。北魏時今甘肅趙氏的一支徙居洛陽。  〖兩宋以來的遷徙〗  公元960年陳橋驛兵變趙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國,趙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為郡國王公。所謂郡國,僅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並不居住在郡國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師。直至“靖康之亂”,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開封市),俘虜了趙姓宗室二千餘人北上,將宋徽宗和宋欽宗及其宗室囚於五國城(今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趙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虜的也都於“靖康之亂”後,紛紛從汴京逃出,分佈在全國各地,其中一支赴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為趙姓家族在中國江南地區繁衍的主要支脈之一。  ■宋太祖趙匡胤一脈宗室  宋太祖趙匡胤有四子,德秀與德林無後,燕王趙德昭有五子,秦王趙德芳有三子。  燕王趙德昭一脈的遷徙:令字派遷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潁州、四川蜀州、江蘇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紹興、河南洛陽、湖北荊南;子字派新遷的地址主要有江蘇鎮江、浙江衢縣、廣東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師字派以下新遷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臨安、浙江雲和、江蘇太平州,等等。  秦王趙德芳一脈的遷徙的基本狀況是:子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興、江蘇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師字派遷居主要有江蘇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宋太宗趙匡義一脈宗室  靖康之恥後,北宋被金國滅亡,金兵把宋徽宗、宋欽宗及北宋的后妃、宗室,連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虜北去。宋徽宗死於五國城。金國統治者為了加強對中原的統治,又把宋欽宗遷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趙構南逃臨安建立南宋,自號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趙構以為北宋慘遭靖康之難和自己兒子的早夭。是因為其祖宋太宗趙匡義沒有遵守“金匱之盟”而遭至的災難,於是將南宋王朝的帝位傳給了宋太祖趙匡胤一脈的後裔,宋太宗趙匡義一脈宗室南遷後裔,此後多由南宋京城臨安遷出,散居於南方民間。  士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贛州、福建建甌、浙江紹興。宋太宗趙匡義六世孫不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臨安、浙江金華、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荊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廣西橫縣、四川成都、四川開縣。宋太宗趙匡義七世孫善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寧波、江蘇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臨川。宋太宗趙匡義八世孫汝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陽、湖南平江、江西餘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匱之盟”,趙匡胤臨死之前,將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匡義。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辦事,宋太宗趙匡義應該將皇位傳給其弟魏王趙廷美。趙匡義登基之後,隱匿“金匱之盟”的內容。魏王趙廷美一向專橫驕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趙匡義的斥責,此刻得知有“金匱之盟”一事,於是對趙匡義甚為不滿,於是暗中謀劃,陰謀早日篡奪皇位。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趙廷美謀劃篡奪皇位的陰謀洩露。宋太宗趙匡義遂罷免了他的開封府尹。趙匡義念其手足之情,並多次立有戰功,於是仍令其為西京(今洛陽)留守。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由此暫時全部遷居到了西京。趙廷美被貶謫任西京留守後,暗中仍與兵部尚書盧多遜頻繁勾結。二人勾結之事敗露,魏王趙廷美罷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職,僅保留魏王空名,閒居在家;魏王趙廷美閒居在西京,後降魏王趙廷美為涪陵縣公,遷往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趙廷美舉家遷至房州,趙廷美遷居房陵後不久,就憂憤成疾,吐血而終,年僅38歲。   自貶於房陵之後,其後代外放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開封、河南洛陽、福建汀州、山東沂州、山東濟州、江蘇崑山、浙江秀水、江蘇溧城、江西波陽、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西平趙氏  北宋慶曆年間,陝西趙懿甫官居汝南節度使,後家居汝南城東五里屯。傳十世至希賢(號龍華)由汝南遷蔡州。元末至正年間,趙希賢之後趙伊官至鹽運使司通判, 由上蔡縣白圭廟東徐趙莊遷西平縣專探鄉趙老莊。趙伊之子趙仲來系明正德年間貢生,為西平趙氏之始祖。趙仲來生才廣、才宇,才廣生恭、肅、鑑、鐸、鏷,才宇生欽。自仲來至今已歷二十四世,為西平名門望族,其後裔現分居於楊莊鄉、專探鄉、蘆廟鄉、師靈鎮、譚店鄉、宋集鎮、出山鎮、酒店鄉等地。  從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等地的趙氏族人陸續遷到臺灣、南洋,更有人漂洋過海,移居到歐美各國。 [編輯本段]【趙氏家譜】  第1世 造父  第2世 叔觀(宜父)  第3世 趙璋(仲父)  第4世 趙登(季父)  第5世 爾成(公仲)  第6世 趙高  第7世 奄父  第8世 叔帶  第9世 趙麟(守仁)  第10世 子豐(知義)  第11世 趙射(慧明)  第12世 趙壯(公明)  第13世 趙夙  第14世 趙衰(?—前622年,趙成子)  第15世 趙盾(趙宣子)  第16世 趙朔(?—前597年,趙莊子)  第17世 趙武(?—前541年,趙文子)  第18世 趙成(趙景叔、趙景子)  第19世 趙鞅(?—前458年,趙簡子)  第20世 趙毋恤(?—前425年,趙襄子)  第21世 伯魯  第22世 趙周(代成君)  第23世 趙浣(?—前409年,趙獻子,趙獻侯)  第24世 趙籍(?—前400年,趙烈侯,正式建趙國)  第25世 趙章(?—前375年,趙敬侯)  第26世 趙種(?—前350年,趙成侯)  第27世 趙語(?—前326年,趙肅侯)  第28世 趙雍(?—前295年,趙武靈王)  第29世 趙奢(趙武靈王第九子,馬服君,馬氏始祖)【宗族特徵】  ■趙姓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幾百年。趙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梟雄武將,均在各自領域廣有建樹。   ■家乘譜牒繁雜明瞭。   ■家規家訓教誨後人。如樓張村趙姓有《家規紀略》,文載:“男自八歲入塾,以三十為率,……農時散而歸田,農隙即復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營相當之務;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職,或領農工或治圃事,或料廚事或守客廳。暇時習書史、業歧黃,家長俱不之問,惟不得玩好無益事業。……事無閒人,人無暇時。有不遵家規者,由家長召集族人共同斥責。若卑幼或有過失,則告於各主,令其約束。” 提問人的追問 2009-12-26 03:36 哇,看來趙姓是已經散落民間,我想知道自己是哪個派系的也很困難了,有沒有當代的趙氏家譜啊,而且不是還有個故事是《趙氏孤兒》嗎?! 團隊的補充 2009-12-26 03:42 現在家譜各支都不同 而且現在大部分都不是按家譜來取名了 所以家譜很難找 一個姓沒有統一的家譜趙氏孤兒  故事來源:《史記》《左傳》  時間:春秋時期  地點:河北省邢臺縣趙孤莊   你看過《趙氏孤兒》這出膾炙人口的好戲嗎?邢臺縣會寧鎮的趙孤莊,就同這個故事有密切關聯。據《順德府志》和《邢臺縣志》記裁:"趙孤莊在城西北二十五里,為程嬰匿趙武處。"  春秋時代,晉國的大臣趙盾輔佐晉襄公,使國家越來越富強。襄公死後,其子晉靈公繼位,荒淫無道,殘害臣民。趙盾多次勸諫,靈公不但不聽,反而懷恨在心,趙盾不得已而出逃。後來他的兄弟趙穿發動政變,殺了靈公,擁立襄公的弟弟即位,為晉成公。這時趙盾又被請回來,主持朝政。他的兒子趙朔娶了成公的姐姐為夫人。成公死後,兒子景公繼位。大夫屠岸賈原是晉靈公的龐臣,一貫助紂為虐,對趙氏早就恨之入骨。他對景公說:"靈公遇難,禍首是趙盾,以臣弒君,應當滅族。"這時趙盾已死,景公就把趙朔一族全部殺死。趙朔的妻子因系公主身份,倖免於死。她回到王宮,生下遺腹子。屠岸賈聽說後,到宮中搜索,想斬草除根。公主把嬰兒藏在褲子裡,屠岸賈沒有搜著。在這危難之時,趙氏的兩個門客公孫杵臼和程嬰決心把趙氏孤兒救出來。於是二人定計,買了別人一個嬰兒,由公孫杵臼抱去藏起來,然後程嬰去向屠岸賈"告密",說趙氏孤兒在公孫杵臼處。屠岸賈領兵抓到公孫杵臼和那個嬰兒,當即處死。這時程嬰卻偷偷跑到王宮,抱出趙氏嬰兒,逃到偏僻的山林裡躲藏起來。孤兒長大,取名趙武,十五年後景公得了重病,讓卜者占卜,卜者說生病的原因是錯殺了功臣。大臣韓厥一向和趙氏關係親密,此時便趁機向景公說:"趙氏世代有功,被錯殺滅族,老百姓都為之不平,應當恢復名譽,給予重用。"於是景公聽了韓厥的話,派人把趙武和程嬰接進宮來,讓趙武繼承了趙氏原來的俸祿、封地。趙武又奉景公之命,殺死了屠岸賈。後來趙武的曾孫趙襄子和韓氏、魏氏三家分晉,建了趙國。  趙氏孤兒的故事,二千多年來在中國廣為流傳。元朝時被搬上了舞臺,直到現在,京劇和其它地方劇種還在上演《趙氏孤兒》,經久不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星際爭霸神族開始怎樣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