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思的長壽花
-
2 # 江湖孤影風雨故人
每個孩子其實大不同 如果父母的預設目標太具體 可能會干擾孩子的成長 比如宮崎駿先生認為他的兒子沒有畫畫的天賦 反對孩子從事動畫創作 鑑於他的身份地位和權威 結果孩子違心地學了建築 等30多歲 還是走上了動畫創造的道路 多次被家長潑冷水 甚至羞辱 當然宮崎駿先生最終還是覺悟了 和兒子一起創造了一部動畫電影 有個哲人說的好 孩子是明日之星 你不知道他會在哪裡 何時閃耀 除了提供一些基本的條件和常規教育之外 要多啟發和追隨孩子內心的聲音 道法自然 應無所住
-
3 # 窗邊的N
首先要看我們如何定義乖孩子、好孩子,乖孩子應該是很聽大人的話,包括家人、老師;好孩子可能是在乖孩子基礎上再包括學習好、才藝好等等條件。那麼乖孩子和好孩子一定是不淘氣的。
其實對於教育者來說,乖孩子和好孩子是培養起來最省力的,我們做教師的,誰都希望課堂上紀律特別好,那麼一定不希望孩子淘氣;做家長的,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給自己找麻煩,希望自己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所以很多教育者一定是希望孩子們都是“好孩子、乖孩子”。
可是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那麼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不可能千篇一律一個模子刻出來,所以對待每個孩子都應該根據其特點去培養,所謂“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很明顯去教導孩子們要做“好孩子、乖孩子”是不合宜的,也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
-
4 # 趣學俱樂部
長輩天天唸叨,教育孩子要把"乖孩子,好孩子,別淘氣”掛在嘴邊?
如果這個長輩是我的父母或者公婆,就讓他們說唄,他們生兒育女,操持家務,累了半輩子,甚至現在還在發揮餘熱,給我帶孩子,幾句嘮叨,有什麼不可以聽的呢?不中聽的,左耳進右耳出不會嗎?老小孩,哄哄他們就好,不必往心裡去。我媽以前更愛我弟弟,不太待見我,現在她說啥我就以哄她開心為原則,真說太過分的,我就假裝生氣,三十多歲了還在老媽媽那耍個賴,結果我媽對我的評價直線上升。對於婆婆嗎,我是不敢這樣的,相互尊重就行,和婆婆套近乎我覺得太肉麻了,(嘻嘻,還是修煉不到位啊!)不過婆婆幫我帶孩子時,她給孩子穿什麼,是用什麼方法教育小孩的,我絕不批評,有時間,就自己多帶帶孩子,沒時間,只能閉上嘴,怎麼叨叨也解決不了問題啊~
對於這種教育觀念,我是非常不認同的。現在都什麼社會了,還把幾十年的老黃曆,拿出來做指導原則?越聽話,越是被馴化得好的人,越容易被野蠻人控制。因為聽話的人,會講道理,遇到不講道理的,就是“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我認為,要教孩子規則,也要孩子注重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一個人說得頭頭是道,可是明顯感覺是欺負你,你也要礙於規則去聽話嗎?
-
5 # 爾雅休養札記
當別人誇讚你家孩子“很乖”“很懂事”的時候,你心裡肯定美滋滋的。
是啊,對於華人而言,“乖”好像就是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乖” 理所當然也成了“好孩子”的標準。
因此,當黃磊的13歲女兒多多染頭髮、扎耳環的時候,遭受了很多網路非議和言語攻擊:
“小小年紀就染髮,像什麼樣子?”
“學生就應該專心讀書,小小年紀打扮給誰看?”
眾人都覺得愛打扮、愛美的孩子就是不乖,就不是好孩子。
事實上,多多並未因為“不乖”而變成壞孩子,反而一直表現得非常優秀:
8歲翻譯英文小說,12歲獨立設計禮服,13歲獲得5個樂器類國際一等獎……
反觀眾人眼中的“乖孩子”,長大後的表現卻常常讓人大跌眼鏡,甚至感覺震驚。
一位朋友的孩子在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就是妥妥的學霸。朋友經常自豪地誇讚孩子很乖、很懂事,學習根本不用操心。
但是孩子上了高中後,卻突然變成了叛逆少年,逃課、抽菸、網癮,簡直就是另外一個人。
成績優秀、乖巧聽話的吳謝宇,在母親的嚴厲管教下,如願成為了北大高材生。但是本來擁有著美好前途的他,卻做出了弒母的殘忍事情。
孩子的乖,往往是在父母壓制下的一種表現。家長們為了顯得自己教育的好,往往認為這是一種好現象,反而一直用這種標準來要求孩子,不乖就是不好。
殊不知,孩子的乖就像風平浪靜的大海,表面上令人心曠神怡,可誰知道海底有多少丘壑,誰又知道海中存在著怎樣的殘忍廝殺。直到某天掀起驚濤駭浪,才知道大海平靜背後的可怕。
《精神分析式對話:從心理醫院到躺椅》中說道:“那些順從的孩子,他們舉止得體、成績優異,但意外地出現了明顯的優等生困境,隨後這個問題的惡性程度越來越明顯……這些好孩子後來成為頗有建樹的成年人,他們做被教導的事,完成既定的目標。中年之後一些人逐漸感到內心的空虛,導致出現令人費解的現象,與他們常常光彩照人的一面形成鮮明對比。”
很多心理研究也都表明:孩子小時候表現得越“乖”、越“懂事”,長大後的心理問題反而越多。
自卑軟弱,不敢反抗“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你不乖媽媽就走了,你自己在這裡哭吧!”
“你想吃巧克力今天就得表現乖一點,你乖爸爸就給你買。”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奶奶生氣了!”
漸漸地,孩子明白了這樣的生存技巧: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才會滿足自己的要求;自己乖乖順從大人的意願,大人才會愛自己,不然就會拋棄自己。
正是這樣,為了多得到大人的關注和喜愛,為了少受到大人的嫌棄和責罵,孩子漸漸學會了壓抑真正的自己,努力做成那個大人眼中的“乖”孩子。
《真怕你是個乖孩子》書中有一段寫作者帶女兒到親戚家串門,親戚拿出糖給女兒吃,但必須要孩子叫了阿姨才能得到。
女兒猶豫了一會兒,為了那塊糖最終還是叫了阿姨。親戚表揚孩子乖時,作者卻感覺很心疼。
當孩子向大人屈服的那一刻,他們就不能再自由地做自己了!
當孩子正努力地成為父母心中的理想孩子,他們也就喪失了自信和尊嚴!
日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從小為了得到父親的關愛,一直順從委屈地活著,自然而然形成了自卑軟弱的性格。
松子長大以後,這種性格並沒有給她帶來所期待的愛,甚至被同事誣陷也不敢反抗,最終將自己陷於無法掙脫的泥沼,悲慘地離去。
乖的本質就是一種壓抑,孩子在父母的強勢壓制下變得很乖巧,但他們的性格里已經烙下了順從的印記,長大之後怎能逃脫自卑和軟弱呢?
討好別人,委屈自己青年作家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說:自己這20多年來一直在“討好”別人,我再也不想討好別人了。
蔣方舟從小就是那個別人家的乖孩子:7歲開始寫作;9歲便出版了散文集《開啟天窗》,該書被列為湖南省中小學生素質教育讀本;高考時被清華大學破格降60分錄取;23歲當上中國最具代表性和輿論影響力的雜誌《新週刊》的副主編……
這樣一個光環纏身的人,本該過得肆意快樂。但當蔣方舟意識到自己是討好型人格的時候,“覺得自己的人生觀整個崩塌了,甚至懷疑自己前20多年活得是否正確”。
蔣方舟在講自己的成長經歷時,提到小時候為了討好媽媽,一直努力表現出乖孩子的樣子,隱藏起自己真實的想法。
在生活和工作中,她也會收斂起真實,習慣性地犧牲自己的感受和訴求去迎合別人,每天都感覺活得很憋屈。
父母往往喜歡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孩子,他們自己缺乏存在感,就強迫孩子也去關注別人的評價,獲得別人的認同。
當孩子把討好別人當成正常而合理的事情,一生活在別人的看法裡,這是不是一種悲哀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討喜的人設無法吸引到真正欣賞你的人。因為,真正欣賞你的人,一定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故作討喜的樣子。
缺乏獨立,失去自我曾經,北京一位月入過萬的媽媽帶著女兒跳樓,因為無業的丈夫出軌,她想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絕望。
這麼一位高收入的母親,如果離婚了,也許還能活得自我,日子也不會過得更差,可她為什麼要選擇如此卑微地活著?
也許,她從來沒有真正獨立過,小時候依賴父母,長大後依賴朋友,結婚後依賴丈夫。完全是為了別人而活,不再有自我。
當所依賴的人變得不可依賴了,她便會迷茫崩潰,因為她再也找不回那個真正應該依賴的自我。
“乖孩子”是父母控制下的產物,當孩子習慣了被控制、被包辦,就會產生依賴感,如同牽線木偶,沒有自己的主見,也不敢表達自我。
上學了是“乖學生”,工作了是“乖員工”,結婚了是“媽寶男”,生活上是“爛好人”,經濟上是“啃老族”……這難道就是你所期望的“乖孩子”?
培養孩子獨立面對生活的能力,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認清自己對孩子的期望,不要把自己的偏執強加在孩子身上。
《真怕你是個乖孩子》的作者如是說:“當母親並不意味著你會失去自己,而是,你必須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壓抑過度,人格分裂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變態。
影片《少年的你》中,魏萊是一位家境優渥的優秀學生,她是家人眼中的乖孩子,也是別人眼中標準的白富美學霸。
可是由於父母錯誤的家庭教育,讓魏萊成為了“沉默的羔羊”,過度的壓抑使她產生了可怕的人格分裂。
一面是在家人面前乖巧聽話的好孩子,另一面卻是熱衷於對出身貧寒的同學實行霸凌的狂魔。
魏萊對同學胡小蝶實施霸凌,並導致她跳樓身亡,對此她毫無愧疚之感,即使在面對警察的盤問時也鎮定自若,簡直就是一個高智商、高情商的罪犯。
長期壓抑真實的自我,使魏萊的心理扭曲變態,將霸凌當成了情感的發洩口,最終釀成了悲劇的人生。
一本叫《乖孩子的傷最重》的書中說: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和自尊的代價來討好成人。而成人,只要心中還存有“要孩子乖”的想法,就是阻絕孩子獨立思考、發展自我的劊子手。只要父母心中有個“理想孩子”存在,就不可能不用“批評、比較、挑剔”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在實現這個獨特價值的時候,他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有可能是笨拙的。
這些都沒關係,允許孩子在犯錯中長大,從而發展孩子的各種感知能力,讓孩子慢慢去學會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係。
你會發現,“熊孩子”比“乖孩子”更加真實、可愛。
回覆列表
老一輩往往強調‘’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他們的育人觀念是重在成人,也就是守規矩,不做離經叛道的人。其實,年輕人培養孩子則更能接受彰顯個性、符合孩子個人意願的理念。這應該是一種進步的教育觀,因為時代的發展必然促使教育策略的相應改變,老一輩自然要與時俱進,不要再奉行舊的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