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
2 # 夢之藍1233
來描述司馬懿受家族出身影響、優秀的軍事才能和陰毒嗜殺的性格等三個方面。
(一)出身世家大族,儒家思想體系
之所以要提及司馬懿的出身,是想和出身寒族的諸如劉備、孫策等人物的思維行事形成出對比,
我一直覺得無論無論是亂世還是治世,最穩的就是普通司馬家祖一樣的地方大族,
河內司馬氏,是世家大族,自漢初司馬卬開始就穩穩的落戶河內,
司馬懿生於靈帝時期,179年,黃巾起義的前夜。很有意思的是,這一年,還出生了兩個同樣有手段又個性古怪的奇才:法正和龐統。
有知識、有實力、有人脈、有聲望,只需要觀望一個好時機、好專案,出手投資就是了。
司馬懿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在他22歲時,即建安六年(201年),曹操當時還是司空,打算徵召司馬懿到府中任職,
這個時間點是,曹操剛剛在官渡擊敗袁紹主力,而退回冀州的袁紹尚未病逝。
有理由推斷,此時曹操拉攏司馬氏的原因之一是想透過有效拉攏地方大族勢力,進一步穩定兗州局面,為他接下來攻取河北,提供更穩定的後方環境。司馬懿個人聲望則是另一方面原因。
司馬懿拒絕了徵召,從他的考量,可以看出司馬懿先深思而後行事的處事風格:
(1)不願意屈從閹宦之後,這一點和四世三公的汝南袁紹接近,世家大族對此時的曹操普遍持鄙視態度。
(2)也可能一部分考量是,朝廷已經被曹操控制,投入曹操陣營,就表示站在了漢王朝的對立面,司馬懿還打算觀望,以待大環境進一步明朗再做決定。
另外,司馬懿拒絕曹操徵召的方式也顯現出他能堅忍、處事果決的一面,這部分放在後面描述。
總之,出身世家大族的司馬懿處事謹慎,心思縝密,縱觀司馬懿的一生,幾乎看不到他衝動又或者情緒外露的時候。
稍微對比一下我們敬愛的諸葛丞相則似乎更有人情味,閒來墾荒唱唱《梁甫吟》、吹吹牛筆比管仲樂毅、而且對劉備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更是無以復加。
關於諸葛亮和司馬懿,可以參見我的另一篇回答:司馬懿和諸葛亮相比,為什麼流芳千古的是諸葛亮 ?
可能如此的深沉性格,也是大部分人反感司馬懿的原因,城府深沉之人,連靠近他都會覺得寒氣逼人。
(二)擁有極高軍事素養和對時局的敏銳洞察力
司馬懿對於戰爭的敵我形勢分析常常十分準確,這是他敏銳的洞察力的表現。
從他的幾處實踐表現來看,甚至恍惚有一些郭奉孝的影子:
(1)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就在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時,
由於都城許縣距離前方襄陽戰區太近,附近眾多郡縣叛降關羽的緣故,曹操有了遷都河北的想法,
此時司馬懿進行了勸阻,理由是:
先前關羽能夠圍困襄陽曹仁、水淹于禁、斬殺龐德,都只是憑藉天時,並沒有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如果遷都就是向關羽示弱,那麼整個荊州、江淮地區都會人心浮動。
並且給出了抵禦關羽的方案:
江東孫權對於關羽勢力坐大一定會深感不安,可以聯合孫權牽制關羽,那麼樊城的困局就得解了。
以上司馬懿的兩方面分析,從後來的發展來看,都得到了印證。
(2)就在曹操病逝,曹丕剛剛即為後,司馬懿又展現了他準確的判斷力:
孫權帶兵向襄陽地區進發,多數朝臣建議曹丕放其襄陽、樊城,這可能是基於先前關羽給襄陽造成了巨大破壞有關,但是司馬懿認為:
孫權剛剛得罪蜀國,此刻他更希望和魏國結盟共同抵禦蜀國。
襄陽是連線南北的水路交通要道,不能輕易放棄。
兵家必爭之地 - 襄陽
但是曹丕還是選擇放棄並燒燬襄陽,結果和司馬懿的判斷一致,曹丕後悔不及。
我個人認為,
孫權之所以此時興兵,最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向曹丕炫耀兵威而不是和魏國結仇,顯現他在荊州地區的戰鬥力,以便為不久之後同魏國談判結盟增加籌碼,
畢竟,能戰才能和。
從以上可以看出,司馬懿具備對於戰前對於敵我雙方敏銳的判斷力。
而他的行軍作戰能力也在幾次重要戰役中得到了體現:
(1)司馬懿八天行軍千里,孟達猝不及防
太和元年(227年),發生新城之戰,經過不細說了,總結一下孟達失敗的原因,
孟達內心反覆,猶豫不決。
諸葛亮急切督促孟達反叛。
司馬懿表面安撫,暗地倍道行軍。
司馬懿八日擒孟達
司馬懿的策略是:
假意安撫迷惑孟達,調兵不上報洛陽先斬後奏。
因此當司馬懿僅用了八天便抵達新城時,孟達驚慌失措,還沒有來得及建立起有效城防。
不過司馬懿的策略也存在明顯的風險:
一是私自調動兵馬沒有上報朝廷,司馬懿充分發揮了“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的方針,
這也是孟達始料未及的,
他估算司馬懿從宛城向洛陽請命往返,加上從宛城進兵至新城共需約一個月,因此認為自己有充足的時間考慮策略、構建城防。
二是八日急行軍千里,不顧兵家“ 強弩之末,不能入魯縞 ”的大忌。頗有些當年曹操 " 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裡 "在長坂坡追擊劉備的膽略。
另外值得說明的是,新城位於襄陽上游,可以順漢江之下威脅襄陽和樊城,蜀漢徹底的失去新城,是一大重要損失。
從此蜀軍出川,就只有從漢中北上這一路了。
(2)前後三次抵擋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和司馬懿在隴右鬥智鬥勇的戰爭經過歷來為大家津津樂道,
分別是諸葛的第三次北伐太和三年(229年)、
第四次北伐太和三年(231年)
和諸葛亮的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青龍元年(233年)。
在第五次五丈原之戰中,司馬懿以“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策略同諸葛亮相持百餘日。使得諸葛亮恢復中原的願望落空,
這是英雄的末路,大漢的終結。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司馬懿有一段對諸葛亮軍事能力的評價: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
從結果看來,蜀軍在遠離後方補給,仍然堅持要同魏軍相持百餘日的策略,其靈活性確實有待商榷。
說個題外話,
拋開軍事話題,我個人十分欣賞、也經常反覆抄寫諸葛亮的《 出師表 》,
(3)長驅數千裡,平定遼東公孫淵
景初二年(238年),司馬懿率領四萬步兵從洛陽出發,經過四個月抵達遼東,
大家熟知的戰爭過程不細說了,這其中有個有意思的小插曲,
公孫淵聽聞魏軍到來,曾求救於孫權,孫權派兵援助並發表了一番對司馬懿用兵能力的讚歎:
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深為弟(公孫淵)憂之。
意思就是,我聽說司馬懿極善用兵,我為老弟你深深感到擔憂啊。
以上戰場事例都是司馬懿精湛的戰略和戰術思想的重要體現。
(三)陰毒嗜殺且深有權謀
(1)刻薄對待發妻張春華
張春華為司馬懿生養了司馬師、昭、乾和南陽公主,
司馬師和司馬昭是後來晉王朝得以建立的重要奠基人,在這一點上可以說張春華對司馬氏家族功勳卓著,可是司馬懿對待這位夫人,卻十分冷漠、甚至是刻薄,
他常用“ 老物 ”來稱呼她。
我個人猜測大概於現代語中的“ 老東西 ”的意思,但願不是這樣。
這裡穿插一個題外話,在張春華的以上幾位子女中,景帝和文帝比較為人熟知,其中還有一個神一般的存在,司馬乾。
那麼動亂的時局中,他居然可以飄然而過,如果不特意閱讀他的傳記,甚至都很難發現他和其他諸侯王的聯絡。
也許正是淡漠名利的處世態度,使他得以終年八十歲高齡,
不過他的怪異癖好還是不足為人道了。
(2)遠超常人的忍性
前文提到司馬懿拒絕了時任司空的曹操的徵召,而他採取的方式是;
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竟然使得曹操相信了他,
除此之外,為人熟知的是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更是把最佳演員的一面展露無遺,
司馬懿自正始八年(247年)五月至政變前嘉平元年(249年)正月,一年多的時間一直裝病:
形體表演,衣服都拿不起來了,粥喂到嘴裡都會流出來。
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進粥,帝不持杯飲,粥皆流出霑胸。
語言表演,故意把“ 本州 ”聽作“ 幷州 ”。
君當屈幷州,幷州近胡,善為之備。恐不復相見,以子師、昭兄弟為託。
可見表演功底出神入化,最重要的是,曹爽信了。
(3)深以為不齒的陰毒和嗜殺,且置信義若無物。
在政變中,司馬懿顧忌曹爽可能會帶小皇帝孤注一擲,因此首先對曹爽進行許諾安撫,只是免官,更指著洛水發誓,不久曹爽兄弟被夷滅三族,也因此曹真斷絕了後嗣。
當初曹爽被司馬懿誘騙,舉棋不定時,為他出謀劃策的桓範也被誅殺。幸運的是他有一位優秀是子孫,名叫桓溫。
司馬懿使用的是不遵守承諾,徹底拋棄信義的手段,這並不高明,
只要做人無底線,大部分政客都可以做的到。
被司馬懿誆騙的當然不止曹爽一人,還有" 淮南一叛 "的王凌,
嘉平三年(251年),也就是吳國大皇帝孫權病逝、做出相應防禦部署的前一年。王凌意圖趁此機會,以攻伐吳國為名,獲取淮南地區兵權,
但是當王凌在意識到無法剷除司馬氏之時,也像曹爽一樣,聽信了司馬懿" 赦免 "的允諾,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誓言和信義對司馬懿來說算什麼呢 ?
除了不講信義之外,更讓人值得唾棄的就是司馬懿極其嗜殺(得勝後耀武揚威的殺戮,不是戰爭過程中)的一面,以下是司馬懿滅族記錄:
攻破東北人公孫淵的襄平城後,
既入城,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
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 京觀 ” 就是把近萬具屍首堆積在一起,炫耀自己兵威的“ 景點 ”……不寒而慄。
高平陵誘降曹爽後,
於是收(曹)爽、羲、訓、(何)晏、颺、(丁)謐、軌、勝、(桓)範、當等,皆伏誅,夷三族。
俘虜王凌後:
收其餘黨,皆夷三族,
甚至司馬懿的後人,東晉明帝司馬紹對此種種的深以為不齒,王導為晉明帝講述晉王朝的創業歷程後,
明帝聞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長!”
-
3 # 歷史智慧之窗
1、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2、司馬懿是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3、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4.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經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
5.雖然後人對他評價不好,說他陰險毒辣,但是隱忍才是他人生的主旋律。也有人說他的成功是陰柔奸雄戰勝陽剛英雄的代表。
-
4 # 經典重溫之似水流年
愛看書 ,學識高。司馬懿建安十三年接受曹丞相徵召,為丞相府文學掾。
這年他三十歲。
懂得隱忍,隱藏實力。建安六年,司馬懿二十三歲。這時曹操剛在官渡贏了袁紹,聽說司馬懿聰明,闢之。
司馬懿稱病不去。
所以不是司馬懿被埋沒,是他不想露鋒芒。如果他想,他本來可以在曹操還只是個普通軍閥的時候就來到他身邊,建功立業,成為魏武之名臣。
司馬懿向來謹小慎微、而又擅長等待。高平陵之變前他為了麻痺曹爽等待最好的下手時機,裝病裝了兩年。
曹操時期的司馬懿是積極進言的。得隴望蜀,建議屯田,勸阻遷都,他都說過話。但他並沒有為此得到什麼升遷機遇,他的言論,起到作用也並不多。此時有 曹操在,司馬懿知道自己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所以都是謹小慎微。雖曹操也想除處司馬懿,但終還是沒能下去手。
這就是司馬懿的聰明之處。
為此十年磨一劍,只為一出劍就要有十足的把握取勝。不然就勇不出劍。忍字功夫已到了極致。
後面最著名的的高平陵之變,才一舉成功了。
參考另一個被舉為上計掾的姜維,“仕郡上計掾,州闢為從事。”
這是一個入職的流程,如果應招了徵辟,就等於認了之前郡裡的舉薦。
司馬懿這次會拒絕徵辟,誠然有袁曹局勢不明的考量,另一條是因為舉薦的人。
這個人是誰呢?
“建安四年春二月,公還至昌邑。……公遂濟河,圍射犬。……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
初,公舉種孝廉。兗州叛,公曰:“唯魏種且不棄孤也。”及聞種走,公怒曰:“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種,公曰:“唯其才也!”釋其縛而用之。”
建安六年時任河內郡太守的就是這位魏種,他是兗州人。
這個魏種後來也沒有更多事蹟流傳,我一直很好奇陳壽特意記這麼一筆是什麼用意。
當時曹操的陣營裡,文官系統由汝南與潁川計程車人把持,部隊系統由沛國與譙郡的武人把持。
兗州人的代表就是程昱,他是曹操的五位謀主之一,但是兗州人在曹營的地位,遠不如潁川人。
說起來,因為不待見舉薦人而拒絕徵辟的事兒,程昱也幹過。
當初劉岱很賞識程昱,但他不看好劉岱,拒絕了幾次徵召。後被劉岱表為騎都尉,程昱索性裝病。
建安六年的司馬懿和當年的程昱一樣,他可不打算把自己跟弱勢的兗州士人綁一塊兒,不領那情。
什麼人的舉薦能夠入他法眼呢?當然是潁川人。
“及魏武為丞相,又闢為文學掾”曹操做丞相是建安十三年。
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在九伐中原中,與司馬懿較量,諸葛亮曾說,我獨畏懼司馬懿一人而已。
司馬懿有自知之明。知道論計謀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就用一守代攻的方式,屢屢使諸葛亮受錯。
連諸葛亮送女人的衣服給司馬懿穿,都能一點也不生氣。可見氣量大。
幾次被貶扔不忘心中之志。所以有後來三分歸晉一統天下的結局,司馬懿功不可沒也。
回覆列表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司馬公,梟雄也。01.伯仲臥龍。《三國演義》中多有之事皆是書備操權亮等之情,而略於一大重者。此人是聰明絕頂之懿,司馬懿之出次欲比諸葛亮晚者甚眾。以愚觀之懿之才與諸葛亮可謂不分伯仲。
02.出身顯赫。司馬懿之出為佳,其生在一個大族。其父居京兆與郡,司馬懿有七兄弟。懿字仲達,可見其家內行商。司馬懿為人學富五車喻其才可以通,其法略亦甚者深。
03.為人謹慎。司馬懿為人亦甚之孑,以我今日之言此人尤能裝逼。蓋有一日操懿出請以自輔,懿以時尚未至,而不願出。然恐操之霸勢,乃陽病也。曹操遣所親於司馬懿之床前視懿非病也,其親信拔出手者一以兵在馬之首上。司馬懿竟能為鎮定,其實他已驚流汗矣多者。
04.大權在握。及公既死,文帝始用。司馬懿始初熬出頭,以司馬懿初為世子之幕。而文帝為人尤之精,其從父以人道,終不肯委事懿。直待馬五十餘歲,司馬懿始封將軍。然文帝死,“帝即位。帝亦是一位明,睿因己之親貴以制司家曹。睿死,司馬懿破爽。自奪其權,此皆由於高平陵之變。
05.真人精也。睿死,大將軍曹爽秉政。司馬懿為解兵柄,司馬懿稱疾不出。爽與少帝出祭其先祖,懿見了此一千載之會。遂引兵圍了太后之宮,逼太后下旨誅曹爽。曹爽反也,乃知其為人以清君側之命追之,殺。己乃降懿。自太祖至睿,司馬懿凡三世辱矣,凡二十餘年。不得不曰懿真人精。
金陵少年評曰:司馬懿生,頗為幸福,有白頭之恩愛夫人,亦有知書之紅顏知為妾室,子雙全,亦頗採,雖司馬懿反曹遭世之唾,然而無法,上不與力,但自上也,國不可亂,民得生活,故言司馬懿起亦非大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