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野史閒趣
-
2 # 蘭臺攬風
根據《史記》記載,顏回小孔子30歲,亡於魯哀公十四年春,當時孔子已70歲多,所以顏回去世時候應該40多歲。 顏回固窮,安貧樂道,孔子曾問他,他答覆"無伐善,無施勞”, “一簞食,一瓢欽,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去世後,孔子很悲哀”天喪予,天喪予”。 在古代有一個傳說,說孔子在顏回每天往返的路上丟下一塊金子上寫道“天賜顏回一錠金”,意思說,上天看你貧窮,賜給你一錠金;但是顏回拒絕拾遺,在金子上寫了另外一句話”外財不富命窮人”,由此可以看出顏回君子固窮簞食瓢飲在陋巷也不改其樂的本性。
-
3 # 許願的泥菩
首先,孔子本身其實是窮人。雖然其祖上是貴族,可是一點點的消耗,尤其是其生母和父親的結合和當時的禮不符,所以,他的出生其實是避世的,然後,他父親死後,母親被驅逐了,所以呢,生活清貧。雖然做過官,但是因為其理念不被當時的統治者接受,自己又看不慣當時的一些做法,所以更多的時候還是一路遊學。就有記載說明了其狀況,就是顏回煮米,都可以去看一下;還有一個成語“喪家之犬”其實也和孔子有關,所以說,其實孔子大部分時候生活的並不富裕。
第二個,是顏回自己的事,首先顏回不是特別窮,只是比較貧困。《莊子》中有記載: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飦粥;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孔子愀然變容,曰:“善哉,回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作。’丘誦之久矣,今於回而後見之,是丘之得也。 從這個可以看出,顏回不是特別窮,而且他有自己的志向。
最後回到問題,孔子不幫助顏回,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樣的幫助,如果說贈與金銀,先不說孔子有沒有,即使有,這種施捨本身就是一種侮辱,尤其是對有志向的人來說;第二個,引薦入仕,和顏回的志向不符;縱觀孔子對待學生,教知識,講道理,但不會去改變學生的志向;而且,孔子在教授弟子的同時,也不斷在向弟子學習,這個不止一次。
-
4 # 高原藏羚羊520
顏回七十二大賢之首,為人內向,剛開始 孔子以為顏回愚笨,但是後來經過了解知道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顏回的沉默有時候給人一種愚笨的感覺,不瞭解的人非常容易誤會,其實用現在的話說,顏回屬於大智若愚。曾經,學堂內總丟東西,由於顏回貧困,好多人都說是顏回偷得,一開始,孔子也不信是顏回偷得,後面說的人多了,他就相信是顏回了。於是孔子就找了一錠金子試了一下顏回,於是就有了 “天賜顏回一錠金,外財不富窮命人”這個典故了。孔子也從中看出了顏回高尚的品德。
後面顏回死後,其父請求孔子賣車葬顏回,但孔子因為之前做過大夫,不方便步行為由,拒絕了顏父的請求。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之前孔子兒子死後,也沒有棺槨,只是在桶車中埋葬的。從這也看出來,不是孔子不幫顏回,實在是孔子自己的生活也好不到哪裡去!更何況顏回死後,孔子仰天長嘆 “天喪予,天喪予” 從這中間也可以看出孔子和顏回之間的感情。。
-
5 # 金融草根
看了一下大家寫的答案,都很有道理,我都同意。下面,我再講兩點意見。
第一,救急不救窮是基本原則。顏回是真窮,給一點點錢是改變不了他缺錢的命運的,多給點呢?孔子本來自己就窮,四處傳道又不受待見,學生煮飯掉了一粒灰進去了,他看見了都以為別人偷吃,你說如果不是窮到家的人,會往這方面想嗎?又會為了這點事拿出來說道嗎?
第二,思想洗腦是基本手段。孔子說:君子固窮,安貧樂道是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儒家弟子的基本品質。錢是什麼東西,那不就是紙嘛,大家跟著我,學好文化知識,比什麼都強。以後當了官還怕沒錢嗎?不過老師我辛苦教大家知識,大家是不是要表示表示呢?
綜上所述,孔子自己沒錢,又在思想上洗腦,讓大家安於貧困,畢竟這樣大家才會死心塌地地跟著他嘛,否則你憑什麼領導大家呢。所以,孔子是不可能接濟顏回的。
-
6 # 武當山道姑
孔子也是窮人,他那個時代,孔子覺得自己有些能耐,頗能鄙事,如射箭,趕馬車,有如現在的汽車司機,又不願意去幹農活,就去教學生混幾鬥米和兩塊臘肉吃。孔子根本就沒有能力去扶貧。我們現在也有很多扶貧幹部,自己窮得叮噹響,去農村扶貧,就是隻為混口飯吃,既無特殊技能,又沒有專業知識,這些扶貧幹部講起脫貧辦法一套一套的,就是自己都沒有脫貧啊,我見這樣的幹部真不少,這種人也好意思去扶貧?
回覆列表
首先孔子本身也不富裕,其次儒學重視人格的修養,寧死不吃嗟來之食,孔子的有個學生子路就是帽子就是被盜賊碰亂了,而去給盜賊講道理,結果被剁成肉餡兒,感覺挺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