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以後,裴氏開始人才輩出。如晉代有司空裴秀,有裴徽、裴楷父子,南朝宋有史學家裴松之,隋有光祿大夫裴仁基,唐有宰相裴寂、裴炎、裴耀卿、裴度,詩人裴迪,書法家裴行儉等,都是其中的傑出人物。
A
伯益的後代非子以善養息馬畜倍受周孝王青睞,因此周孝王闢地以為附庸。非子之六世孫陵,周僖王時封邑城,後除“邑”從“衣”,因以裴為姓。陵十二世孫,東漢時為敦煌太守,漢光武建武二十一年由於平蜀有功詔準舉家由雲中遷入安邑。其孫在漢順帝永建初年來到山西聞喜鳳凰原之陰、峨嵋山之陽的一個小村莊,這個小村莊名叫裴柏,因柏林茂盛故有此名。
這裴桕村便是裴氏家族的世居之地,發祥之源。
從此,裴氏家族在這裡繁衍生息,盤根錯節,蔚成大姓巨族,以至於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顯赫的宰相世家,天下無二,世上無雙,難見其匹。
裴曄有子,漢靈帝時歷任縣令、郡守、尚書等職。建安初年,軍閥混戰,他率關中諸將討伐李催,’有功於當朝,封陽吉平侯。他生有4子:。自4子之後,裴氏家族逐漸興旺、繁茂起來,其子孫後代雖仍以裴柏為中心,但也開始向外散移播遷。其後代編修家譜者把其族人總括為三眷:西眷、中眷、東眷。
西眷之裴出自裴之後,由於他的子孫最初大多在西涼任職為官,故號西眷裴;
居聞喜,其後代也大多為官河東或河東周圍,故稱為中眷裴;
東眷裴為裴輯後人,乃漢獻帝工部尚書,賜金紫光祿大夫。其後代為宦者多在京燕淮襄一帶,故稱其為東眷裴。
以後隨著歲月的流逝,裴氏又繁衍出許多支派,如洗馬川裴、南來吳裴等。儘管世遠族分,但皆出自三眷之後,發端於聞喜裴柏,故有“天下無二裴”之說。
清朝嘉慶年間裴氏後人修的《裴氏世譜》,詳細開列了裴氏歷代官宦名錄,據稱有“宰相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使(包括經略使、防禦使、節度使、觀察使、節度使留後、布政使、按察使等)25人,刺史110人,太守77人,大將軍59人,駙馬21人,廕襲46人,進士68人,賢良7人,辟舉65人,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諡59人,鄉賢30人。還有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賢節82人”。這個統計雖未必準確,但我們可以據以一窺裴氏仕宦情的全貌。
據不完全統計,裴氏家族做到知府、刺史、太守以上官職者約有千餘人。一千餘人,這是一個多麼龐大、壯觀的隊伍,它比其故里裴柏村現有的人口還要多。這麼多的文臣武將、進士名流、皇后王妃集於一家,真是匪夷所思!
裴潛(?——244),字文行。裴茂次子。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烽火連天,朝廷危傾,生靈塗炭,裴潛父裴茂力赴國難,奉詔親率關中諸路大軍聲討李催,有功於當朝,被封陽吉平侯。漢獻帝年間,裴潛為避戰禍,流落荊州,做事於劉表門下。劉表甚愛之,待以賓禮。但裴潛在與劉表共同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劉表只不過一介懦夫,本無霸王之才。他曾在私下對要好的王粲、司馬芝說:“劉牧(即劉表)非霸王之才,欲西伯自處,敗無日矣。”隨即裴潛離開荊州,南到長沙,投奔曹魏政權。沒多久,曹操力取荊州,劉表一敗塗地,裴潛之預言得以應驗。
裴潛歸附曹操後,也頗得曹操器重。由於他在避亂荊州期間,劉備也正寄劉表籬下,因此裴潛與劉備有幸相處。鑑於他與劉備有過交往,曹操便想聽聽他對劉備的看法。曹操問:“備才略如何?”裴潛答:“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間守險足為一方主。”曹操聽後笑而不語。
當是時,山西代郡一帶正有烏丸王及其大人三單于作亂,裴潛奉命出任代郡太守,北上平亂。針對匈奴勢大兵強,曹操準備授權裴潛調集精兵良將,大興問罪之師,以解代郡之患。裴潛則以為,代郡方圓百里,民眾殷實,能騎馬射箭的人起碼在萬數以上。單于對這種情況也非常清楚,如果他們放縱時間一長,自己內部也會不戰自亂。假如今天派重兵前往,單于必因害怕而作困獸鬥,其後果自難預料。因此裴潛提議,只宜以計圖之。裴潛單槍匹馬來到代郡,單于大驚,脫帽致禮。他的大智大勇使單于消除了戒備,而且悉數放還了以前所擄掠的代郡婦女、器械物資等。之後,裴潛穩下心來,誅殺了與單于裡通外合的原郡中大吏郝溫、郭瑞等十幾個委曲求全之輩。裴潛的舉動使魏北方邊境大為震動,一時間遠近百姓紛紛投奔。裴潛在代郡三年,其時邊疆安定,兵無戰事,百姓歸心,安居樂業。
魏建國初年,裴潛入朝為散騎常侍,在外任魏郡潁川典農中郎將,賜爵關內侯。魏明帝繼位後,他在朝中任尚書職。後來又出任過河南尹、太尉軍師、大司農等要職。不久,又入朝走馬上任尚書令。至此,作為一名封建時代的官宦,裴潛步人了他人生的頂峰。父喪去官,拜光祿大夫。正始五年(224),潛抱病身亡。贈太常,又贈開國公,諡貞侯。
裴潛為官清正廉潔,光明磊落,不論調遷何處任職,從不攜家帶口,這與見怪不怪的封建官僚動則兒女妻妾,大轎小轎絡繹不絕的奢侈行為形成多麼顯明的對照。更為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幾乎很小顧及家裡,以至於妻子在家貧乏,每天以織藜芘為生;其父在京師,出入不乘車;兄弟姐妹出門遠行也經常以步當車;家人大小有時甚至並日而食。史書上的這些記載,雖然不免有溢美之辭,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窺見裴潛廉潔奉公的一貫美德。裴潛家教有方,家人上下互相尊重,當時之人很少有能和他相比的。在彌留之際,他矚託家人,在其死後不要靡費,一切從簡。果然,在他的墓中僅“瓦器數枚”,別無他物。這就是堂堂尚書令的身後事,和那些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也要備其哀榮的封建達官顯貴是怎樣的格格不入啊!
裴秀(224—271),字秀彥。裴潛子。魏晉時河東聞喜人。中國古代傑出的地圖學家。
裴秀為庶出,在家中地位卑微。但他聰明過人,八歲時便能詠詩習文。十歲那年,其嫡母宣氏破例讓他與賓客共同進餐,席間裴秀才情奔突,語驚四座,遂令賓客頻頻含首,讚不絕口,一致公認“後進領袖有裴秀也”。
裴秀的天資聰穎,得到了同鄉毋丘儉的賞識,誇讚其不僅具備了子奇、甘羅之才,同時兼有了遊夏、顏冉之美。並把他。曹爽為其博學多才所動,接納為幕僚,且讓裴秀襲父爵清明亭侯。二十五歲又升遷黃門侍郎。
魏鹹熙元年(264),朝廷招納百官,釐定法制,由荀額定禮儀,賈充正法律,而裴秀負責修改官制。裴秀從維護世家大族的經濟利益出發,主張打破秦漢以來虛封王侯的慣例,恢復周朝的五等之爵,這實際上也無甚積極意義。司馬昭死後,司馬炎襲父爵為晉王,繼續秉朝政,裴秀更受寵信。因為司馬昭為報答其兄司馬師的恩德,曾欲立司馬攸(司馬師之子)為世子。作為司馬昭長子的司馬炎擔心自己不得繼位,私下向裴秀流露了自己的想法。這樣,裴秀便時常在司馬昭面前替司馬炎美言,說其“人望既茂,天表如此,非人臣相也”。正是在裴秀的努力下,司馬炎方被立為世子。司馬炎繼位後,不忘裴秀的好處,讓裴秀出任尚書令。不久,司馬炎廢掉魏主曹奐, 自立為帝(即晉武帝)。裴秀再加左光祿大夫,封鉅鹿郡公,邑三千戶。當時,安遠護軍郝詡犯了法,有司根據郝詡曾在給朋友的信上說過讚美裴秀的話,上奏要求罷免裴秀。晉武帝下詔說:“不能!叫別人不強加於己,這是古人也難做到的。交關人事,是郝詡的罪過,尚書令(指裴秀)怎麼能防止呢?以後不要再提這事。”之後不久,又有司隸校尉李喜上書武帝,告發騎都尉劉尚為裴秀佔了官稻田,要求治裴秀之罪。晉武帝依然以裴秀“幹翼朝廷,有勳績於王室,不可以小庇掩大德”為由,下令治劉尚罪而解脫裴秀。晉武帝不僅對裴秀的過失處處遮掩、百般庇護,而且又委以司空之職。
裴秀不僅是封建時代顯赫的官宦,而且博學多才,著述林立,他的聲譽,客觀地講在文而不在官。他是西晉傑出的地圖學家,其代表作有《禹貢地域圖》十八篇。《禹貢地域圖》克服了此前圖籍粗略簡陋,很不精密等一系列缺陷,在長時間的科學考察和科學分析後,提出了製圖的六大要素:一日“分率”,即今比例尺;二日“準望”,即方向;三曰“道里”,即沿交通線距離;四曰“高下”,即地勢高低,相當今之海拔線;五曰“方邪”,即傾斜度、緩急趨勢;六日“迂直”,即道路曲直。裴秀的製圖六體,前三者是繪圖的主要原則,後三條是由於地形有起伏變化而繪圖者應加以考慮的問題。這六條原則相互完善,相互補充,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裴秀製圖六體的基礎,使中國繪圖水平超出了“圖象”這個低階的層次,逐步向精密、嚴格的科學化方面邁進,這在地圖學史上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裴秀以後,直到明末,中國地圖的繪製方法,基本上還是依據裴秀的“六體”。不僅如此,他的這些觀點,大多被今天的地圖學研究所採納和遵循,為中國地圖學說的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被譽為“中國地圖學之父”。今人還把他與歐洲學者托勒密相提並論,稱他倆為古代世界地圖發展史上東西方交相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對於這個評價,裴秀當之無愧。令人遺憾的是,裴秀的這部《禹貢地域圖》沒有能夠流傳下來,消失在莽莽蒼蒼的歷史煙波中了。
三國以後,裴氏開始人才輩出。如晉代有司空裴秀,有裴徽、裴楷父子,南朝宋有史學家裴松之,隋有光祿大夫裴仁基,唐有宰相裴寂、裴炎、裴耀卿、裴度,詩人裴迪,書法家裴行儉等,都是其中的傑出人物。
A
伯益的後代非子以善養息馬畜倍受周孝王青睞,因此周孝王闢地以為附庸。非子之六世孫陵,周僖王時封邑城,後除“邑”從“衣”,因以裴為姓。陵十二世孫,東漢時為敦煌太守,漢光武建武二十一年由於平蜀有功詔準舉家由雲中遷入安邑。其孫在漢順帝永建初年來到山西聞喜鳳凰原之陰、峨嵋山之陽的一個小村莊,這個小村莊名叫裴柏,因柏林茂盛故有此名。
這裴桕村便是裴氏家族的世居之地,發祥之源。
從此,裴氏家族在這裡繁衍生息,盤根錯節,蔚成大姓巨族,以至於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顯赫的宰相世家,天下無二,世上無雙,難見其匹。
裴曄有子,漢靈帝時歷任縣令、郡守、尚書等職。建安初年,軍閥混戰,他率關中諸將討伐李催,’有功於當朝,封陽吉平侯。他生有4子:。自4子之後,裴氏家族逐漸興旺、繁茂起來,其子孫後代雖仍以裴柏為中心,但也開始向外散移播遷。其後代編修家譜者把其族人總括為三眷:西眷、中眷、東眷。
西眷之裴出自裴之後,由於他的子孫最初大多在西涼任職為官,故號西眷裴;
居聞喜,其後代也大多為官河東或河東周圍,故稱為中眷裴;
東眷裴為裴輯後人,乃漢獻帝工部尚書,賜金紫光祿大夫。其後代為宦者多在京燕淮襄一帶,故稱其為東眷裴。
以後隨著歲月的流逝,裴氏又繁衍出許多支派,如洗馬川裴、南來吳裴等。儘管世遠族分,但皆出自三眷之後,發端於聞喜裴柏,故有“天下無二裴”之說。
清朝嘉慶年間裴氏後人修的《裴氏世譜》,詳細開列了裴氏歷代官宦名錄,據稱有“宰相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使(包括經略使、防禦使、節度使、觀察使、節度使留後、布政使、按察使等)25人,刺史110人,太守77人,大將軍59人,駙馬21人,廕襲46人,進士68人,賢良7人,辟舉65人,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諡59人,鄉賢30人。還有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賢節82人”。這個統計雖未必準確,但我們可以據以一窺裴氏仕宦情的全貌。
據不完全統計,裴氏家族做到知府、刺史、太守以上官職者約有千餘人。一千餘人,這是一個多麼龐大、壯觀的隊伍,它比其故里裴柏村現有的人口還要多。這麼多的文臣武將、進士名流、皇后王妃集於一家,真是匪夷所思!
裴潛(?——244),字文行。裴茂次子。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烽火連天,朝廷危傾,生靈塗炭,裴潛父裴茂力赴國難,奉詔親率關中諸路大軍聲討李催,有功於當朝,被封陽吉平侯。漢獻帝年間,裴潛為避戰禍,流落荊州,做事於劉表門下。劉表甚愛之,待以賓禮。但裴潛在與劉表共同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劉表只不過一介懦夫,本無霸王之才。他曾在私下對要好的王粲、司馬芝說:“劉牧(即劉表)非霸王之才,欲西伯自處,敗無日矣。”隨即裴潛離開荊州,南到長沙,投奔曹魏政權。沒多久,曹操力取荊州,劉表一敗塗地,裴潛之預言得以應驗。
裴潛歸附曹操後,也頗得曹操器重。由於他在避亂荊州期間,劉備也正寄劉表籬下,因此裴潛與劉備有幸相處。鑑於他與劉備有過交往,曹操便想聽聽他對劉備的看法。曹操問:“備才略如何?”裴潛答:“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間守險足為一方主。”曹操聽後笑而不語。
當是時,山西代郡一帶正有烏丸王及其大人三單于作亂,裴潛奉命出任代郡太守,北上平亂。針對匈奴勢大兵強,曹操準備授權裴潛調集精兵良將,大興問罪之師,以解代郡之患。裴潛則以為,代郡方圓百里,民眾殷實,能騎馬射箭的人起碼在萬數以上。單于對這種情況也非常清楚,如果他們放縱時間一長,自己內部也會不戰自亂。假如今天派重兵前往,單于必因害怕而作困獸鬥,其後果自難預料。因此裴潛提議,只宜以計圖之。裴潛單槍匹馬來到代郡,單于大驚,脫帽致禮。他的大智大勇使單于消除了戒備,而且悉數放還了以前所擄掠的代郡婦女、器械物資等。之後,裴潛穩下心來,誅殺了與單于裡通外合的原郡中大吏郝溫、郭瑞等十幾個委曲求全之輩。裴潛的舉動使魏北方邊境大為震動,一時間遠近百姓紛紛投奔。裴潛在代郡三年,其時邊疆安定,兵無戰事,百姓歸心,安居樂業。
魏建國初年,裴潛入朝為散騎常侍,在外任魏郡潁川典農中郎將,賜爵關內侯。魏明帝繼位後,他在朝中任尚書職。後來又出任過河南尹、太尉軍師、大司農等要職。不久,又入朝走馬上任尚書令。至此,作為一名封建時代的官宦,裴潛步人了他人生的頂峰。父喪去官,拜光祿大夫。正始五年(224),潛抱病身亡。贈太常,又贈開國公,諡貞侯。
裴潛為官清正廉潔,光明磊落,不論調遷何處任職,從不攜家帶口,這與見怪不怪的封建官僚動則兒女妻妾,大轎小轎絡繹不絕的奢侈行為形成多麼顯明的對照。更為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幾乎很小顧及家裡,以至於妻子在家貧乏,每天以織藜芘為生;其父在京師,出入不乘車;兄弟姐妹出門遠行也經常以步當車;家人大小有時甚至並日而食。史書上的這些記載,雖然不免有溢美之辭,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窺見裴潛廉潔奉公的一貫美德。裴潛家教有方,家人上下互相尊重,當時之人很少有能和他相比的。在彌留之際,他矚託家人,在其死後不要靡費,一切從簡。果然,在他的墓中僅“瓦器數枚”,別無他物。這就是堂堂尚書令的身後事,和那些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也要備其哀榮的封建達官顯貴是怎樣的格格不入啊!
裴秀(224—271),字秀彥。裴潛子。魏晉時河東聞喜人。中國古代傑出的地圖學家。
裴秀為庶出,在家中地位卑微。但他聰明過人,八歲時便能詠詩習文。十歲那年,其嫡母宣氏破例讓他與賓客共同進餐,席間裴秀才情奔突,語驚四座,遂令賓客頻頻含首,讚不絕口,一致公認“後進領袖有裴秀也”。
裴秀的天資聰穎,得到了同鄉毋丘儉的賞識,誇讚其不僅具備了子奇、甘羅之才,同時兼有了遊夏、顏冉之美。並把他。曹爽為其博學多才所動,接納為幕僚,且讓裴秀襲父爵清明亭侯。二十五歲又升遷黃門侍郎。
魏鹹熙元年(264),朝廷招納百官,釐定法制,由荀額定禮儀,賈充正法律,而裴秀負責修改官制。裴秀從維護世家大族的經濟利益出發,主張打破秦漢以來虛封王侯的慣例,恢復周朝的五等之爵,這實際上也無甚積極意義。司馬昭死後,司馬炎襲父爵為晉王,繼續秉朝政,裴秀更受寵信。因為司馬昭為報答其兄司馬師的恩德,曾欲立司馬攸(司馬師之子)為世子。作為司馬昭長子的司馬炎擔心自己不得繼位,私下向裴秀流露了自己的想法。這樣,裴秀便時常在司馬昭面前替司馬炎美言,說其“人望既茂,天表如此,非人臣相也”。正是在裴秀的努力下,司馬炎方被立為世子。司馬炎繼位後,不忘裴秀的好處,讓裴秀出任尚書令。不久,司馬炎廢掉魏主曹奐, 自立為帝(即晉武帝)。裴秀再加左光祿大夫,封鉅鹿郡公,邑三千戶。當時,安遠護軍郝詡犯了法,有司根據郝詡曾在給朋友的信上說過讚美裴秀的話,上奏要求罷免裴秀。晉武帝下詔說:“不能!叫別人不強加於己,這是古人也難做到的。交關人事,是郝詡的罪過,尚書令(指裴秀)怎麼能防止呢?以後不要再提這事。”之後不久,又有司隸校尉李喜上書武帝,告發騎都尉劉尚為裴秀佔了官稻田,要求治裴秀之罪。晉武帝依然以裴秀“幹翼朝廷,有勳績於王室,不可以小庇掩大德”為由,下令治劉尚罪而解脫裴秀。晉武帝不僅對裴秀的過失處處遮掩、百般庇護,而且又委以司空之職。
裴秀不僅是封建時代顯赫的官宦,而且博學多才,著述林立,他的聲譽,客觀地講在文而不在官。他是西晉傑出的地圖學家,其代表作有《禹貢地域圖》十八篇。《禹貢地域圖》克服了此前圖籍粗略簡陋,很不精密等一系列缺陷,在長時間的科學考察和科學分析後,提出了製圖的六大要素:一日“分率”,即今比例尺;二日“準望”,即方向;三曰“道里”,即沿交通線距離;四曰“高下”,即地勢高低,相當今之海拔線;五曰“方邪”,即傾斜度、緩急趨勢;六日“迂直”,即道路曲直。裴秀的製圖六體,前三者是繪圖的主要原則,後三條是由於地形有起伏變化而繪圖者應加以考慮的問題。這六條原則相互完善,相互補充,為編制地圖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裴秀製圖六體的基礎,使中國繪圖水平超出了“圖象”這個低階的層次,逐步向精密、嚴格的科學化方面邁進,這在地圖學史上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裴秀以後,直到明末,中國地圖的繪製方法,基本上還是依據裴秀的“六體”。不僅如此,他的這些觀點,大多被今天的地圖學研究所採納和遵循,為中國地圖學說的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被譽為“中國地圖學之父”。今人還把他與歐洲學者托勒密相提並論,稱他倆為古代世界地圖發展史上東西方交相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對於這個評價,裴秀當之無愧。令人遺憾的是,裴秀的這部《禹貢地域圖》沒有能夠流傳下來,消失在莽莽蒼蒼的歷史煙波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