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眾所周知,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滿族是女真族的後裔,清朝的前身是後金國,被認為是金國的再生,這在教科書是明白無誤鐵板釘釘的說法,可是當我們認真思考就會發現存在著巨大差異,金國皇族姓氏完顏和後面的愛新覺羅感覺根本是兩個民族的姓氏,滿族的民族起源傳說又在直接就把傳統意義上的前身女真給拋到九霄雲外,滿族的文字更是在17世紀結合蒙文創造出來的圈圈點點和金國的方塊字迥然不同,更重要的是,一提到清朝就聯絡到辮子和晚清的腐敗無能,可是早在清朝入關幾百年前,他們的祖先就已經入主中原,可是印象中金國無論是否強制金國統治區漢族剃髮梳辮易服還是金國統治者似乎女真族的髮飾和清朝滿族的髮飾完全是兩個世界,那麼究竟教科書告訴我們女真族是滿族祖先,後金,清朝和金國是同一個民族建立的,還是他們根本就是兩個民族,完全不能劃等號的兩個概念?
5
回覆列表
  • 1 # 90大歷史

    這種髮型不能簡單的叫做"留辮子",而是剃掉前面的頭髮,將後面的頭髮打成辮子.

    這是東亞民族普遍的一種習俗.蒙古族,在成吉思汗時代也是剃一部分,留一部分。

    日本(和族)在明治維新以前,男子的髮型跟史書裡成吉思汗的髮型幾乎一樣,從浮世繪上可以看到.這種習俗跟南洋群島鑿門齒的習俗可能是同一起源,是有意造成身體某一部分的殘缺,是一種成人禮.

    辮連子" 金代時期滿族先人梳辮髮。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金太宗曾下旨,凡女真人皆留辮髮。至清代,滿族男人髮式未變,把前額至腦後的頭髮剃去一圈,將留下的長髮編成一條長辮子,垂於腦後。編辮時,在髮梢加綴三股線穗,編結髮中,為辮梢裝飾品,稱為“辮連子”,俗稱“練子”。隨著審美需求的進一步需要,又有了很具裝飾意義的“熟(絲)線練子”。如發短者,在辮梢續編三股假髮,以增辮子長度。辮根用粗線繩紮上。在辮子當中再編結三股辮穗子綴上,辮穗用黑色。這種髮式直到辛亥革命後,才逐漸改剃光頭。解放後,仍有極少數滿族老人留髮,如新賓鎮石碑村上堡的滿族李××,人稱李小辮,一直保留辮髮,直至故去。 滿族人的這種髮式與當時漢族男子的總髮綰髻有很大區別。追本溯源,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的滿族祖先,終年以漁獵、遊牧為生,逐水草而居的粗獷生活造就了他們獨特的梳妝方式。

    滿族成年男子額前結短辮齊眉,腦後長髮圍顱盤環,這種髮式也是便於山林中騎射。16世紀末葉,滿族在關外起兵。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建立了後金政權。連年奮戰,一些投降過來的滿族部落酋長和搶掠過來的明朝士兵紛紛歸附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為了穩定軍心.明顯區別明朝降兵和投降界限,主張清兵統一發式,把前顱頭髮全部剃去,頭前部剃成半個月牙式,只留顱頂後頭發,在腦後編結成辮,長長的髮辮繞頸下垂。 滿族人認為髮辮是真魂棲息之所,視為生命之本,在戰場上陣亡的八旗將士,其骨殖若無條件帶回,髮辮必將帶回故里,隆重埋葬,俗稱“捎小辮”。

    公元1644年定都北京後,清朝兵民帶著這種髮式入關。清朝統治政權為了在全國推行滿俗,三令五申地強迫全國軍民一律剃髮易服。強權之下,全國的髮式、服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滿民族長期騎射生活習慣所形成的剃髮、垂辮以及旗袍、馬褂、箭袖等遍及城鄉四野。滿族男人的辮子平時垂於腦後背上,辮根辮梢均有頭繩系扎。

    靠出賣力氣吃飯的人若嫌幹活時拖辮礙事,也可以一輪一輪地盤於頭頂。清入關後,生活安定,經濟發展.對髮式的審美由實用轉向裝飾。以前適用於遊獵騎射牛活的髮辮,在確立了統治地位的清朝皇親國戚的生活中明顯地落俗了,於是,在統一章服制度的前提下,大興修飾髮式之風。男子定期剃頭,剃掉腦門兒和四周的頭髮,以露出靛青的前額,俗稱“剃圈和”。剃頭刀不大,但卻鋒利無比,據說最快的刀子,吹髮可斷。頭髮好者,又黑又密,辮子油光可鑑,拖於腦後,頗為自豪。頭髮次的或者歲數大、謝頂禿圈兒的,小辮子若一根幹油條,背後一垂,大煞風景。於是,產生了專供男人使用的假髮:練子,即辮連子。將練子續進短小枯乾的真發中。練子是用真頭髮做的,長二尺三尺不等,越粗越長越黑者,價碼越高,反之,價則低。但練子僅可以遮遮醜,要想耀美排場,則只有用熟絲練子。

  • 2 # 靜夜思160519196

    同一個毛線,野豬皮是西伯利亞過來的,完顏女真是東北過來的。蒙古人戰敗了他們跑回蒙古草原,現在他們還存在著,而野豬皮呢,把老家都割讓給了毛子,無處存身的他們只能分散開來,把姓氏全改成了漢姓。話說一個民族的人連自己的文字,語言,文獻資料通通都忘記了,這還是一個民族嗎?

  • 3 # suduri

    女真和滿洲人都有辮髮之俗,道理很簡單,打理起來方便,省得生蝨子,騎馬不會顛散,射箭不擋視線。女真人是在頭部左右兩側蓄髮,攏成小辮,垂於耳後,這是傳統的女真髮式。明代的女真部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邊北元蒙古諸部的影響,許多部落如錫伯,掛勒察,薩哈爾察等為科爾沁、內喀爾喀直接征服,葉赫部的首領甚至直接來自蒙古土默特部,其他諸部也大多與北元朝廷及各部貴族有通貢互市關係。女真人受教育者大多學習蒙古語言文字,以至於女真舊有文字被廢棄文,並且吸納了許多蒙古語藉詞。(明朝初年四夷館編有《女真館雜字》,清楚地表明,當時的東北女真還在用女真文。明粉們自己老祖宗的書都不看,就知道瞎說八道,真是如假包換的數典忘祖。)除語言文字以外,女真人在衣著髮式上也受到了蒙古的影響。明代中後期的邊政著作都提到,邊外蒙古人的頭型都是剃光頭,僅留腦後數寸編一個或兩個小辮,和滿洲人的“金錢鼠尾”如出一轍。實際上,這金錢鼠尾恰恰就是當時蒙古人的髮式,滿洲(明代東北女真人)是從蒙古那學來的。看《滿洲實錄》裡繪製的努爾哈赤戰跡圖,丟盔卸甲的蒙古敗兵,確實都是露出腦後一根或兩根細辮,最有意思的是,郎世寧繪製的乾隆年間清軍與準噶爾軍作戰的圖畫裡,準噶爾人的髮式更是腦後留一小塊頭髮梳一條短辮,和滿洲實錄裡畫的明末女真髮式完全一樣。只是乾隆時代的滿洲辮髮已經變得粗長。總之,滿洲的辮髮得自北元蒙古,並非承自其女真本祖。人類各民族的髮式沒有一成不變的。記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年輕人大都流行摳底座、大中分,現在還見得著嗎?

  • 4 # 斯島上龍

    說來諷刺的是,真要較真談血統,愛新覺羅家族與趙宋皇室的關係還真比野豬皮自己攀的完顏金更親近一些。只不過在如今漢人自己都能對趙宋各種無腦黑的年頭,這層親戚關係即使不考慮什麼民族立場問題顯然是不太合愛新覺羅那票畏懼威力不畏德的孝子賢孫們的胃口。

  • 5 # 無憂谷逍遙子

    滿清歷代帝王畫像為什麼像漢人?努爾哈赤出現的今黑龍江依蘭縣為什麼是金遼時的五國城(北宋滅亡後宋徽宗、欽宗共計3000人被押往此地難道都死光了,據說徽宗在依蘭縣又生了六個兒子)?清朝康熙、乾隆都極其喜歡書法是否有遺傳基因,再看徽宗簽名的尾巴是否像滿族人留的頭髮,故滿族起源有點不清不白?

  • 6 # 圖爾固德罕

    很簡單,金朝被滅之後,留在東北的女真人有一段時間的蒙古化時期,尤其是後蒙古汗國時期,由於蒙古人開始留今天所謂“清朝辮子”的髮型之後,被女真人效仿繼而被推廣。女真人改稱滿洲之前,在給蒙古方面的文書中自稱“紅櫻蒙古”,而努爾哈赤也自稱過“我本蒙古種”,這種稱呼並不是說真的承認女真人是民族意義上的“蒙古人”而是說當時的女真人接受蒙古文化的影響較大

  • 7 # 譚剛

    確實不是一族 我黑龍江地區是肅慎人 遼代生女真人 肅慎用漢語翻譯是深林的人 林間百姓 遼寧滿洲人是熟女真後人 不同意小編的看法 熟女真在遼代屬於歸附女真 和遊牧民族接近一些 生活方式 語言上 參考契丹人後裔達斡爾族 和蒙古人生活方式接近 但是還是林間百姓的一支 比如定居 定居點是半地窖的房子 有種植業 比較粗放 所以尊重農業生產方式 戰馬習慣一匹 這是和蒙古遊牧民族的巨大區別 蒙古族騎兵通常有幾匹馬 一人多馬 女真人一人一馬 女真馬不妥重物 只認一主 善於疾奔 耐力不行 騎射區別也很大 蒙古弓多為反曲弓 射速快 女真弓多為硬弓 射擊距離遠 射速慢 講究一擊必殺 喜歡肉搏 對騎射的依賴度低於蒙古 滿族的語言文字和女真語 確實不一樣 的確血緣不是一族 但是文化和生活方式 生產和組織方式同源性

  • 8 # 第五玥璋

    女真與滿族是一個血統。女真分熟女真,生女真和野人女真,熟女真靠近中原,生女真大概在長白山和遼瀋一帶,而野人女真分佈在興安嶺。完顏阿骨打統一了女真部落,成立金朝,後被蒙古人所滅,他們一部分人散落在關外,一部分人融合到中原和華北漢人。滿族祖先是布庫裡雍順,是女真族後裔。

  • 9 # 幽默的八戒

    個人認為。種族上確有相似之處。畢竟生活在同一個區域。肯定有所融合。。但是金國和後金還有清朝可不是一回事。。前者的金國跟後金只不過是名稱重了所以做的區分。。本人才疏學淺沒有對金國做過研究。但是後金的由來是因為愛新覺羅家族姓氏的漢意就是金的意思。所以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主要是說明是我愛新覺羅家族的王朝。跟金國的金沒啥關係。。大清是後金君主進入中原了以後更名叫大清由皇太極建立。所以我認為金國跟後金沒啥關係。。而大清是後金君主佔領中原了以後所更名。

  • 10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女真是個什麼概念呢?在遼那會,有生女真也有熟女真,區分標準自然是與遼國的接觸程度。完顏部崛起之後,統一了女真各部,隨後便建立了金朝。此後直到金朝滅亡,顯然女真人有兩種演變,一部分是進入中原逐漸漢化,到元朝已經完全被視為漢人;另一部分則留在深山老林,也就是這一部分,到明朝初期演變成了建州、海西和東海三大女真。後來建立後金,隨後又給自己取個新名字叫做滿洲的,便是其中的建州部。

    所以,所謂滿洲,就是金人南下之後留在深山老林的那部分女真人。接著,回答第二個問題。古代中國漢民族信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很少梳辮子剪頭髮,尤其是男性。而在遊牧民族這邊,一方面是沒有這種孝文化,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遊牧的需要,通常是男性也梳辮,這一點,不光是滿洲人如此,從早期的鮮卑人就有這種記載,南北朝時期,南方人把北方人叫做“索虜”,意思就是“索頭的壞人”,而“索頭”其實就是這種分股編成、狀如繩索的辮子。宋代,北方的契丹人也是編髮結辮,只不過款式有所改變,叫做"髡頭",髡就是剪掉的意思,譬如修剪樹枝就是“髡枝”。演變到女真人,完顏部建立的金國,就是辮髮垂肩。《宋史》中有“見辮髮者輒殲之”的記載,這裡的辮髮者就是金兵。自然金人的辮髮與後來清國的豬尾款式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譬如款式就很多,有的呈狹條形,有的呈尖角形,有的作仙桃形等(蒙古人也是如此,名目也極多,什麼一答頭二答頭三答頭、一字額大開門花缽椒、大圓額小圓額銀錠、打索綰角兒打辮綰角兒、三川缽浪七川缽浪等等。清國據說是女真的後裔,但他們的髮式就比較單一,大體就是鼠尾造型。可能是想象力比較缺乏的緣故,隨著後來的演變,更成為極醜陋的豬尾款,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沿途發出告示,強令漢族人民按照滿族習俗剃髮垂辮。因遭到廣大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一時暫未定行。次年,清兵攻下了江南,再次頒佈這一命令:"自今佈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薙髮,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寘重罪。若規避惜發,巧辭爭辯,決不輕貸!"實行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強壓政策,數萬漢人因為抵抗這一政令而慘遭,演下了一幕民族壓迫的悲劇。從此,滿清男子不分滿漢老幼,一律都留一根大辮,除非你出家做和尚(全部剃光)或是做道士(這個倒是基本留下了漢人髮式),直到辛亥革命,滿清滅亡,才結束了這種情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下城現在哪個輸出職業投入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