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價效比高的手機為什麼不能佔領高階使用者市場,
15
回覆列表
  • 1 # 雀彬

    感謝邀請回答,個人理解是,以價效比為賣點的產品沒有很強的使用者粘性,哪個便宜買哪個,想要佔領高階市場必須有獨家過人的技術,以華為、三星、蘋果為例,華為有自研的麒麟處理器,頂級的拍照水平(某些場景拍照水平已經超越三星、蘋果),三星有行業最好的螢幕,強大的硬體,蘋果有自己iOS系統,有很強的使用者粘性。所以,想要佔領高階市場,不能單單做感動人心的價效比產品,必須拿出一款在高階市場站得住腳的產品。

  • 2 # 悲傷如我丶

    談到高階。

    首先,效能一定要高階吧?

    其次,外觀一定要高階吧?

    最後,攝像頭,也要高階吧?

    這些加起來,價錢,就一定高階吧?

    別人做手機,肯定是要賺錢的,這個,別人肯定比你能算。

    那,如果,外觀,差不多,

    效能差不多,

    價錢差不多,

    別人有啥理由非要買你的手機?

    一個辦法,有一對死忠粉,你需要有一個點,來迷惑粉絲,外觀,價錢,攝像頭,其中一個,有絕對優勢,剩下的還不能差

    有一個辦法,先佔據絕對的,手機行業地位,等價效比,已經被你壟斷了,別的手機已經被打壓到,無地可容了,你自然就是老大了,再攻陷高階領域,也是手到擒來了

  • 3 # 暖男涼哥

    何必呢?堅持初心,做老百姓買得起的優秀的產品不很好嗎?與其最求高階小眾市場,不如俘獲中端及以下更大眾的平臺不更親民嘛!

  • 4 # 第十經濟觀察室

    這個問題如果放到2011年,肯定沒有人去問的;當時蘋果高山仰止,三星龐然大物,連HTC都壓國內品牌一頭,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牌的期望是把品質做好,不要搞劣質低價;至於高階,想都不敢想,因為那是歐美品牌的天下,我們甚至覺得趕超日韓都懸.

    然而,11-18年,中國出現了爆破式的創新:以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移動支付和網際網路走到了世界前沿,超越日韓歐,和美國可以並駕齊驅;以華為、大疆為代表的創新型企業在海外市場斬將奪旗,以技術被外華人所認可;高鐵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突飛猛進,總里程佔據了世界的60%,並進軍國際市場,成為中國的一張名片;基建狂魔讓中國迅速城鎮化,一座座充滿未來感的城市拔地而起,讓停留在60年代的歐美城市相形見絀,華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空前高漲。

    同時,中國GDP(購買力平價)2014年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和人均GDP也實現了跨越式增長,總體進入世界中等水平,東部沿海地區進入初等發達國家水平。

    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即擁有億級的高階消費者,也對國內高階品牌充滿了期待和信心,華為橫空出世,成為華人眼中的高階品牌,可謂順天應人,時勢造英雄。

    同為民族企業代表的聯想因為不思進取,被寄予厚望的華人痛罵也就可以理解了,順帶著同為華人所喜愛的小米,被提出要求做高階產品,也在情理之中。

    囉嗦了這麼多,並不是我是話癆,而是論述清楚一個問題,國內手機到沒到做高階品牌的時機,從市場環境角度,無論是技術、供應鏈還是國內強大的消費群,時機已然成熟。

    小米離高階市場還有多遠?

    具體到小米,小米應該做高階品牌,但小米離高階市場還有多遠呢?,這就一個複雜的問題了。

    正所謂找到差距,才能進步,那麼小米離高階到底多遠呢?是100米還是1萬里,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對標物件。蘋果、三星都是國外企業,環境不同,我們不做對比,而華為作為世界市場第三齣貨量的手機品牌,Mate/P系列在歐美高階市場取得了一定成績,不久前的5G摺疊手機,更是引發創新話題,用她對比,更為合適。

    我們發現,華為和小米,在三大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在這裡我們預設了一個前提,就是科技行業要走高階市場,技術的領先和創新是必要條件,是第一決定要素,而要技術領先和創新成功,需要以下三個方面的進化)

    ①巨大的財務研發投入

    上圖是華為2017年華為集團研發總費用,總計:896億元,當然投入消費者業務的並沒有說,我們這裡僅作一個估算。

    按照華為年報,2017年消費者業務佔營收的39.3%,我們按照研發投入和營收同比例計算的話,華為消費者業務(主要為手機)研發投入大致預估為:352億,小米2017年32億,華為是小米的11倍,差距相當明顯。

    注意這只是一年的研發費用差距,如果從小米成立以來8年累積研發投入來看,華為/小米研發投入費用預估將相差到80倍之巨。

    ②其次是數量多、高素質的研發人員

    按照小米年報,2017年小米研發人員5515人,而華為投入消費者業務的研發人員保守估計30000左右,華為是小米的6倍。

    從目前的創新產出來說,華為消費者業務擁有:麒麟自主研發晶片/GPU Turbo/手機攝影/柔性摺疊型手機/訊號和系統細化/40W快充;小米擁有的是:澎湃晶片(後續乏力);小米Mix全面屏,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小米的創新積累都落後於華為。

    從以上三點差距可以看出,華為高階品牌的成功並不是一時暴起,而是幾十年持續累積的結果,更確切的說,華為從94開始,就是一個技術創新驅動型公司,整個企業生態是朝更多研發、更多創新進化的;而小米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營銷/銷售驅動的公司,無論是前期的網際網路思維,還是現在的Lot物聯網布局,小米都是以價效比著稱,在研發、供應鏈的積累非常之薄弱。從下邊華為/小米人員數量佔比第一的型別就可以看出。

    小米如何走高階市場?

    正如上一部分結論所論述的,小米要走高階市場,必須在三個方面先補足差距:

    ①巨大的財務投入

    ②其次要數量多、高素質的研發人員

    更重要的是,華為也好,小米也好,是非常成熟的企業,業務驅動模式和進化方向已經非常堅固,企業作為一個小生態系統,慣性非常大,如果強行轉換,就要引入強大的外力,不僅會遭受內部組織和人員的強化助力,更有可能外力過大,造成系統奔潰,得不償失。

    當然了,如果非要答:小米要如何做才能擺脫價效比的束縛,佔領高階市場?

    從理論上可以採用以下幾點:

    1. 逐步小米改善小米品牌[價效比、屌絲品牌]的消費者印記;建立針對高階消費人群的新品牌和新產品,重新打造在消費者的認知。目前小米已經開始這樣操作了,如RedMi紅米品牌的分離,小米MIX黑科技的打造。小米Mix也確實展現出小米在高階產品的潛力,但後續Mix2;Mix3反響平平,被競爭品牌釋出同類產品抵消優勢,顯示出小米在研發、供應鏈受制於人的弊端,用董小姐的一句話說:沒有自己的核心科技。

    2. 在手機核心技術和關鍵元件上持續投入,形成自己的創新佈局;這一點小米也在做,如澎湃晶片的釋出。但自從S1釋出後,S2沉寂兩年還沒有釋出,可見是遇到了一定困難,傳聞小米澎湃S2五次流片均失敗!每次流片將花費400萬美元,而數次的失敗,已經超過紅米一年的淨利潤。龐大的財務投入對小米這個薄利多銷的品牌來說,負擔不言而喻。

    3.逐步轉變企業業務模式,從銷售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這個是最難得,也是小米最致命的弱點。因為營銷驅動,沒有核心技術和強大的供應鏈,沒有高溢價的高階產品,所以利潤微薄,沒有利潤,就沒有資金持續投入研發;更糟糕的是小米核心人員是營銷驅動而非創新驅動,即使有了資金,能否出成果還未可知;更更糟糕的是,小米沒有技術積累,要知道,2004年10月,華為海思正式成立,到2012年K3V2處理器才正式推出,開始在華為手機上大規模商用。到2013年第一顆麒麟處理器——麒麟910的推出,再到現在全球領先的麒麟980,華為又花了5年多的時間。動則10數年的研發時間成本,這個風險小米能否冒的起?

    引用柳傳志的一句話,或許可以描述小米高階之路、創新之路的困境:不創新是等死,一創新馬上就死。

    當然了,柳傳志說一創新就死,可能是他對技術創新的偏見,但也可以顯示出高階之路,創新之路的坎坷曲折,沒有超拔的意志和高超的運營技巧,不能成功。

    有當然了,小米如果厚積薄發,一點點積累,朝著創新型驅動公司進化,小步快跑,快速試錯也並沒沒有機會,只是非一日之功,必須做好長期奮鬥的機會。

    最後,用一句通俗的歌詞,結束本答:高階不是你想高,想高就能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產黑板漆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