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語文劉老師

    為什麼會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說法呢”?其實是想強調實踐的重要性,畢竟“盡信書不如無書”。

    但是在我看來,行萬里路是一手經驗,讀萬卷書是二手經驗,這兩個同等重要,因為我們不可能有精力把所有東西都親身經歷一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透過讀書,把他們的經驗以及他們對世界的感知吸收過來,為我所用,是一種更高效的學習方法。

    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想要變得有趣,就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因為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 2 # 西山國學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從這句話隱含的意思看,它是一個比喻,讀書是內在的活動,是學習,行路是外在的活動,是實踐。這個比喻雖然過於絕對化,但是它表達的意思非常清楚,學習與實踐的關係,“紙上得來終覺偏,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同樣是學習和實踐的關係。

    我記得王健林也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上北大與清華,不若膽子大。膽子大不是去幹壞事,是鼓勵我們去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我很贊同它的這個觀點,學富五車,不去實踐等於空,決心再大沒有行動,等於零,知識只有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財富,才能體現它的價值。我們學習知識,就是為了實現人生的價值,為社會造福,為家庭和個人某取幸福的生活。

    我們用了很多時間去上學,十分的辛苦,畢業後沒有好好的實踐它,為了混口飯吃,總想找一個好的工作,挑三揀四,高不成低不就,害怕艱苦的環境,害怕工資低,有些人又去考研究生,上完研究生髮現工作還是難找,又去考博士,上完博士發現工作更難找,沒有窮盡,不就是為了一個工作,混口飯吃,為什麼要和文憑較勁呢?導致的結果是30多歲了,還沒有走入社會,越來越害怕進入社會,越來越焦慮,最後重壓之下,精神也崩潰了。其實生活很簡單,找個工作,從工作中去學習,需要哪些知識,就去鑽研哪些知識,效果好,也有成就感,時間成本也最低,社會實踐能力也最強。

    說道這裡,有些人就該說了,誰不想找個好的工作,誰不想自己的層次高點,誰不想自己生活的更好點,這個想法我想人人都能理解,問題是學歷再高,最終也得迴歸到社會,回到實踐中。在同一個時代,機會總是有限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就老了,父母年齡也大了,需要我們養活,可是我們自己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何況我們還要成家,結果生子,都需要錢,人生好失敗,我們被時代牽著鼻子走,生活的重壓,讓我們很難有還手之力,一個字錢。

    試問我們學到的知識,到底有多少可以利用,辯論誰都不是我們的對手,論知識我們就是活電腦,論文憑,我們高高在上,論經濟,我們倒數靠前,一種難以言說的悲壯之情,知識也有兩面性,知識讓人開竅,但同時它也是約束,讓人迂腐,有道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有時候一味講道理,也是行不通的,需要靈活使用。

    知識多了眼界高了,太精明,利益關係也看得很透,變得沒有人情味。其實社會實踐,高中就夠了,如果為了工作,有個本科就夠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好工作就是錢多,生活中還有多少東西讓我們去選擇,錢多的工作並不見得有樂趣,我們只是缺錢而已,真是一生為錢所累,賺錢很難嗎,不難,問題是我們學到的東西很難轉化成錢,我們走入了一個怪圈。

    原因在於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太差,對社會了解的不夠,對人情世故不懂,生活的壓力讓我們忘記了對別人微笑,知識的增多把我們變得勢力,利己,把生活看的太透太現實,不懂得適當的捨棄,不懂得放下,沒有了博愛,讀書也許只能明理,而不能完全等同於生存和工作。

    我覺得大部分人對生活理解的不夠,生活中太剛,太強,不懂的向生活低頭,讓我們揹著沉重的包袱,非常辛苦。

  • 3 # 坤緣閣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認為這兩件事情是相輔相成的。互相彌補,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互相依存。

    前者是要汲取書本上的知識。後者是用行動來驗證書本上的知識。要帶著問題闖世界。有充分的知識積累。才會有對事物的清晰認知的。行萬里路是一個實踐過程。是糾正錯誤理解的一個過程。面對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我們都會得到一個新的認知。從而與原來是學的知識可以融會貫通。有利於我們修正原來的錯誤觀點,從而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生,對外界的事物和人都會有一個新的瞭解。

    讀萬卷書是行萬里路的根本。春秋時期,孔子攜眾弟子周遊列國,可見孔子對行萬里路的重視程度。

  • 4 # 快刀家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怎麼形容?說的就是課本上能真管你的開闊視野,以及思考能力,行萬里路,實際上說的就是你書上學的和看到的跟自己真正實際體驗的到底聚在哪裡?所謂的學以致用,講的就是這種精髓,要不然就是,趙括的紙上談兵,誇誇其談而已,就像我們每個人讀書出來的大學生一樣,在學校裡,課堂上書本上學到的不一定在你出社會工作的時候有用對得上專業,那比如說你要做的這種專業,有時候自己不懂就要再去書本上找,但書本上找的,畢竟是過去式,經驗是,但實際應用中可能發生你數本上根本就學不到的,那就需要你有實際的操作力以及實際通道上的問題,光讀書不應用那就是,一介書生而已,做論道不如立爾行

    喜歡看祖國的大好河山是吧?那就送你們幾張圖片吧

  • 5 # 吾名執銳

    我的理解是讀書不要讀死書,要學會和實踐相結合。

    一味地讀死書,閉門造車,而不去實踐去印證,真應了那句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就像之前看到一個笑話,一群高學歷的在討論一滴水從多少米的天空中落下,能不能砸死人,一群人又是算加速度,又是算重力勢能,結果一個農民說下雨的時候也沒見雨滴砸死人。雖然是個笑話,但是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只讀書,不去結合實際,脫離實際,終歸會鬧出笑話的。

    再說有很多社會上的經驗是書本上所沒有的,即使有人把人家成功的經驗完完整整寫出來,別人照搬照抄未必就能成功,即使成功了也未必能達到人家的高度。

    所以,知識要轉化為力量,不僅僅和實踐相結合,還要積累足夠的經驗。這就是我認為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 6 # 堅守承諾24

    必須先要讀萬卷書,然後再行萬里路理論結合實際,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這是一個次序,不能直接上來就走萬里路,孔子說過,先學習,再思考,才能有收穫,一開始就思考,結果毫無意義,沒有任何收穫,這道理是相同的

  • 7 # 易龍八字命理

    這句話的意思是實踐出真知,書要讀,但不能死讀,要和實踐相結合。毛主席說過: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

  • 8 # 網路直播監測委員會

    原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原文出處:

    1、明朝,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中有“昔人評大年畫,謂得胸中萬卷書。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遠遊,每朝陵回,得寫胸中丘壑,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畫訣中:“畫家六法,一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

    董其昌《畫旨》中有“畫家六法,一曰‘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郛郭,隨手寫去,皆為山水傳神。”

    2、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有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擴充套件資料

    萬卷原指:皇帝的試卷,讀萬卷書意為:讀書為了進京趕考,金榜題名。行萬里路意為:走入仕途,為皇帝辦事。

    現解釋為:讀萬卷書:是指要努力讀書,讓自己的才識過人。行萬里路:是指讓自己的所學,能在生活中體現,同時增長見識,也就是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 9 # 木鬼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的理解是在行走中得到的感悟更深。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皆是在行走當中感悟人生,作的名篇。

     

    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便是觀水而作“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杜甫的《望嶽》是觀泰山而作“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王維的《使至塞上》出使邊塞而作“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曹操的《觀滄海》登山望海而作“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可見人在行走當中,面對的風景,人文和地域的差異,都是不同的,那麼當時的心境和感悟自然也不是不同的。

     

    古來著名詩人,所寫的詩,詩中有畫,畫中含詩,便是山水風韻當中給人的,或讚歎,或悲憫,或蕭索,或疏闊蒼茫,或大氣磅礴的不同感悟

    而且只有面對那在行走中經歷的曲折坎坷,驚訝崇拜,才明白浩瀚之星,人之微渺。“落下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在行走中才能看到。文字在感悟中的書寫才蘊含了更深的含義與靈魂。

  • 10 # 春華745944080186

    讀萬卷書如行萬里路,意思是說:走萬里路所遇到的一切,都在萬卷書中記載著。譬如說:一路上山景、人文、地理、歷史古蹟、美食、各種民族服飾、夭氣變化、飛禽走獸等等都在萬卷書中所著。

    行萬里路所經歷的一切,如讀萬卷書。這也是打了一個比喻:讀萬卷書與走萬里路都不容易,必須下苦功才能完成。

    其實走萬里路容易,讀萬卷書還就是真需要實功夫。

    萬里路需要走兩年半,萬卷書需要讀十年。顯然不是用時間來計算的,一定是按所見所聞來比喻的,意思就是見多識廣,多讀書能知天下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讓滷雞蛋快速入味?